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8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防疫
分类号: R186
页数: 5
页码: 540-54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至2002年防疫机构的发展历程、预防接种情况、传染病防治情况。
关键词: 邵阳县 防疫

内容

一、机构
  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2月成立。至1986年,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44人,其中技术人员40人。有房屋建筑面积2977平方米。设防疫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科、慢病科、检验科、宣教科、劳动卫生科、学校环境卫生科及办公室等9个科室。2002年,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80人,其中技术人员6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21人。有房屋建筑面积531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100平方米,有大型器械设备10台件。设有后勤科、环境卫生科、学校劳动卫生科、食品卫生一科、食品卫生二科、检验科、结核病防治科、流行病计免科、办公室和门诊部,年业务收入256万元。
  邵阳县皮肤病防治站 县皮肤病防治站的前身为邵阳县雷公井医疗站,成立于1960年3月,站址在黄荆岭的雷公井,负责全县麻风病的防治与监测,1989年11月迁塘渡口镇沿河街,1990年2月更名邵阳县皮肤病防治站,担负常见多发皮肤病防治及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2002年,有职工29人,其中技术人员24人,具有中级职称者5人。有房屋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660平方米。有大中型医疗设备4台件。设办公室、财会室、皮肤科、性病科、麻防科、检验科、药剂科、护理部8个科室。年业务收入95.78万元。
  二、预防接种
  1978年,全县完成各种疫苗接种31.66万人次,计划免疫建卡17万人。1980年,全县进行各种预防注射104万人次。1981年,全县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7%以上,完成各种疫苗接种62.8万人次。1982—1983年,完成卡介苗接种1.45万人。1984年,全县完成各种疫苗接种70.41万人次,其中,麻疹疫苗15.74万人次,糖丸疫苗19.18万人次,流脑疫苗10.59万人次,乙脑疫苗11.57万人次,精吸白类4.76万人次,钩体苗8.47万人次,炭疽疫苗1090人次。1986年,完成各种疫苗接种88万人次,儿童免疫发证率达90%以上。1987年始,全县所有区乡(镇)和村级医疗防保站均装备了冷链设备。1988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发证率达98%,“四苗”覆盖率达50%,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13位。1989年,全县四苗(卡介苗、糖丸、麻疹疫苗、百日咳疫苗)全程覆盖率达98.1%。1989年,全县实施冷链运转系统化管理,全年冷链运转5次,完成“四苗”接种33.23万人次,完成其他疫苗接种25.8万人次。3月,经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湖南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县内儿童免疫建卡率、发证率、人卡证符合率及卡介苗、糖丸、麻疹疫苗接种率均为100%,百白破接种及“四苗”覆盖率为98.1%,“四苗”相应染病率均达国家标准,获全省第二名。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被湖南省卫生厅评为先进单位,当年共接种乙肝疫苗4000人次,甲肝疫苗50人次。1998年,完成“五苗”基础免疫11.2万人次,建卡率为100%。2002年冷链运转6次,完成“四苗”基础免疫7.1万多人次。其中卡介疫苗0.92万人次,糖丸2.65万人次,百白破2.61万人次,麻疹9246人次。另接种乙脑疫苗6.14万多人次,流脑菌6.3万多人次,伤寒菌苗3.7万多人次。
  三、传染病防治
  传染病执法监督 1989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9月下旬,全县组织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10月,对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传染病防治法》法律知识考试竞赛,参考人数1267人,参考率为81%,参考及格率100%。1990年,对143例涂阳病人进行系统治疗,初治、复治和规划服药率均为100%。是年始,县内已基本没有疟疾、丝虫病和麻风病。另有17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同年10月,经市结核病防治所考核,邵阳县已达到省卫生厅下达的3年防治传染病重点县建设指标。1991年4月5日,成立“邵阳县疫情管理小组”。1993年11月4日,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张吉庭为指挥长的“邵阳县消灭脊髓灰质炎指挥部”,并和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2002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2.8/10万。
  白喉 1979年,县内白喉流行,共发现患者2450人,总发病率为33.2/万,死亡52人,病死率为2.1%。疫情涉及全县32个公社和2个农林场中的309个大队,其中红石公社尤盛,发病率为108.5/万。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组织1300名医务人员进行防治,并对全县15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精吸白类快速免疫,共注射疫苗53.81万人次。还为7岁以下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35.74万人次,并开展服用土牛夕和含服香菇油喉片,11月下旬,疫情得以控制。1980—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霍乱 1994年10月,谷洲镇古楼村发生霍乱疑似患者106人,确治病人2例,无死亡。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组织医疗人员立即奔赴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全面消毒,并开展预防性服药,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0月下旬,县卫生防疫站检验科首次从霍乱病人的粪便中培养出霍乱弧菌。1995—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 1978年发病9例,疫区限于县境东部的下花桥、五峰铺、郦家坪3区。1981—1984年,发病人数呈直线上升。1984年发病率为4.75/万,死亡29人,病死率为7.75%。1987年始,县内每年均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病情呈缓慢下降趋势。1988—1991年,发病人数为1112人。1996年发病70例。2002年,有患者26例。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1983年7月16日至8月11日,长乐公社有765人患钩体病,死10人。疫情发生后,县卫生防疫站、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单位抽调48名医务人员,奔赴疫区,扑灭疫情。1987年5—11月,县内26个乡中的116个村相继发生钩体病,患者269人,死22人。其中水田乡发病78人,发病率达30.62/万,死6人。患者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66岁,其中以青壮年为多。疫情发生后,县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医护人员对疫区人群进行钩体菌苗接种9.49万人次。1988—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麻疹 20世纪70年代,县内儿童因麻疹导致死亡现象已很少见。1992年,中和乡大田村麻疹局部流行,患者79人,无死亡。患者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4个月,7~1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1996年,全县有麻疹患者33人,其中6岁以下儿童23人。后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使麻疹病例的发病年龄逐渐高移,临床症状逐步减轻,无死亡病例。2002年,县内有患者20例。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91年,脊髓灰质炎在县内流行,疫情波及12个乡镇,共发现102例疑似病人,确认57例,发病年龄最大者6岁,最小者30天,主要集中于1岁以下婴儿。1993年,成立邵阳县消灭脊髓灰质炎指挥部,连续3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糖丸强化免疫,每年投服率均在95%以上。1994—2002年,县内无此病例报告。
  乙肝 邵阳县属乙肝高发区。1989年11月,对县工具总厂等9个工厂和县一中等5所学校以及县人武部等15个单位中有临床症状的1351人进行检测,其中有594人乙肝两对半为阳性,感染率为45.96%。1996年,全县有病毒性肝炎患者76人,分布于县内18个乡镇,病例较多的有塘渡口镇和谷洲镇,分别有20例和14例。患者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7.47%,半数以上的病人为20岁以上的青壮年。1997年全县开始对儿童推广接种乙肝疫苗。是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1998年,乙肝疫苗接种率达85%。2002年,县内有患者135例。
  结核病(俗称肺痨) 县内流行已久。1985年7—8月,对塘渡口镇4个居民组进行肺结核流行调查,共查1248人,发现17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患病率为1.36%。1987年县卫生防疫站建立结核病门诊,发现菌阳病人67例。1988年成立邵阳县结核病防治所,是年共发现菌阳病人298例。1992年实行结核病人转诊和归口管理,全年共转诊病人200例,发现涂阳病人114例,用药率为99.1%,规范医疗率为96.4%,疗程末痰菌阴转率为100%。1993年成立邵阳县结核病控制项目领导小组,对所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治疗。是年查出涂阳病人405例,全部进行免费投药治疗。1993—2002年,全县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2703人,发现菌阳病人305例,均予以免费投药治疗和管理。
  性病 艾滋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7年,县内无性病报告。1991年4月,县政府召开性病防治工作会议。年内对2488名重点人群进行性病检查,查出患者445人。1992年普查重点人群1260人,查出患者108人,其中梅毒病患者2人。1996年,对400名重点人群进行性病监测,查出患者27人。对历年查出的性病患者均给予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蔓延。
  2000—2002年,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县内先后有艾滋病患者2人。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