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1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20.864
页数: 4
页码: 611-614
摘要: 本节立传人物5名。其中胡曾、周湛上届县志已立传但记述过简,本志补充资料后重新立传,李杰、简霞山、简昌璘上届县志未予立传,本志补记。
关键词: 邵阳县 人物 历史人物

内容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出生于在邵西竹山湾(今长阳铺镇秋田村),自小聪明好学。《唐才子传》说他“天分高爽,气度不凡”。《宝庆府志》称赞他“少负才誉,文藻煜然”。唐咸通年间,胡曾去长安赴进士试未第,从此闲居长安,结识了一些文人和官场上的朋友,政治上虽不很得意,但文名却越来越大。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节度使,聘胡曾为幕僚。时西南夷族小国经常侵扰蜀地边境,镇守蜀地的历任地方官颇感头疼。胡曾随路岩到蜀地后,仅以一纸大气磅礴的檄文,便劝谕西山八国来朝,从而名闻遐迩。
  后路岩被害,高骈接替路岩任剑南节度使,胡曾复为幕府从事,掌书记,参预机要。期间,凡剑南节度使衙门的奏折和公文,多出自胡曾之手。时南诏王骠信兴兵进犯隽州(今四川西昌)、雅州(今四川雅安市),派人以木夹书送高骈,称“欲借锦江饮马”。由于连年混战,双方老百姓困苦不堪,如果重开战端,人民又将卷入战争的苦难深渊。高骈和胡曾再三权衡,决定由胡曾起草一篇牒文回复南诏王骠信,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答南诏牒》。牒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兵,字字铿锵,气势凛然。南诏王骠信既对牒文中所说的道理心悦诚服,又为牒文中的凛然正气和唐王朝的强大军威所慑服,再也不敢造次,并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唐王朝作为人质,请求罢兵和好。此后,南诏和唐王朝再也没有发生战事。胡曾的《答南诏牒》一纸退兵,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后高骈调任荆南节度使,渐有异志,于是胡曾毅然辞去幕府之职,赴湘南担任延唐县(今宁远县)令。期间,他编著了《九嶷图经》,又在玉琯山下修建了一座舜祠,这对于今天研究九嶷山和舜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胡曾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和诗。《新唐书·艺文志》录其《安定集》10卷,已佚。另有《九嶷图经》和《咏史诗》3卷。但胡曾的诗,在当时及以后追求艳丽、雕镂、骈俪的文人们中,并不被看重,甚至被认为是“庸浅不足成家”。他的诗真正受到人们重视是在宋代以后。因为胡曾的诗语言通俗,风格平易,“庸夫俗子,亦知传诵”,是宋至明代数百年中最有影响的启蒙读物。明代“儿童入学,教以胡曾咏史诗入门”。施蛰存教授说胡曾的诗是当时的大众文学。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评论说“胡曾的诗,写得很弩下,却是为了写得浅,能投合民众口味,至今还为俗人所传诵”。本市文史学家马少侨说:“胡曾咏史诗,具体而全面地反映了唐末的政治危局……表现了一个身处末世的正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特别是在唐末重声律、竞绮靡的诗风中,敢于以通俗的文字,写深刻含义的诗篇,这正是胡曾咏史诗的独到之处。”明人王志远说胡曾的诗“得味外味”。明、清以来创作的历史演义,多引用胡曾的咏史诗。中国文学史上,像这样自成体系创作咏史诗并以《咏史诗》名集的,胡曾是第一人。史传蜀后主荒淫无道,沉溺酒色,有人诵胡曾《咏史诗·姑苏台》,蜀王闻诗后即为罢宴。胡曾的《咏乌江》诗“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这首诗被王立群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称为历史上写项羽乌江兵败最有名的诗之一。
  胡曾晚年,被朝廷册封三恪,赐锦衣还乡,后“终老于家”。据传,胡曾卒后,朝廷为表彰其功德,曾赐玉石泐碑为志,墓前有联曰:
  草檄平南万古功勋昭日月,
  吟诗咏史千秋翰墨壮山河。
  周湛
  周湛,字文渊,生卒未详,今塘田市镇人。父亲周仪,宋雍熙二年(985)进士,累官至谏议大夫,世称北宋直臣。
  周湛于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中甲科进士。同年授开州(今四川省开县)推官。不久调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被任命为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通判。时戎州地方偏僻,交通闭塞,老百姓生病不知道求医问药,总是请巫师驱鬼禳灾。周湛到戎州后,他派出郎中下乡为百姓治病,传授医疗知识,并把药方刻在各要道显眼处的大石头上,还严禁巫师装神弄鬼骗人害命。在周湛的倡导推动下,戎州人才开始懂得医病的知识和道理,民风日渐开化。
  后周堪再次奉调回京,担任尚书都官员外郎。旋调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知州。时虔州拐卖人口现象十分严重,从江淮过来的人贩子,常在虔州拐骗青年,卖到岭外去当奴隶。周湛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禁止拐卖人口,先后解救出被拐卖的人口二千六百余人。周湛常把这些被解救出来的人先集中到知州衙门,给以饮食,然后一个个问明他们的来历和家乡住址,发给路费,遣送他们回家。
  后来,周湛又先后调任提点广南东路(治所在今广州市)刑狱、京西路(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盐铁判官。周湛刚到京西路时,恰逢当地的地方官征集数十万民工,要在京西路所属的邓州修建一条美阳渠,老百姓不堪其苦,邓州上下怨声载道。周湛通过调查,发现这条美阳渠修成之后,仅能灌溉州县的少数公田,老百姓并不受益。于是,周湛便将调查的情况申奏朝廷,停止修建这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京西路盐铁判官调任江南西路(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转运使后,周湛发现所属州县的簿领案牍十分混乱,很多重要档案被丢失,官吏办事拖沓,互相推诿塞责,老百姓告状无人受理,一些应该及时了结的案子久拖不决,由于吏治废弛,一些奸诈诡秘的人,乘机利用假名冒替、瞒报户丁等手段逃避徭役,瞒漏的徭役便转嫁到普通老百姓头上。周湛到任后,严厉整饬衙门风气,督促胥吏将档案文件重新进行清理,逐年逐月依次编号。整理后的案牍文件条目清楚,查考起来十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衙门办事效率,并查出为避徭役而瞒报的户丁30万户。徭役均衡了,朝廷赋税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周湛的做法被宋仁宗敕令全国依照实行。因政绩突出,周湛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后又复为嬊州(今四川省云阳县)路转运使,时嬊州官办的盐井每年都要向民间强行征集柴草,老百姓困苦不堪。周湛到任后,首先蠲减了盐课,而后又省掉了老百姓输送柴草的差使,减轻了农户的负担。不久,周湛再度被召回京任太常少卿。旋即又调任江淮制置使。江淮是富庶之区,临行前,皇帝告诫他不要像以往的江淮地方官们一样去向朝廷的显贵们输金送银。周湛回答皇帝说:“我蒙圣上的教诲,决不敢以私忘公,去攀附巴结朝廷显要,来为自己谋取进身阶梯”。时长江流经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长风沙河段,水势险恶,船毁人亡时有所闻。周湛组织民工30万人,凿河10里,以避其害,沿河百姓和过往船只皆受其利。
  周湛晚年知任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时襄州人不会烧制砖瓦,居民居住的房屋都是用竹子搭起来的,本来不很宽畅的街道被两旁修建的民房侵占,致使街道狭窄,房屋拥挤,火灾频频发生,一家起火,多幢民房受灾。周湛一到襄州,便带领衙役对街道进行勘测丈量,对侵占街道的房屋,全部进行拆除。又在城内发掘被废弃的水井,督促居民时刻注意储水防火,从此襄州城再没发生火患。但周湛的革新措施,遭到豪绅大户的反对。当地大户李穆,串通地方豪强,联名上奏朝廷,诬告周湛扰民。周湛因此被降职到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不久病逝于相州任所。
  周湛为人为官十分干练,处理复杂的政事,非常得其要领。他每到一地为官,最喜了解当地民情风俗,总结兴废之因。周湛天资强记,为人豁达随和,无拘无束,为官轻车简从,不尚威仪。尤善弓弩,虽隔数屋之遥,必一射中的。
  李杰
  李杰,生年不详,今长阳铺镇梽木山村人,兄李侨,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无意仕途,遂为道士,98岁卒。熙宁元年(1068),李杰中进士后任永州知州,后调知山西绛州,再为提点四川刑狱。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李杰以佥部郎中调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最后官至大理寺卿。李杰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有名宦之风。知永州时,曾捐私钱买书万卷赠家乡郡学,建有昼锦楼堂。后又积3年俸禄,购置田产,创办义庄,周济家族贫户。义庄不断扩大,后庄田达数千亩。李杰以义庄之名太重,遂易名同庄。对同庄的收入开销,李杰制定了严格的制度,他选定族中大公无私且有德望的人,掌管同庄的岁租收入,按照年成的丰歉量入而出,制订每年的周济计划,按季度放粮救济族中穷人。族人遇丧葬、婚娶、应试或其他急发事件,则按服制等级给予补给。他告诫子孙:“同庄所有,一毫勿私取,一力勿私役。”李杰调离永州后,继任知州吴潜曾两次撰文记其事。1089年,李杰卒,宋理学家周敦颐撰有《宋故邵李太师墓志铭》。李杰死后26年,邵阳知县侯延庆还专门为同庄作记。《同庄李氏族谱》载张舜民《赠李杰帅湖南诗》云:“旧置义庄济族尤,新持使节拜松楸;清湖楼晚探明月,金池桥开昼锦游。”
  简霞山
  简霞山,名廷佐,字治六,号樗樵山人,生年不详,今小溪市乡文昌村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选任华阴知县,履任18年,政绩卓然。雍正五年(1727),卒于华阴任上,当他的灵柩从华阴运回时,当地百姓沿途泣送至潼关外,有许多人甚至依依不舍地送到邵阳。简霞山死后38年,华阴人杨鸾考中进士后到邵阳为官,仍常对人谈起简霞山在华阴做官时的德绩文章,又亲到简霞山的坟前致祭,并收集其遗稿整理付梓。华阴士子中亦不乏赞颂追念简霞山的诗词文章。
  简昌璘
  简昌璘(1723—1794),字越石,号玉亭,今小溪市乡文昌村人。祖父简允元,饱学但科场不利,治学于家,著有《周礼注疏补史要》和《督耕亭诗文集》数卷。简昌璘年幼刻苦力学,19岁入庠,因丁忧耽搁数载,23岁补博士弟子员。清乾隆十五年(1750)中举。乾隆十八年中明通榜,任蓝山县教谕。乾隆二十二年授吏部文选司主事,旋调户部广西司主事,后钦点广东乡试主考。简昌璘生活俭朴,布衣简从,有考生见简昌璘衣着朴素,嘲讽简曰:“读过三字经乎?”简昌璘即以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竿”一句的寓意,在考场竖一竹竿,挂一蒲扇为题,要求考生作文,结果考时已到,那些嘲笑简昌璘的考生们多半交不上卷。乾隆三十六年,简昌璘调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同年奉旨调川,历任达州、茂州、重庆、江北等州同知,泸州、合江、潼川诸承事。乾隆四十年受贵州抚军之聘,主讲贵山书院。简昌璘为官矢公矢慎,颇有建树,经理出纳,纤毫不染。乾隆四十二年以病辞归,复集族党子弟于督耕亭授学,以造就后进。为编纂《简氏族谱》,独身前往江西省新余、上高等县寻根溯源。简昌璘事亲至孝,友爱其弟,衣着朴素但清洁整肃,待人恂恂谦恭。乾隆五十九年卒。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人物

胡曾
相关人物
周湛
相关人物
李杰
相关人物
简霞山
相关人物
简昌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