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活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生活习俗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4
页码: 591-59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被褥床垫、住宅习俗、用器习俗、行旅习俗、土法治病习俗等概况。
关键词: 邵阳县 风俗 生活习俗

内容

一、服饰习俗
  衣着鞋帽 县人传统服饰,以朴实为荣。春秋装以黑、蓝、灰三色为基调,夏装以白色为主,青年女性杂以红绿及花色。20世纪60—80年代,县内青年男子多着中山装或解放装,戴帽者多为青呢鸭舌帽或黄色鸭舌帽。农村成年男子常以粗白罗布汗巾系于腰间,劳动时用以束腰壮劲,兼以擦汗,冬日用以紧身御寒。劳作时打赤脚或穿草鞋(用干笋壳叶编制或废马车轮胎裁制)。夏日以赤膊短裤为爽。女人穿右侧开口的“西装裤”,冬日或以四方围巾对折围脖。女人即便下水田劳动,裤腿亦不挽过膝,衣袖亦不挽过肘。无论男女,晴日出门多戴棕丝斗笠遮阳。冬季雨日穿半截深桶雨靴,春秋出门多穿解放鞋。时千层底布鞋为县内鞋履之宗,做鞋为县内农村妇女必备的一种技能。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青年着装追崇时尚。期间,羽绒服、太空服、T恤衫、蝙蝠衫、牛仔服、喇叭裤、健美服、小脚裤、百褶裙、连衣裙、套裙在县内轮番流行。无论男女,夏日多穿凉鞋,草鞋基本绝迹。除中老年人外,自己缝制衣服者逐年减少,多到服装店购买成衣。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男子多穿西装或夹克,中山装逐渐被淘汰。城镇人口和农村青壮年穿皮鞋者居多,农村中老年人仍以穿解放鞋为主。青年女性多穿高跟皮鞋,着装多为上衣短、裤腰低的紧身衣裤,以袒臂露脐为时尚,多看重曲线美。男人在公共场所,即使炎炎夏日,也少有赤膊和着短裤者。
  发型 20世纪60—70年代,县内青年男子蓄平头、分头、大包头等发型,农村老年男人有剃光头的,青年妇女蓄短发或留长辫,老年妇女多盘髻。20世纪80年代后,青年妇女时兴蓄西瓜皮发型,后一度时兴烫卷发,部分青年男女开始喜欢将头发染成黄色或棕色,男青年始有蓄长发者。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女人蓄发以披肩长发、扎马尾巴、男式短发为主流。
  头饰 手饰 20世纪60—70年代,女性中无穿耳戴环者,金银首饰绝迹,青年妇女多用红毛线或红布条于头上扎结以稍事装饰。20世纪80年代后,妇女描眉抹唇、穿耳戴环、戴手镯、戴戒指、涂指甲之风又勃然兴起。21世纪初,青年妇女不穿耳戴环者已极少。
  二、饮食习俗
  县人日食三餐。农村早餐时间为9时左右,中餐为下午2时前后,晚餐天黑掌灯而食。城镇居民及机关、学校、厂矿开餐依上下班时间,和外地同。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机关、单位、学校、厂矿都有食堂,职工在食堂吃饭,实行分餐制。20世纪90年代后,机关食堂大都被撤。
  主食 县民主食为大米干饭,间以稀粥,辅以杂粮。20世纪80年代前,县人喜食早籼米,早籼米贵于晚粳米。20世纪80年代后,县人渐次喜食晚粳米,晚粳米贵于早籼米。20世纪90年代后,早籼米只作为畜禽饲料或酿酒熬糖的原料,极少有人用早籼米作饭食用。
  菜肴 县人嗜辣,无辣不成菜,农家尤甚。县人喜将辣椒、萝卜、豆角、藠头、生姜、大蒜、芥菜等蔬菜放入陶缸中腌制酸菜,喜制辣酱、霉豆腐,喜制作食用红薯粉丝,喜采食野菌、野葱、野芹菜、香椿芽等野菜。腌菜、南瓜藤、干霉豆腐渣等均为县人喜食、价廉而味美的菜肴。县人喜烘制腊肉,立冬以后,县内农户宰杀过年猪,将猪肉(或牛肉)切成条块,抹盐浸2~3天,以棕叶或绳索穿挂于火炉之上熏腊,多则每户过百斤,少则数十斤,尤以腊猪耳、腊猪舌、腊猪嘴、腊猪心、腊牛肉等为下酒美味。县人熏烘腊肉时,还要一同烘制腊猪血豆腐丸子和腊豆腐。猪血豆腐丸子以鲜豆腐拌肉丁、猪血、辣椒粉、盐、姜末、桔皮末、五香粉等揉碎和匀,捏成茶杯大小的椭圆形丸子,和腊肉一起烘制(近年也有专门烘制的),为县内特色食品。腊豆腐用鲜豆腐切成方块,加盐烘干,食之亦别有风味。昔县人吃鸡肉时,鸡脯肉应让给老人吃,鸡腿应让给小孩吃,鸡头应让给长者吃,鸡爪称抓钱手,应让给成年男子吃。20世纪80年代前,县人喜食猪肉,猪肉贵于牛羊肉;食猪肉又重肥轻瘦,肥肉贵于瘦肉;喜食猪油,猪油贵于植物油。植物油中,菜油贵于茶油;厌食狗肉、团鱼、羊肉。20世纪80年代后渐得其反,牛羊肉贵于猪肉,瘦猪肉贵于肥猪肉,植物油贵于猪油,茶油贵于菜油,团鱼、羊肉皆为席上之珍。
  饮料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民夏日用井水止渴,冬日以自制粗茶叶或茶果、土茯苓叶煮茶止渴,城镇人多饮白开水。饮酒者喜喝用土制苯药及传统工艺酿制的米酒。时县内集镇夏日卖冰棍的老人小孩充斥街头,叫卖冰棍之声不绝于耳。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机关职工始饮用矿泉水,牛奶、瓶装果汁饮料、奶汁饮料、可乐、雪碧等饮料,已在城镇家庭普遍饮用。时一般家庭都有冰箱,可以贮存冷饮食品,或携妻将子上冷饮店消费,沿街叫卖冷饮者已无。
  副食 县人喜用大米、红薯或其他杂粮拌谷芽文火煮熟,过滤后熬制成黑红色粘绵胶泥状的饴糖。将饴糖反复拉制便成白色燥脆的白糖,拉成燥脆白色条状的称根子糖。以南瓜、冬瓜、茄子、橙子切片用生石灰水浸泡后和饴糖熬煮,便分别为南瓜糖、冬瓜糖、茄子糖、橙子糖。20世纪80年代前,县人闲时喜食爆花生、爆黄豆、爆冬豆、爆蚕豆。清明前后,县人喜用水牛花(一种野草)捣烂拌米粉做粑粑食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县内城镇少数居民,开始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饮食禁忌 县人患外伤者,忌食豆腐、鸡肉。久病或久病初愈者,忌食鸡公、鲤鱼、虾子。凡生病吃药者均忌食酸菜、辣椒。工匠和部分迷信者忌食五淤(即狗肉、团鱼、乌龟、蛇肉、鸽子肉)。办喜宴和大年初一至初五,忌食豆腐。男女对象第一次上门吃饭,忌食蛋、鸭子肉和南瓜,避“鸡飞蛋打”、“轧里轧扎”(县内方言鸭轧同音,多波折、不顺就的意思)、“难括”(县内方言,不好相处的意思,南瓜和难括同音)之意。县内回族人禁食猪肉、狗肉、无须无鳞的鱼类、病死的家畜家禽及一切被认为不洁的食物。昔县内农村,小儿忌食鳝鱼、鱼卵、猪脑。吃饭时忌敲打碗筷。和不熟悉的人吃饭,忌把筷子在碗中翻拣菜肴和伸到客人的一方去夹菜。在亲友家或饭店吃饭后,忌把空碗罩放在桌上。炒菜时,忌洗油盐罐。
  三、被褥床垫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村先后流行雕花床、绷子床、架子床、简易木床、高低床,苎麻蚊帐,被单系粗布土法印染,蓝底白花,称印花被。城镇人口盖花包被,用白纱蚊帐。农户均用稻草铺床,城镇人口或用棕垫。昔贫穷者有搭铺于柜上睡觉的,或以木板搭于凳上代床。冬日床上多无垫被,被絮单薄者以蓑衣加盖。无蚊帐者,夏夜烧湿艾叶或黄栀叶薰蚊子。
  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居民室内装纱窗,床上多用丝绸被面。20世纪90年代,城镇居民和农村稍富裕者多用席梦思,使用丝绵、鸭绒被者渐多。
  四、住宅习俗
  县人喜群居。农村自然村落后面都有禁伐的后龙山,村前有朝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修建朝门的习俗已废,但农民仍称村前主要出口为“朝门”,嫁娶、出殡等大事,仍须从“朝门”出进。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村住宅,多为明三暗六或明五暗十式的独立房屋。部分富裕者建回字形庭院,以前后两栋正房和两侧厢房联接而成,中间留天井。人字形双坡青瓦屋顶,屋顶斜坡前短后长。正房前左右或加厢间,住房前一般留五尺左右的阶基(走廊)。阶基前挖“尿坑凼”,打扫房屋时,垃圾扫入尿坑凼沤作肥料。锄头扁担等小型农具常倚于门角或阶基。农户喜在屋檐下吊挂红辣椒、烟叶等农产品让其自然风干。四方窗口,以9根或7根方木为窗棂,稍高档者有万字格、喜字格或梅花格窗棂。冬日以白纸、废报纸或塑料薄膜糊窗以防风。部分农户在正房一侧建偏舍,作灶房或堆放柴草。
  一幢房屋左右分居两户,或兄弟,或父子。中间堂屋公用,堂屋正中墙设神龛,供奉祖先牌位。房屋前间称灶房或茶间,兼作厨房和待客、吃饭用。砌柴火灶于茶间靠外墙一角,灶口忌和村前流水同向。灶前挖坑,称灶塘,灶塘前三向可坐人烤火,灶至间墙之间的角落称柴角,供烧火时放柴草用。河伯乡等山区筑四方灶塘,灶塘中架三脚撑架,四向坐人烤火。灶上吊炉架,常年吊挂熏烤之物。房屋后间为卧室,称房间。卧床靠墙壁和房屋直向平行摆放。卧房后角放小便桶以供小解。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农村住宅开始打破明三暗六或明五暗十式的传统结构,出现不留堂屋的明二暗四式住宅。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始有钢筋混凝土平顶住宅,玻璃窗户。在卧室角落放便桶的习俗多已破除。20世纪90年代,农民开始模仿城镇修建套间住房。
  县内城镇居民住楼房喜选中间楼层。
  五、用器习俗
  20世纪90年代前,县内农户家中的柜、桌、椅、凳等家具,除贫穷者外,喜油漆成红色。谷箩、木桶、木盆等盛具,多制成上下小、中间大的鼓形式样。20世纪90年代后,此俗渐废。县人喜用带8带6的电话、手机号码,带4的电话手机号码,县人厌用。旧俗,县人喜在大型农具上写字,龙骨水车上常写“风调雨顺”、“商羊起舞”、“龙吟虎啸”等,扮桶上常写“五谷丰登”、“大有之年”、“年年有余”等,棕丝斗笠上常写“遮阳备雨”、“晴雨两便”等。
  六、行旅习俗
  县人行于途,须让长者走先。办要事出门,要择日,或选双日出门。出门怕眼皮跳,怕听乌鸦叫,忌走回头路。出村口时忌遇见不开口说话的女人。出门怕得意外之财,怕拾见死禽死兽。路上石子踢脚、打喷嚏,疑有人念叨自己。在外撞见男女野合或蛇交配,认为是大背时之兆。20世纪90年代初,司机曾一度喜在驾驶台上悬挂毛泽东像,一为缅怀,二为镇邪。乘车出行,司机旁的副驾驶座位为领导座位,下属忌坐。工匠和生意人有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之忌。农历初一、十四、十五、二十三日忌出门讨债。
  七、土法治病习俗
  昔县人中暑,常请人以两个指头夹住患者颈部、胸部、背部、手臂等处的皮肤反复使劲拉扯,在患者皮肤上扯出一条条血红色,称扯痧。或以瓷碗口、瓷调羹在患者上述部位使劲刮动,称刮痧。或以灯草蕊沾桐油,对着患者上唇挨鼻孔处等穴位爆点,称爆痧。或以手捏压患者上唇、脚后根、颈背、手指头等处穴位。以上诸法,见效甚快。县人患风寒、腰骨痛、头痛等病,喜拔火罐,或以艾叶点燃爆烫患处或穴位。昔县人眼有炎疾,常以鲜猪肝切成薄片,贴于太阳穴或眼角处。身有炎症,以水檀草叶贴患处。患炎疽,常将草药放口中嚼烂后敷伤处,或以茶叶煮水加盐洗患处。皮肤破伤,常在墙壁上寻找蜘蛛窝粘贴伤口,或以陈年墙上的老土砖灰、陈石灰及热草木灰粘伤口。流血多者请人念咒“止血”。冬日患冻疮,以酸萝卜切片烤热后反复烫患处。患寸耳风(腮腺炎)者,以染布用后的染淀渣涂患处。
  20世纪90年代后,上述诸法渐废。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