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游艺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0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游艺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3
页码: 599-6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牌类游戏、棋类游戏、体育类游戏、表演类游戏等游艺习俗。
关键词: 邵阳县 风俗 游艺习俗

内容

一、牌类游戏
  字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在县内普遍流行,并成为一种赌博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玩字牌作为赌博活动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始,玩字牌之风又兴。始以在输者脸上粘纸胡须、让输者钻桌子等方式取乐。继以输赢数支香烟或少量钱币开心。后渐以赌钱论输赢,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高峰,一次输赢少者几十元,多者数百元、上千元,极少数借玩牌为名行赌博之实者,一次输赢上万元者,亦不鲜见。
  扑克 主要有“双升级”、“争上游”、“打红尖”、“刁牌”、“包牌”、“三打哈(傻)”等几种玩法。20世纪80年代前,扑克在县内一直是一种纯娱乐游戏。20世纪80年代后,玩扑克和玩字牌一样,始以粘胡子、钻桌子和一次输赢数根香烟取乐,渐以赌钱论输赢,输赢额和字牌大致相同。
  麻将 20世纪90年代前,县人尚少有人知道麻将为何物。20世纪90年代初,县城始有玩麻将者,后很快流行,成为县内玩众最多的一种牌类游戏。21世纪初,麻将爱好者遍及城乡。亲友相会,聚必打麻将。同事闲谈,言必谈麻将。朋友同事间相邀打麻将已成为手机、电话使用频率最高的通话内容。居民家庭、酒馆茶肆、阶前廊下,无处不闻麻将霍霍。小者一次输赢额几元至十几元,大者输赢额更大于字牌、扑克。为打麻将,废寝忘食者有之,通宵达旦者有之,夫妻反目者有之,债台高筑者有之。2002年,县委在整顿干部作风会议上号召全县党员干部放下麻将,拿起书本,但收效甚微。
  二、棋类游戏
  民间原始棋类游戏县内原始棋类游戏,无固定场地,无固定器材,或在劳动间隙于田间地头,或在茶余饭后于阶前廊下,就地取材,用木炭、石灰、土块划地为盘,以石子、草茎、土粒、纸屑团为棋子,随时随地对弈为乐。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此类玩棋者甚众,尤以少儿为最。主要种类有裤裆棋、金木水火土棋、三三棋、五子飞、皇帝棋等。
  象棋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象棋爱好者日益增多,机关、学校、厂矿,业余时间到处都有下象棋者。塘渡口、五峰铺、白仓、九公桥等重要集镇的街头,都有人摆象棋摊,下象棋已成为县人一种较高雅的消闲方式。
  除象棋外,县人喜欢的棋类游戏还有军棋、跳子棋等。
  三、体育类游戏
  踢毽子 踩高脚 跳绳 打雷公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村少女最喜踢毽子,毽子用废铜钱钻4个小孔插上阉鸡尾毛即成,男性少年在两根小杉棒的下端20~40厘米处支一个踏蹬,然后双脚踏上踏蹬,双手架住杉棒行走,称踩高脚(似高跷,但没有高跷高)。跳绳者多用自搓的草绳,20世纪80年代后,商店有专门跳绳工具出售。“雷公”即陀螺,用茶杯大小的油茶树或栗树等硬木一头削尖即成,再把撕成碎条的棕树叶扎在小木棍上对着“雷公”抽打,“雷公”便长转不倒。有两人以上玩此游戏者,常使旋转着的“雷公”互相磕碰攻斗,兴趣盎然。
  丢凼 打叉 打摇秋 打飘飘 抛子 踢田 丢凼即在地上挖一小凼,游戏者站在一定距离处,用泥丸或小石子丢进凼内者为胜。打叉是用三根小树枝支成一个三角架,游戏者站在一定距离处用木棍或柴刀击倒三角架者为胜。打摇秋即打秋千,在房梁或树枝上吊两根粗绳或藤,下悬木板或木棍以作踏板,玩者双手握绳,脚踩踏板荡之。打飘飘即在水边用薄石片或瓦片,平向水面猛掷过去,石片便会在水面一起一落划出一道虚线。塘渡口一带,又称打飘飘为“呷饭”。抛子即抛石子,游戏者手握5粒小石子,同时抛出一粒在空中、撒落4粒于地,再反手接住空中的石子,然后一边抛接石子,一边依次将撒在地上的石子收起。踢田是用木炭、石灰或树枝在地上画若干联在一起的空格,称作“田”,每块“田”有假定的面积,游戏者单腿独立,以一小石片或瓦砾作“牛”,从第一块“田”依次踢向最后一块“田”,然后单腿独立跳回,反身将小石片从脑后抛出,小石片落在哪块“田”里,这块“田”就属游戏者,最后以得“田”多者为胜。玩此类游戏者多为少年。
  打纸啪 小孩用纸折叠成四方形纸牌,往地上拍打,会发出啪的响声,故称打啪,以打翻对方纸牌者为胜。
  扳手劲、拄肚力 扳手劲是成年男子经常进行的一种比试腕力和臂力的游戏。游戏双方对面两手相握,肘关节支于桌上,互相将对方的手使劲朝自己方向扳,扳倒对方手者为胜。拄肚力即双方用腹部抵住一根扁担或木棒用力相推,后退者为输。
  飚桌子 野鸡走路 岩鹰叼鸡 以单手或双手撑住桌面或凳面,身体从凳上或桌上跃过,或以单手撑住桌角,身体从桌角跃过,叫飚桌子或飚凳,类似现代体育中的跳马。双手着地,倒立走路,叫野鸡走路,为昔日县内农村常见的游戏。岩鹰刁鸡是县内昔日的一种小儿游戏,以小儿数人排成单路纵队,依次攀住肩膀或拉住后腰为“小鸡”,选稍大且灵活者排于前为“母鸡”,以一人扮“岩鹰”。“岩鹰”想方设法抓“小鸡”,“母鸡”则左拦右挡保护“小鸡”,游戏以抓完“小鸡”为止。
  呼拉圈 1997年,玩呼拉圈的游戏数日间便风行全县集镇,一年后逐渐消失。2002年底,又突然盛行,县内城镇的街头巷尾,到处有妇女、儿童玩呼拉圈。
  四 表演类游戏
  捂土地 类似傩戏,戴的面具仅限于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种,表演场地为村前村尾的空地或民宅中的厅堂。捂土地多在春节前后、元宵、清明、社日等节日举行,表演场面妙趣横生。县内舞狮舞龙时常伴有捂土地的节目。
  打腰鼓 20世纪50年代初期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内到处有腰鼓队载歌载舞欢庆翻身,以后表演者渐少。21世纪初,打腰鼓又突然在县内盛行,表演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常受雇在单位庆典活动中游行表演。
  猜枚 猜枚类似猜拳,双方各伸出一手,从拇指、食指、小指中任出一指以比胜负,拇指称“土地”,食指称“鸡公”,小指称“白蚁”,胜负的规则是“土地”管“鸡公”,“鸡公”啄“白蚁”,“白蚁”蚀“土地”。后以“锤子”(拳头)砸“剪刀”(叉开食指和中指)、“剪刀”剪“布”(张开手掌)、“布”缠“锤子”为胜负规则。
  打花棍 又称打巴巴鸟,表演者多为女性,在彩棍上系旧铜钱若干,表演时持彩棍且歌且舞,用彩棍在腰、臂、臀、腿等部位轻轻叩打,彩棍上的铜钱铿锵作响,是一种半乞讨性的表演活动。昔流行于黄荆岭、东田冲一带。21世纪初,又开始有少数中老年妇女以打花棍作为一种健身运动。
  讲白话 讲白话即讲故事,昔县人喜听白话,亦有人好讲白话。白话内容多为西游、说唐、水浒、三国故事和县内民间传说。人们或白天工余小憩聚集田角地尾,或夜间三五成群围坐灶头,讲白话者滔滔不绝,听白话者入痴入迷,县内俗语:“讲起唐僧,有要阳春。”后随着图书、电影、电视的普及,县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民间讲白话、听白话者兴趣渐淡。
  除上述外,县内传统表演类的游戏娱乐还有莲花落、猜谜语等。20世纪90年代后,电子游戏、网上游戏等在县内蓬勃兴起。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