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6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地貌
分类号: P931
页数: 3
页码: 32-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自然地理地貌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形成简史、地貌类型、地貌分区等。
关键词: 地貌 新邵县 自然地理

内容

县境属邵阳盆地的东北缘地。由西向东横亘着一系列弧形山地,地势最高的岳屏峰海拔1513.6米。南向敞开,逐级递降,地表组成物质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兼有红岩,红土岗地。正北部呈椅状向北开口递降,紧连湘中丘陵区,地表多砂页岩及石灰岩。县境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和水面的比率大致为:4.7:2.2:1.5:1.2:0.4。全境分属资水、湘江两个水系,以龙山东北部山脊——界江坳——高梓——梅寨一线为分水岭,此线西南部占全县90.4%的面积,属资水水系,线北占全县9.6%的面积属湘江水系。
  一、形成简史
  早在元古代震旦纪及其以前(距今6.1亿年前),县境一片汪洋,接受滨海碎屑物的沉积。其后在雪峰运动的影响下,龙口溪、龙山形成背斜轮廓抬出水面,其余大部分仍在水中。至古生代志留纪前(距今4.4亿年前),堆积一套属于寒武——奥陶系的碎屑、泥质物。经加里东运动,前泥盆系地层产生褶皱,县境处于北高南低的陆海环境,构成现代地貌的基本格架。嗣后,南部广大区域(含正北一部分)地壳下降,又接受一套浅海相的碳酸盐类及碎屑物的沉积,构成境内泥盆、石炭系两个主要地层,经长期风化侵蚀,今多溶洞、暗河,雷打洞、白水洞、潇洒洞等及牛山铺邹家凼的百亩漏斗洼地、新田铺竹山东侧暗河等均发育在此地层上。距今1.9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末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县境伴随一系列断层发生,形成北东向摆布的山系。同时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天龙山花岗岩体等,使附近泥盆、石炭系地层隆起形成山地。至中生代末白垩纪及下第三纪时期(距今0.67亿年前),地壳运动加剧,燕山运动使原弧形构造重新组合完善,前期抬升的西、中、东偏北部的地层,再次褶皱变质,构成岭壑纵横交迭的山丘地貌骨架。同时南部(邵阳湖盆北缘)堆积巨厚的陆相碎屑物,在炎热干燥,半干燥的古气候条件下,形成一套红色岩系,时兼有抬升,构成现代岗丘地貌骨架,从此县境结束海浸环境。并发生酿溪至里吉山一系列雁行断层,使石炭系地层与红岩错切分布。至此,现代地貌的骨架基本形成。以后,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又进行塑造加工,
  形成现代水系,岩溶地貌及松散堆积物等,始成今日状态。
  二、地貌类型
  平原 共有281.861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5.73%。分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类。江河、溪谷平原占全县总面积15.09%,分布在资水干、支流和湘江支流较平缓地带。如资水沿岸的王家坪、塘口、小庙头和筱溪等处,呈平台状,形成阶地。溶蚀平原占全县面积0.64%,大都处在石灰岩山丘包围之中,零散分布各地。
  岗地 主要集中县境南部和县北端,处于平原(盆地)向丘陵过渡地带,坡度6~15度,比高10~60米,面积224.47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53%。分低岗和高岗两类。低岗大部属邵阳盆地范围,占总面积5.65%。高岗呈平顶馒头状散布各地,占总面积6.88%。
  丘陵 多分布于县南岗地和中部山地的过渡地带,正北部与低山交错,坡度15~25度,比高60~200米,面积414.634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3.14%。分低、高丘陵两类。
  山地 分布在县境东、中、西的偏北部一带。山高坡陡,峰峦起伏,面积871.025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8.6%。按地貌形态特征,分为低山、中低山和中山。低山,坡度25~30度,海拔300~500米,比高200~400米,占全县面积11.8%,分布在中山、中低山边缘。中低山,坡度一般大于30度,海拔500~800米,比高400~600米,占全县面积9.43%,分布在太芝庙、扶锡、车峙、潭府、下源、岱水桥、小南等地。中山,坡度大于30度,海拔高于800米,比高在600米以上,山峰海拔多数高于800米,其脉络明显,山势陡峭,山顶基岩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在川岩山和天龙山顶及鞍部有5~30米高的蘑菇状风蚀“岩林”、“岩笋”。中山占全县面积25.74%,分布于陈家坊北、武桥西、太芝庙东北、车峙西、礼坪东南、坪上南、高桥北、新田铺东北、龙溪铺东北、潭溪南、巨口铺东和迎光大坻一带。
  三、地貌分区
  南部岗地丘陵区 位于县境南,以资水上游水系为中心。分布范围包括雀塘、寺门前、土桥、陈家桥、长冲铺、小塘、言栗、五星等乡和酿溪镇全部,潭府、壕塘、花桥、陈家坊、严塘、高桥、新田铺、巨口铺、迎光等乡的大部分,总面积674.482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64%。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西三面向资水及石马江下游倾斜,溪河枝状分布,地表分割零乱,灰岩、红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起伏不平,构成丘、岗、冲、坪的复杂地貌组合。一般海拔200~300米的岗、丘顶部多为浑圆,馒头状或箱状平顶。西部呈孤立状的低山体较多。
  北部低山岗地丘陵区 位于县境北端,其东部属湘江水系,西部为资水中游水系。分布范围包括岱水桥、坪上、洪溪、爽溪、潭溪乡的大部和礼坪乡西部。地势南高北低,为新涟盆地南缘,南峙岱山山脉,呈回椅状向北敞开。寒潮易进难出,早春回暖慢,“三寒”灾害较重。总面积151.822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47%。
  中部山地区 位于县境中部偏北,界于南部岗丘区和北部低山岗地丘陵区之间。分布范围包括迎光、下源、龙溪铺、小南、龙口溪、车峙、太芝庙、扶锡(除住车村西部)、武桥、寸石(除梅市村东部)、礼坪等乡、镇和大形山、岱山、龙山林场以及巨口铺、新田铺、高桥、岱水桥、坪上、严塘、花桥、爽溪、潭溪、潭府、壕塘等乡的一部分。山体为雪峰山脉东支,在蜿蜒140千米长的岭脊线上,突起海拔1000~1513.6米的峰峦136个,垂直差异大,多“V”形狭谷,水流湍急。总面积965.695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3.89%。主要山峰有:
  五脑岭 位于龙山林场潭家岭工区东部与涟源县交界之地,海拔989.4米。
  岳屏峰 位于龙山林场坪山工区北端与涟源县交界之地,海拔1513.6米。
  塔帽岭 位于龙山林场道士坪工区南端,海拔1181.5米。
  道士坪 位于龙山林场道士坪工区北部,海拔1325.0米。
  谢家山 位于龙山林场坪山工区北端与涟源接界之地,海拔1191.0米。
  朗概山 位于岱山林场插花工区,海拔899.2米。
  钟家岭 位于岱山林场梅市工区南部,海拔1074.0米。
  九峰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南部,海拔1099.0米。
  猪栏门 位于岱山林场竹山工区,海拔1088米。
  廖家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南部,海拔1150.5米。
  易家岭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海拔1273.3米。
  金龙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海拔1273.5米。
  丫头山 位于岱山林场大坳工区东部,海拔1079.0米。
  川岩山 位于岱山林场大坳工区东部,海拔1210.5米。
  雷公岭 位于岱山林场高山工区南端与高桥乡交界处,海拔1255米。
  祖师岭 位于大形山林场南风坳工区北部与冷水江市接界之地,海拔1072.8米。
  铜鼓岭 位于龙口溪乡和巨口铺乡交界之板子山上,海拔1226.11米。
  袁家岭 位于巨口铺乡北部与龙溪铺南部交界之地,海拔985.0米。
  天龙山 位于下源乡天龙山林场北端与新化交界之地,海拔1139.9米。
  木头界 位于下源乡茶盘垠林场与县大形山林场犀牛寨工区交界处,海拔1196.5米。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