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土壤
分类号: S15
页数: 2
页码: 45-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土壤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
关键词: 土壤 土地 新邵县

内容

根据新邵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土壤有9个土类,18个亚类,65个土属,134个土种,7种成土母质。
  一、成土母质
  砂砾岩风化物 多分布在龙口溪—易家岭—龙山穹窿的山麓及西北部的犀牛寨至坪上南部,其他地区多以夹层零星出露。发育成黄砂泥田、黄砂土、砂岩红壤、黄壤、黄棕壤及草甸砂土等土壤。
  砂页岩风化物 分布于龙溪铺、大形山、白云铺、易家岭两侧山腰及龙山西南、西北部,
  县境东南、西南部及正北部的岗丘区。发育成黄泥田、黄泥土,砂页岩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土壤。
  石灰岩风化物 除小南、太芝庙、龙口溪、下源等地外,其余各乡均有分布。多发育成灰泥田、灰黄泥田、鸭屎泥田、灰岩红壤、红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等土壤。
  红岩风化物 分布在寺门前、土桥、陈家桥、长冲铺等乡。发育成碱性紫砂泥田、紫砂土等土壤。
  花岗岩风化物 分布在下源乡及龙溪铺、迎光乡的部分村。发育成麻砂泥田、麻砂土、花岗岩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土壤。
  变质岩风化物 主要分布在大形山、板子山、龙山等地,其他地区零星分布。板岩多发育成黄泥田、黄泥土、板岩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变质砂岩风化后发育成黄砂泥田、黄砂土、砂岩红壤、黄壤、黄棕壤等。
  第四纪松散堆积物 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和低洼池、地沟谷地。发育成河沙泥田、沙泥土,第四纪红土、红壤,河潮土等。多为耕地或低岗丘,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类型。
  二、土壤类型
  红壤 是新邵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全县低山、丘陵、岗地,占总面积的49.17%,以小南、龙溪铺、车峙、太芝庙、高桥、坪上、新田铺等乡居多。有红壤、黄红壤、红壤性土三个亚类。以红壤为主,黄红壤次之,红壤性土少量分布。红壤土体深厚,粘重,酸性,PH值一般为4.0~6.0。
  山地黄壤 零星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13.3%。以县林场及太芝庙、礼坪、龙口溪等乡为多,其次是高桥、巨口铺、下源。仅黄壤1个亚类。土壤酸性较强,PH值在4.5~5.5之间。
  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县林场和礼坪、下源海拔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占全县总面积2.5%。土质粘重,紧实,间夹岩片,呈酸性。仅黄棕壤1个亚类。
  山地草甸土 分布于海拔1300米以上的山顶部,如岳坪峰、道士坪、塔帽岭、谢家山、金龙山等,占全县总面积0.2%。植被以禾本科草类为主,有少量灌木。土壤腐殖质含量高。仅1个亚类。
  紫色土 主要分布于寺门前、长冲铺、雀塘、土桥、陈家桥等乡,占总面积2.0%。有酸性紫色土,中性紫色土和石灰性紫色土3个亚类。土层浅,夹碎石块,易流失。
  红色石灰土 占总面积7.0%。1个亚类。主要分布在巨口铺、五星、高桥、迎光、花桥、龙溪铺等乡、镇。
  黑色石灰土 占总面积8.0%。1个亚类。主要分布在爽溪、武桥、潭溪、花桥等乡。
  河潮土 零星分布于河流沿岸,占总面积0.03%,以严塘、花桥、言栗、岱水桥等乡居多。仅河潮土1个亚类。
  水稻土 广泛分布全县海拔500米以下地带,占总面积17.80%。全县有6个亚类。淹育性水稻土占水稻土的4.43%,潴育性占76.82%,潜育性占16.76%,渗育性占0.08%,沼泽性占0.70%,矿毒性占1.21%。矿毒性水稻土分布在12个乡和农林场,以潭府乡最多。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