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台、侨务、党外人士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2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对台、侨务、党外人士工作
分类号: D613
页数: 2
页码: 93-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1958年至1989年中国共产党新绍地方组织对台、侨务、党外人士工作的情况。
关键词: 新邵县 地方组织 统一战线

内容

1958年,县委成立“三三三”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处理全县对台具体工作。1973年12月,改称中共新邵县委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1984年5月改为县委对台办公室。1985年1月成立新邵县侨务办公室,全县34个乡、镇,相继成立“三胞”亲属联谊会。1988年12月,成立新邵县海外联谊会。1989年10月,县委对台办公室与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合署办公。自1980年以来,认真落实“三胞”政策,广泛开展联谊工作,对受到各种错误处理的162名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亲属案件全部予以平反纠正,对被错误没收的6户华侨的1084平方米私房全部清查退赔。加深他们对大陆政策的理解与支持,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之情。1989年,县籍在台人员1200人,他们在境内的亲属31000余人;有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1100多人,分居在24个国家和地区。历年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达700余人次,捐款19万多元为家乡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有8名台胞和1名侨胞回大陆定居。
  1952年9月~1953年3月,全县先后召开两届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1954年,第一届县人民代表大会352名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72名,占49%;19名县人民委员中有党外人士7名,占36.8%。著名爱国人士,原国民党陆军中将唐星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省人民代表。1956年,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第二届县人民代表大会339名代表中有党外人士202名,占59.6%;21名县人民委员中有党外人士13名,占62%;2232名乡、镇人民代表中有党外人士1340名,占60%。县直属机关31名正副科局长中,安排了6名党外人士。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统一战线受到冲击,党外少数爱国人士被错误定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1959年12月,县委贯彻省委第十次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秉着“贯彻政策、调整关系、调动服务、继续改造”的统战方针,对党外人士,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爱国主义宣传。1961年,分批为“右派分子”摘帽,对其他受处分的人士,甄别平反,较好地调整了统一战线关系。1962年,在党内错误地批判统一战线的所谓“投降主义、修正主义路线”;在党外提出要打退资产阶级的大反扑,进行大揭大批,颠倒了理论是非,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文化大革命”期间,统一战线工作被全盘否定,统一战线组织被迫停止活动,统战对象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1982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工作方针。1983年县委恢复统战部,认真贯彻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实事求是地解决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至1989年,先后有6名党外人士当选为县人大常委副主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有7名党外人士担任正副局级领导干部。民主人士参政议政工作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建立了统战工作制度,通过召开各种联谊会、议政咨询会,广泛听取民主人士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