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候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6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气候灾害
分类号: P429
页数: 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气候灾害的情况,其中包括了3~4月寒潮、5月低温、秋季寒露风、干旱、洪涝、冰雹、雷雨大风、冬季冰冻等。
关键词: 气候灾害 气候 新邵县

内容

一、3~4月寒潮
  新邵历年3~4月平均有5.2次寒潮,约11天左右出现1次,1967年、1980年多达7次,1981年只有2次。寒潮低温持续时间一般是3~5天,最长达10天以上。出现机遇最多
  的时段是3月20~24日,其次是3月27日~31日,4月6日~10日。
  二、5月低温
  5月中下旬平均气温≤20℃连续5天以上,并伴有阴雨天气,称为“5月低温”。1959年~1989年31年中有14年(1959、1960、1962、1966、1968、1973、1975、1977、1978、1979、1980、1984、1988、1989)出现,出现机率为45%。
  三、秋季寒露风
  9~10月北方冷空气南下进入新邵,带来降温和阴雨天气,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20℃,即为秋季“寒露风”。初始时间历年平均为9月28日,1967年和1982年最早,9月11日开始,80%以上年份的“寒露风”出现在9月20日以后。
  四、干旱
  新邵春、夏、秋、冬四季都发生过干旱,春旱和冬旱出现机率较少,夏旱、秋旱出现机率多。从1959~1989年31年中,连续干旱时间30天以上的年份26年,占84%,其中属一般性干旱年14年,占45%;大旱年6年,占19%,特大干旱年6年,占19%。
  五、洪涝
  通常发生在5、6月,其次是3、4、7、8、9、10月,据酿溪站资料,1960~1989年,连续10天内降水总量达200毫米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69、1970、1971、1973、1975、1982、1988年。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平均每年3.3次,多发生在5、6月。日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于1973年,1975年的5月各出现一次。洪溪、潭溪、爽溪、小南等地发生暴雨的机率较多,降水强度也较大,1970年9月22日小南乡大河滩24小时降水量达228.2毫米。
  六、冰雹
  冰雹往往伴随雷雨大风,沿山谷、河谷下降,通常出现在2~3月。主要发源地和移动路径有4条:一条是从龙溪铺—新桥—冷水江市石槽;二条于陈家坊发源经太芝庙k黄泥洞以东,或经东风林场—龙山;三条从新田铺的射虎塘—白云铺—高家坳—洪庙;四条从严塘—武桥—爽溪—涟源市。
  七、雷雨大风
  通常发生在4、7、8月,路径有四条:一条从冷水江的禾青经田心、巨口铺到新田铺;二条从涟源财溪经洪溪、武桥、花桥到严塘;三条从筱溪至大河滩、龙口溪到小庙头;四条从涟源、孙家桥经潭溪、陈家坊到邵东范家山。
  八、冬季冰冻
  冰冻通常在12月下旬到翌年2月中旬。发生在强寒潮和雨雪基础上。1960~1989年30年中,酿溪镇有20年出现冰冻,造成较大损失的有9年。车峙、太芝庙、武桥、龙口溪、坪上、小南、田心、迎光等乡及龙山、岱山、大形山林场年年有发生。附:气候灾害年表
  清道光十八年(1838),龙山山洪暴发,江岸田庐多淹没。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四月,大雨雹。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水灾。
  清咸丰四年(1854)四月,陈家坊一带烈风、雨雹。
  咸丰七年(1857)三月,陈家坊一带雨雹,暴风折大木,毁民舍。
  咸丰八年(1858)四月,龙山洪水暴发,水涨数丈,山田多没。
  清同治九年(1870)三月,陈家坊、龙山一带雨雹。四月,又大风拔木毁屋。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大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至七月不雨,田土龟裂,颗粒无收。
  民国元年(1912)6月26日晨,陈家坊、龙溪铺、坪上等地山洪暴发,毁田庐甚多,峡山桥后成公铺屋连同屋内11人全被漂没。
  民国3年(1914)夏,大水。太芝庙的社中毁房8栋,损田不少。
  民国6年(1917)冬,严塘冰冻,池塘冰上可行人。
  民国10年(1921)6月17日~8月下旬,夏旱70余天,禾苗枯槁,菜蔬干死,民食草根、树皮,卖妻鬻子,多有饥毙。
  民国11年(1922),严塘冰冻,油菜皆死。
  民国12年(1923)冬,龙山大雪封门,麂多冻死。
  民国13年(1924)7月25~27日持续暴雨,资水陡涨,筱溪市下街被冲去,大同镇和遵路乡1623户遭灾,漂没房屋562栋,死4人。
  民国14年(1925)农历11月初,潭府冰冻40多天,屋檐冰棱,长3~4尺,粗如茶杯。
  民国15年(1926),春旱,严塘于“端午”边才插下中稻。
  民国16年(1927),龙山河山洪暴发,沿岸毁田甚多。
  民国18年(1929),冬,田心石桥一带冰冻50余天。
  民国19年(19230)农历11月29日至次年2月,车峙一带冰冻,雪深3尺。
  民国20年(1931)农历12月,陈家坊雪深1尺余,池塘冰上可行人,毁林无数。
  民国22年(1933),龙溪铺、巨口铺等地结冰7寸厚,野兽纷纷逃往民舍。
  民国23年(1934)4月中旬,陈家坊大风、冰雹,历1小时,雹径1寸左右,油菜、麦尽毁。
  同年新田铺、严塘、陈家坊等夏旱,中稻失收。
  民国24年(1935)清明大风。陈家坊、车峙、太芝庙一带折树1000余棵。
  民国26年(1937)6月16日大暴雨。严塘、寺门前、大坪一带,河流两岸稻田被淹。7月6日,山洪暴发,陈家坊一带水深数丈,死10余人,倒房10余栋,淹田上万亩。
  民国29年(1940)4月,陈家坊大风,鸭塘村不少民房被刮倒,2人围大树被折断数株。
  民国31年(1942),春旱月余,土桥、寺门前、雀塘、陈家坊等地秧苗干死,中稻无收,许多人食草根、树皮,“观音土”。
  民国32年(1943),春旱月余,严塘各地稻田改种薯、豆。
  7月,龙山河洪水,两岸田、房被毁不少。
  民国33年(1944)冬,大雪,严塘分水坳积雪3尺。
  民国34年(1945)4月14日,严塘—花桥—武桥一梅寨—张家冲,大风冰雹,雹大如拇指,油菜、麦子全毁。
  民国35年(1946)1~2月,大雪。太芝庙、潭府等地冰冻两月余。
  民国38年(1949)6月20日,大水。资水、石马江两岸毁田不少。
  1952年10月16日~12月24日,连旱70天,全县成灾12100亩。
  1953年8月中、下旬之交,大水,淹田33200亩,死7人。
  1954年,“清明”前两天,石桥乡田心、新桥、大石、洪山及中吴乡的中源铺等地冰雹,大者125克,马铃薯、小麦被打碎。
  5月11日,大水,石马江桥淹没,资水涨至县政府大门口。
  6月15~18日暴雨,全县毁房508间,垮塘坝400余处,死14人。
  7月23日晚至24日上午暴雨,淹死63人,毁房1621间,全县失收45600亩。
  8月23日~12月6日,旱106天,成灾56400亩,部分麦子播种3次。
  1956年3月,太芝庙—潭府一线,大风,冰雹,历时3~4小时,不少屋瓦被揭。
  1957年6月23日~8月1日,夏旱,农作物受灾11.26万亩,7300亩失收。
  1959年7月5日~8月6日,夏旱,成灾12.67万亩。
  1960年8月14日~10月6日,秋旱,成灾28.26万亩。
  1961年6月10~13日,大雨,降水110.9毫米,12日,酿溪桥被淹,全县成灾18900亩。
  1962年5月26~27日,连降暴雨,24小时降水150.4毫米。
  6月27~28日,暴雨。资水水涨至中共新邵县委机关门前公路边,全县成灾16200亩。
  年底至次年1月,大冰雪,冰冻20余天。
  1963年,严重春旱,上年12月到是年6月少雨,10000亩水田改种薯、豆。
  1964年春节,大雪,龙溪铺雪深尺余,棕树冻死,下源村民水缸冻裂。
  6月26日~7月24日,8月18~10月16日,夏秋连旱,成灾14.95万亩。
  1965年4月,潭府至陈家坊一带冰雹,大的长8厘米,宽3.3厘米,历20多分钟,油菜、麦子受损。
  1966年7月8~12日,大雨。山洪暴发,资水陡涨,全县淹没中、早稻田38000余亩,倒房82间,死1人。
  7月13日~10月11日,夏秋特大旱,雨量仅22.8毫米。
  1967年5月上旬,龙山河洪水,淹没陈家坊公路桥,淹两岸稻田。
  1968年8月下旬,巨口铺公社洪庙、高家坳等地降冰雹,大者如蚕豆,部分中稻打成光杆。
  1969年8月10~12日,暴雨。龙溪铺、巨口铺山洪暴发,龙溪铺街积水0.5米。
  冬,冰冻。龙溪铺折断树70000多株,陈家坊区断竹38万多根。
  1970年4月29日~5月1日,大暴雨,山洪暴发。全县279个大队受灾,死7人。
  6月25~27日,巨口铺暴雨,小河改道,新门前第5生产队冲走4栋房屋。
  7月9~14日,大雨,降水282.5毫米。山洪暴发,冲走6人。
  1971年5月27日至6月5日,大暴雨,降水297.4毫米。各地山洪暴发,成灾23000亩。
  8月31日至12月20日,秋冬大旱112天。
  1972年4月17~18日,县西南部256个大队降冰雹,大者如鸡蛋,历时10余分钟,损早稻谷种360吨,损春收作物32500亩。
  6月30日至9月12日,旱75天。资水断航,龙山河、石马江间或断流,其余130余条支流,小溪干涸。成灾17.5万亩,失收40000亩。
  1973年4月10日晚,大风。吹倒县农机厂厂房。巨口铺倒房5栋、死2人,伤5人。
  1974年7月11日深夜至12日早晨,严塘、孙家桥、陈家坊等区暴雨。武桥至花桥垄田被淹。
  7月28日至12月1日,特大旱灾。成灾15万亩。
  1975年5月13日,暴雨。全县山洪暴发,淹作物70000余亩。
  1977年1月下旬至2月初,低温,积雪、冰冻。酿溪镇历时10天,山区半月,最低气温—10.7℃。全县柑桔树冻伤80%,冻死9.5%。1977年柑桔产量比1976年减产80%。
  1978年4月10日,酿溪镇及五星、潭溪、爽溪等12个公社降冰雹,雷击死1人。
  1979年9月11日至12月31日,秋、冬旱112天,小麦久不出苗。
  1981年5月2日,8~10级偏北大风席卷全县多数乡村。倒房31栋120间,死13人,伤25人,断竹96万根,春收作物受损/51900亩。
  1982年4月上旬,低温阴雨。早稻烂秧40%。
  6月15~17日,普降暴雨。酿溪镇资水水位达211.7米,小河街大水平楼。
  9月10~16日,低温。22.4万亩晚稻受害,空壳率高,54000亩严重减产。
  1983年4月27日,29日,大风袭击言栗、五星、巨口铺、长冲铺、高桥、车峙等11个公社,死2人,伤46人,倒住房及杂屋2017间,吹断树木约97万株,春收作物84000亩受损。
  5月15日,雷雨、大风。46500户受灾严重,死14人,伤36人,16万余亩作物受灾,垮水库1座,山塘405口。
  8月26日下午,雷雨、大风、冰雹袭击田心、新田铺、严塘、坪上、陈家坊等地。雹如鸡蛋,最大粒重2250克,打死7人,鸡、鸭、蛙、蛇、鸟,多有打死。
  12月28~29日,大雪后又冰冻。柑桔普遍落叶10~20%。
  1984年5月3~5日,13~18日,低温。60000亩早稻僵苗不发。
  8月26日,龙溪铺、新田铺、严塘、坪上、陈家坊等地遭雷雨、大风、冰雹袭击。倒房26栋,死7人,折断树竹70000余根。
  1985年5月4~18日,高温干旱。日最高温度维持在33.8℃—34.2℃,造成80%柑桔落果。
  1986年4月10日,雷雨、大风、冰雹。全县死1人,伤65人,死猪40头,小麦、油菜和早稻秧田受灾16500亩,毁水利设施1651处。
  7月21日至10月18日,旱90天。水稻枯苗31000亩。
  1987年3月18日,陈家桥、长冲铺、小塘等8个乡下冰雹。大如鸡蛋,小如算盘珠,小麦打成光杆,不少柑桔树叶片被打落大半,受灾面积12万亩。
  4月25日,大风、冰雹、暴雨。29个乡镇受灾,倒房2593间,打死3人,伤343人,打死生猪212头,农作物受灾63540亩。
  10月13日,县境大部分地区刮8级以上大风。吹倒房屋3229间,损坏1420间,死11人,伤409人,打死牛5头,猪204头,倒伏晚稻80000余亩,折断树、竹约120万根。
  1988年5月21日,县境普降暴雨。倒房118间,损坏516间,农作物受害面积15.05万亩。
  8月下旬到9月初,低温寡照,并发生百年难遇的秋季暴雨洪涝。全县死7人,伤8人,农作物受灾14万亩,有34个乡镇677个村不同程度受灾,损失3000万元左右。
  9月15日~12月31日,连旱108天。小麦、绿肥、油菜出苗不齐,柑桔树落叶严重。
  1989年6月27日~7月3日,连日大暴雨。全县34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死5人,倒房378间,垮山塘145口,渠道591米,有40000亩早稻受损。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