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计划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37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计划管理
分类号: F127.64
页数: 3
页码: 224-22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邵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管理,其中包括了生产计划、流通计划、投资计划等。
关键词: 新邵县 生产关系 计划管理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行计划管理。1954年5月,新邵县人民政府设计统科,1955年5月改为新邵县计划委员会,负责编制和管理年度计划,5年计划,远景规划(《1956~1967年农业发展纲要》、《198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88~2000年综合发展规划》草案)。计划草案报请法定部门审查后下达各单位执行。在实施中,遇有特殊情况,及时提出意见,由法定部门进行必要调整。
  第一节 国民经济计划
  一、生产计划
  新邵县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的主要指标如下:农业以互助合作为中心,重点发展粮食生产。要求到1957年,组织起来的农户达75%,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960个,入社农户占总户数的30%;粮食总产达13.13万吨,年递增4.8%;油料2751吨,年递增9.9%;棉花32.5吨,年递增8.6%;烟叶控制晒烟,发展烤烟;其他甘蔗、苧麻等经济作物均要求有所发展。工业产值要求达到1394万元,即在1952年的基础上增加296%。工业所有制结构,1957年要求国营占23.7%,集体占65.3%,私营占11%。手工业要求23.8%的户组织起来。主要产品,生铁达2700吨,年递增45%;原煤达28900吨,年递增10.2%;焦炭达324吨,发电量达42000千瓦,印刷及农具都要有所增长。在执行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1955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中,对全国的合作化运动作了“小脚女人”,“右倾保守”等严厉批评,新邵在1956年、1957年即出现农业合作化和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1957年末,全县除个别农户外,其余均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业,国营企业占53.8%,集体企业占46.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各个项目的产量完成情况是:粮食完成78.8%,油料完成39.1%,棉花完成100%。烟叶完成90.5%,生铁完成240%,原煤完成150%,焦炭完成55%。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浮夸风盛行,计划追求高指标,并且层层加码。12月,县制订的1959年生产计划,粮食要求(按占用耕地)亩产达2250公斤,生猪发展到150万头,炼铁80000吨,产原煤70000吨,分别为1958年实际达到的9倍、6倍、4倍、10倍。执行结果,粮食亩产246公斤,为计划10.93%;生猪12.35万头,为计划的8.2%;生铁25079吨,为计划的31.3%;原煤13.751万吨,为计划的196.4%。1960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业实行“关、停、并、转”,加强农业。1965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恢复任务。
  1966~1980年新邵县没有制订各个时期的五年计划,只有年度计划。在这段时间内,指令性指标增多,农业方面的粮食、棉花、烤烟、辣椒,工业方面的化肥、煤炭和打稻机等都列入指令性计划下达到单位。在编制计划中,调查研究不够,按省、地的计划指标,生搬硬套下达,不讲经济效益,不讲因地制宜。为完成上级计划,高寒山区下源公社也要种双季稻,种烤烟、棉花,不仅计划难于实现,而且造成劳民伤财。
  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令性计划逐步缩小,指导性计划扩大。新邵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绝大部分项目完成较好。但由于在制订计划中思想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调查研究不够,有些指标完成不够理想。“七、五”计划工农业总产值为42350万元,1989年已达45819万元,为计划的108%;乡镇企业总收入指标为28000万元,1989年已达31685万元,为计划的113%;各个生产项目1989年完成“七、五”计划指标的情况是:粮食产量完成99.5%,烤烟为40.6%,茶叶为57.2%,柑桔为47.5%,生猪为83.7%,大牲畜为102%,水产品产量为63.2%,人工造林和飞播造林完成395%,原煤为51.2%,发电量为98.6%,锑品生产为70%,黄金收回为95%,碳酸氢铵为80.8%,钙镁磷肥为82.7%,水泥为77.3%。
  二、流通计划
  新邵从1953年起,对主要商品流通逐步实行计划管理。农村余粮实行计划收购(统购),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计划供应(统销);棉花棉布、植物油脂油料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生猪、木材、烟叶、辣椒等50余种农副产品实行派购、定购、统一收购;工业品绝大部分实行统购包销。凡统购、派购(粮食、生猪在未完成国家收购任务之前)和统一收购的产品不准在自由市场上流通,只能由粮食、商业、供销社等部门收购。凡计划供应的物资,均由县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按规定分配到单位、到户,凭批条或各种票证供应。在县境内使用的票证有粮票、肉票、糖票、豆腐票、烟票、化肥票、农药票、柴油汽油票,煤炭票等60余种。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商品流通计划执行结果较好。1957年计划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84.2万元,完成1318.2万元,为计划的102.7%。1958~1960年受“浮夸风”的影响,计划指标超出县情实力,造成购、销矛盾恶化。1961~1965年调整流通计划,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66~1978年,各类商品来源紧缺,购、销高度按计划进行,商品流通渠道单一,形式呆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80年代随着工、农业生产形势的好转,逐步开放商品流通领域,实行多渠道经营。1984年4月取消棉布定量布票,实行敞开供应;生猪派购改为合同定购。1985年将粮食、植物油脂油料的统购改为合同定购;放开木材市场;经济作物,除烤烟外,其余全部放开,取销独家统一收购。1987年,进一步缩小统配物资的范围和数量,钢材、纯碱、烧碱、有色金属等物资实行“双轨制”经营,市场调节的部分扩大。“七五”计划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2000万元,至1989年完成23662万元,为计划的107.5%。
  三、投资计划
  1952年,全县开始对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计划管理,依照经济发展速度和财政实力控制投资总额,坚持先批后建,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邵虽是新建县,百业待举,但基本建设仍按预算执行。1958年、1959年,各行各业搞“大跃进”,基本建设计划失控,造成严重浪费。1963年,全县计划基本建设投资67.01万元,实际完成67.0万元。其中生产性建设投资49.2万元,占73.4%,主要用于兴修水利。1973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145.05万元(其中国家68.81万元,其余自筹),完成216.95万元(其中国家68.81万元),
  用于工业的137.53万元,占63.4%;用于农林水的57.87万元,占26.7%;用于商业的60000元,文教卫生的90000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65500元。在投资中,生产性建设155.35万元,占71.6%,非生产性建设61.6万元,占28.4%。1989年,计划投资2137万元,完成27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41万元),用于工业的1312万元,占48%;用于农林水建设的115万元,占4.2%;交通、邮电368万元,占13.5%;商业、饮食、供销127万元,公用服务17万元,卫生体育31万元,文教广播184万元,金融保险88万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209万元,建筑业12万元,其他零星建设262万元。在投资中,生产性建设1790万元,占65.7%,非生产性建设935万元,占34.3%。
  第二节 社会发展规划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即有社会发展的部分内容。教育,计划学校由320个调整为318个,在校学生由37678人增至42165人;全社会购买力计划提高86.8%。执行结果是,学校为314个,在校学生为55690人;购买力实提高108%。1964年将节制生育委员会改为计划生育委员会,将人口纳入计划管理。尔后,又逐步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文化、卫生、体育、国土管理纳入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多数是指导性计划,但人口、国土则为指令性计划。60~70年代,由于政治运动多,指导性计划执行比较松弛,但指令性计划仍坚持不懈。80年代,社会发展计划编制较细,在执行中进行定期检查。一年一次的县人民代表大会要听取各部门计划完成情况汇报,县人大常委会在每年6~7月份,检查一次各部门年度计划的完成情况。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社会总产值计划6.43亿元;人口控制为68.89万;普通高中学生在校人数达到5750人,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达2500人,12个乡镇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卫生,新增病床400张,增加专业医生550人;完成科技攻关项目18个。1989年完成的进度情况是:社会总产值5.3758亿元,为计划的83.6%;人口为70.149万,为计划的101.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719人,为计划的99.5%;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086人,为计划的83.4%;普及九年制教育,因师资和校舍问题,除酿溪镇外,其余均未达到;新增病床200张,为计划的50%;增加专业医生106人,为计划的19.3%;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完成78%。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