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密度与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8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密度与分布
分类号: C924.2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人口密度与分布的情况。
关键词: 新邵县 人口密度 分布

内容

第一节 密度
  新邵县人口密度,1952年每平方千米为212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每平方千米为229人,比全省多52人,比全国多157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每平方千米为377人,比全省多121人,比全国多272人;1989年每平方千米为391人,比全省多108人,比全国多276人。
  按农业综合区划分,1980年,南部岗丘粮食经作区(含南部岗丘地区的420个大队、4023个生产队和6个国营农、牧、渔场)每平方千米为444人。中部山地林粮牧业区(含173个大队,1586个生产队,4个国营苗圃林场)每平方千米为195人。北部丘陵粮林区(含76个大队,686个生产队)每平方千米为439人。
  按行政区划分,1989年每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酿溪镇为3147人,其次寸石镇为1253人。其余的则是:600~690人的有陈家桥乡、雀塘乡、陈家坊乡,500~590人的有壕塘乡、寺门前乡、土桥乡、洪溪乡,400~490人的有言栗乡、小塘乡、新田铺乡、长冲铺乡、严塘乡、花桥乡、潭府乡、岱水桥乡、迎光乡,300~390人的有坪上乡、爽溪乡、潭溪乡、武桥乡、扶锡乡、高桥乡、巨口铺乡、龙溪铺镇、下源乡,200~290人的有龙口溪乡、小南乡、五星乡、太芝庙乡。每平方千米人口较少的是礼坪乡、车峙乡,分别为188人、146人。
  第二节 城乡分布
  新邵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明、清至民国,县境虽有酿溪市,巨口铺市、栗坪市、下源市、龙山镇等市镇之称,但市镇内90%以上人口仍从事农业。市、镇地址一般是周围群众赶集的墟场。
  1952年,酿溪、巨口铺两镇,人口4239人,占总人口的1.05%,乡村人口占98.95%。1956年6月撤销巨口铺镇。1958年9月酿溪镇改为东方红(11月改称严塘)人民公社酿溪管理区,镇制撤销。1959年恢复酿溪镇。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为5286人,占全县总人口1.17%。60~70年代,乡村农民一般不准离土离乡,城镇人口受到严格限制,至
  1980年仍只酿溪一镇,人口14157人,占总人口的2.28%。1981年始,在中共中央的“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指引下,城镇人口逐年增加,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为3175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03%。其中非农业人口(无耕地,吃商品粮)18589人,占城镇人口的58.54%,占全县非农业人口总数的56.52%。1983年,增设寸石镇和龙溪铺镇。1989年,全县城镇人口为60639人,占全县人口的8.64%。城镇中非农业人口32392人,占城镇人口的53.4%。全县乡村人口64085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36%。乡村中非农业人口19630人,占乡村人口的3.06%,主要是区、乡行政机关和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