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族 宗教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9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族 宗教 姓氏
分类号: K892.3;B929.2;K810.2
页数: 11
页码: 576-586
摘要: 本章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2002年民族、宗教、姓氏概况。
关键词: 邵阳县 民族 宗教 姓氏

内容

第一节 民族
  1978年,县内除汉族外,另有14个少数民族,其中除回族是世居外,其余都为婚入或迁入的单个少数民族人员。以后又陆续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婚入或因工作调入县内。2002年,除汉族外,县内还有回族、苗族、蒙古族、侗族、朝鲜族、布衣族、壮族、哈尼族、满族、藏族、土家族、瑶族、拉祜族、维吾尔族、水族、佤族、傣族、高山族、黎族、土族、傈僳族等24个少数民族人口(各少数民族人口数见第一编第二章第三节人口结构)。
  县内回族居民的来源是: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璞罗德和苏通同授宝庆卫指挥,戍守宝庆,后其子孙定居县内,璞罗德被朝廷赐姓张,县内张姓回族人口和苏姓回族人口系此源。明洪武二年(1369),回族人蔡上会授指挥佥事,自南京迁宝庆,县内九公桥蔡姓回族人口系此源。县内海姓回族始祖海盟石、马姓始祖马成均于明洪武年间随军迁入县内。
  县内回族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有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岩口铺镇吊井楼村马家组和油草桥村马家组、九公桥镇九公桥村四架车组、松山组和傲家村马家组、黄荆乡大坪村仁和组、霞塘云乡塔水桥村张家组和孟家塘村张家组、小溪市乡跳石村胁塘组。
  1987年始,青草和新立两个回族村为县糖厂、县酒厂的原料基地,每年种植甘蔗、百合、大蒜、辣椒各200~300亩。期间,两村共新建公路7条、电排8座,栽种杉木林500亩、楠竹600亩。
  1990年,县委统战部设民族组,管理民族事务。以后,县财政每年固定支拨1万元作为发展民族村经济专项资金。
  2002年,回民居住区养牛10头以上的户占回民总户数的1/3,人均纯收入比1987年增长10倍。同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国家干部48人,占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的7.6‰。
  县内有民族学校2所。一所是银仙桥民族学校,位于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创办于1952年。学校占地1.2万平方米,3栋教学楼,24间教室,有教职员工45名,9个初中班,9个小学班,1个幼儿班,在校学生1015人,其中回族学生428人。另一所是青草回族学校,位于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2002年有小学一至六年级各1个班,1个幼儿班。另外,新立、青草、九公桥等回民居住区还不定期举办民族班,传授回文和回族传统习俗,每班定员20人左右,学员主要是刚成年的回族青年。
  第二节 宗教信仰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相继恢复部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活动场所。2002年,县内经常开展活动的宗教场所有佛教寺院29处、道教宫观2处、伊斯兰教清真寺5处、基督教堂1处。
  一、佛教
  1978年,县内有1949年前受戒出家的老尼3人。以后县内少数寺庙相继恢复活动,部分农村热心佛教的人士(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开始向信教群众募捐,陆续恢复修建了一些简陋的寺庙。至2002年,县内又先后有12名比丘尼和1名比丘受戒出家。这些重新恢复的寺庙,都由倡建的首士组织管理,聘请出家僧尼或年老的佛教信徒住寺,从事拜忏、敬佛等宗教活动。寺院活动以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三大佛教节日为重,香火好的寺庙,是日进香者多达数千人。2002年,全县有经常开展活动的佛教寺庙29处,其中正式登记的18处,尚未登记的11处;有受戒出家僧徒16人,其中男僧1人,女尼15人,佛教信徒约6万人。
  普济寺 位于塘渡口镇大岭村旺爷山,207国道旁,距县城中心约2公里。普济寺原为当地唐姓祖宗唐法旺的祠堂,其地山峰巍峨,峡谷幽深,青松翠竹,风景秀丽。旺公祠始建于明景泰年间,20世纪50年代被废。1993年,由当地唐姓佛教信徒倡首重建,改为普济寺。
  该寺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2人,其他常住人员2人。普济寺是全县香火最好、接待信教群众最多、管理较为规范的寺庙之一,香客遍及邵阳、东安、新宁及广西资源等县,年接待香客约3万人次,为全市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阳乌岭寺 阳乌岭为县西名胜,位于黄亭市镇兴隆村。阳乌岭寺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三年(1370)、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绪十三年(1887)、民国8年(1919)先后四次复修。1954年后,寺庙被毁,树木被伐。1983年始,当地村民自发复修,曾遭到行政部门干预,几拆几建。1995年重建成功。1997年,正式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该寺有建筑面积53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2人。
  中天寺 位于五峰铺镇和东安县南镇交界处的界牌村,距五峰铺镇1公里,此寺原为道观,20世纪50年代被毁。1993年9月,县内五峰铺镇界牌村和东安县南镇荆塘村的佛教信徒自发筹资重建,改为佛寺,1994年竣工,有佛殿建筑208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0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1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金龙庵 位于岩口铺镇的金龙山,距镇区0.5公里。金龙庵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关闭,1958年,庙宇被拆毁。1991年始,当地信教群众自发捐资复修,1993年竣工。复修后有佛殿19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05平方米,寺内存有清代石缸一座。常住比丘尼1人,其他常住人员1人,年接待香客2万余人次。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仙神庵 位于塘渡口镇书堂山村的夫夷河畔。庵后奇峰兀立,百丈石壁,险峻壮观。石壁半腰有观音洞、仙神岩,岩内怪石嶙峋。仙神庵始建于明景泰(1450—1456)年间。1949年,正殿毁于洪水。20世纪50年代,寺院停止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寺院其他建筑被拆毁清除。1993年,当地信教群众自发筹款复修,1995年开始恢复宗教活动。重修后的寺院有正殿270平方米,其他附属房屋200平方米。并在石山半腰的观音洞塑有神像,建有香炉、亭榭以供游人参观进香。寺内常住比丘僧1人,其他人员2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转龙寺 位于塘渡口镇石湾村。此寺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原址在龙蛇山、凤凰山、老虎山、羊古山四山环绕之中。20世纪50年代停止活动,寺院被拆毁。1994年,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复修后的寺院有佛殿40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400平方米,常住僧尼2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坤灵寺 位于黄亭市镇茶铺村、蔡桥乡坤灵村、金称市镇石冲村三村交界处的坤灵山(又名黄莺寨)。坤灵寺踞群山之巅,寺前峰峦起伏,树木葱茏,蓝天白云,地旷天空。坤灵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复修,1954年被拆毁。1981年始,由黄亭市茶铺村的邓姓、蔡桥乡坤灵村的肖姓、金称市镇石冲村的吕姓佛教信徒筹款复修,因三村三姓宗派矛盾不断,复修未成。1985年再度复修,1994年竣工,有佛殿240平方米,常住比丘尼1人,年接待香客2万余人次。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场所。
  观音阁 位于白仓镇观竹村。始建于宋代,香客遍及邵阳、东安、祁阳等地。昔寺院四周,怪石重叠,山石之下,殿宇辉煌,观音阁凌空耸立于奇石之巅。20世纪50年代初,寺院停止活动,僧众被遣散,佛殿僧房被分配给当地农民居住。1994年,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至2002年,有佛殿500平方米。
  [=此处为表格(表5 邵阳县佛教寺庙一览表)=]
  说明:此表不含文中有介绍的寺庙。
  二、道教
  20世纪80年代开始,县内先后恢复道教活动场所2处,各有常住道士1人,两处道观有经常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1500余人。
  结缘宫 位于郦家坪镇蔡家田村。始建于民国15年(1926),20世纪50年代停止活动,1958年宫观被毁。1981年,由当地信教群众筹款复修,建有殿堂100平方米,常住道士2人,经常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500余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高霞观 位于五峰铺林场的高霞山巅。高霞山为县内道教胜地,高霞观始建于唐显庆(656—661)年间,为唐代邵南新甲山(今下花桥镇新甲山村)道人李震的修道处。自唐以后,高霞观一直名彰邵、永两州,来此求道者络绎不绝。文人墨客,慕名上山而游者,亦不乏其人。20世纪50年代,高霞观道教活动被停止。“文化大革命”时,观宇被彻底毁坏。1983年,高霞观遗址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五峰铺镇信教群众捐资复修。1997年,复修后的高霞观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至2000年,先后修建了前后两座大殿及山门、客房,建筑面积共900平方米,常住道士1人,有经常来观参加活动的道教信徒约1000人。2002年,又由当地群众自发捐资,修建了一条5公里的盘山公路直达山顶。
  三、基督教
  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内部分基督教徒开始恢复活动。1985年,基督教徒曾赐恩在白仓镇白仓村4组恢复白仓基督教堂。教堂为老民房,134平方米。当年有重新履行登记的教徒23人,至1996年,教徒增至60余人。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教堂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加之教堂无经济来源,活动困难。
  除白仓基督教堂外,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基督教徒集中的地方还有黄亭市镇道光村(有教徒11人)和下花桥镇(有教徒14人)。
  四、伊斯兰教
  1978年,县内有清真寺4处,2000年增建1处。2002年,全县有回族人口2500余人,全部信奉伊斯兰教。
  银仙桥清真寺 又名鹤田老寺,位于长阳铺镇新立回族村二房头组。始建于明代,为县内最早的清真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寺有水田60亩,年收租谷120担。寺内原有石碑17块,分别记载了自清道光十八年(1838)至光绪二十三年(1907)之间前后17次寺院的维修情况。同治八年(1869),该寺创办淳安中阿学校。民国24年(1935),淳安学校迁入寺内,更名诚信伊斯兰小学。次年,该寺成立中国回教救国协会。1951年,中央少数民族代表访问团曾访问该寺。“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曾遭毁坏。1995年重建,现有大殿、前厅、教室、办公房各1座,建筑面积882平方米,有伊斯兰信徒500余人。1997年,该寺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青草清真寺 位于黄亭市镇青草回族村。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嘉庆元年(1796)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复修。1998年,省、市、县三级拨款资助,当地穆斯林自愿筹款再次重修。该寺有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伊斯兰信徒1100人,除居住在青草村的穆斯林外,邻近道光村部分回民也在此寺参加宗教活动。1997年,该寺被登记为合法宗教场所。1999年3月28日,青草清真寺举行寺院重修落成典礼,邵阳市副市长刘能华和湖南省宗教局、湖南省伊斯兰教协会、中共邵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人大、市政协、中共邵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有关领导亲临祝贺。
  吊井楼清真寺 位于岩口铺镇油草桥村马家院子,始建于1947年。1994年,湖南省宗教局拨款5000元、县人民政府拨款8000元资助复修,复修后的清真寺有建筑面积250平方米。2002年,有信徒393人,分别来自岩口铺镇吊井楼、油草桥、大塘、丰背和隆回县七里村等自然村落。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九公桥清真寺 位于九公桥镇九公桥村四架车组。该寺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一间30多平方米的简易木房,兼作礼拜殿和殡仪房。19世纪中期倒毁。1912年,该地穆斯林群众自发集资成立集经济互助和慈善事业为一体的九公桥伊斯兰教经学会,并开始以经学会名义筹措资金,为重修清真寺做准备。1944年曾一度动工兴建,但在日军入侵时,所有材料被日军烧光。1954年重修成功,占地1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时,寺内房屋被占用毁坏。1990年,再度重修,建筑面积增至400平方米。1997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2002年,该清真寺有固定资产20万元,有信徒451人。
  下椅冲清真寺 位于长阳铺镇新立村下椅冲,始建于1933年,称银仙桥清真新寺,抗日战争时被毁。2000年,当地穆斯林群众自发集资重建,2002年,县政府拨款1万元进行扩建。现有大殿140平方米,其他附属建筑160平方米。是年,有信徒450人。2001年,被登记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除以上5个清真寺外,黄荆乡大坪村尚有部分回族人口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在邻近的邵阳市大祥区面铺乡苏家冲清真寺参加宗教活动。
  第三节 姓氏
  一、姓氏概况
  县内昔为蛮地,先民姓氏无考。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长沙定王子刘义受封夫夷侯进入县内,刘姓应为进入县内最早的中原姓氏。王莽乱时,中原烽烟四起,荆、襄之民,陆续南迁,中原姓氏相继进入县内。唐宋时期,或有贬官谪徙定居,或有征蛮将士落籍,或有商贾乐此风土相率来迁。元末明初,江西人大量迁入县内,尤以明洪武年间迁入者为最多,今县内姓氏,大部分即当时从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清末民初,部分湘乡、祁阳人来县经商后定居县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人口迁徙,均有少许姓氏迁入县内。据1986年调查,全县共有214个姓氏(指世居姓氏,不包括婚入或因工作调入者的单个姓氏),其中单姓208个,复姓6个。6个复姓中,除欧阳、诸葛外,余者如罗城乡的刘艾、九公桥镇的谢吴、小溪市乡的刘罗、五峰铺镇水田胡家铺的胡唐,均系县内形成,一般只用于家谱,对外仍常用单姓。
  全县姓氏按笔划排列为:
  丁、习、广、马、于、万、方、尤、毛、文、王、牛、尹、车、邓、少、仇、韦、元、云、厉、宁、乐、艾、石、左、卢、白、龙、田、申、叶、付、史、巧、冯、包、皮、向、羊、匡、乔、毕、刘、吕、伍、朱、孙、华、江、阮、许、关、任、池、阳、汤、祁、麦、次、刘艾、刘罗、尧、李、肖、宋、启、呙、苏、佘、余、陈、何、吴、陆、邹、汪、旷、连、杨、邵、邱、严、沈、花、杜、谷、张、孟、金、昌、范、屈、罗、林、周、欧阳、岳、郑、宗、物、奉、宛、武、闰、姜、易、晏、俞、贺、胡、胡唐、禹、钟、姚、柏、钦、柳、侯、除、段、祖、洪、相、封、信、娄、赵、姣、郦、施、南、郝、高、陶、聂、祝、唐、诸葛、凌、袁、莫、夏、秦、荷、阎、卿、郭、徐、钱、海、载、盛、顾、容、贾、倪、翁、宾、银、康、扈、崔、曹、龚、黄、隆、梁、庹、梅、常、葡、董、曾、覃、蔡、粟、鲁、彭、谢、谢吴、傅、舒、游、焦、韩、蒋、葛、温、焚、雷、简、蓝、腾、蒙、谬、解、缪、瑶、廖、管、熊、谭、翟、黎、颜、燕、潘、滕、霍、戴、瞿、魏。
  二、主要姓氏
  全县214个姓氏中,人口超过1万的依次为刘、唐、李、陈、王、邓、蒋、张、肖、杨、吕、罗、周、吴、何、黎、莫、易、谢、胡等20个姓氏,其总人口为69.04万人(截止2002年12月31日,下同),占全县总人口74.24%。
  刘 8.9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5%,分布在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的梅子院和书堂山,塘田市镇的水津渡、刘富,小溪市乡的川门坪、托洲、扶田,五峰铺镇的板桥、长江、羊古垴、刘家凼,霞塘云乡的石子江、刘家山,谷洲镇的干井刘家、湾塘刘家等。来源不一,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被封为夫夷侯的长沙定王子刘义,当属最早进入县内的刘姓人口,但后未见其有子裔在县内繁衍。现县内部分刘姓来源有:五峰铺刘氏,始迁祖澄公,明隆庆二年(1568)自江西庐陵县安福乡(今安福县)迁入。小溪市刘氏,始迁祖刘长庆,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吉安迁入,小溪市、霞塘云、塘渡口、黄荆刘姓出此源。塘田市刘氏,明洪武初年,刘荣、刘华、刘富、刘贵兄弟四人自江西泰和县迁新化,后刘富自新化迁县内塘田市三清观,刘贵迁县内水津渡。梅子院刘氏,始迁祖刘吉祥,宋元丰八年(1078)随父、叔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邵西槲木山,其子裔复迁隆回,吉祥九世孙通公再迁县内,今塘渡口镇、岩口铺镇、霞塘云乡、金称市镇刘氏同此源。谷洲刘氏,始迁祖海公,元至元六年(1340)自新化苏溪关迁入。
  唐 7.1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7%,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的大岭、沙坪、塘万宝、桂竹山、羊田、堆上、五星村,黄塘乡的黄塘、松合、塘仁、牛牯坪、金塘冲村,白仓镇的塘代村,塘田市镇的水西、三角塘、天成、杨义村,霞塘云乡的霞塘云村和雷公坝村,九公桥镇唐洪坪及郦家坪镇部分村组。县内唐姓来源主要有4系。黄塘唐姓,始迁祖唐长乐,元泰定年间自江西迁入,塘渡口、黄塘、白仓、水田唐姓出此源。塘田市唐氏,始迁祖唐洪淑,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九公桥唐氏,始迁祖唐发亮,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香乐迁邵南塘洪坪。郦家坪唐氏,明洪武年间自祁阳凤凰滩迁邵南唐雅堡。
  李 6.6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7.1%,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长阳铺镇秋田、五峰铺镇水田、白仓镇李秀、塘渡口镇江边李家、黄塘李家等。来源不一,部分来源有:下花桥李氏,始迁祖李和,明永乐致仕,以屯田定居邵阳富阳一都拖埠头。长阳铺秋田李氏,始迁祖李孝期,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迁入。水田李氏,明末自内蒙古迁入。谷洲李氏,自湖北天城迁入。
  陈 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2%,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河伯乡井子头、霞塘云乡永固村、白仓镇新民村及岩口铺镇部分村组。始迁祖陈佰万,后唐同光二年(924)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新化,佰万子陈甲元复迁邵阳,以后,佰万后裔陆续迁邵。县内陈氏,均出此源。
  王 3.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3%。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的双冲、白羊铺、桂花,蔡桥乡的柘桑、鸟语王家,长乐乡的伏溪桥,谷洲镇的王板桥等。来源不一,部分来源有:大田王氏,始迁祖王乾,自江西迁入。红石王氏,自安化迁入。九公桥王氏,明洪武年间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小溪市王氏,自江西定县迁入。
  邓 3.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2%。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渡口镇的白羊铺、石虎村,黄塘乡的石梅村,白仓镇的邓八、邓什村,黄亭市镇的茶铺村等。白仓镇邓什邓姓始迁祖邓汝福,元成宗时(1295—1307)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莫恒里迁入。
  蒋 3.9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4.2%,分布全县所有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黄塘乡的双杏、金桃村和白仓镇的蒋贵院子及五峰铺镇的水田、仁湾村等。五峰铺蒋姓始祖千三郎,元泰定(1324—1328)间自江夏迁入。
  张 3.6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7%,分布全县所有乡镇。霞塘云张姓,为宋代张栻之后。张栻六世孙张万隆自江西泰和迁祁阳三口湾。万隆孙张添宝自祁阳三口湾复迁今霞塘云东道坳村李子坳,今霞塘云乡蔡塘冲、鸭山塘、石矿、大冲、朝阳、双河、蔡山、牛轭塘及黄亭市镇双龙桥等地张姓均出此源。
  肖 2.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2%。分布全县大部分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塘田市镇的栗山肖家、肖七、肖八及蔡桥、长乐、九公桥、黄荆等乡镇的部分村组。始迁祖肖一菊,明代自江西吉安迁入,县内肖姓均出此源。
  杨 2.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2%。分布全县大部分乡镇,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有黄亭市镇的永塘、重阳、葬塘村和白仓镇杨益村及长乐乡、谷洲镇部分村组。来源不一,永塘杨氏始迁祖杨万七,明天启(1621—1627)间自黔阳迁入。谷洲杨氏,明正德(1506—1521)间自江西吉安府全田迁入。七里山杨氏,清咸丰(1851—1860)间自邵东杨古垴迁入。
  吕 2.7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9%,主要分布于五峰铺镇和金称市镇涟溪村及其他部分乡镇。始迁祖吕再富,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武冈县紫东里金称团(今金称市镇)。
  罗 2.6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8%。主要分布于长阳铺镇及小溪市乡梅州、山田、山伏等村。来源不一,长阳铺罗氏,始迁祖罗万锦,明洪武四年(1371)自省内永丰迁入。
  周 2.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4%,主要分布于蔡桥乡龙口村及塘田市、塘渡口、下花桥、黄塘等乡镇部分村组,始迁祖周诚,唐代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县内周姓,均出此源。
  吴 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3%,主要分布于白仓镇千秋村及其他部分乡镇。始迁祖吴斗垒,明洪武三年(1370)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入。县内吴姓,均出此源。
  何 1.8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始迁祖何受钦,祖籍江淮,元至正八年(1348),自江西奉命镇邵,卒。其第三子何源智定居今白仓镇高塘冲,自源智孙彦宗、彦贵、彦世、彦显始,分为宗、贵、世、显四大房派,主要分居于今白仓镇和黄塘乡境内。
  黎 1.8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9%,主要分布于黄荆乡和九公桥镇及黄塘乡峦山铺等地。始迁祖黎万爵,宋景定五年(1264)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县内黎姓,均出此源。
  莫 1.4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6%,主要分布于白仓镇迎丰村、黄连村和五峰铺镇留旗坪等村及其他部分乡镇。始迁祖莫时瑞,元顺帝末年自江西吉安迁入。
  易 1.4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6%,主要分布于河伯乡易仕村、杨青村、塘田市镇河边村、黄亭市镇武邵村、道光村、黄泥村及其他部分乡镇。来源不一,河伯乡及塘田市镇易氏,始迁祖易楚江,宋元之际自江西吉安迁入。黄亭市镇武邵江易氏,始迁祖易仲魁,明初自江西省泰和县迁入。
  谢 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6%,主要分布于黄荆乡、谷洲镇及其他部分乡镇。始迁祖谢恭秋,元季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
  胡 1.4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1.5%,主要分布于长阳铺等乡镇。始迁祖胡安命,唐元和五年(810)自邵东佘湖山迁入。
  三、其他部分姓氏来源
  银 0.79万人,主要分布于塘渡口镇新华、岐山、楠木等村。始迁祖银青,五代时随马殷割据湖南,其第十子隶籍原武冈县大陂团(今县内塘渡口镇后田、楠木、新华、大坪、双冲等村)。
  尹 主要分布于蔡桥乡隘田和金称市承田村。始迁祖尹鼎初,宋末自江西吉安泰和县灌田迁隆回大官田,其孙尹才亮复迁县内。
  田 主要分布于长乐等乡镇,自辰州迁入。
  简 主要分布于小溪市、岩口铺等乡镇。始迁祖简齐标,明正德(1506—1521)间自江西瑞州上高县迁县内小溪市乡文昌村。
  车 主要分布于皇安寺一带。始迁祖车济,祖籍广西乐平府贺县,明景泰二年(1451)访亲来邵,乐此风土,定居邵东白马田,其后车大敬一支迁皇安寺。
  伍 主要分布于九公桥镇东田冲、荷叶塘、锁石桥及五峰铺镇部分村组。始迁祖伍天继,元至元年间,自新化三塘村迁东田冲。县内伍姓,均出此源。
  林 主要分布于黄亭市镇柿山林家一带。始迁祖林胜定,自会同县迁入。
  艾 主要分布于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始迁祖艾财安,明洪武三年(1307)自江西吉安迁入。
  黄 主要分布于五峰铺及其他部分乡镇。始迁祖黄友珍,明洪武八年(1375)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县内小江水。
  覃 主要分布于谷洲等乡镇。始迁祖覃宗四自靖州迁入。
  钟 主要分布于岩口铺镇的梅子岭、新建、白地畬、牛毛井等地。始迁祖钟万胜,自江西萍乡迁入。
  朱 主要分布于塘田市、郦家坪、九公桥等乡镇。始迁祖朱孝麟,明洪武七年(1374)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
  乐 主要分布于金称市镇南冲乐家等地。始迁祖乐海公,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今塘田市镇花石桥。
  夏 主要分布于黄塘乡夏四、楸树湾、夏亮等村。始迁祖夏添才,明洪武间自四川成都瓦子滩迁入。
  廖 主要分布于塘田市镇城背村等地。始迁祖廖万公,元末自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
  屈 主要分布于长阳铺、岩口铺等乡镇。南宋景定元年(1260)自衡阳迁入。
  陆 主要分布于长阳铺、岩口铺等乡镇。始迁祖陆良甫,宋代自新化迁入。
  颜 主要分布于五峰铺、下花桥、谷洲等乡镇。始迁祖颜世进,明洪武间自新化迁入。
  郭 主要分布于黄荆、九公桥等乡镇。始迁祖郭均秀,明洪武间自江西迁县内土桥郭家。
  粟 主要分布于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始迁祖粟仲库,明洪武间自江西迁入。
  段 主要分布于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始迁祖段翔,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自西湖桥迁入。
  彭 主要分布于谷洲镇、塘田市镇、九公桥镇、河伯乡部分村组。始迁祖彭光宣,明洪武元年(1368)自江西吉安安福县西溪迁入。
  欧阳 主要分布小溪市乡部分村组。始迁祖欧阳法明,明初随父迁武冈牛栏山,数月后法明复迁县内起凤村。
  康 县内康姓祖籍江西省泰和县早禾庆渡梅子坡,后唐庄宗时,康南八偕子和仲、政仲、明仲迁湘乡,后复迁新化。政仲五代孙康璋自新化黄沙坪迁今塘渡口镇云山村罗城,复迁今七里山园艺场木铎铺。明仲五代孙魁遇、鹏运自邵阳市青龙桥头关帝庙迁今塘渡口镇大坝村。
  毛 始迁祖毛道震,明洪武中自江西迁邵南水桶坝。
  解 始迁祖解寿长,元末自江西迁邵邑,寿长第五代孙解国章复迁邵西老屋解家。
  曾 自江西赣县迁邵南曾家冲(今属九公桥镇)。
  卿 清代,自邵东卿家巷子迁东田冲温溪桥。
  章 始迁祖章烈泉,清末从新化滑石乡迁武冈县紫东里莫元村(今属白仓镇)。
  苏 始迁祖苏德荣,清乾隆十年(1745)自新化乐安村迁今白仓镇水津村。
  余 始迁祖永兴公,原籍四川,明永乐年间随军驻宝庆,乃携长子余銮落籍今谷洲镇蕨菜村。后,其次子复迁县内东田冲。
  县内回族人口主要有张、海、马、蔡、苏五个姓氏(其分布来源见本章第一节)。
  塘田市镇和白仓镇接壤一带,有施、厉、应、卢、杨、熊、张7姓同宗。其明以前源流无考,明洪武年间,为避难,其兄弟7人各易1姓。
  塘田市镇杨青有龙罗二姓同宗。宋真宗(998—1003)时,安化龙友亮隐居新宁乌龟塘、龙公庵等地,不娶。后以家产遗表弟罗会文,嘱其娶妻后为两姓承祧。罗娶唐氏,生子初姓龙,三代后以其一支复姓罗,遂繁衍杨青龙罗二姓。
  九公桥镇有复姓谢吴,其始祖谢隆庆幼年丧父,母携其再嫁吴氏,后念吴氏无嗣,其子裔承谢吴二姓。
  明初,县内有刘文通者,入赘银杏山(今属罗城乡)艾氏,生子天贤,复姓刘艾。
  明季,五峰铺镇东山村唐信荣入赘胡家铺胡氏,其子裔承胡唐二姓。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人物

K892.3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宗教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