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9.2
页数: 7
页码: 546-5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邵阳县1978年,县内有县直属医疗机构3家,区医院8所,公社卫生院35家。同年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057张,医疗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91人。其中技术人员862人,平均每千人有医技人员1.14人。同年,全县还有农村赤脚医生1268人。至2002年,县内有县直医疗机构3家,县直保健防疫机构兼营医疗的3家,地区中心卫生院和卫生所8家,乡镇医疗机构37家,农村村级卫生室859家。有病床970张,有各类医疗卫生人员2123人,其中技术人员1775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医技人员1.86人;医疗技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144人,主管护师62人,主管药师15人,主管检验师8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医师(预防)17人。
关键词: 邵阳县 医疗 机构

内容

1978年,县内有县直属医疗机构3家,区医院8所,公社卫生院35家。同年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057张,医疗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91人。其中技术人员862人,平均每千人有医技人员1.14人。同年,全县还有农村赤脚医生1268人。至2002年,县内有县直医疗机构3家,县直保健防疫机构兼营医疗的3家,地区中心卫生院和卫生所8家,乡镇医疗机构37家,农村村级卫生室859家。有病床970张,有各类医疗卫生人员2123人,其中技术人员1775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医技人员1.86人;医疗技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144人,主管护师62人,主管药师15人,主管检验师8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医师(预防)17人。
  一、县直医疗机构
  县内直属医疗单位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另外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性病防治站等保健和防疫机构也兼营疾病医疗。
  邵阳县人民医院 邵阳县人民医院的前身为邵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1月,初址在县城沿河街关圣殿。1954年,迁沙坪赵山岭。1956年更名邵阳县人民医院。1982年新修门诊大楼。至1986年,全院有职工236人,医院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病房2757平方米),病床208张,大中型医疗器械121台(件)。1990年,修建外科大楼,开通120医疗急救中心,并开始施行颅脑外科和心胸外科手术。同年,有2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1996年,新建外科大楼,4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97年,被湖南省卫生厅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2002年,全院有职工377人,其中技术人员297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5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00人。医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传染科、急诊科、检验科、麻醉科、重症监护中心等临床科室;有各种设备仪器406台件,其中值万元以上医疗器械54台(件);房屋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2万平方米;有病床238张,当年业务总收入1602万元。
  邵阳县中医院 邵阳县中医院的前身为邵阳县中医联合诊所,1952年,由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在塘渡口沿河街关圣殿旁租用民房创办。1956年迁塘渡口镇石湾阳岭坳,更名邵阳县联合中医院。1958年更名邵阳县中医院。1980年9月迁塘万宝。1983年建住院大楼,面积1700平方米。1985年,在县城大桥路建新门诊大楼,面积1200平方米。1986年,有职工152人,房屋建筑面积6917平方米,大中型医疗器械41台件,病床148张。1989年引进乙肝两对半检测免疫技术,成为全省第一家开设这一项目的县级中医院。同年骨伤科扩大规模,成为该院拳头科室。1992年,投资107万元,修建新门诊综合大楼,面积2700平方米。1996年,第二门诊所增修住院楼1100平方米。1998年3月被湖南省卫生厅确认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2年,医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骨伤科、外科、妇产科、肝病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综合科、检验科、功能科、一门诊部、二门诊部等临床科室。是年,医院有职工260人,其中技术人员209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3人,具有中级职称者47人。医院有房屋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876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485万元、单价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器械19台件,病床193张。当年业务收入876万元。
  邵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1985年春,邵阳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开办附属医院,设病床6张,有专职医护人员4人。1994年附属医院新建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病床增至100张,工作人员增至27人。2001年4月,更名邵阳县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医院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骨伤科、烧伤科、脑外科、皮肤病科、五官科、口腔科、整形美容科、理疗科、检验科、放射科、社区保健科、第二门诊、第三门诊等科室,能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四肢骨折矫形术、颅骨缺损修补术、颅内血肿摘除术、胃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子宫全切等手术。是年底有职工158人,其中技术人员122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8人。房屋建筑面积5989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791平方米;有病床110张、单价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仪器设备18台件;当年业务总收入370.75万元。
  二、乡镇医疗机构
  中心卫生院 卫生所 1978年,县内有红石、五峰铺、塘田市、下花桥、九公桥、黄亭市、东风、梽木山8所区医院,共有职工185人。1979年冬,红石区医院更名红石区卫生所。1981年,红石区卫生所更名为塘渡口区卫生所。1981年,东风区医院更名为郦家坪区医院。1986年,梽木山区医院更名梽木山区卫生所。1997年6月,6所区医院均更名为中心卫生院。2002年底,全县有五峰铺、塘田市、黄亭市、九公桥、下花桥、郦家坪6所中心卫生院和塘渡口、梽木山两个卫生所,共有职工300人,其中技术人员251人。
  乡镇卫生院 1978年,全县共有公社(镇)卫生院35所,职工477人。1981—1984年,先后增设白马、杨青、金江、永兴、城天堂5所公社卫生院。1984年,全县各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镇)卫生院。1986年,全县有乡镇卫生院40所,职工548人。1995年,城天堂乡卫生院并入郦家坪镇中心卫生院。1996年,白马乡卫生院并入黄荆乡卫生院。1997年,原黄亭市镇卫生院并入黄亭市中心卫生院。1994年,塘渡口镇卫生院更名为城关镇卫生院。2002年底,全县有乡(镇)卫生院21所,乡镇卫生院分院16所,共有职工792名,其中技术人员717人。
  三、村医疗室(站)
  1970年,县内农村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均建立合作医疗站。1984年,县内农村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改称村医疗防保站,是年,全县有村医疗防保站583个。后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分解为个体开业、村办医疗防保站和乡镇卫生院设点等多种类型。1986年,全县农村有上述医疗点774个,其中村医疗防保站601个,占当年行政村总数的95%。1987年,对全县乡村医疗防保站进行整改,其中570所乡村医疗防保站通过整改后达到有人员、有房屋、有药品、有设备、有处方、有登记、能防、能治等“六有两能”标准,占当年村医疗防保站总数的92.5%。1989年,有18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卫生协会和乡村医生联合体,对村医疗防保站及个体医生实行统一管理。1990年,县内村医疗防保站统一更名村卫生室。1994年,全县有400所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占村卫生室总数的66%。1998年,重新核发了村卫生室执业许可证。2001年,全县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2002年,全县共有村卫生室859家,乡村医生916名,其中非营利性乡村医生866人,营利性乡村医生50人。
  四、其他医疗机构
  20世纪70年代,中央七机部813厂和807厂先后建立医务室。1983年,813厂医务室并入807厂医务室。1986年,807厂医务室有工作人员19名,病床7张。1972年,市属九公桥煤矿设立医务室,1986年,该医务室有医务人员7名,病床2张。1986年底,全县有厂矿学校、农林场医务室16个,医务人员30名,病床16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厂矿、场、学校的医务室实际上由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