第五节 小宗粮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39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小宗粮油
分类号: F307.11
页数: 2
页码: 252-25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粮油作物小宗粮油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大麦、马铃薯、玉米、荞麦、大豆、花生等。
关键词: 小宗粮油 粮油作物 新邵县

内容

大麦 古称牟。1952年种60600亩,产2580吨,亩产42.57公斤,居粮食总产的第四位。品种有四棱、六棱大麦。1965年种47400亩,产2595吨,是新邵历史上大麦总产最多年。尔后,因品种老化,食用性、丰产性都不如小麦,种植日少。1980年只2500亩,仅产185吨,不少地方把大麦排在“粮林”之外,贬为绿肥。从1984年起,随着啤酒、制糖和配合饲料生产的发展,大麦需求量增加。是年冬,县农业局在土桥乡岭背村搞“大麦加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的试点,引进推广矮早三、76—25、沪麦10号等二棱型矮杆大麦,改进栽培技术,种植41.84亩,翌年收麦7487公斤,亩产178.94公斤。村党支部书记萧解祥的1.38亩高产示范田,亩产320.6公斤。1989年全县种11060亩,产1252吨,亩产113公斤,居粮食总产的第五位。
  马铃薯 又称洋芋,清道光年间(1821~1850)引进。新中国建立后,马铃薯发展快。1952年种1545亩,产154.5吨。传统品种是腰子洋芋(红洋芋)、它它洋芋(白洋芋)。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发动群众种秋马铃薯1533亩,产153.3吨。1958年种12665亩(其中秋马铃薯252亩,产37.8吨,以后消失),产1570.8吨。60~70年代初,面积为7000亩左右,产量在700吨左右。70年代中期,从东北、内蒙等高纬度地区大批量引种,解决品种退化问题,单产提高。同时推广稻—马铃薯两熟制,城镇郊区将其作为淡季蔬菜利用,栽培地域逐步从山区向丘岗区,从旱土向水田发展,面积扩大。1989年种18276亩,产3676吨,居粮食总产的第四位。
  玉米 又称玉蜀黍,境内俗名包谷。民国时期,岗丘区一般与红薯、豆类套作,以取食嫩包谷为主。山区则多利用伐木迹地,与幼林间作3~5年。有的则放火烧荒,在火烧地上播种,称“火烧包谷”,是无田农民的一宗重要粮食。新中国建立后,玉米在50年代有所发展,1952年种6700亩,产437吨。1958年种9400亩,产701吨。以后因品种老化,耗肥多,单产比薯类低,种植面积逐步减少。1973年降至4234亩,产347.9吨。1979年,县委为发展玉米生产,从花垣、慈利、石门等县雇请11名农民技术员,在壕塘、五星、龙口溪等公社办10个大队高产示范点,种植156.73亩,亩产209公斤。是年,全县玉米4400亩,产409.2吨,亩产93公斤。8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改稀植为密植,单产、总产均有增加。1989年种3059亩,产448吨,亩产146.45公斤。
  荞麦 古称乌麦,有春荞、秋荞两种。1952年种29300亩(春荞8100亩,秋荞21200亩),产110吨。1953年大旱,夏粮减产,县委、县政府发动农民大种荞麦,进行生产自救,面积达68169亩(其中秋荞58607亩),产3070.7吨。以后因秋荞与双季晚稻争地,面积减少,1989年只1187亩(春荞361亩,秋荞826亩),产113吨。
  大豆 县境农民以其种皮多为黄色而称为黄豆。1952年种3512亩,产149.35吨。1960年种7046亩,产1636吨。70年代,国家用稻谷兑换大豆的比例高达2.5:1,又推广新田铺的麦—豆—薯三熟制和雀塘公社利用“四边”地扩种大豆的经验,发展较快。1978年种15800亩,产1185.9吨,1984年种36300亩,产3907吨。1989年种40163亩,产4564吨,亩产113.6公斤。
  花生 1952年,全县种1780亩,产195.8吨。1959年种2152亩,产129.1吨。1969年种3567亩,产304吨。1979年种3269亩,产219.5吨。1989年种4086亩,产456吨,其中新田铺区1611亩,产196吨,分别占全县39.4%和43%。
  历年少量栽培的粮油作物还有蚕豆、碗豆、燕麦、小米、糁子、芝麻、向日葵、篦麻等。曾一度试种,不久就消失的有黑麦、木薯、油沙豆。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