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239
颗粒名称: 第六篇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16
页码: 111-126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绍县群众团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工人组织、农民组织、青少年组织、妇女团体、工商业组织、科协、文联、侨联等。
关键词: 群众团体 社会组织 新邵县

内容

第一章 工人组织
  第一节 龙山矿工会
  民国15年(1926)10月,省工运特派员、宝庆县总工会委员顾群,至龙山矿发动工人群众,建立龙山矿工会。会长刘荣光(又名刘继先、共产党员),隶属宝庆县总工会。工会成立后,夺取原矿警武装,建立工人纠察队。并与易易乡农民纠察队联合行动,活捉恶霸地主“龙山寨王”陈容和。“马日事变”后,工会组织被破坏。
  第二节 新邵县总工会
  一、组织
  1952年11月,建立新邵县总工会,王玉琳任主席。1954年3月,本着缩减地方工会的精神,撤销新邵县总工会,会员保留会籍。1956年6月,成立新邵县工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杨明义任主席。1957年8月,召开新邵县工会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邵县工会联合会。1961年11月,召开新邵县工会联合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恢复新邵县总工会。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机构瘫痪,各基层工会相继停止活动。1967年8月,召开县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工代会”,取代县总工会。1973年7月,召开新邵县第六次工会代表大会,恢复新邵县总工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各级工会组织相继开展活动。1979年1月,召开新邵县第七次工会代表大会,贯彻全国第九次工会代表大会精神和新的《中国工会章程》,选举产生新邵县第七届委员会,工会工作恢复正常。1984年5月,召开新邵县第八次工会代表大会,贯彻全国第十次工会代表会议精神,选举产生新邵县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1987年7月,召开新邵县第九次工会代表大会,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选举产生新邵县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1989年,全县建基层工会170个,工会小组1025个,工会会员15442人,占职工人数的95%。
  二、活动
  县工会成立初期,组织各基层工会,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工会的性质、任务以及工人阶级的权力和义务,动员广大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积极投入技术革命、技术革新和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花塘煤矿通过发动职工勤俭办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1956年班产原煤由16吨上升到21吨,坑木消耗由0.6立方米下降到0.4立方米。1961年11月,县工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结合整顿基层工会,组织教育广大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积极投入生产自救,使增产节约运动和职工扫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1973年3~7月,开展整顿恢复工会组织工作,核实登记老工会会员2615人,新发展会员2197人,占应入会职工人数的95%,恢复建立基层工会39个。1979年1月县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对基层工会进行组织整顿,提高了广大工人对新时期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1980年1月,各基层工会普遍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至1981年4月,全县127个基层单位中有87个制订立功条例,有90%以上职工参加这一竞赛活动。12月14日,县总工会第七届四次委员(扩大)会议,制订推行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的规划,确定氮肥厂、汽车修制厂、卷烟厂等10个单位作为第一批试点厂,后逐步在全县推广。1982年2月,响应全国总工会等9个单位的号召,动员全县职工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4年开始,全面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建设职工之家。至1986年,通过验收,有149个基层工会建成合格的“职工之家”,占应建数的96%。在开展“整顿建家”的基础上,组织全县广大职工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据1987年统计,全县有149个单位参加竞赛,参赛职工达14000余人,全县实现双增2568万元,双节989.6万元;有11936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389条,采纳2410条,实施1622条,创值95.5万元,攻关27项,创值12.2万元,推广新技术59项,创值24.4万元。1989年,县总工会以团结、稳定为重点,对职工进行形势教育。成立辅导小组690个,辅导员843人,举办讲座522次,经验交流会、现场会、领导与职工对话等251场次,受教育职工13971人,占职工总数的91%。为维护全县安定团结,稳定政治局势,推动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职工教育,1979年有新的发展,1984年初中补课人数达3800人,占应补课职工的74%,高中补课达应补课职工的76%。结合职工教育,在全县职工中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县工会组织读书活动演讲团巡回演讲10余场次,听众达2800多人,评选10名职工参加市举办的“振兴中华”读书演讲比赛,内8人获得一等奖。随之县教育卫生系统、工商银行等单位,相继举办《理想、政策与实践》演讲会。1986年全县共组织400多个读书小组,参加自学人数17139人次,其中政治理论学习5392人次,业务技术学习6650人次,基础文化学习5097人次。学习积极分子7800多人。
  第二章 农民组织
  第一节 农民协会
  民国元年(1912)冬,成立湖南省农会新化分会。民国15年(1926)9月,省农民运动特派员、中共党员刘惊涛、邬建农,到太芝庙发动群众,粉碎由陈容和炮制的假农会,建立易易乡农民协会,委员长陈致清。随后,宝庆县农协派来石易安、陈奇策、蒋茂田等人,分别在北乡建立新田铺、严塘、酿溪农民协会,胡三吾在东乡建立爽溪、潭溪农民协会。新化县农协派邹序龙在永固镇建立龙溪铺农民协会,周昆等在大同镇建立时荣、西冲、岱水桥等农民协会。至民国16年(1927)1月,境内共建立村、乡、区农民协会40个。各地农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群众,夺取地方反动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纠察队,成立农民法庭,严惩土豪劣绅和破坏农民运动的魁首,进行减租减息,发放稻谷度荒,展开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革命斗争,农民群众扬眉吐气,土豪劣绅闻风丧胆。5月“马日事变”后,农协组织遭到破坏,活动停止。
  解放后,1950年2月,乡、村成立农民协会。农协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运动。1954年停止活动。
  第二节 县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5年6月,召开新邵县第一次贫农下中农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新邵县贫农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筹委主任由县委书记封源厚兼任,副主任由县委副书记曾维亮、萧士风兼任。下设办公室,管理具体工作。公社、大队相应建立贫协组织。“文化大革命”开始,贫协组织活动中断。1973年10月,召开新邵县第四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成立新邵县贫农下中农协会,选举产生贫农下中农协会委员会。主任由县革委主任舒福盛兼任,副主任曾怀芝、李呈祥、何晋秀(女)。公社、大队建立贫农下中农协会,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1980年12月停止活动。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
  第一节 青年团
  一、组织
  1949年,新邵境内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分属邵阳县和新化县。1951年11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邵县工作委员会,战景武任书记。12个区相继建立工作委员会。至1952年,全县有团支部130个,团小组174个,团员1906人。1953年3月,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新邵县委员会。1957年7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新邵县委员会。至1965年,全县各区、人民公社和镇均成立团委会,有团支部928个,团员1626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2年6月,恢复团县委,各基层团组织亦相继恢复。1989年底,全县有基层团委53个,团支部1059个,团员23856人。
  二、活动
  团组织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各项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团组织团结广大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2年,全县农村1500名团员中80%参加了互助组。1956年1月,在开展向罗盛教同志学习的活动中,组织23个乡镇,13000名团员青年组成140个青少年突击队,完成长邵、邵新两公路中新邵境内60公里的绿化(罗盛教林带),植树35000株。2月,组织100名知识青年和农村青年,开赴城步,垦殖南山牧场。是年,全县农村团员都参加了农业合作社,其中有76名团员担任生产队长。1958年,全县15000名团员和青年,参加修筑从酿溪镇栗山至严塘乡大坝口12.5公里长的“共青团铁路”,为国家节约大批运输费用。《新湖南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均对此进行了报导,并发表社论。1958年“大跃进”中,团组织开展“五好青年”、“六好支部”、青年突击队、“红、勤、巧”突击手等竞赛活动,相继修建了红领巾水库和红色青年公路等。时荣乡东方红青年园艺场场长谢国富出席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大会,新邵铁厂青年炉手张谱羽荣获全国青年突击手称号。1959年,湖南省第二次团代表大会推广新邵团县委开展的“三个十年教育”(回忆解放前十年、对比解放后十年、展望未来十年)活动。1960年6月,团县委副书记彭绍业出席广州全国青年团百县时事和团的知识竞赛,取得第一名。1966年7月,团县委在全县青年中广泛开展“思想红、武艺精、身体好、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活动,涌现出“五好”青年600余人,“五好”支部75个。1970年初,建立政治夜校1300多个,有青年辅导员1560名,参加学习的青年达19000余人;建图书箱580个,存图书40000本,有读报小组3200个,故事员440人;成立青年突击队2958个,“铁姑娘战斗队”923个,科学实验小组2236个,有实验田948亩。1978年,组织城乡青年分别开展“黄金赛”、“银花赛”及“破难关争贡献”攻关活动,召开600多人参加的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嘉奖了9个红旗单位,7个红旗标兵。1979年11月,有4人被团中央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0年,开展千名“青年生产队长赛”、“青工百日赛”、“优秀团支部赛”、“创一流赛”、“15个小夺标赛”等活动。共超工时33320个,做义务工时14022个,创劳动价值25.7万元。涌现出专业户、重点户7317户,经济联合体544个。有40个集体,199个青年专业户、重点户和科技示范户受到团县委的表彰。其中小南青年林场团支部、潭府乡青年团员陈纳田分别被团省委、省农业厅、省科委授予学科学、用科学标兵队、标兵称号,县建筑公司第二青年突击队获省建筑业优秀青年突击队称号,县百货公司李金华、龙溪铺区供销社江建桃被评为优秀服务员。6月,团县委组织了“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全县涌现出近1000个雷锋服务小组,做好事2300余件,捐献礼物1200余件,价值2500余元;为灾区捐款1644.77元,粮2261.3公斤。1983年3月,团县委发出“学科学、用科学”号召,全县11000名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有137名在农业科学实验中做出显著成绩,青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360多条,革新成功项目50多个,为国家创造了近100万元经济价值。土桥公社熊家大队农科队团支部书记萧红英被团中央、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农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小南青年林场团支部被省、地、县评为新长征突击队,团支部书记周清华被评为省新长征突击手、涟源地区优秀团员。1984年3月初,团县委动员全县青少年参加全国性的“四省百县”植树造林大竞赛,组织1500余名团员青年,在高桥乡玳坪村禾树山营造杉木林300余亩,建成全县第一个城乡青年联谊基地。12月,又组织200多名学生和700多名团员干部在白云岩营造了100亩风景林。全县有两个农村团支部及8个青年专业户获得县“青年植树突击队(突击手)”称号,巨口铺乡白云铺村青年团员刘平生获“全国青少年绿化祖国突击手”称号。1985年4月,团县委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扶贫帮包活动,成立帮包小组1166个,有45896名青年参加,扶贫3061户。1986年,结合农村整党,对团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整顿,加强了团组织的建设,发展团员146名,新增团支部29个,建立“青年之家””261个。1987年,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学法制”、“刹歪风、树正气,建设‘五无’团支部”竞赛活动。全县各级团组织举办法制学习班221期,涌现出280个青年压邪队。同时根据基层团组织的要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890期,参加培训青年26000多人。1988年,各级团组织开展升级达标活动,年底,一类团支部由184个上升到392个,三类支部由468下降到124个。并在12月召开的全县第13次团代会上,实行公开竞争、差额直接选举团县委领导班子。1989年,向团员颁发团员证,进行形势前途教育。结合除“六害”斗争,各级团组织成立青少年帮助队,开展“一帮一”或“二帮一”活动,全县上下形成青少年帮助网,使近200多名违纪青少年改邪归正。
  第二节 少年先锋队
  1952年,在中学和城镇小学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4年,农村小学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建立少先队组织。4月,坪上完小少先队员拾麦穗2200多斤交国家粮库,向团中央报喜。8月10日,胡耀邦书记亲笔复信:你们发动少先队员拾麦穗,从小培养他们爱粮食、爱集体,这样做得好,我表扬你们。1955年全县各中、小学校普遍建立少先队,分别成立大队、中队、小队。学区设总辅导员。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学习、文娱、体育、知识竞赛、野营等队日活动,每周一节,列入课表。1964年后,开展学雷锋活动,对广大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小学建立“红小兵”组织,取代少先队组织。
  1978年,根据共青团第十届一中全会《关于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决定》,新邵县少先队组织相继恢复,开展了“创三好”、“学雷锋”、“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1987年,全县中、小学有少先队员87633人,少先队辅导员2004人,建立大队326个,中队1563个。在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落实“面向新世纪,造就新主人”的指导思想下,全县有844名小学生参加省、市、县点燃理想之火读书大奖赛,内140人分别获县、市一、二、三等奖,34人获省二、三、四等奖;老师中有11人次获县、市、省园丁奖。1988年,响应团县委、县绿化委员会“增一岁青春,留一片绿荫”的号召,全县青少年掀起了植树造林高潮。1989年为配合学雷锋、学赖宁活动的开展,团县委在县城少年儿童中开展“月储一元钱,为国争贡献”的爱国储蓄活动,县城近3000名少年儿童积极参加储蓄,储款达70000余元。
  第四章 妇女团体
  第一节 女子联合会
  民国16年(1927),北京大学女学生李芬(严塘下渔溪人)受党组织派遣,回宝庆开展工作,在邵阳县北乡新田铺、东乡爽溪等地建立女子联合会,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发动妇女剪长发,放小脚,制止虐待童养媳,组织妇女积极行动起来,打倒土豪劣绅。民国16年(1927)3月,新田铺女子联合会,在宝庆县农协特派员石易安、县女子联合会谢可等的直接组织下,召开了几千人的妇女大会。大会的口号是:“打倒土豪劣绅”、“反对歧视妇女”、“反对养婢纳妾”、“反对包办婚姻”、“禁止打牌赌博”、“禁止卖淫宿娼”、“不准讨童养媳”等。新田铺女子联合会主任石炼和她的嫂子石竹,在会上当场剪掉自己的长发,跟着有几百名青年妇女剪长发,“马日事变”后,党组织遭受破坏,女子联合会停止活动。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
  1950年初,邵阳、新化相继建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委会。1951年11月,成立新邵县民主妇女联合会,蔡美瑞任主任,遇淑卿任副主任。区配正、副妇联主任,乡、镇建立妇代会,配有不脱产主任。1953年3月,召开新邵县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邵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建立代表大会制度。1958年,改名新邵县妇女联合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妇联组织瘫痪。1973年,各级妇女组织逐步得到恢复。同年6月,召开新邵县第6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妇联第六届执行委员会。至1989年底,全县建有34个乡、镇妇女联合会,677个村妇代会,7个乡镇企业街道妇代会。
  二、活动
  妇联在各个不同时期,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从妇女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发动妇女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国家政治活动和社会主义建设。1950~1952年,发动妇女参加减租反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广大妇女斗地主,抓残匪、送夫送子参军,还为慰劳朝鲜难胞开展捐一把米、一分钱、一个蛋等活动。1953年,全面贯彻《婚姻法》,举办婚姻法训练班,培养妇女宣传骨干2700余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传贯彻《新婚姻法》活动。1956年,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全县682个高级农业社中,有518名妇女担任农业社正、副主任。并以乡为单位成立托管委员会,以耕作队组为单位成立托管小组,1957年全县有常年托儿所65所,托管小孩1244人,临时抱娃娃组107个,看管娃儿450个。是年4月,召开新邵县首届妇女“五好”积极分子大会,评选出“五好”积极分子39名。11月,有梁就英等7人出席省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发动妇女学技术,当生产能手,积极投身“大跃进”运动,全县20000多名妇女学会犁耙播种等全套农业耕作技术,有7500多名妇女参加兴修下源水库工程。太芝庙公社组织194名妇女,从1959年10月~1960年3月,开田107.7亩,1960年被省妇联、全国妇联分别授予“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妇女工作的中心转到“两个文明”建设上来,妇联组织帮助千家万户,普遍制订文明公约,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红旗集体、“五好家庭”、“文明新村”等活动。雀塘乡庙湾村党支部书记罗荣华,197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的称号,1980年1月和1982年7月,省人民政府两次授予她全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4月被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同年,省妇联和全国妇联授予陈家坊乡魏家村杨雪华“五好家庭”光荣称号。1984年,县、乡、镇妇联建立法律咨询机构,培训法制宣传骨干9375人,组织广大妇女学习宪法和其他法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同时,组织各级妇女骨干,扶穷、扶老、扶孤,共扶植困难户1684户,照顾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和孤儿1684人,做鞋1432双,做好事16434件。1985年,县妇联制定了农村妇女开展“两学两比”(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各区、镇、乡都相继成立“双学”和协调小组,配合有关部门办扫盲班132个,扫除文盲2330人,办培训班318期,使全县24588名妇女掌握一至两门生产技术。同时,组织学习“十法一条例”,举办法制学习班1078期,有29560名妇女参加法律知识学习,普法面达90%。1987年、1989年,邵阳市人民政府分别授予新邵县“双学”二等奖。在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工作上配合有关部门建立科学育儿咨询站198个,接待咨询3323人次,创办各类家长学校310所,参加学习的家长12912人,开展“妇女之家”达标竞赛活动,发动妇女扶植贫困户5156户。其中有4096户脱贫。1989年结合形势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动全县妇女完成爱国储蓄71万元,荣获市爱国储蓄组织奖。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
  第一节 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冬,邵阳县工商业者联合会酿溪分会成立。1952年12月,成立新邵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4月,成立新邵县联合会(简称工商联),曾益盛任主任委员,田湘槐、周焱成、萧秉仲、刘英等任副主任委员。各区(镇)相继成立工商联分会。共有会员354人。1954年5月,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行委员15人,曾凡德任主任委员,周焱成任副主任委员。1955年12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执行委员25人,李求生任主任委员,周焱成任副主任委员。1957年3月和1963年7月,分别召开第三、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四次执行委员会,李求生连任主任委员,寒风、刘洪甫、孙玉文任第四届副主任委员。联委在领导工商业者遵守国家政策法令,进行合法经营,协调公私关系,帮助国家评税收资,组织深购远销,推动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商联被撤销。1986年,县人民政府着手筹建恢复工商联组织。1987年12月,恢复新邵县工商业联合会。1988年7月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合会委员会,蒋肇侣任主任委员,晏斌芳、萧子仁(兼)、曾必祥(兼)、何昭华(兼)任副主任委员。联委积极开展对私营工商业者的工作,发展新会员129人,通过多种渠道,组织私营工商界经营能手,开展以搞活流通为主要内容的咨询服务活动,为振兴新邵经济作出贡献。
  第二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个体劳动者协会,由城乡个体工商业者和私营企业主及其从业人员组成的群众团体。1983年10月3~5日,在县城酿溪召开县个体劳动者首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154人,审议通过《新邵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新邵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会员守则》,成立新邵县个体劳动者协会委员会(简称个协),推选副县长陈明胜为名誉会长,选举何双清为会长,孙介凡为副会长。置常设办事机构县个协办公室,受同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随后,相继在酿溪镇和严塘、陈家坊、孙家桥、坪上、龙溪铺、新田铺等区建立分会。全县有会员1848人。
  1986年11月30日~12月1日,召开个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代表225人,再次推选陈明胜为个协名誉会长,县工商局副局长刘威当选为会长,何正元、刘荣寿、张正平当选为副会长。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人。全县个协会员7157人。
  1989年12月19~21日,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227人,特邀代表25人,学习党的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在国庆四十周年大会上讲话,贯彻落实中央“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决策。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47名,陈明胜再次被推选为名誉会长,选举县工商局副局长罗绍云为会长,何正元、刘彰国、廖建军、孙介凡为副会长。全县有会员6730人。
  个协组织建立后,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政治思想和政策法规学习班,印发了《个体经济法律问答》、《个体私营经济法律法规选编》等书籍。多次组织法律、法规知识测试竞赛。从1985年开始,连续5年对全县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作风进行整顿,印发文明服务公约7000余份。5年共评选文明经商户1810户,并颁发《文明经营证书》,评选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体劳动者205人次,分年度进行了表彰。1987年评为市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体劳动者11人。是年,还获得邵阳市个协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与此同时,对违章违法经营者进行了查处,累计查处无证经营1978人次,处以罚款19811元;处理假、冒、伪、劣及变质商品折款3260元;查处不合格量衡器499件。建会7年来,为会员妥善处理有关打击、刁难、乱收、乱罚、随意撕毁合同等直接侵犯个体户合法权益事件255起,挽回经济损失54.37万元。先后在全县办起了会员诊所2处、招待所1处、联购分销4处、会员活动室3个。1989年6月,组织全县个体劳动者开展“四讲”(讲理想、道德、贡献、前途)演讲竞赛,荣获邵阳市个协”四讲“演讲竞赛组织奖。被评为湖南省普法先进单位。
  第六章 科协 文联 侨联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
  一、组织
  1956年6月,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同时召开全县科学普及协会会员代表大会(视为第一届),与会61人,选举银际松为县科普协会主席,有委员7人。下设自然科学组、农学组、医学组。1958年12月,改称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县科协)。期内,各区、乡(镇)和厂矿等基层单位相继成立科协或科协分会共23个,会员发展到48000余人。1961年11月,县科协办事机构裁撤,基层科协组织亦随之消失。
  1979年2月,恢复县科学技术协会,与县科委合署办公。9月,在全县科学大会上选举产生第二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钟庆华(县科委副主任)任主席,谢家楠、毕先杰、孙广生、李子营任副主席,委员37人。医药卫生、林业、园艺、农业、畜牧、农机、轻工、电子等学会相继建立,并积极开展科技普及、科技咨询、技术服务学术研讨活动。1980年1月,召开第二届第一次科协会员代表大会,增选唐卫华为科协副主席,并增选委员2人,讨论通过《新邵县科学技术协会章程》。4月,医药卫生协会分为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学会。之后,相继成立冶金、化工、交通、教育、水电、财会、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学会。1983年12月,县科协与科委分设,朱更荣任主席,龙显杰任副主席,下设办公室。1984年成立科技情报学会。1985年成立气象学会。1986年1月,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8月,增设县粮油学会。1987年3月,县科协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刘湘源任主席,谢诚任副主席,常委7人,委员23人。1988年成立煤炭学会。1989年,全县区、镇、乡及县联合工厂、造纸厂、卷烟厂、氮肥厂等均建立科协组织,拥有会员1440人。
  二、活动
  1979年县科协恢复以来,各学会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农学会共组织农技广播讲座144期,编印了《新邵农技》、《新邵柑桔》、《病虫情报》、《农情简报》等刊物。并配合有关部门,每年举办农、林、水电、农机、化工、医学、财会、畜牧、机电、生物统计等短期技术训练,技术讲座。1982年,县科委、科协发出《关于培养农村科技示范户的通知》,开始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培养、建立科技示范户,展开水稻、养猪、养牛、养鸡、养鸭、养鱼、种蘑菇、柑桔等项目的示范活动。组织各学会、研究会在全县区、乡(社)、厂矿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区、社农技人员还利用农村集市摆滩设点,开设“农业技术咨询处”,帮助农民解答技术疑难问题,群众称之为“科技赶集”,深受欢迎。1983年,县科协出动科普宣传车2台,组织科技人员,分粮作、经作、植保、林业、畜牧水产、科普图书等咨询服务组,分别在各区、镇、社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接待群众技术咨询15000人次,解答各种科技疑难问题770多个,现场技术辅导2次。1984年在湖南省农村基层科协工作座谈会上受到省科协的好评。
  从1982~1985年,特别注重对在校青少年的科普宣传教育。1983年,成立新邵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各学校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开展夏令营、知识智力竞赛“五个一”活动:即看一本科普读物,作一个科普实验,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做一件科技小作品,解释一个自然现象。在此期间,县科协组织各基层科协组织,配合县科委、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学种田高产竞赛和工矿技术革新竞赛活动。1986年,组织实施“一三三一”计划:即科技示范100户,科技帮厂3家,科技扶贫300户,科技培训1000人。年内还组织农业、林业、水电、农机、气象、轻工等学会,参与市科协组织的龙山资源考察,分别写出有价值的考察报告15篇。在此基础上,1987年开始实施“五科”计划:即科技示范、科技扶贫、科技帮厂、科技带富、科技培训。以乡办农校为主要基地,在农村全面开展种、养、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乡、镇企业引进人才、技术,定向培养科技示范户,开展扶贫与带富。县科协于1981、1983、1986、1987年被评为省、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节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1986年9月初,成立新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备小组。22日,召开新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成立大会,通过了《新邵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文联委员21人,县文化局局长李先平兼任文联主席,刘让林、何炳辉任副主席。下设文学、民研、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等协会。接受《野菊花》歌词学会为团体会员。各协会共有会员130人,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作者为主体的文艺创作队伍。1986~1989年,在全国、省级各类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50件。其中50件作品分别获省、市各种奖励。全县年度文艺创作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作品260件,240人次。举办各类大型文艺创作讲学活动5次,各种创作学习班6期。1989年6月,县文联在湖南省文联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八方协作支援,搞好文联工作”的经验介绍,《文坛艺苑》3次发表文章对县文联工作给予表彰和肯定。
  第三节 归侨、侨眷联合会
  1978年8月、1986年4月分别召开新邵县第一次、第二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侨联小组。1989年4月,召开第三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邵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委员会,委员11人,张小文任主席,萧和生、李鸿宣任副主席。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