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城镇区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邵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5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城镇区乡
分类号: K928.6
页数: 13
页码: 13-25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新绍县城镇区乡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县城——酿溪镇、区、乡、镇等。
关键词: 新邵县 建置 城镇区乡

内容

第一节 县城——酿溪镇
  酿溪镇位于县境南部资水与酿溪汇合处。春夏水涨,资水倒灌入溪,故名酿溪。今酿溪镇境,清代大部属邵阳县西坪一都,小部属新宁上一都。民国37年(1948)属邵阳县三民乡。1949年10月属邵阳县第一区。1950年为邵阳县酿溪乡。1951年11月为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驻地。1952年为新邵县治。1953年建镇。1958年并入东方红人民公社(旋改严塘人民公社)。1959年6月,复酿溪镇建制。1960年5月与严塘公社部分大队并建酿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又复酿溪镇。1980年10月升为区级镇。1989年,镇辖畔田、沙湾、栗山、长滩4村和大新街、新涟路2个居民委员会,下分62个村民、居民小组。共8329户,310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44人。有汉、回、满、苗、瑶、壮、土家、侗、维吾尔等民族。
  酿溪历为原邵阳县北乡和新化县东南山区人民赴城必经口埠。清咸丰九年(1859),布政使刘长佑部在此扎筏成浮桥,渡资水抄袭太平军营。民国时期,酿溪河东建有9个铺面连成的半边街,名大河街;河西有一沿溪曲道长街,名小河街。沿街开设有染布、南货、屠宰、国药、烟草等10多个行业的作坊与店铺。过往商旅甚多,“万利”、“裕通”、“新益”等经纪行栈,专为益阳、常德商贾办理烟叶、辣椒采购托运业务。王能清开设的“合胜斋”,一度发行市票,流通境内。酿溪资水码头舟舶洞舶麇集,年货物吞吐量约3千吨。1944年9月18日,国民政府空军误投炸弹4枚,致使小河街56户住房和168间店铺俱焚,大河街仅傅家一铺屋幸存。30日晚,侵华日军窜入酿溪,旋在江对岸大坪盘踞,不时过江骚扰。抗日战争胜利后,渐次复建一些住房和铺面。
  1952年,中共新邵县委会设在大河街曾文兴铺内,县人民政府设小河街黄群钦铺内,其他机关均租用铺房办公。是年9月,开始在酿溪村孙氏宗祠左侧修建办公楼房。此后,逐年在小河街后面的荒丘山土之上,辟路建房,至1989年,已沿资水,跨酿溪,建成一崭新城市。镇区主街宽24米,长1900米,纵横街道13条,总长10330米。镇上有商业、饮食服务业店所899个,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808万元。有国营市属以上企业3家;县办全民所有制企业12家,县办集体所有制企业10家;镇办工厂8个,村、街工业及个体工业企业110家。镇办及村、街、个体工业企业年产值1240万元。1988年动工修建酿溪资水大桥。酿溪日有班车通各乡镇和长沙、衡阳、娄底及相邻市、县。有公共汽车通邵阳市和寸石镇等地。
  酿溪镇最高处畔田、海拔386.7米,最低长滩203.5米。辖境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4千米,面积9.88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2.375平方千米,占24%。林地占30.62%。有耕地1326亩,其中水田867亩。种植以蔬菜、水稻和水果为主。建有电灌站14处,装机330千瓦,机灌装机120千瓦,开凿盘山渠道17条,全长17.5千米,耕地基本实现旱涝保收。镇年经济收入人平3335元,农民年纯收入人平670元,为全县乡镇之冠。
  镇境建县前仅小学1所,学生205人。1989年有小学5所,学生2895人;初中1所,学生739人,县属第八中学在大新街,县第一中学在隔江相望的大坪(属陈家桥乡)。镇上文化和医疗设施逐渐完善,有县广播电视站、文化馆、电影院、剧院、图书馆、书店、灯光球场;有中、西医院3所及医药卫生所站19个,共床位920张。省总工会主办的邵阳职工疗养院设在风景秀丽的赛双清公园西侧。
  第二节 区、乡、镇
  一、严塘区
  清末,区境分属邵阳县西平一都,西平二都。民国36年(1947),分属邵阳县三民乡、仁义乡、安义乡。1949年10月,属邵阳县第一区。1950年6月,大部划属二区,小部属一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一、二、三区。1955年属严塘、花桥、半边街区。1956年撤区。1961年设严塘区。区公所驻严塘。1989年辖严塘、高桥、土桥、寺门前、花桥5乡(未注明时期的政区、面积、人口、产量产值等项数字,系1989年末数,本节同)。
  严塘乡 清末,属邵阳县西平一都,西平二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三民乡。1950年6月,属邵阳县严一、严二、严三乡。1952年属新邵县严塘等9个乡。1953年属严塘等5个乡。1956年并为严塘乡。1958年属严塘人民公社。1961年属严塘、岩门公社。1965年属严塘公社。1984年复称乡。1989年乡辖21村,262组。有90个自然村,7319户,24792人。乡地北高南低,最高处猪栏门,海拔1090.35米,最低陡岭村234.1米。面积52.0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4.65%,丘陵44.03%,岗地4.33%,平原23.61%,水域3.38%。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56.6%,有林地为林用地的58.3%。耕地15472亩,其中水田10854亩,是县内稻—稻—麦三熟制和烟一稻两熟制的主要地区。年产烟叶406吨,小麦864吨,大麦256吨,均居全县乡镇产量首位。陡岭烟叶为传统名产。境内石灰岩特多,盛产石米(建筑用石粒)。京果湾墟场年仔猪成交量15000余头。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784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14元。有初中3所,小学13所。县第七中学设湖城庙。省物资储备局三七五处设大坝口。
  高桥乡 清末,属邵阳县西平二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三民乡。1950年,属邵阳县高一、高二、高三乡。1952年,属新邵县高桥等10个乡。1953年属高桥等7个乡。1956年并为棠溪乡。1957年11月改名高桥乡。1958年属严塘公社。1961年属高桥、曾家公社。1965年属高桥公社。1983年复称乡。1989年乡辖26村,247组。有117个自然村,7338户,25250人。境北金龙山绵延横亘,东南丘陵,西临资水。棠溪由北至南纵贯全境。最高处雷公岭,海拔1253.93米,最低清溪村191.6米。面积68.9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49.59%,丘陵24.87%,岗地5.11%,平原16.51%,水域3.92%。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65.5%,有林地为林用地的68.3%。耕地17108亩,其中水田11986亩。乡产柑桔质优,年产970吨,枣、梨、桃、李、杨梅等水果均饶。矿藏有铜、锑、铝、锌、矾、石灰石、氧化硅等,据探查氧化硅藏量上亿吨。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103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90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16所。
  白水洞有10处景观,昔人题咏甚多。小庙头村铜柱滩系资水第一险滩,昔人立铜柱以挽行舟故名,旧称“石门献翠”,为宝庆十二景之一。省物资储备局五七八处设玳坪村。
  土桥乡 清末,属邵阳县西平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三民乡。1950年划为邵阳县赤水、汤仁乡。1952年属新邵县土桥等6个乡。1953年属土桥等4个乡,1956年并为酿溪乡。1958年属严塘公社。1961年初属酿溪公社,10月,析属酿溪镇和土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长滩。1989年乡辖19个村,181组。有65个自然村,5404户,18612人。乡境丘冈起伏,最高东源村,海拔413.4米,最低王家坪村193.6米。面积34.94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占42.81%,冈地20.93%,平原29.35%,水域6.91%。有耕地12456亩,其中水田8229亩。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42.7%,有林地占林用地的83.7%。矿藏有白云岩、煤。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132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65元。乡有初中3所,小学10所。乡绕县城,县水泥厂、县党校、县工业职业中专、县水保站、县肉食公司畜牧繁殖良种场、县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站等单位,建在乡境。
  寺门前乡 乡政府驻地昔有一庙前小街,村人称寺门前街,爰引为地名。清末,属邵阳县西平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仁义乡和安义乡。1950年划为邵阳县寺门前、渔溪、麻溪乡。1952年属新邵县寺门前等7个乡。1953年属寺门前等4个乡。1956年并为寺门前乡。1958年属雀塘公社。1961年属雀塘、田心、寺门前公社。1962年属田心、寺门前公社。1965年为寺门前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2个村,283组。有100个自然村,7051户,25054人。境内低丘绵延,北高南低。最高天子山,海拔432.6米,最低上沙湾村203.2米。渔溪自北向南,绕贯全乡,构成两岸溪谷平地。全乡面积46.86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占58.56%,冈地14.39%,平原21.95%,水域5.1%。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49%,有林地占林用地面积的69%。有耕地15537亩,其中水田9429亩。传统名产以龙牙百合和陡岭烟叶著称。工业年产值819万元,高于全县其他乡镇。年经济收入人平1167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86元。乡有初中4所,小学18所。
  花桥乡 乡政府驻地有座石桥,化钱(募捐)修建,取名化桥,后袭为地名,改称花桥。清末,属邵阳县西坪二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安义乡。1950年划为邵阳县花桥、蔡家、田心、云山、青山乡。1952年属新邵县花桥等11个乡。1953年属花桥等8个乡。1956年属大富、田心乡。1958年属严塘、雀塘公社。1961年属花桥、大富、田心公社。1962年属花桥、田心公社。1965年属花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1个村,260个组。有121个自然村,7312户,25431人。乡地北高南低,最高专家排,海拔893米,最低青山村,230.5米。面积55.177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30.34%,丘陵42.13%,冈地4.98%,平原19.35%,水域3.20%。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5.5%,有林地占林用地的48.7%。耕地16412亩,其中水田10075亩,年产玉米73吨,干辣椒120吨,产量居全县乡镇首位。矿藏有铜、铁、铝、锌等。年经济收入人平672元,农民收入人平386元。乡有初中3所,小学14所。乡境多石山。1971年和1989年,石坑岭和猪婆冲间发衣、被、蚊帐自燃现象,原因待查。
  二、陈家坊区
  清末、分属邵阳县三溪一都、三溪三都、三溪五都、富阳一都。民国36年(1947)分属邵阳县和安、长泰、集云、宝善、敦安乡。1949年10月集云乡划属邵阳县第一区,其他属邵阳县第七区。1950年6月属邵阳县第十四、十五、十六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三、四、五区。1955年为半边街、陈家坊、太芝庙区。1956年撤区。1961年为陈家坊、太芝庙区。1965年并为陈家坊区。区公所驻陈家坊。1989年辖陈家坊、雀塘、壕塘、车峙、扶锡、太芝庙、潭府7乡。
  陈家坊乡 乡政府驻地原为陈姓聚居村,有轧面、染布等作坊,故名。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一都和三溪五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安义、敦安乡。1950年6月,属邵阳县陈家坊、刘什坝、桥石滩、马埠田、椆树乡。1952年,属新邵县陈家坊等11个乡。1953年属陈家坊等6个乡。1956年属陈家坊、专塘铺乡。1958年为陈家坊公社。1961年属陈家坊、专塘铺、刘什坝公社。1962年属陈家坊、洪庙公社。1965年并为陈家坊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34个村,353组。有152个自然村,10156户,35282人,为全县人口最多乡。乡地北高南低,最高团山岭,海拔375.94米,最低塘隆村249.1米。龙山河纵贯全境,沿河两岸为溪谷平原,是县内较大田垄之地。全乡面积56.4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17.01%,丘陵38.26%,冈地15.78%,平原24.38%,水域4.57%。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44%,有林地为林用地的68.1%。耕地22775亩,其中水田17200亩,旱涝保收面积为77%。年经济收入人平111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30元。高梁年产85吨,居全县乡、镇首位。矿产有锑、铁、铝、煤。乡有初中3所,小学17所,高中1所(县第五中学)。乡西部椆树村有界江坳,以坳横东西,溪流南北分注邵水、涟河故名。旧有界冈寨,宋筑以御“梅山蛮”,清咸丰九年(1859)设险御太平军,是为县内古寨之一。
  雀塘乡 乡政府驻地原有一小塘,四周樟树成荫,雀鸟群居,取名雀塘,后建驿站,遂名雀塘铺。清末,属邵阳县富阳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集云乡、安义乡。1950年属邵阳县雀塘、早谷、栗山、集仙、柳塘乡。1952年属新邵县雀塘等15个乡。1953年属雀塘等8个乡。1956年属雀塘、栗山、田心乡。1958年属雀塘公社及邵阳市郊高崇山公社。1961年10月,属雀塘、枫树公社及邵阳市郊半边街公社。1962年属田心、雀塘、半边街公社。1965年属雀塘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30个村,313组。有150个自然村,8519户,29211人,有婚入中国的日本籍妇女1人。乡境冈丘起伏,南宽北窄,最高叶家村,海拔437.8米,最低段塘村226.7米。面积48.05平方千米,山地占2.27%,丘陵9.44%,冈地52.29%,平原29.29%,水域6.71%。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33.9%,有林地为林用地的56%,森林覆盖率仅19%,是全县最低率乡。耕地22248亩,其中水田15321亩。年产大豆638吨,柑桔1625吨,均居全县乡镇产量首位。锰、煤、铁矿资源较丰,有县办大花塘煤矿、二婆洼煤矿。乡有初中3所,小学14所。
  壕塘乡 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和安乡、长泰乡。1950年划属邵阳县壕塘、冰塘、桥头、江村、洪庙乡。1952年属新邵县壕塘等11个乡。1953年属壕塘等6个乡。1956年属壕塘、陈家坊乡。1958年属潭府、陈家坊公社。1961年10月,属洪庙、壕塘公社。1965年并为壕塘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长塘庙。1989年辖28村,299组。有121个自然村,7387户,25606人,少数民族有回族164人。乡境东、南两面接邵东县,北部龙山山脉延伸,低山环绕,树木葱秀。乡地东北高,西南低,形似哑铃。最高太平林场,海拔560.8米,最低安家村248.5米。面积46.911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7.89%,丘陵28.35%,冈地28.87%,平原28.21%,水域6.68%。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40%,有林地为林用地的72.3%,耕地20215亩,其中水田16179亩。年产棉花18吨,茶叶100吨,均居全县乡镇产量首位。长江村梨子以香甜松脆著称。矿藏有铅、粘土、石膏、煤等,有县办铁炉冲煤矿。年经济收入人平1071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37元。乡有初中4所,小学11所。尧虞塘水库(中型)建在杨林村。
  车峙乡 车峙系取车鹿塘和峙溪冲两个自然村名的首字而成名。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长泰乡、和安乡。1950年划为邵阳县大台年、小白水乡。1952年属新邵县车峙等5个乡。1953年属车峙等3个乡。1956年并为车峙乡。1958年属潭府公社。1961年属车峙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车鹿塘。1989年辖12村,99组。有110个自然村,2388户,8387人,人口密度146.25人/平方千米,为全县密度最小乡。乡境四山夹三沟,呈棕叶形。最高虎形山,海拔1013.5米,最低峙溪村,304.4米。面积57.3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5.02%,冈地0.12%,平原2.52%,水域2.34%。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85.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84.4%。竹林占全县竹林的18%,森林覆盖率为72%,居全县乡镇首位。耕地5049亩,其中水田2582亩。金、铅、铬、银、铜、锑、矾等矿产较丰。特产猕猴桃。乡经济收入人平1129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64元。有初中1所,小学11所。
  扶锡乡 乡境内曾有一古庙门联:“扶颠持危,锡福益寿”,地以此联眉字得名。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三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长泰乡、宝善乡。1950年划为邵阳县扶锡乡、黄风乡。1952年属新邵县扶锡等8个乡。1953年属扶锡等7个乡。1956年属扶锡、枫高乡。1958年属太芝庙公社。1961年属扶锡、枫高公社。1962为扶锡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18个村,189组。有77个自然村,3977户,13561人。乡地东北高,西南低,最高西帽岭,海拔889.2米,最低扶锡村319米。面积38.6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82.67%,丘陵6.73%,冈地2.93%,平原5.85%,水域1.82%。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69.16%,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3.53%。耕地7417亩,其中水田4157亩,药材播种面积468亩,为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的33.9%,龙竹村享有“尾参之乡”盛名。黄花年产92吨,占全县黄花产量的54%。乡经济收入人平99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26元。有初中1所,小学13所。
  太芝庙乡 境内原有奉祀唐朝名医申泰芝的一座古庙名泰芝庙,后附近一带演称太芝庙。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三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长泰乡。1950年属邵阳县太芝庙乡、枫梓庙乡、黄风乡。1952年属新邵县太芝庙等10个乡。1953年属太芝庙等5个乡。1956年并为太芝庙乡。1958年为太芝庙公社。1984年复称乡。1989年乡辖13个村,148组。有81个自然村,3393户,11937人。乡地北高南低。最高大界上、海拔940米,最低苏家湾村314.1米。面积49.6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5.61%,丘陵1.19%,平原2.1%,水域1.1%。是全县山地最多、水域最少乡。林业用地占全乡面积的85%,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9.2%,森林覆盖率为67%。草场40%。耕地4668亩,其中水田2789亩。盛产木材、楠竹。矿藏有金、锑、铜、矾等。乡年经济收入人平1086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32元。乡有初中1所,小学11所。
  清末“戊戌变法”后,樊锥在太芝庙讲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乡境有陈玉成、陈尔翼等6人加入主张革新政治的“南学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兆鹏率一支农民起义军队伍在龙山脚下的马家岭和宁家岭安营,抵御官兵进剿。民国5年(1916),龙山矿区工人与附近农民举行反矿主欺压、反封建把头的大暴动。民国15年(1926)冬,龙山、太芝庙相继成立中共支部,是县境建立最早的中共组织。中国革命博物馆至今尚存有1926年使用的“易易乡(今太芝庙乡)农民协会”长方大印。抗日战争时期,乡境人民组织“龙山青年志愿抗日教导队”,奋力抗击日本侵略军。
  潭府乡 乡以自然村潭府取名,传有李姓于明初由江西素迁县临潭迁此,此地曾有立府城之议,遂名潭府。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和安乡、长泰乡。1950年属邵阳县潭府、洪福桥、大江边乡。1952年属新邵县上潭、中潭等6个乡。1953年属潭府、洪福桥、大江边乡。1956年属壕塘、陈家坊、专塘、太芝庙乡。1958年属潭府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政府驻段家坝。1989年辖21个村,191个组。有77个自然村,5341户,18087人,少数民族有满族4人,壮族2人。乡境四周环山、中部低平,龙山河穿流其中,形成狭长的山谷冲垄地带,状似马鞍。最高豹子岩、海拔1076.2米,最低杨亦湾268米。面积41.4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39.08%,丘陵24.58%,冈地12.73%,平原19.66%,水域3.95%。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5.9%,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2.1%。耕地13129亩,其中水田9801亩(包括矿毒水稻田2435亩)。甘蔗年产2180吨,占全县总产26%,居各乡镇产量首位。年经济收入人平1004元,农民纯收入人平631元。乡有初中1所,小学8所。
  三、孙家桥区
  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五都、三溪六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敦安、安义、维一乡。1949年10月,划属邵阳县第一、第七区。1950年属邵阳县第二、第十六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六、第二区。1955年属孙家桥、花桥区。1956年撤区。1961年10月设孙家桥区,因原孙家桥区公所驻地被白马水库淹没,区公所改驻厚里,仍称孙家桥区,1989年辖潭溪、爽溪、武桥、礼坪乡和寸石镇。
  潭溪乡 乡中一溪有深潭,故名。乡政府原驻潭溪,后迁厚里,乡名未改。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五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敦安乡、维一乡。1950年属邵阳县东岳乡、长铺乡。1952年属新邵县潭溪等8个乡。1953年属潭溪等5个乡。1956年并为潭溪乡。1958年属孙家桥公社。1961年属潭溪、长铺公社。1962年为潭溪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厚里。1989年辖16个村,176组。有102个自然村,4073户,14669人。乡地东接龙山,西有花山岭,中有两个小山系,自然村多座落于三冲两岭之间。泌水、潭溪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入涟源白马水库。最高大界上、海拔800米,最低厚里村176米,全乡面积42.15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62.06%,丘陵25.36%,冈地0.55%,平原9.62%,水域2.41%。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5.27%,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6.83%。耕地9020亩,其中水田6204亩。矿藏有曹家坝大型钨矿及铅、锰、煤、铁等。年经济收入人平526元,农民收入人平292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15所,县第六中学设厚里。
  爽溪乡 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五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敦安乡。1950年属邵阳县爽溪乡、库里乡。1952年属新邵县爽溪等8个乡。1953年属爽溪等5个乡。1956年并为爽溪乡。1958年属孙家桥公社。1961年为爽溪、库里公社。1965年并为爽溪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15个村,156组。有98个自然村,3733户,13973人。乡境丘陵起伏,西南高,东北低,最高观音山、海拔636米,最低茶园冲180米。爽溪又名郁溪,源出东瓜岭,由南往北折东,纵贯全乡,流入白马水库。全乡面积41.21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占61.47%,山地23.66%,平原9.90%,冈地1.83%,水域3.14%。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7.89%,有林地占林用地面积的61.2%。有耕地9015亩,其中水田6286亩。年经济收入人平651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03元。
  武桥乡 乡政府驻地武桥村,传有一力士刘武桥,在建桥时,一块千余斤重的桥板石,他一人抬一头,为纪念其人,将该桥取名武桥,俗称猛桥,袭为地名。清末,乡境属邵阳县三溪五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安义乡。1950年属邵阳县武桥、大富乡。1952年属新邵县武桥等5个乡。1953年属武桥、南岳、大富乡。1956年并为大富乡。1958年属孙家桥、严塘公社。1961年3月属大富公社,10月属武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14村,146组。有111个自然村,3634户,13246人。乡境介于朗概山与龙山山脉之间,北高南低,形成一条狭长的山谷冲垄。最高栗树排、海拔855米,最低田塘里290.9米。面积33.7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63.68%,丘陵14.57%,平原13.8%,冈地4.17%,水域3.78%。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0%,有林地占林用地的65%。耕地8628亩,其中水田6181亩。乡处岩溶地带,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表溪河,雨停即涸。50年代始,修建粟米冲小(Ⅰ)型水库一座,南岳、青山洞、喜鹊山小(Ⅱ)型水库3座,并整修山塘,使有效灌溉面积达66.3%。年经济收入人平631元,农民纯收人平379元。矿产有铜、铁、石灰石等。有初中2所,小学11所。
  礼坪乡 清末,属邵阳县三溪六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维一乡。1950年属邵阳县罗坪、长铺、孙涟乡。1952年属新邵县礼坪、淘金桥、小涟乡。1953年属淘金桥、小涟乡。1956年属孙家桥潭溪乡。1958年属孙家桥公社。1970年12月,原系孙家桥公社的礼坪、坪山、小涟河3个大队成立中共礼坪联合总支部委员会。1974年,将潭溪公社的淘金、玄塘、务本大队划属礼坪,成立礼坪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淘金桥。1989年乡辖6村,70组。有55个自然村,1367户,4856人,是全县人口最少的乡。地处龙山西北边缘,东南高、西北低,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6个,其中1000米以上的3个,最高龙山冲、海拔1185米,最低淘金村,175.5米。面积25.8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4.32%,平原3.21%,丘陵1.19%,水域1.28%。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81.23%,有林地占林用地89.69%。耕地2999亩,其中水田2161亩。矿藏有锑、金、铜、磷、重晶石等。境内一小河,素有人淘金,有石桥名淘金桥,地名淘金村。1975年,公社建淘金专业队,县黄金办公室在此开过现场会。现有乡办坪山、后里冲金锑矿。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684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42元。
  寸石镇 原有衬石庙(一说磬石庙),因袭为地名,演为寸石。清末,属邵阳县三溪五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安义乡。1950年属邵阳县武桥乡,1952年划为新邵县寸石乡。1953年并入武桥乡。1958年属孙家桥公社。1961年3月属大富公社,10月属武桥公社。1983年8月析武桥公社的梅市、寸石、金阳三个大队建镇。镇境东、北、西三面环山,形如漏斗,南低北高。最高梅市村,海拔720米,最低金阳村315米,处岩溶地带,地表无河,地下水集中于溶洞。梅市村北的梅寨岭,历为险卡,尚有明季寨地。1958年始,涟邵公路从此通过。1964年,部属红日机械厂在此兴建,偏僻山村,渐变为一新兴市镇。镇区中心双湾,建成长200米之新街,且水电设施齐备。镇区面积8.25平方千米,其中丘陵占33.11%,山地28.64%,冈地20.3%,平原16.35%,水域1.6%。林业用地占镇面积的60%,有林地占林用地的50%。耕地2002亩,其中水田1144亩。1989年辖梅市、寸石、金阳、老新4村,40个组。有2665户,1042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17人(含红日机械厂人口)。年经济收入人平1071元,农民纯收入379元。
  四、坪上区
  清末,分属新化县大同团(原大阳九都)和遵路团(原大阳下八都)。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大智乡、遵路乡。1949年10月属新化县第三区。1950年属新化县第八、第四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七、第八区。1955年属坪上、栗滩区。1956年撤区。1961年7月设坪上区,区公所驻坪上。1989年辖坪上、洪溪、岱水桥、小南4乡。
  坪上乡 清末,属新化县大同团。民国27年(1938)属新化县大公乡、大道乡。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大智乡。1950年属新化县坪上、坪新、西冲、时荣、三溪乡。1952年属新邵县坪上等11个乡。1953年属坪上等7个乡。1956年并为坪上、时荣乡。1958年属坪上公社。1961年属坪上、时荣公社。1965年并为坪上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8村,251组。有144个自然村,8527户,27180人。乡地南高北低,最高斗笠岭,海拔1053米,最低三溪村184米。面积71.6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50.36%,丘陵18.63%,冈地16.78%,平原10.76%,水域3.47%。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1.4%,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5.2%。耕地17516亩,其中水田13556亩。矿藏有铜、金、锑、磷、煤等。乡办七四煤矿年产7.64万吨,为全县年产的27.1%。年经济收入人平710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51元。有专用铁路从烂泥冲至洪溪石泉与湘黔铁路相接。乡有初中4所,小学25所。县第二中学前身系大同高小,创办于1902年,校址在原新化县大同团驻地——三溪桥,历为地方文化摇篮。
  洪溪乡 明代洪姓居此,溪流环绕,山青水秀,由此得名。清末,属新化县大同团虎寨村和时竹村。民国27年(1938)属新化县大道乡。民国36年(1947)为大智乡。1950年属新化县洪溪、山口、竹马、磨石、虎砦、长路乡。1952年属新邵县洪溪等9个乡。1953年属洪溪等6个乡。1956年属洪溪、时荣乡。1958年属坪上公社。1961年3月属洪溪、时荣公社;10月属洪溪、磨石、时荣公社。1962年属洪溪、时荣公社。1965年属洪溪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5村,238组。有95个自然村,7551户,26077人。乡地南高北低,最高学鼓岭,海拔743.6米,最低青龙村183.2米。面积48.4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8.34%,丘陵31.76%,冈地22.53%,平原14.07%,水域3.3%。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4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85.6%。耕地16598亩,其中水田12403亩。矿有铁、无烟煤。煤含硫少,质优,乡办胜利煤矿年产煤4.96万吨,为全县年产煤量的17.6%。砂罐历为特产。全乡经济收入人平1170元,农民纯收入人平509元。从坪上至石泉的专用铁路中贯乡镜,湘黔铁路横穿北部,石泉有火车站,207国道纵贯东部,张家冲设汽车站,交通称便。有初中3所,小学17所。
  岱水桥乡 据明崇祯七年(1634)《回龙桥碑记》载,宋理宗以邵州防御史入承正统,携妃驻跸黑水桥,见水碧如黛,呼为黛水桥,后取谐音为岱水桥,地以桥名。清属新化县大阳九都,后属大同团。民国27年(1938)属新化县大公乡。民国36年(1947)属大智乡。1950年属新化县岱东、岱西等6个乡,1952年属新邵县茅坪等8个乡。1953年属茅坪等6个乡。1956年属茅坪、时荣乡。1958年属坪上公社。1961年3月属茅坪公社,10月属岱水、筱溪公社。1962年属茅坪公社。1981年改名岱水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19村,168组。有104个自然村,6411户,22538人。乡地东西两面丘陵起伏,南有中低山,中为盆地,形成狭长的茅坪田垄。最高小源村,海拔1030米,最低筱筀村169.3米,是全县陆地最低点。面积53.35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49.64%,丘陵19.13%,冈地5.92%,平原21.36%,水域3.95%。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4.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4.6%。耕地15484亩,其中水田12748亩。历产茶叶。矿藏有锑、铜、铁、硫等。年经济收入人平710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49元。乡有初中4所,小学13所。
  小南乡 地以山名,其说有三:一说境内山岭,形似人脑,原称小脑山,后演为小南山;一说穿岣嵝门而上,白云掩护,犹登南岳(衡山,又名岣嵝),惟比南岳低小,因名小南;又说为凌晨晓雾缭绕,原名晓岚,后谐变为小南。清末,属新化县遵路团小滩村。民国27年(1938)属新化县南平乡。民国36年(1947)属遵路乡。1950年属新化县小南乡、大南乡。1952年属新邵县小南等9个乡。1953年属小南等6个乡。1956年属小南、大新乡。1958年属大新公社。1961年属小南、大新公社。1965年并为小南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人民政府驻栗滩。1989年辖17个村,229组。有148个自然村,4761户,18352人。乡地山峰重迭,金龙山、大形山东西对峙。资水自南向北从中穿过,有大河滩、栗滩、岣嵝门等险滩。最高黎塘界,海拔916.1米,最低林场村230.7米。面积74.13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3.28%,丘陵2.85%,平原0.49%,水域3.38%,是县内山地最多的乡。耕地9006亩,多为山坡梯田梯土,其中水田5731亩。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71.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6.3%。盛产竹木和石磨。矿藏有铜、硫、矾、磷、铀。年经济收入人平515元,农民纯收入人平241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17所。
  五、龙溪铺区
  清末,属新化县遵路团、亲睦团、永固团及邵阳县新宁五都。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遵路乡、亲睦乡、永固乡及邵阳县刚劲乡。1949年10月,属新化县第三、第四区及邵阳县第二区。1950年属新化县第四、第九区及邵阳县第三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八、第九、第十区。1955年属栗滩、龙铺、巨口铺区。1956年撤区。1961年属龙溪铺、巨口铺区。1965年撤巨口铺区。龙溪铺区公所驻龙溪铺。1989年辖龙溪铺镇和田心、巨口铺、下源、迎光、五星5乡。
  龙溪铺镇 地跨龙溪,曾设驿铺,故名。清末,属新化县遵路团龙溪村。民国27年(1938)属新化县屏南乡。民国36年(1947)属亲睦乡、遵路乡。1950年属新化县龙溪铺、十字路、潮源乡。1952年属新邵县龙溪铺等9个乡。1953年属龙溪铺等5个乡。1956年并为龙溪铺乡。1958年属龙溪铺公社。1961年析为龙溪铺公社、十字路公社。1962年并为龙溪铺公社。1983年8月,析龙溪铺公社的龙溪铺、楠木、麻冲三个大队建镇。1984年7月,从龙溪铺乡析入14个村。1989年辖17个村,160个组。有5066户,1912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1人。大形山绵延东南,天龙山横亘西北,形成狭长的山谷冲垄地带。数九寒天,山谷风大,俗有“不穿九条裤,过不得龙溪铺”的谚语。最高野牛凼,海拔978.8米,最低洞底下270米。面积56.2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85.04%,平原6.02%,冈地5.73%,丘陵1.67%,水域1.54%。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65%,有林地占林用地的53%。境内尚保留树龄逾300年的古树7株。有耕地9015亩,其中水田6361亩。马铃薯年产460吨,居全县各乡镇首位,盛产竹床凉椅及野生猕猴桃。矿藏有锑、铁、磷、煤等,有县办十字路煤矿。全镇年经济收入人平53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19元。龙溪铺处邵(阳)新(化)公路和龙(口溪)隆(隆回)公路交叉路口,建镇后,从岩门口至雷打桥公路两旁铺店、机关、工厂等80多幢楼房相继建成,工商企业日益发展。镇内有小学16所,初中2所,高中1所(县四中),卫生机构12个,病床104张。
  田心乡 清末属新化县遵路团。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遵路、亲睦乡。1950年,属新化县田心、潮源乡。1952年属新邵县田心等5个乡。1953年属中吴、石桥乡。1956年并属龙溪铺乡。1958年属龙溪铺公社。1961年10月析为石桥公社。1965年并入龙溪铺公社。1984年5月,龙溪铺公社改为龙溪铺乡,7月析龙溪铺乡,置田心乡。乡政府驻上田心。1989年辖12村,108组,有2976户,11387人。乡地北高南低。最高石古村,海拔860米,最低新桥村260.9米。面积22.72平方千米,为全县面积最小乡,山地78.6%,平原10.6%,丘陵8.3%,冈地1.1%,水域1.4%。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38.32%,有林地占林用地的82.58%。有耕地6005亩,其中水田4307亩。矿藏有铁、石墨、石灰石等。盛产石米。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741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34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9所。风井村陡岩下有一井,夏日凉风习习,清爽宜人,故名风井。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新化知县佘杰题“风井宗溟”四字刻于井上石壁,井南潮源洞口石壁,刻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新化知县赵书题写的“潮源洞天”四字和明末兵部尚书王应熊的题词。
  巨口铺乡 乡政府驻地巨口铺,昔为通商大口埠,设驿铺,故名。明清时,是宝庆四大铺之一,宝庆府税关分卡设此,置巨口关。清末,境属邵阳县新宁五都及新化县永固团。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刚劲乡、新化县永固乡。1950年属邵阳县巨口铺、白云铺、马落桥乡及新化县栗坪乡。1952年属新邵县巨口铺镇及白云铺等12个乡镇。1953年属巨口铺镇及栗坪乡等7个乡镇。1956年属巨口铺、顺水乡。1958年属巨口铺、龙溪铺公社。1961年属巨口铺、白云铺、顺水、栗坪公社。1962年属巨口铺、顺水公社。1965年属巨口铺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9个村,285组。有138个自然村,7234户,26877人。乡境东北多山地,西南系冈丘,最高板子山的铜鼓顶(山顶有一石板,敲击发铜鼓声,故名)海拔1226.1米,最低新民前村232米。全乡面积88.33平方千米,为全县最大乡,山地占49.86%,丘陵31.25%,冈地3.44%,平原13.1%,水域2.35%。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66.5%,有林地占林用地的60%。耕地19532亩,其中水田13640亩。红薯年产量及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县乡镇首位。巨口铺豆腐,质嫩味佳,素为名产。墟场仔猪年成交量3万余头。有维尼纶石灰岩、铅、锌、金大型矿藏,铁、硫等矿亦富。乡年经济收入人平651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76元。有初中3所,小学23所。境内白云岩,旧称“白云樵隐”,为宝庆十二景之一。山上特产桂丁茶,特清,味微苦而香,清时曾作为贡品朝奉。程蒋坳村有关圣寨,清咸丰九年(1859)筑,寨旁一石灰岩溶洞,洞内清泉长流,夏日间常涌出红水,洞口昔时立有关圣庙,今存庙基石脚。
  下源乡 以境内下源村处于龙溪发源地之下得名。清末,属新化县亲睦团。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亲睦乡。1950年属新化县下源、中源、谭家乡。1952年属新邵县下源等8个乡。1953年属下源等5个乡。1956年并为下源乡。1958年属龙溪铺公社。1961年建下源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政府驻谭家院子。1989年辖17个村,150个组。有101个自然村,4061户,14763人。乡境高山环抱,东有排排山,南有旦古山,北有天龙山与新化县相接。最高天龙山,海拔1139.8米,最低腰鼓岭村474.9米,一般600米左右,俗有新化高原之称。龙溪源出天龙山坳头界,穿流全境。乡面积48.66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85.77%,丘陵5.45%,冈地2.75%,平原1.5%,水域4.53%。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9.7%,有林地占林用地的66.3%。1958年建下源水库,淹没垄田1640亩,因系花岗岩地区,加之滥伐滥垦,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剧。1981年将下源河小流域治理后,有所好转。耕地尚有10136亩,其中水田7659亩,多为小块梯田。气温低,不宜双季稻种植,历为马铃薯种源产地。苡米产量居全县乡镇首位。特产红珠豆,是稀贵品种。矿有铅、钨等。年经济收入人平327元,农民纯收入人平144元,是全县最贫困乡。有初中2所,小学16所。清代中叶,龙源文学最盛,谭氏族中人才辈出,道光二十九年(1849)《宝庆府志》为之立传者,有谭爱莲等11人之多。
  迎光乡 境内有一石桥,传为昔属高平县时,建桥迎接官吏,取名迎官桥,1961年改名迎光。清末,属新化县永固团,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永固乡。1950年属新化县迎官、水东、顺水等乡。1952年属新邵县迎官等11个乡。1953年属迎官等6个乡。1956年属迎官、顺水乡。1958年属龙溪铺公社。1961年建迎光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政府驻垄上培。1989年辖22村,216组。有101个自然村,6668户,25266人。东北多山地,西南较平坦,西有山鱼寨,毗邻隆回县,东有腰鼓岭,北有板山里,山峦起伏,冲岔纵横。最高大抵村,海拔990米,最低顺水村279.6米。面积53.7808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45.24%,丘陵31.03%,冈地7.26%,平原13.65%,水域2.82%。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7%,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5%。耕地16471亩,其中水田13013亩。马铃薯年产260吨,蚕、豌豆年产66吨,均居全县乡镇产量首位。盛产篾席。矿藏有铜、钨、铝、锡、银、铁、砷、锌、钾等。迎光桥墟场,历史悠久,至今贸易兴旺。乡年经济收入人平64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38元。乡有初中3所、小学14所。
  顺水村沙溪与石马江汇合口下,沿江凿壁开路,外筑栏杆,名顺水桥。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新化知县郑澧和题“长虹飞渡”四大字刻于崖壁。
  五星乡 乡政府驻地原有一庙,建于五溪汇合处,名五河庙,后演为五湖庙,地以庙名。“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改名五星。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五都和新化县永固团。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刚劲乡,新化县永固乡。1950年属邵阳县五湖庙乡,新化县浒溪、坪上乡。1952年属新邵县五湖庙等13个乡。1953年属五湖庙等8个乡。1956年属五湖庙、顺水乡。1958年属巨口铺、龙溪铺公社。1961年3月属五湖庙、顺水公社,10月属五湖庙、石槽、顺水公社。1962年属五湖庙、顺水公社。1965年并为五湖庙公社。1966年改名五星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0村,204组。有135个自然村,6129户,21377人。乡地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文仙山海拔637.2米,最低仁山村239.7米。面积72.4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18.76%,丘陵53.22%,冈地8.03%,平原16.32%,水域3.67%。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57.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67.3%。耕地19259亩,其中水田12549亩。油菜籽、油桐、油茶年产181吨,居全县乡镇首位。杂木面积较大。矿有铁、锰、滑石、煤等。年经济收入人平545元,农民纯收入298元。乡有初中3所、小学19所。境内文仙山,为晋代高平县令文斤修道地,上有文仙观遗址。
  六、新田铺区
  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上一都、新宁二都、新宁五都,新化县遵路团。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刚劲、三民、敦仁、靖生、立胜乡及新化县遵路乡。1949年10月,属邵阳县第二区及新化县第三区。1950年6月,属邵阳县第三区及新化县第四区。1952年属新邵县第八、十、十一、十二区。1955年属栗滩、巨口铺、新田铺、陈家桥区。1956年撤区。1961年属新田铺、巨口铺区。1965年撤巨口铺区。新田铺区公所驻新田铺。1989年辖新田铺、小塘、言栗、长冲铺、陈家桥、龙口溪6乡。
  新田铺乡 新田铺古为沙滩,后开垦成田,设驿站,隋朝即定名新田铺,俗称新田弯。昔有官道,北至新化,南通宝庆,道路迂回曲折,步履艰难。民间流传:不怕长冲奔石马,只怕新田两个弯,不怕新田弯弯多,还有九岭十三坡。清末,乡境属邵阳县新宁上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刚劲乡。1950年属邵阳县新田铺、石马江、小水庙、小庙头乡。1952年属新邵县新田铺等13个乡。1953年属新田铺等8个乡。1956年并为新田铺乡。1958年属新田铺公社。1961年属新田铺、小水庙、言二铺公社。1965年属新田铺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30村,314组。有139个自然村,9137户,33942人。乡地西北高,东南低,最高锅子凼,海拔1107米,最低小庙村190.6米。石马江自乡西绕南折东,于大禹庙注入资水,形成与言栗、小塘、长冲铺3乡分界线。资水由东抵北,流经塘口、小庙等村。乡面积78.9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15.03%,丘陵22.41%,冈地28.3%,平原27.87%,水域6.39%,是全县平原面积最大乡。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4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63%。耕地26008亩,其中水田20014亩。蚕茧产量较丰。矿有锑、铁、汞、煤等。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59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16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15所。县第三中学设新田铺,县农民中专设严村。
  小塘乡 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二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敦仁乡、立胜乡。1950年属邵阳县小塘、黄土岭、姚口渡、清江庙乡。1952年属新邵县东塘等11个乡。1953年属小塘等7个乡。1956年属小塘、留田乡。1958年属新田铺、陈家桥公社。1961年3月属小塘、留田公社,10月属小塘、清江庙、留田公社。1962年属小塘留田公社,1965年属小塘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7个村,287组。有147个自然村,6969户,26579人。少数民族有回、苗、彝、土家族。乡地西北高、东南低,北临石马江与新田铺乡分界。最高高天寨,海拔351.7米,最低冷子村213.7米。面积57.9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1.19%,丘陵22.82%,冈地39.27%,平原30.29%,水域6.43%,是全县平原比例最大的乡。林业用地为乡面积的31.3%,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9.6%。有耕地27182亩,其中水田21752亩,农作物播种面积76734亩,为全县耕地、水田面积及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多乡。稻谷、大豆、西瓜产量居全县乡镇首位。是良种鸭“新邵麻鸭”发源地和主产区。矿有铅、石膏。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707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84元。乡有初中4所,小学17所。
  言栗乡 从言耳边、毛栗江两个自然村名中各取一字为名。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二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刚劲乡。1950年属邵阳县渡头桥、金塘湾乡。1952年属新邵县言栗等8乡。1953年属言栗等6个乡。1956年并为言栗乡。1958年属巨口铺公社。1961年属言栗、金塘湾公社。1965年属言栗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2村,191组。有118个自然村,6334户,20233人。境内丘陵起伏,地势较平。石马江由北向南再折东,横贯全境。最高树山村。海拔391.8米,最低船马江村226.3米。面积47.1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0.72%,丘陵占41.79%,冈地26.5%,平原24.1%,水域6.89%,是全县山地最少的乡。林业用地为全乡面积的44%,有林地为林用地的68%。耕地18782亩,其中水田14626亩。是新邵麻鸭主产区之一。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495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39元。乡有初中2所、小学16所。
  长冲铺乡 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上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靖生乡。1950年属邵阳县水尾、大水塘乡。1952年属新邵县长冲铺等7个乡。1953年属长冲铺等4个乡。1956年属向江渡乡、留田乡。1958年属陈家桥公社。1961年属向江渡、留田公社。1965年属向江渡公社。1981年改名长冲铺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0村,189组。有73个自然村,4868户,17901人。境地西高东低,最高毛栗冲,海拔324.5米,最低柘溪村197.9米。面积36.40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3.63%,丘陵31.04%,冈地30.23%,平原27.28%,水域7.82%。林业用地占乡面积的38%,有林地占林用地的81%。耕地15819亩,其中水田11152亩。矿有锰、煤。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758元,农民纯收入人平458元。乡有初中1所、小学12所。
  陈家桥乡 清末,属邵阳县新宁上一都。民国36年(1947)属邵阳县靖生乡。1950年属邵阳县陈家桥、下马石、大坪、观音庵乡。1952年属新邵县陈家桥等9个乡。1953年属陈家桥等6个乡。1956年属陈家桥、留田乡。1958年属陈家桥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4村,249组。有88个自然村,6568户,25356人。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644.8人。乡地南高北低,最高李子塘村,海拔330.5米,最低白泥田村212米。面积39.3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2.38%,丘陵18.78%,冈地40.86%,平原29.43%,水域8.55%。林业用地为乡面积的29%,有林地占林用地的79%。耕地18150亩,其中水田12981亩。特产龙牙百合,年产32吨。乡村工业产值767万元,全乡年经济收入人平912元,农民纯收入人平643元,为全县农民纯收入最高乡。大坪村与县城隔江相望,是县内稻—稻—麦三熟制首创地与高产区。乡有初中2所,小学16所,县第一中学设大坪。
  龙口溪乡 龙溪注入资水的出口两侧,山势险如龙口,故名。清末,属新化县遵路团和邵阳县新宁上一都。民国36年(1947)属新化县遵路乡和邵阳县刚劲乡、三民乡。1950年属新化县大南乡和邵阳县巨口铺、龙口溪乡。1952年属新邵县龙口溪等9个乡。1953年属龙口溪等6个乡。1956年属龙口溪、大新乡。1958年属大新公社。1961年属龙口溪、大新公社。1965年属龙口溪公社。1984年改为乡。1989年辖25村,196组。有114个自然村,4043户,15072人。乡境四面高山,资水自南至北从中切割,有铜柱滩、青溪滩等险滩,历来沉没船只多。1950年邵阳专区资江航道疏浚工程指挥部组织民工炸除滩头礁石后,事故锐减。最高铜鼓岭,海拔1225.1米,最低磁溪村183米。面积60.3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占95.41%,丘陵1.14%,冈地0.15%,水域3.3%,是无平原乡。林业用地为乡面积的72%,有林地占林用地的97%。耕地7452亩,其中水田4000亩,多系梯田。黄心生姜(年产1192吨)产量居全县乡镇首位。野生猕猴桃、杨梅、梨、李亦多。矿藏有铜、铝、锌等。全乡经济收入人平385元,农民纯收入人平304元。乡有初中3所、小学21所。

知识出处

新邵县志

《新邵县志》

出版者:人民出版社

湖南《新邵县志》是新邵第一部县志,记述的地域范围,以1989年版图为限,记述事物尽量溯源,下限至1989年,大事记延至1993年。全志采用述、记、述、志、图、表、录、传等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建置、自然地理、人口、中国共产党新邵地方组织、中国国民党及其他党派、群众团体、人大·政府·政协、公安·司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生产关系变革及经济综合管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农业机具、水利、乡镇企业、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商业、粮油经营、财税、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医药卫生、宗教·民俗、方言、人物及附录三十五编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新邵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