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1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族
分类号: K892.3
页数: 2
页码: 576-57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至2002年县内民族发展历史。
关键词: 邵阳县 民族

内容

1978年,县内除汉族外,另有14个少数民族,其中除回族是世居外,其余都为婚入或迁入的单个少数民族人员。以后又陆续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婚入或因工作调入县内。2002年,除汉族外,县内还有回族、苗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布衣族、壮族、哈尼族、满族、藏族、土家族、瑶族、拉祜族、维吾尔族、水族、佤族、傣族、高山族、黎族、土族、傈僳族等24个少数民族人口(各少数民族人口数见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人口结构)。
  县内回族居民的来源是: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璞罗德和苏通同授宝庆卫指挥,戍守宝庆,后其子孙定居县内,璞罗德被朝廷赐姓张,县内张姓回族人口和苏姓回族人口系此源。明洪武二年(1369),回族人蔡上会授指挥佥事,自南京迁宝庆,县内九公桥蔡姓回族人口系此源。县内海姓回族始祖海盟石、马姓始祖马成均于明洪武年间随军迁入县内。
  县内回族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有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岩口铺镇吊井楼村马家组和油草桥村马家组、九公桥镇九公桥村四架车组、松山组和傲家村马家组、黄荆乡大坪村仁和组、霞塘云乡塔水桥村张家组和孟家塘村张家组、小溪市乡跳石村胁塘组。
  1987年始,青草和新立两个回族村为县糖厂、县酒厂的原料基地,每年种植甘蔗、百合、大蒜、辣椒各200~300亩。期间,两村共新建公路7条、电排8座,栽种杉木林500亩、楠竹600亩。
  1990年,县委统战部设民族组,管理民族事务。以后,县财政每年固定支拨1万元作为发展民族村经济专项资金。
  2002年,回民居住区养牛10头以上的户占回民总户数的1/3,人均纯收入比1987年增长10倍。同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国家干部48人,占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的7.6‰。
  县内有民族学校2所。一所是银仙桥民族学校,位于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创办于1952年。学校占地1.2万平方米,3栋教学楼,24间教室,有教职员工45名,9个初中班,9个小学班,1个幼儿班,在校学生1015人,其中回族学生428人。另一所是青草回族学校,位于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2002年有小学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1个幼儿班。另外,新立、青草、九公桥等回民居住区还不定期举办民族班,传授回文和回族传统习俗,每班定员20人左右,学员主要是刚成年的回族青年。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