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6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地貌
分类号: P548;P931
页数: 8
页码: 27-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绍县地质地貌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地层、岩浆岩、构造、矿藏、地貌类型、地貌分区等。
关键词: 地质 地貌 新邵县

内容

第一节 地质
  一、地层
  震旦系 境内有江口组,南沱组,陡山沱组,留茶坡组。主要出露于龙山、岱山、大形山、板子山一带。主要岩性为砂质板岩,含砾板岩,凝灰质板岩,变质冰碛砾岩,泥质板岩,巨厚层状硅质岩等。江口组厚216~743米,南沱组厚135~520米,陡山沱组厚10~50米,留茶坡组厚40~110米。其中陡山沱组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寒武系 境内有下组、中组、上组。主要出露于震旦系的周围,以及白云铺——易家岭两侧山腰和坪上的小河里一带。主要岩性为灰质页岩,炭质板岩,泥灰岩夹薄层状灰岩,钙质板状页岩,原层状灰岩,细粒石英砂岩等。下组厚190~230米,中组厚146米,上组厚130米。
  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 境内仅出露下统。零星分布于下源、中源、枫树坑、厚里冲等地。主要岩性为板状页岩,粉砂质页夹灰岩透镜体,厚1039米。与寒武系呈整合接触。
  志留系 出露于中部山地边缘的部分地带。主要岩性为细粒石英砂岩,板状页岩,底部夹少量炭质板状页岩。与奥陶系呈不整合接触。
  泥盆系 境内有跳马涧组,棋梓桥组,佘田桥组,锡矿山组,页岩相区,砂岩相区等。分布于龙山山麓,新田铺、龙溪铺、龙口溪、筱溪、坪上、张家冲、严塘、高桥、易家岭、曹家坝、陈家坊、扶锡等地。主要岩性为石英细砂岩,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与石灰岩互层等。跳马涧组厚85~536米,页岩相区全层厚216~766米,砂岩相区全层厚110~1375米,锡矿山组厚155~620米。与志留系呈角度不整合。
  石炭系 境内有岩关阶和大塘阶,前者主要为棕黄色细砂岩,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等,厚189~567米。后者主要为中至厚层状灰岩,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和菱铁矿结核、夹无烟煤,巨厚层状白云岩等。厚394~1278米。与泥盆系呈整合接触。广布于县境南部丘岗地区。
  二迭系 境内有栖霞组,茅口组,龙潭组,当冲组等。主要岩性为灰黑色厚层状灰岩,夹燧石团块,杂色薄至中厚层状含铁锰硅质岩及硅质页岩,薄层状泥灰岩、粉砂岩等,龙潭组含烟煤。厚367~673米。与石炭系呈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雀塘铺、陈家桥等地。
  三迭系 境内只出露下统大冶组。岩性为薄层状灰岩夹钙质页岩等。厚587~696米。与二迭系呈整合接触。分布于大花塘一带。
  白垩系 境内仅见上统。岩性为紫红色含砾砂岩夹砂砾岩,紫红色砂砾岩夹含砾砂石,砾岩等。厚256~376米。与下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分布于县南部岗地及酿溪至寺门前一带。
  第三系、第四系 县内第三系仅见片段,第四系稍有发育。残积物、坡积物分布零散,冲积物见于资水河谷两侧和石马江干支流交汇处及严塘大坝等部分山间、盆地。堆积物为砾石层。粘土等。
  二、岩浆岩
  县境内西北部,岩浆岩比较发育。东北部的龙山仅有岩墙、岩脉零星分布。其中侵入岩主要出露于天龙山、望云山一带。依其与地层的接触关系和侵入体间穿插关系及同位素年龄资料,分为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花岗岩。
  加里东期花岗岩 见于县境迎光一带,面积较小。主要岩石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片麻岩碎裂二长花岗岩。过渡带占岩体面积90%以上,边缘带宽0~1000米。主体被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体所截。
  印支期花岗岩 境内有天龙山岩体和高坪岩体。天龙山岩体见于下源一带,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过渡带位于岩体中间,面积约38平方千米,边缘带宽0~1000米。高坪岩体见于迎光一带,主要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局部为黑云母花岗岩。过渡带面积17平方千米,边缘带宽1~5千米。
  燕山期花岗岩 出露于迎光、下源一带,为望云山里云母花岗岩体的一部分,岩体边缘带宽1~7千米。
  此外,在龙山东部的陶家湾及龙山北部的梳装一带,分布有北西——南东向的花岗斑岩
  和石英斑岩。前者称为枫城里岩脉群,全长4.2千米,宽10~100米。后者称为梳装岩脉群,宽为5~50米,长500~300米。均侵入于泥盆系中。
  三、构造
  (一)褶皱
  龙山穹窿 位于陈家坊以北,孙家桥以东的龙山地带,为略呈北东走向椭圆,长10余千米,宽约10千米,核部为震旦系下统江口组,向外依次为震旦系上统、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前泥盆系内次级褶皱发育,岩层倾角一般为20~40度。沿穹窿核部,金锑矿化普遍。
  大形山——龙口溪背斜 位于田心以南、龙溪铺以东、渡头桥以北的龙口溪、大河滩一带,长约40千米,宽20千米,核部由震旦系下统组成,两翼分别露出震旦系上统,寒武系及奥陶系。泥盆系不整合于其上。
  坪上——豹马岭半背斜 位于严塘以北,张家冲以南的豹马岭一带,长30千米,宽15千米,核部由寒武系、奥陶系组成,东翼和南北转折端均为泥盆系不整合于其上。核部岩层受断裂挤压并与龙口溪背斜紧密相连,背斜形态不够完整。
  田心坪——库里向斜 位于龙山穹窿西部的潭溪、孙家桥一带,长约30千米,宽为2~8千米,核部为中石炭统,两翼为下石炭统及上泥盆统。
  长冲铺——陡岭向斜 位于严塘以南,陈家坊以西地区,南端较狭窄,北端呈扇形展开。核部为上二迭统龙潭组,两翼由下二迭统、石炭系组成。
  十字路——铁坑向斜 位于十字路及五湖庙西部一带,核部为下石炭统,两翼由上泥盆统组成。
  (二)断裂
  龙山穹窿东缘冲断带 分布在扶锡至太芝庙、麦子排一带。宽约6千米范围内,有7~8条冲断层组成冲断带,长1~30千米不等,倾角60—75度。断裂带内泥盆系、石炭系地层重复,缺失现象普遍,断层附近有蚀变和矿化出现。
  铜柱滩——高桥冲断带 位于大形山——龙口溪背斜与财溪至豹马岭之间,由4条冲断层组成,宽3~5千米,断层伴有蚀变和矿化出现。
  龙溪铺——中源铺冲断带 发育于五湖庙、龙溪铺、中源铺一带,由2条以上断层组成,走向北北东,倾角60~70度,挤压带宽200~500米不等。断层附近有蚀变和矿化。
  四、矿藏
  民国时期,地质学家王晓青,靳树桐、刘元镇等到龙山锑矿,分水坳铁矿调查,著有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后,省工业厅探矿队、省地质局雪峰山队、区测队、四六八队、四一三队、四一八队、邵阳物探队、冶金二三四队、二四六队、二三五队以及〇〇五三五、〇〇五二一部队等地质单位先后在境内进行过地质普查与勘探。1980年6月,联合国国际地质委员会泥盆纪分会的德、美、英、日、法、意、比、澳等国专家,对严塘大坝山上及陈家坊黄山的泥盆系棋梓桥组礁相地层进行考察。至1989年,全县共发现33个矿种。其中有色金属及贵重金属矿有金、银、铜、锑、铅、锌、镍、铬、钴、铋、钨、钼、汞等;黑色金属有铁、锰、钒;固体燃料矿物有烟煤、半烟煤、无烟煤、石煤、煤矸石等;非金属矿有石灰岩、滑石、高岭土、高纯质白云石、石膏、重晶石、花岗岩、大理石等;化学工业矿有硫、磷、钾、砷、维尼龙石灰石等。已探明矿区(点)113处,其中大、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21处,矿化点53处,矿点34处。大、中型矿床有龙山金锑矿,高家坳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白云铺铅锌矿,曹家坝钨矿,分水坳钨矿,程蒋坳维尼
  龙石灰石矿,严塘石灰岩矿。
  (一)有色贵重金属矿产
  龙山金锑矿 有21条矿脉,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矿物含自然金、辉锑矿,少量银、铜及白钨,杂有毒砂,闪锌矿。锑矿物粒度极细。已探明的一号脉走向长1396米,二号脉走向长882米,两条脉矿石储量235.9万吨,锑金属量5.93万吨,黄金4.66吨,属中型矿床。
  龙溪铺锑矿 有锑金属量4610吨,矿石中含黄金0.8~3克/吨。
  厚里冲锑矿 有3条平行矿脉,储量不清。1917年前已开采,后停办。
  坪上铜金矿 1967年发现,呈脉状产出,手选矿石含金16克/吨,含铜5~8%。
  车峙金矿 为龙山金锑矿五号矿脉的西南端,西南段长/1800米,为铅、锌、铜、金矿体。矿层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自然金呈粗颗粒状,最大自然金块达1公斤以上。手选铅矿中含金16~19克/吨,平均含银67克/吨。
  高家坳金矿 属微粒浸染型金矿床,矿区有27个工业矿体,矿层厚5~20米,平均含金品位3.24克/吨,最高30.25克/吨,为大型金矿床。
  砂金矿 主产地在资水、石马江、龙口溪、龙溪铺的风井和田心,礼坪的淘金桥、坪上的麻溪河等处。
  白云铺铅锌矿 矿体赋存在中泥盆统棋梓桥组薄层泥灰岩和厚层灰岩中,呈层状产出。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铅锌硫矿床,有12个可采矿体,其中一、二、六号为主矿体,矿体长180~240米,宽340~450米,矿层厚1.06~25.40米。A、B、C、D四级矿石储量共1681.2万吨,其中铅金属储量13.27万吨,锌金属储量40.13万吨,属大型矿床。伴生矿物有镉、白银、铜、黄铁矿。
  车峙正冲铅锌矿 矿体赋存在震旦系江口组中下部含砾砂岩中。主矿脉2条,矿层厚0.3~0.86米。
  高桥黄家铅锌矿 矿体赋存于中寒武统厚层条带状灰岩中,矿化带长100米,矿层厚0.5~1.0米,矿体中含银414.17克/吨。
  铜矿 除坪上陡山冲铜金矿外,还有迎光莲塘桥,坪上大园山、易家岭、豹马岭、小河里、礼坪猫公洞、小南大东麦子界,高桥白水洞泥塘冲,武桥南湾,太芝庙荞麦湾,花桥雷阳山,大富坪等16处矿点。
  分水坳白钨矿 矿体赋存于泥盆系粉砂岩中,呈脉状产出,平均三氧化钨品位为0.412%,最高1.35%,矿石储量780.36万吨,三氧化钨储量32900吨,矿体中伴生有少量自然金,属中型矿床。
  曹家坝白钨矿 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钙质页岩中。矿脉为北东走向。表内三氧化钨储量72600吨,表外储量1700吨。属大型白钨矿床。
  龙源白钨矿 产于天龙山印支期花岗岩体中。三氧化钨含量一般为0.1%~0.2%。
  汞矿 产于新田铺喻家桥,主要矿石为辰砂,矿化长200米,矿层厚1~4米。
  多金属矿体 主要分布于迎光的梅子湾,车峙的大团年、小团年矿区,属中低温热液多金属矿化类型。
  (二)黑色金属矿产
  有铁矿19处,锰矿8处,钒矿4处。
  分水坳铁矿 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粉砂页岩层中。呈扁豆状产出,褐铁矿富矿储量14000吨,菱铁矿富矿46.4万吨,菱铁矿贫矿50000吨,褐铁矿贫矿44.3万吨,属小型优质铁矿。
  陈家坊石洞冲铁矿 矿体赋存于上泥盆统佘田桥组中。见矿2层,厚0.8~2米,储量75万吨。
  财宏塘铁矿 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棋梓桥组灰岩溶洞及暗河堆积物中。矿体呈团块状,鸡窝状裂隙充填,有害元素少,属低磷、低硫富铁矿、储量不清。
  棉花岭锰矿 矿体赋存于下二迭统茅口组含锰硅质岩中。矿层走向长5960米,厚2~4米,矿石储量65.2万吨。
  长冲铺锰矿 矿体由含锰铁硅质岩,经风化富集而成。上部为富锰,主要矿物为软锰矿、硬锰矿、褐铁矿。储量不清。
  界江坳锰矿 属热液多金属铁锰帽,矿体规模较小,不规则出现,矿石为硬锰矿或铁质硬锰矿。
  曹家坝锰矿 矿体为似层状,透镜状,总厚9~12米,矿石为硬锰矿、软锰矿、锰土、孔雀石等。
  兰江岭锰矿 矿层产于石门口下部长兴灰岩与页岩中,属铁锰矿床,矿层厚50~140米,储量1773.9万吨。
  钒矿 产于太芝庙、小南米溪冲、小团年、高桥泥塘冲等处。
  (三)非金属矿产
  维尼龙石灰岩 产于巨口铺程蒋坳。赋存于中泥盆统佘田桥组中,矿体呈单斜层产出,可采厚度384米,储量1.0444亿吨,矿石均为一级品,属大型矿床,可露天开采。
  重晶石矿 产于礼坪厚里冲,寒武系灰岩中属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矿脉走向长120米,品位较高,储量8438.2吨,伴生方铅矿。
  滑石矿 产于五星清塘江白云岩的残坡积物和黄土中,呈不规则的囊状、团块状,大者500~1000公斤,小者1~2公斤,属热液变质矿床。储量不清。
  磷矿 产于礼坪小涟河、小南岱山罗家、龙溪铺梅家山、太芝庙、坪上清水塘等地。矿体赋存于寒武系地层中。主要矿石有硅质磷块岩,次生磷酸盐,磷结核等。属沉积型磷矿。
  黄铁矿 产于大形山、溪子山等地的硅质板岩中,呈结核状产出,层厚0.1~0.3米,矿区范围大,矿层薄,工业价值小。
  石膏矿 产于小塘清江庙,壕塘铁炉冲等地。前者赋存于泥盆系含铁矿石与灰岩之间,层厚0.6~1.7米;后者产于二迭系灰岩中,质量较好。
  钾长石 产于迎光附近酸性火成岩中。
  白云石矿 产于龙溪铺田心、土桥、汤仁桥、寺门前、雀塘、石马江等地,赋存于中上石炭统壶天灰岩中。层厚10~20米。
  壕塘晏家湾粘土矿 产于二迭系煤层顶部,层厚1~2.8米,储量较大。
  (四)燃料矿产
  铁炉冲煤矿 属牛马司煤田边缘的一小块段,即铁箕山井田,矿区含煤2层,储量971.7万吨。
  短陂桥煤田 走向南北,跨邵阳市、新邵、邵东,新邵境内为四、五、六井田,第四井田含
  煤5层,可采煤为二煤层,厚0.3~4米,平均1.2米,到1989年末,保有量仅87万吨,其中C级61.4万吨,D级25.6万吨。第五井田含煤四层,可采煤为四煤层,煤厚0.65~4米,平均1.24米,储量105.5万吨,东翼属炼焦烟煤。第六井田,属工业用半烟煤,储量92.5万吨,表外75万吨。
  十字路煤矿 属石炭纪侧水煤系,矿区含煤2层,可采煤为第一煤层,第二煤层局部可采,走向长3500米,储量1428.8万吨。
  马家垄煤田 位于新田铺,属石炭纪测水煤系,煤层走向超过16千米,西至新田铺牌楼边,东至赤水。煤田含煤5层,其中第二、五层为可采煤层,已知储量194.6万吨,
  石煤矿 分布于太芝庙、清水塘、白水洞、龙溪铺等地。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中,煤层厚度0.2~0.8米。目前无开采价值。
  煤矸石 产于短陂桥煤田第四、五、六井田,层厚2.5~12.0米,储量大。
  此外,大形山、龙溪铺、太芝庙寒武纪地层有铀矿。
  第二节 地貌
  县境属邵阳盆地的东北缘地。由西向东横亘着一系列弧形山地,地势最高的岳屏峰海拔1513.6米。南向敞开,逐级递降,地表组成物质以石灰岩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兼有红岩,红土岗地。正北部呈椅状向北开口递降,紧连湘中丘陵区,地表多砂页岩及石灰岩。县境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和水面的比率大致为:4.7:2.2:1.5:1.2:0.4。全境分属资水、湘江两个水系,以龙山东北部山脊——界江坳——高梓——梅寨一线为分水岭,此线西南部占全县90.4%的面积,属资水水系,线北占全县9.6%的面积属湘江水系。
  一、形成简史
  早在元古代震旦纪及其以前(距今6.1亿年前),县境一片汪洋,接受滨海碎屑物的沉积。其后在雪峰运动的影响下,龙口溪、龙山形成背斜轮廓抬出水面,其余大部分仍在水中。至古生代志留纪前(距今4.4亿年前),堆积一套属于寒武——奥陶系的碎屑、泥质物。经加里东运动,前泥盆系地层产生褶皱,县境处于北高南低的陆海环境,构成现代地貌的基本格架。嗣后,南部广大区域(含正北一部分)地壳下降,又接受一套浅海相的碳酸盐类及碎屑物的沉积,构成境内泥盆、石炭系两个主要地层,经长期风化侵蚀,今多溶洞、暗河,雷打洞、白水洞、潇洒洞等及牛山铺邹家凼的百亩漏斗洼地、新田铺竹山东侧暗河等均发育在此地层上。距今1.9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末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县境伴随一系列断层发生,形成北东向摆布的山系。同时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天龙山花岗岩体等,使附近泥盆、石炭系地层隆起形成山地。至中生代末白垩纪及下第三纪时期(距今0.67亿年前),地壳运动加剧,燕山运动使原弧形构造重新组合完善,前期抬升的西、中、东偏北部的地层,再次褶皱变质,构成岭壑纵横交迭的山丘地貌骨架。同时南部(邵阳湖盆北缘)堆积巨厚的陆相碎屑物,在炎热干燥,半干燥的古气候条件下,形成一套红色岩系,时兼有抬升,构成现代岗丘地貌骨架,从此县境结束海浸环境。并发生酿溪至里吉山一系列雁行断层,使石炭系地层与红岩错切分布。至此,现代地貌的骨架基本形成。以后,新构造运动与第四纪气候的变化,又进行塑造加工,
  形成现代水系,岩溶地貌及松散堆积物等,始成今日状态。
  二、地貌类型
  平原 共有281.8612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5.73%。分江河平原,溪谷平原,溶蚀平原三类。江河、溪谷平原占全县总面积15.09%,分布在资水干、支流和湘江支流较平缓地带。如资水沿岸的王家坪、塘口、小庙头和筱溪等处,呈平台状,形成阶地。溶蚀平原占全县面积0.64%,大都处在石灰岩山丘包围之中,零散分布各地。
  岗地 主要集中县境南部和县北端,处于平原(盆地)向丘陵过渡地带,坡度6~15度,比高10~60米,面积224.4785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12.53%。分低岗和高岗两类。低岗大部属邵阳盆地范围,占总面积5.65%。高岗呈平顶馒头状散布各地,占总面积6.88%。
  丘陵 多分布于县南岗地和中部山地的过渡地带,正北部与低山交错,坡度15~25度,比高60~200米,面积414.6347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23.14%。分低、高丘陵两类。
  山地 分布在县境东、中、西的偏北部一带。山高坡陡,峰峦起伏,面积871.025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48.6%。按地貌形态特征,分为低山、中低山和中山。低山,坡度25~30度,海拔300~500米,比高200~400米,占全县面积11.8%,分布在中山、中低山边缘。中低山,坡度一般大于30度,海拔500~800米,比高400~600米,占全县面积9.43%,分布在太芝庙、扶锡、车峙、潭府、下源、岱水桥、小南等地。中山,坡度大于30度,海拔高于800米,比高在600米以上,山峰海拔多数高于800米,其脉络明显,山势陡峭,山顶基岩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在川岩山和天龙山顶及鞍部有5~30米高的蘑菇状风蚀“岩林”、“岩笋”。中山占全县面积25.74%,分布于陈家坊北、武桥西、太芝庙东北、车峙西、礼坪东南、坪上南、高桥北、新田铺东北、龙溪铺东北、潭溪南、巨口铺东和迎光大坻一带。
  三、地貌分区
  南部岗地丘陵区 位于县境南,以资水上游水系为中心。分布范围包括雀塘、寺门前、土桥、陈家桥、长冲铺、小塘、言栗、五星等乡和酿溪镇全部,潭府、壕塘、花桥、陈家坊、严塘、高桥、新田铺、巨口铺、迎光等乡的大部分,总面积674.482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64%。地势北高南低,由东、北、西三面向资水及石马江下游倾斜,溪河枝状分布,地表分割零乱,灰岩、红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起伏不平,构成丘、岗、冲、坪的复杂地貌组合。一般海拔200~300米的岗、丘顶部多为浑圆,馒头状或箱状平顶。西部呈孤立状的低山体较多。
  北部低山岗地丘陵区 位于县境北端,其东部属湘江水系,西部为资水中游水系。分布范围包括岱水桥、坪上、洪溪、爽溪、潭溪乡的大部和礼坪乡西部。地势南高北低,为新涟盆地南缘,南峙岱山山脉,呈回椅状向北敞开。寒潮易进难出,早春回暖慢,“三寒”灾害较重。总面积151.822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47%。
  中部山地区 位于县境中部偏北,界于南部岗丘区和北部低山岗地丘陵区之间。分布范围包括迎光、下源、龙溪铺、小南、龙口溪、车峙、太芝庙、扶锡(除住车村西部)、武桥、寸石(除梅市村东部)、礼坪等乡、镇和大形山、岱山、龙山林场以及巨口铺、新田铺、高桥、岱水桥、坪上、严塘、花桥、爽溪、潭溪、潭府、壕塘等乡的一部分。山体为雪峰山脉东支,在蜿蜒140千米长的岭脊线上,突起海拔1000~1513.6米的峰峦136个,垂直差异大,多“V”形狭谷,水流湍急。总面积965.695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53.89%。主要山峰有:
  五脑岭 位于龙山林场潭家岭工区东部与涟源县交界之地,海拔989.4米。
  岳屏峰 位于龙山林场坪山工区北端与涟源县交界之地,海拔1513.6米。
  塔帽岭 位于龙山林场道士坪工区南端,海拔1181.5米。
  道士坪 位于龙山林场道士坪工区北部,海拔1325.0米。
  谢家山 位于龙山林场坪山工区北端与涟源接界之地,海拔1191.0米。
  朗概山 位于岱山林场插花工区,海拔899.2米。
  钟家岭 位于岱山林场梅市工区南部,海拔1074.0米。
  九峰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南部,海拔1099.0米。
  猪栏门 位于岱山林场竹山工区,海拔1088米。
  廖家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南部,海拔1150.5米。
  易家岭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海拔1273.3米。
  金龙山 位于岱山林场烟家岭工区,海拔1273.5米。
  丫头山 位于岱山林场大坳工区东部,海拔1079.0米。
  川岩山 位于岱山林场大坳工区东部,海拔1210.5米。
  雷公岭 位于岱山林场高山工区南端与高桥乡交界处,海拔1255米。
  祖师岭 位于大形山林场南风坳工区北部与冷水江市接界之地,海拔1072.8米。
  铜鼓岭 位于龙口溪乡和巨口铺乡交界之板子山上,海拔1226.11米。
  袁家岭 位于巨口铺乡北部与龙溪铺南部交界之地,海拔985.0米。
  天龙山 位于下源乡天龙山林场北端与新化交界之地,海拔1139.9米。
  木头界 位于下源乡茶盘垠林场与县大形山林场犀牛寨工区交界处,海拔1196.5米。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