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0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5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嫁娶习俗、生育和寿庆习俗、丧葬习俗、人情往来习俗、其他礼仪习俗概况。
关键词: 邵阳县 风俗 礼仪习俗

内容

(一)农村婚嫁习俗
  县内农村,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相亲,见面后双方同意确定恋爱关系,男方赠礼金若干以为婚约之凭,谓之筛茶礼。筛茶后,女方到男方“看当”(县内方言,当,地方的意思),半为考察男方条件,半为“讨打发”,男方除给女方本人送礼外,还须给陪同者每人赠送衣料或礼金。
  “筛茶”、“看当”之后即举行订婚。订婚时,男方须备订婚礼送至女方。20世纪80年代前,订婚礼以衣物、手表、单车等实物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现金或戒指、项链等首饰为主。订婚时,女方须回赠男方服装、鞋帽、手表之类礼物。“筛茶”、“看当”或“订婚”后,男方悔亲,不得向女方索回所送财物,女方悔亲,须退还男方所送财物。
  正式嫁娶称过门,由媒人和1~2名接亲客陪同新郎,于前一日下午或当日早晨,去女方家中迎娶新娘。接亲客为年轻女性,一般由新郎的姐妹担任。女方的宴会上,须请新郎坐首席。新娘出嫁时,新娘家须去1名或数名送亲客陪送新娘,男方须给每位送亲客赠送衣料或礼金。
  20世纪90年代前,彩礼以衣料(一般为4套)和猪肉为主,外加鸡、鱼及点心若干。送猪肉称送“离娘肘”或“送肘子”,须砍掉脚爪和猪嘴。同时须给新娘出生时接生者送一块肉,称“洗身礼”。另还须给女方重要长辈亲戚各送一块肉或礼金,称“送席”。20世纪90年代后,彩礼多为现金。
  改革开放前,新娘的嫁妆多为桌椅箱柜等木器家具和被褥蚊帐等床上用品,富裕者再加缝纫机、单车、收音机之类。20世纪90年代始,嫁妆又增加沙发、电视机、家庭音响等内容。
  昔新娘出嫁,有哭嫁之俗,哭别长辈时,长辈须赠送哭拜礼。昔新娘出嫁时,花轿中放火箱,藏有火种,寓香火不断,后新娘坐花轿之俗废,但途中仍带火箱。
  新娘进村时,忌撞见再婚妇女。新床须请元配且多子的“全福”妇女铺叠。忌孕妇坐新床。新房里挂枣,寓早生贵子。新婚次日,新婚夫妻到娘家“回门”,午饭后返回。已婚夫妇在娘家同宿,昔忌之甚严,今视为常事。
  旧俗,两对结婚新人途中相遇,互不让路,常因此而互相打斗。同村有数人同年或同月结婚,常喜争先。
  20世纪90年代后,“筛茶”、“看当”等婚俗,在城镇边缘和经济文化发达的农村,多已废止。
  昔县内同姓不通婚,但盛行姑表亲、姨表亲,今废。
  (二)城镇婚嫁习俗
  城镇恋友消闲、约会,其开销男友应主动买单。若将异性朋友带回家介绍给家人,说明双方恋爱关系已经确定。城镇新婚夫妇重结婚照和新房布置装修。迎亲时,新郎新娘由化妆师化妆,着结婚礼服,迎亲车队将新娘从家中接往新居。婚宴时,新郎新娘在大厅门口迎候客人,席间,新郎新娘须逐席敬酒。
  (三)回族婚嫁习俗
  县内回族青年男女相爱缔结婚姻,在提婚、换庚后须请阿訇取回文经名。婚前大净,新郎去迎娶新娘时,女方亲友要在路上设障碍物,寓爱情路上有艰难险阻。结婚时,新郎戴白礼帽,寓爱情纯洁,新娘披蓝盖头。婚礼上,由阿訇或有德望的长者证婚,诵古兰经,领新人向真主表示爱情诚意。然后,新人相互捧手摸脸。围观者向新人抛洒萝卜丁或红薯丁取笑并拥进洞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回族禁本族女子和外族男子结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渐废。
  二、生育和寿庆习俗
  (一)生育习俗
  县内传统生育观念重男轻女,农村尤甚,实行计划生育后,农村多女夫妇,常千方百计超生,直至生下男孩方为心甘。
  县俗:孕妇住宅内外忌动土。产妇难产时在门口张渔网。产妇临盆后首进其家者谓之踩生,视为晦气。踩生者可趁机在产妇家中抓点可吃的食物吃下,信可免除晦气。产妇生男孩,丈夫则携带公鸡向产妇娘家报喜,又称报冲,生女孩报喜时则携带母鸡。产妇分娩后,在家休息一月称坐月,坐月产妇忌进别人住宅。
  婴儿出生三日称三朝,贺三朝称打三朝,产妇家以染红的鸡蛋散发乡邻。产妇亲友喜用猪肚和鸡看望产妇,为婴孩置办穿戴和给产妇准备鸡肉糖酒等营养物品,系产妇娘家约定俗成之责。婴儿满月后,产妇带婴儿去娘家“移窝”。父母喜请人给婴孩算“八字”,婴孩生辰中有犯“将军箭”者,父母须竖分路碑于路口,碑上刻“弓开弦断、箭来碑当”8字,信可消灾。
  被认为“八字命贵”的婴孩常认干爹或干娘。婴孩出生后,多由祖父母义务承担看带之责。
  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开始转变。
  昔农村孕妇忌食兔、忌见穿红衣者,今废。
  (二)寿庆习俗
  县人以逢十的生日为大生(寿),祝寿有男进(虚岁)女满(实岁)之俗。
  婴孩周岁之庆称抓周,亦称“满百岁”。20世纪80年代前,50岁以下生日,一般不摆酒设宴。20世纪80年代后,喜欢排场的青年,30岁或40岁生日时大摆酒宴张扬者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前,祝寿除设宴外,常由寿者晚辈出资请电影队来家放电影凑热闹。20世纪90年代初,曾一度时兴在电视台为寿者点歌以显扬名气。20世纪90年代末,喜请民间乐队演出以讲排场。给父母祝寿,出嫁后的女儿除置办丰厚的寿礼外,还须给村邻散发喜饼,称“散茶”。女儿给60岁以上父母祝寿,常置办寿衣、寿鞋、寿被等物,以备老人死后装殓用。
  20世纪80年代后,少数城镇青年夫妇开始相互赠送生日礼物。
  三、丧葬习俗
  县人重土葬,丧仪以热闹为荣,半为寄托哀思,半为攀比张扬。
  农村丧事,由丧家请村内长者主持,丧家向亲友口头报丧。城镇丧事,由亡者所在单位组成治丧委员会主持丧务,并以治丧委员会名义发出讣告。农村治丧以丧家堂屋为灵堂,机关单位治丧临时在室外扎设灵棚。灵柩摆放须男左女右。在村外死亡者之尸体,称冷尸,不能运进村内。装殓尸体的衣服须成单,棺内忌放油菜籽等小颗粒物。亡者口内,放金属币数枚或少许碎银,手上握桃棍、饭团,孝子各以旧衣入棺代殉葬。
  盖棺、出殡、下葬的时间及墓地位置,由风水先生择定。丧家富裕或喜欢排场者停丧五六日或七八日不等,丧家贫穷或不喜排场者停丧两三日亦可。治丧期间,孝眷须着孝衣,孝衣以劣质白布简单缝制。晚辈亲友每人由丧家散发一条长5尺(小孩为3尺)宽约1尺左右的白布,从头顶拖于背后,俗称背拖头。曾孙辈以下亲属及未婚婿媳,拖头为红布。
  亲戚朋友来吊唁亡者,孝子须跪谢吊唁者。丧事中,悼念活动、迷信活动、文娱活动三者杂糅。传统宗教超度仪式有开灵、应七、做绕棺、开祭、化灵屋等,执教者多为职业迷信者。夜晚法事间隔时,陪夜乡邻互唱“散花”歌,追思亡者生平。追悼会于出殡时或出殡前一晚举行,城镇机关由治丧委员会主持追悼会,农村由村民委员会或村里的老年协会主持追悼会。20世纪70—80年代,农村丧事中,由丧家请电影队放电影,或请民间艺人说唱渔鼓以添热闹。20世纪80年代末始,无论城乡,均雇请民间乐队举行演唱会以壮场面。
  农村举办丧事由丧家置酒饭款待帮忙操办丧事者和吊唁者。对前来观看热闹者,须不断散发香烟。丧家以油桐树叶包扎炒米粉拌肉蒸熟后,招待并回赠亲友及送葬者,故参加丧礼又谐称“吃包子”,老人将死又戏称“包子香了”(后因油桐树砍伐殆尽,包扎肉包的桐叶难找,故改为散发月饼)。机关团体举办丧事,丧家以毛巾回赠吊唁者。
  出殡须早晨,棺材起动时,村人中生庚时辰和亡者相冲者须自觉回避。村中成年男人自觉轮换抬柩,途中忌棺材落地。至坟地,丧家须给每位送葬者散发一包香烟。孝子沿来路返回。棺材下葬前,脱孝子身上衣扫净坟坑。下葬后,孝子须连续3晚去新坟点灯。城镇机关火葬者,由送葬车队将亡者遗体送去火化,亡者遗体火化后,十有九成又将骨灰筑坟土葬。
  次年农历正月初一,亲友备香烛纸钱,至丧家向亡者致祭,称“拜新年”。
  县内回族丧事从速从简,一般不超过一天。亡者死后用温开水洗尸。洗尸时,妻可洗夫,夫不可洗妻。洗后以白布或青布裹尸放于它木(公用棺材)中,不用衣冠及任何陪葬品。出殡时由4人抬它木疾走,40步一换人,沿途不放鞭炮,不奏乐,不烧香烛纸钱,亲人不能号哭,妇女不送葬。至墓地,将它木底板打开,尸体落入墓坑后掩埋。葬后,丧家请阿訇诵经超度。
  四、人情往来习俗
  县内亲友交往,重礼尚往来。
  县民以红为吉,赠人礼物须贴红纸,赠人礼金须用红包。20世纪80年代前,祝寿礼品多为衣料(加若干升“长生米”)。贺婚礼品为衣料、床上用品或房内摆设品。贺人乔迁新居,礼品多为厨房用具或炊具。吊唁亡者以布料、被面、床单等代为祭幛。后多用现金。
  客人送礼,主人不能让客人空手而回,须留些许礼品或易物奉还。对春节拜年的礼物,主人须高于礼品原值回赠。探视病人,所送礼品应以和病人相宜的营养品为主,后多用现金,城镇兴送鲜花。红喜礼金数目须成双带零,尾数零钱为二、六、八等偶数,忌用单数和四。白喜礼金数目须整数成单,不带零头。给人送礼,礼金数目一般不少于对方以前在同类红白喜事上送于自己的礼金数目(官场送礼不在此俗之内)。红喜忌送钟(避谐音“送终”),贺人结婚忌送梨(避谐音“离”)。
  首次或间隔时间较久后到别人家做客,应买少许礼品(营养品及糖果)送于对方的老人或幼儿。亲友的小孩首次来家,要打发红包。春节时,亲友小孩来家拜年要给“压岁钱”。
  县人喜在生日、结婚、生子、新居落成、乔迁、荣调、子女招工招干或升学参军及其他喜庆时设宴,少者几席十几席,多则几十席,一为庆贺张扬,二为收取礼金。农村设宴多在家中,亲友自动赴宴,菜肴以猪肉为主,次以鸡鱼及黄花、海带、笋片、粉条等蔬菜,狗肉、南瓜、白菜之类不能上席。设宴时,大厅上方为首席,请尊者上坐。城镇设宴多在宾馆酒楼,发请帖邀请亲友,菜肴无诸多禁忌。白仓、塘渡口、五峰铺一带农村妇女赴宴,席上的菜按人均分,宴后带回家与家人共食。20世纪80年代始,城镇宴主给每位入席者回赠1个装有水果饼干的小礼品袋,后改赠一个八元或十元钱的小红包,回赠小袋礼品之俗被农村宴席采用。
  五、其他礼仪习俗
  县人见面、告辞,相互握手为敬。忌将雨具、中草药或香烛纸钱等物带入主人家。客人不经主人招呼,忌入内室。昔敬烟敬茶,须用双手接递,后多随意。不当着客人责备家人和打骂儿子。和客人谈话时,忌问对方不幸或不愿谈、不便谈之事,不随便打断对方谈话,不摇头晃脑,不翘腿,不浪笑。多位客人在场须一一招呼,不应疏漏某一人。客人告辞要起身相送,昔送客说“好走”或“慢走”,辞主说“打扰”或“吵烦”,后改用“再见”或“拜拜”。
  昔相熟或共事者互称伙计,后多互称老板。昔称干部为同志,后多以职务称呼,任副职者以正职称呼,去副字,对不明具体职务或无领导职务的干部常滥称“领导”。年老男人尊贵者称某老,贫贱者称某老头。陌生年老妇女称奶奶或老母。农村陌生年长男人称大爷,城镇陌生年长男人称先生、老板。农村陌生年长妇女称大娘,城镇陌生年长妇女称女士或阿姨。农村陌生年轻妇女称嫂嫂,城镇陌生年轻妇女称女士或小姐。农村陌生少女称妹子、姑娘,城镇陌生少女称小姐。20世纪90年代后,小姐一词渐专指三陪女(三陪,即陪吃,陪玩,陪睡。),一般姑娘耻用。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