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城——酿溪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6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城——酿溪镇
分类号: K928.6
页数: 2
页码: 13-1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邵县酿溪镇情况,酿溪镇位于县境南部资水与酿溪汇合处。春夏水涨,资水倒灌入溪,故名酿溪。今酿溪镇境,清代大部属邵阳县西坪一都,小部属新宁上一都。
关键词: 城镇 建置 酿溪镇

内容

酿溪镇位于县境南部资水与酿溪汇合处。春夏水涨,资水倒灌入溪,故名酿溪。今酿溪镇境,清代大部属邵阳县西坪一都,小部属新宁上一都。民国37年(1948)属邵阳县三民乡。1949年10月属邵阳县第一区。1950年为邵阳县酿溪乡。1951年11月为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驻地。1952年为新邵县治。1953年建镇。1958年并入东方红人民公社(旋改严塘人民公社)。1959年6月,复酿溪镇建制。1960年5月与严塘公社部分大队并建酿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又复酿溪镇。1980年10月升为区级镇。1989年,镇辖畔田、沙湾、栗山、长滩4村和大新街、新涟路2个居民委员会,下分62个村民、居民小组。共8329户,310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44人。有汉、回、满、苗、瑶、壮、土家、侗、维吾尔等民族。
  酿溪历为原邵阳县北乡和新化县东南山区人民赴城必经口埠。清咸丰九年(1859),布政使刘长佑部在此扎筏成浮桥,渡资水抄袭太平军营。民国时期,酿溪河东建有9个铺面连成的半边街,名大河街;河西有一沿溪曲道长街,名小河街。沿街开设有染布、南货、屠宰、国药、烟草等10多个行业的作坊与店铺。过往商旅甚多,“万利”、“裕通”、“新益”等经纪行栈,专为益阳、常德商贾办理烟叶、辣椒采购托运业务。王能清开设的“合胜斋”,一度发行市票,流通境内。酿溪资水码头舟舶洞舶麇集,年货物吞吐量约3千吨。1944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空军误投炸弹4枚,致使小河街56户住房和168间店铺俱焚,大河街仅傅家一铺屋幸存。30日晚,侵华日军窜入酿溪,旋在江对岸大坪盘踞,不时过江骚扰。抗日战争胜利后,渐次复建一些住房和铺面。
  1952年,中共新邵县委会设在大河街曾文兴铺内,县人民政府设小河街黄群钦铺内,其他机关均租用铺房办公。是年9月,开始在酿溪村孙氏宗祠左侧修建办公楼房。此后,逐年在小河街后面的荒丘山土之上,辟路建房,至1989年,已沿资水,跨酿溪,建成一崭新城市。镇区主街宽24米,长1900米,纵横街道13条,总长10330米。镇上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所899个,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808万元。有国营市属以上企业3家;县办全民所有制企业12家,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10家;镇办工厂8个,村、街工业及个体工业企业110家。镇办及村、街、个体工业企业年产值1240万元。1988年动工修建酿溪资水大桥。酿溪日有班车通各乡镇和长沙、衡阳、娄底及相邻市、县。有公共汽车通邵阳市和寸石镇等地。
  酿溪镇最高处畔田、海拔386.7米,最低长滩203.5米。辖境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4千米,面积9.88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2.375平方千米,占24%。林地占30.62%。有耕地1326亩,其中水田867亩。种植以蔬菜、水稻和水果为主。建有电灌站14处,装机330千瓦,机灌装机120千瓦,开凿盘山渠道17条,全长17.5千米,耕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镇年经济收入人平3335元,农民年纯收入人平670元,为全县乡镇之冠。
  镇境建县前仅小学1所,学生205人。1989年有小学5所,学生2895人;初中1所,学生739人,县属第八中学在大新街,县第一中学在隔江相望的大坪(属陈家桥乡)。镇上文化和医疗设施逐渐完善,有县广播电视站、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图书馆、书店、灯光球场;有中、西医院3所及医药卫生所站19个,共床位920张。省总工会主办的邵阳职工疗养院设在风景秀丽的赛双清公园西侧。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酿溪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