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作物布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39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作物布局
分类号: F307.1
页数: 3
页码: 244-24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种植业作物布局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耕作制度、作物结构等。
关键词: 种植业 作物布局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
  一、水田
  一年一熟制 民国时期,水田种一季中稻后,大都浸冬、冻坯或板田越冬。一年一熟面积23万亩左右,约占70%。新中国建立后,一年一熟面积逐年减少。1952年为21万亩,占50%;1960年为86800亩,占25%;1989年为9500亩,占2.98%,主要分布在冬春气温低,光照少的下源、车峙、龙口溪、太芝庙等山区。
  一年二熟制 民国时期,一年两熟主要有稻一麦、稻一油、稻一肥、稻一菜,约占水田面积的20%。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水田冬种面积增多,加上双季稻的发展,两熟面积扩大。1952年,全县两熟面积16.61万亩,占40%。其中稻一肥45000亩,稻一油24600亩,稻一麦75000亩,烟一稻6500亩。1960年,两熟面积增至20.15万亩,占58%,其中稻一稻11.36万亩,稻一麦38000亩,稻一油25000亩。尔后,双季稻面积虽然继续增加,但大多在晚稻收获后再种一季绿肥、油菜、小麦,成为三熟,两熟面积相应减少。1989年,全县为13.09万亩,占39.82%,其中稻一稻84000亩,稻一麦8100亩,稻一油2200亩,稻—薯(马铃薯)8200亩,稻—烟5500亩,稻—瓜(西瓜)2500亩。
  一年三熟制 民国时期,境内有稻—荞—麦、稻—荞—肥等三熟制面积15000余亩。但耕种粗放,三熟亩产粮食只250~300公斤。新中国建立后,三熟制日益发展。1955年,陈家桥区大坪乡黄礼让等人,在一丘0.55亩的双季稻田里试种小麦,收稻谷310公斤,小麦80公斤,三熟亩产752.5公斤,比同样条件的双季稻田每亩增产175公斤,首种稻—稻—麦三熟制。1958年,县农科所在80亩双季稻田试种紫云英成功,亩产鲜草1000公斤。1963年,陈家桥公社大坪大队在15亩双季稻田里试种油菜成功,双季稻亩产460公斤,油菜亩产55公斤。这些三熟制较好地解决了用地与养地、水稻与旱粮、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矛盾,得到迅速推广。1968年,全县稻—稻—麦推广5000亩,其中大坪大队扩大到85亩。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桃源县李光庆两次率人来大坪考察稻—稻—麦三熟的茬口安排和主要农艺措施。1974~1979年,推广苏、沪三熟制小麦高产经验,改进早、晚两季水稻配套的高产栽培措施,全县稻—稻—麦单产提高很快。1978年,大坪383亩稻—稻—麦三熟田,总产383.7吨,亩产1001.8公斤。第四生产队28亩三熟田亩产高达1207.5公斤,创造了新邵县吨粮田的主要栽培模式。1979年,陈家坊公社田里大队石启明,试种1.4亩小麦——西瓜——水稻三
  熟。每亩粮食虽少收200公斤,但收入却增加220元。翌年,陈家坊、潭府等地大面积推广。1989年,全县三熟面积18.83万亩,其中稻—稻—麦62000亩,稻—稻—肥11.20万亩,稻—稻—油8000亩,薯—包(包谷)—稻2000亩,麦—瓜(西瓜)—稻1000亩,麦—豆—稻3200亩。此外,还有麦—烟—稻、烟—稻—肥、包—豆—稻等几种栽培模式。是年,全县开发成功的62000亩吨粮田中,稻—稻—麦(含大麦)占70%。三熟制主要分布在南部各区、乡。
  二、旱土
  1952年,一年一熟制面积35000亩,占旱土的29%。夏秋种红薯、玉米或一季经济作物,冬春丢闲。一年两熟78900亩,占66%,其中薯—麦两熟63100亩,占两熟面积的80%,其余为薯—豆、麦—包(包谷)等项。一年三熟6000亩,占5%,主要是麦—豆—薯、包—豆—薯和部分套种、间作蔬菜、饲料作物。1960年,由于大办钢铁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缺乏,冬春旱土丢荒面积大,一熟占57%,两熟、三熟分别下降为40.4%、2.6%。70~80年代一年一熟面积减少,两熟制稳定在60%左右,三熟面积增加。1989年,全县一年一熟面积占7.54%,两熟占65.69%,三熟占26.77%。在34800亩三熟面积中,麦—豆—薯29000亩,占83%,其余为麦—包—薯、油—豆—薯、麦—烟—薯等项。
  第二节 作物结构
  1952年,全县复种指数为163,1989年为244。各类农作物的播种面积,1989年比1952年增加24.8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增加12.23万亩,经济作物减少6800亩(含果树、茶叶则
  增加46400亩),油料作物增加30500亩,蔬菜增加9400亩,饲料作物增加14200亩,绿肥增加78500亩。1989年各类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比率分别是:粮食73.9%,经济作物2.0%,油料5.4%,蔬菜5.1%,饲料2.3%,绿肥11.3%。几个年度的情况如下表。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