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编 卫生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74
颗粒名称: 第十九编 卫生 体育
分类号: R199.2;G812.764
页数: 30
页码: 535-564
摘要: 本编主要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2002年卫生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邵阳县 卫生 体育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疗保健制度和设施不断完备,医疗保健队伍不断壮大,医疗保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县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县内全民卫生习惯和城乡卫生面貌不断改善。体育事业出现蓬勃生机,许多民间体育活动得以复兴,全民健身运动由县城逐步向农村普及。2002年,全县7岁以下儿童全部纳入系统保健管理,妇科病患病率从1978年的90%降至10%。县人民医院已能施行各种颅脑手术和心胸手术。1978—2002年,全县农村共改井近5000口,改厕1.39万座。在全国及国际体育比赛中,邵阳县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9枚。
  1978—2002年,林玉文、易克俭、伍祯强、王巨联、吕敬恒、肖治国先后任县卫生局局长。1979—2002年,唐顺成、陈富国先后任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或县体育局(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局长。
  第一章 公共卫生
  县内公共卫生的主管机构为邵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县爱卫办)。1995年,县爱卫办并入县卫生局,2002年恢复。
  第一节 农村卫生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村卫生条件差。村落中垃圾、污泥成堆,畜禽粪便遍地都是,尿坑污水横流,厕所简陋,臭气难闻。部分村庄饮用塘水、溪水。农民冬天很少洗澡,90%以上的农民没有刷牙的习惯。一般农村家庭,都是一家人共一块毛巾洗脸。被单一季度才洗一次,棉衣多数一年洗一次,多沾有油腻。20世纪70年代,半数农民家庭仍有被褥衣服生虱的现象。1979—1982年,全县组织2万余人的改井改厕队伍。期间,改建和新建水井4277口,占应改水井的98%,其中水塔井31口、密封自流井329口、鸭篷井372口;改厕3720座,新建粪池1470个。1983—1986年,县内先后进行6次群众性灭鼠,其中1985年全县共灭鼠240万只,使县内鼠密度从原来的80%降为5%。1989年,在县城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灭鼠、灭蚊、灭蝇、灭蟑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虱、跳蚤、臭虫已基本绝迹。农村除极少数老人外,都养成刷牙的习惯。不再有一家人共一块毛巾洗脸洗澡的现象。1987年,县政府下发《邵阳县农村改水“八五”规划》,是年县内农村始建自来水工程13处。6月,邵阳市改水改厕现场会在县内召开,湖南省卫生厅副厅长陈小春和省爱卫办主任易冬华到会指导。1990年,县内又先后进行3次灭鼠,全年投放毒饵1900公斤。1991年,邵阳县被评为湖南省灭鼠先进县,以后每年均举行一次统一灭鼠行动。1986—2002年,全县农村累计改厕1.02万座。1990—2002年,全县农村共建自来水工程133处。部分农村家庭已有了专门的洗澡间和使用淋浴。
  说明:本节所述灭鼠、灭蚊、灭蝇、灭蟑情况均含城镇。
  第二节 城镇卫生
  爱国卫生运动为县内城镇经常开展的群众运动,每年元旦、“五一”、国庆、春节等节日期间,各机关、厂矿、学校都要进行大扫除,开展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1984年始,对县城环境卫生实行门前三包制度。1986年,在全市卫生检查评比中,邵阳县从1984年的全市倒数第一跃居全市第一。以后,定每年的4月为爱国卫生月。当年评出县税务局等7个全县卫生红旗单位、县卫生局等24个全县卫生先进单位、35名卫生先进个人。1994年8月,县人大常委会和县卫生局联合举办卫生法律法规学习与考试,参加考试者2806人,收回试卷2454张,平均得分91.5分。1996年,县环卫所添置多功能洒水车1台和12个垃圾车斗,在大岭背建成垃圾消纳场。是年,清理县城街道两旁乱堆乱放的杂物和违章乱建的房屋共610处,清理垃圾死角12处,同时对县城15公里下水道进行清淤。7月,县内特大洪灾后,县城出动机关干部1800人次,车辆1000台次,上街清运淤泥、垃圾1200吨。同时派出防疫人员坐镇自来水厂监测自来水消毒。10月,县法院成立卫生行政审判合议庭。20世纪80年代至2002年,县内先后有县卫生局、县税务局、县教育局等40家单位被评为全省文明卫生单位。
  第三节 厂矿卫生
  1975—1982年,进行厂矿尘毒样品监测327个,其中尘毒浓度超过国家标准的有204个,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平均浓度为21.97%。期间,全县41个厂矿中,有职业性毒害存在的达37个。1975—1980年,先后抽检612名经常接触铅、苯、汞及有机磷农药的作业者,发现中毒者13人。1963—1982年,先后查出煤矽肺病患者636人,期间因煤矽肺病死亡者9人。1983年统计,全县41个厂矿的5721名工人中,有3463人分别接触毒害物质作业,其中接触粉尘类毒害物质作业者1548人,接触毒物类物质作业者771人,接触物理有害因素作业者1144人。1985年,对662名乡办煤矿工人进行检查,查出矽肺病患者45人。
  1988年,县内实施《湖南省劳动卫生管理条例》。1989年对县属厂矿进行卫生监测,采集粉尘样品71个,其中有化学毒物的15个。同年对18家厂矿的633名工人进行职业病普查,为507名尘肺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给35家乡镇企业建立尘毒危害技术档案,完成37台X光机防护改造。1990年,对28家厂矿进行苯、甲苯、二甲苯浓度监测,发现上述厂家苯浓度超过国家标准4倍。同时对703名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工人进行健康监护,对1954名接触粉尘的工人进行健康调查,发现视力低下者20人。1993年,为360名接触粉尘的工人进行尘肺照片检查,查出新发尘肺病人5人。1994年,对80个厂家进行粉尘监测,其中粉尘治理达标合格的40个;对12个厂家进行毒物监测,其中毒物治理达标合格的8个。1996年,对22家厂矿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160人进行职业病检查,查出可疑尘肺病患者51人。2002年,县内工业粉尘和毒物治理达标率100%。
  第四节 学校卫生
  1980年调查结果,全县在校学生患疥疮者有3189人,县教育局、卫生局联合印发疥疮防治资料并进行防治。1981年,县防疫站配合县教育局举办中学保健教师学习班。同时在县一中、二中、四中、黄塘小学建立学生健康卡,重点开展砂眼、近视眼、肝炎、疥疮的防治工作。1982年9月,对7所学校的1806名女生月经初潮情况调查结果,已有月经初潮发生者664人,初潮发生年龄范围为15~17岁。是年,对县一中、二中、十一中的教室进行采光调查,一中为1∶6.27,十一中为1∶5.8,接近国家卫生标准;二中为1∶3,低于国家标准的50%。1983年,为9所高中中的2077名学生做了内科、外科、五官科体检,对6所中学患有疥疮的310名学生和县二中学生中出现的营养不良性水肿采取防治措施。1984年,在全县12所中学进行疥疮普查防治,接受普查的9543名中学生中,患疥疮者1113人,患病率11.7%,治愈率为82.3%。同期,在第二中学、第十中学进行学生营养调查,接受调查的2000名学生中,患营养不良性水肿者占35%。
  1985年5—7月,为第三中学、第十中学和伏溪小学、五峰铺小学进行卫生建档工作。4所学校的50间教室中,符合卫生要求的42间,占84%。教室面积最大69.3平方米,最小50.2平方米,平均每班学生60人,最多的达76人,学生平均占有教室面积和容积均不符合卫生要求。投射角达标的仅66.6%,开角达标的为94.1%,墙壁反射系数达标的为20.4%,自然照度均匀达标的为54.9%,日光灯、白炽灯平均照度都低于标准。4所学校的32间寝室中,人均占有寝室面积小于1平方米的占22%。对其中2所中学的916名学生体检结果,有砂眼患者72人、疥疮患者5人、龋齿患者20人。2所小学的1547名学生体检结果,有砂眼患者190人、龋齿患者95人。
  1990年4月,对第四中学、第十中学和白仓镇中学、塘田市中心完小的914名学生,采用饱和盐水深浮法检查肠道寄生虫,发现有各种肠道寄生虫患者694人,其中蛔虫患者459人、钩虫患者37人。是年为76所中小学校建立学校卫生档案,为8430名学生进行健康体检。1993年,县教委下发《关于加强全县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1994年,为6000名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和建卡,并进行近视、砂眼、龋齿及脊柱弯曲的普查普治,对全县1300多名师生进行肝功能及乙肝检测,为全县中小学生投服肠虫清45万片,投服面达91.2%。
  1996年,对塘田市、郦家坪、罗城、诸甲亭、白仓等乡镇学校的2.44万名师生进行检查,查出18名师生肝功能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3991人。1998—2002年,对全县中小学生180吨、其他食品100吨,向食品经营单位免费提供消毒液210瓶。是年,县食品卫生监检所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500家次,查出卫生不合格者108家,其中责令改正81家、取缔1家、罚款26家。
  1998年,印发食品卫生监督文件1800余份,深入食品经营现场检查2920家次,查出销毁卫生不合格食品2700公斤,对193家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经营单位提出警告并限期改正。1999年,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721家,查出销毁卫生不合格食品1100公斤。是年,县内食品从业人员体检率和卫生知识培训率均为100%。2000年7—12月,检查食品经营单位1136家次,查出销毁卫生不合格食品3392公斤。2001—2002年,开展食品卫生打假活动,查出甲醛浸泡鱿鱼案1起,大米中加矿物油案2起,销毁不合格食品1781公斤(其中大米368公斤)。
  第二章 防疫保健
  第一节 防疫
  一、机构
  县卫生防疫站 1956年2月成立。至1986年,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44人,其中技术人员40人。有房屋建筑面积2977平方米。设防疫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科、慢病科、检验科、宣教科、劳动卫生科、学校环境卫生科及办公室等9个科室。2002年,县卫生防疫站有职工80人,其中技术人员65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21人。有房屋建筑面积5316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100平方米,有大型器械设备10台件。设有后勤科、环境卫生科、学校劳动卫生科、食品卫生一科、食品卫生二科、检验科、结核病防治科、流行病计免科、办公室和门诊部,年业务收入256万元。
  邵阳县皮肤病防治站 县皮肤病防治站的前身为邵阳县雷公井医疗站,成立于1960年3月,站址在黄荆岭的雷公井,负责全县麻风病的防治与监测,1989年11月迁塘渡口镇沿河街,1990年2月更名邵阳县皮肤病防治站,担负常见多发皮肤病防治及性病的监测防治工作。2002年,有职工29人,其中技术人员24人,具有中级职称者5人。有房屋建筑面积242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660平方米。有大中型医疗设备4台件。设办公室、财会室、皮肤科、性病科、麻防科、检验科、药剂科、护理部8个科室。年业务收入95.78万元。
  二、预防接种
  1978年,全县完成各种疫苗接种31.66万人次,计划免疫建卡17万人。1980年,全县进行各种预防注射104万人次。1981年,全县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7%以上,完成各种疫苗接种62.8万人次。1982—1983年,完成卡介苗接种1.45万人。1984年,全县完成各种疫苗接种70.41万人次,其中,麻疹疫苗15.74万人次,糖丸疫苗19.18万人次,流脑疫苗10.59万人次,乙脑疫苗11.57万人次,精吸白类4.76万人次,钩体苗8.47万人次,炭疽疫苗1090人次。1986年,完成各种疫苗接种88万人次,儿童免疫发证率达90%以上。1987年始,全县所有区乡(镇)和村级医疗防保站均装备了冷链设备。1988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发证率达98%,“四苗”覆盖率达50%,居全市第1位,全省第13位。1989年,全县四苗(卡介苗、糖丸、麻疹疫苗、百日咳疫苗)全程覆盖率达98.1%。1989年,全县实施冷链运转系统化管理,全年冷链运转5次,完成“四苗”接种33.23万人次,完成其他疫苗接种25.8万人次。3月,经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湖南省卫生厅考核验收,县内儿童免疫建卡率、发证率、人卡证符合率及卡介苗、糖丸、麻疹疫苗接种率均为100%,百白破接种及“四苗”覆盖率为98.1%,“四苗”相应染病率均达国家标准,获全省第二名。1993年,县卫生防疫站被湖南省卫生厅评为先进单位,当年共接种乙肝疫苗4000人次,甲肝疫苗50人次。1998年,完成“五苗”基础免疫11.2万人次,建卡率为100%。2002年冷链运转6次,完成“四苗”基础免疫7.1万多人次。其中卡介疫苗0.92万人次,糖丸2.65万人次,百白破2.61万人次,麻疹9246人次。另接种乙脑疫苗6.14万多人次,流脑菌6.3万多人次,伤寒菌苗3.7万多人次。
  三、传染病防治
  传染病执法监督 1989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9月下旬,全县组织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10月,对全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传染病防治法》法律知识考试竞赛,参考人数1267人,参考率为81%,参考及格率100%。1990年,对143例涂阳病人进行系统治疗,初治、复治和规划服药率均为100%。是年始,县内已基本没有疟疾、丝虫病和麻风病。另有17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同年10月,经市结核病防治所考核,邵阳县已达到省卫生厅下达的3年防治传染病重点县建设指标。1991年4月5日,成立“邵阳县疫情管理小组”。1993年11月4日,县政府成立以副县长张吉庭为指挥长的“邵阳县消灭脊髓灰质炎指挥部”,并和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2002年,全县传染病发病率2.8/10万。
  白喉 1979年,县内白喉流行,共发现患者2450人,总发病率为33.2/万,死亡52人,病死率为2.1%。疫情涉及全县32个公社和2个农林场中的309个大队,其中红石公社尤盛,发病率为108.5/万。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组织1300名医务人员进行防治,并对全县15岁以下儿童全部进行精吸白类快速免疫,共注射疫苗53.81万人次。还为7岁以下儿童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35.74万人次,并开展服用土牛夕和含服香菇油喉片,11月下旬,疫情得以控制。1980—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霍乱 1994年10月,谷洲镇古楼村发生霍乱疑似患者106人,确治病人2例,无死亡。疫情发生后,县卫生局组织医疗人员立即奔赴疫区,对疫区进行封锁,全面消毒,并开展预防性服药,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0月下旬,县卫生防疫站检验科首次从霍乱病人的粪便中培养出霍乱弧菌。1995—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流行性出血热 1978年发病9例,疫区限于县境东部的下花桥、五峰铺、郦家坪3区。1981—1984年,发病人数呈直线上升。1984年发病率为4.75/万,死亡29人,病死率为7.75%。1987年始,县内每年均开展大面积灭鼠活动,病情呈缓慢下降趋势。1988—1991年,发病人数为1112人。1996年发病70例。2002年,有患者26例。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 1983年7月16日至8月11日,长乐公社有765人患钩体病,死10人。疫情发生后,县卫生防疫站、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等单位抽调48名医务人员,奔赴疫区,扑灭疫情。1987年5—11月,县内26个乡中的116个村相继发生钩体病,患者269人,死22人。其中水田乡发病78人,发病率达30.62/万,死6人。患者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66岁,其中以青壮年为多。疫情发生后,县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医护人员对疫区人群进行钩体菌苗接种9.49万人次。1988—2002年,县内未发生此类病例。
  麻疹 20世纪70年代,县内儿童因麻疹导致死亡现象已很少见。1992年,中和乡大田村麻疹局部流行,患者79人,无死亡。患者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4个月,7~10岁年龄组发病最多。1996年,全县有麻疹患者33人,其中6岁以下儿童23人。后随着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使麻疹病例的发病年龄逐渐高移,临床症状逐步减轻,无死亡病例。2002年,县内有患者20例。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91年,脊髓灰质炎在县内流行,疫情波及12个乡镇,共发现102例疑似病人,确认57例,发病年龄最大者6岁,最小者30天,主要集中于1岁以下婴儿。1993年,成立邵阳县消灭脊髓灰质炎指挥部,连续3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糖丸强化免疫,每年投服率均在95%以上。1994—2002年,县内无此病例报告。
  乙肝 邵阳县属乙肝高发区。1989年11月,对县工具总厂等9个工厂和县一中等5所学校以及县人武部等15个单位中有临床症状的1351人进行检测,其中有594人乙肝两对半为阳性,感染率为45.96%。1996年,全县有病毒性肝炎患者76人,分布于县内18个乡镇,病例较多的有塘渡口镇和谷洲镇,分别有20例和14例。患者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7.47%,半数以上的病人为20岁以上的青壮年。1997年全县开始对儿童推广接种乙肝疫苗。是年,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范畴。1998年,乙肝疫苗接种率达85%。2002年,县内有患者135例。
  结核病(俗称肺痨) 县内流行已久。1985年7—8月,对塘渡口镇4个居民组进行肺结核流行调查,共查1248人,发现17例活动性肺结核病人,患病率为1.36%。1987年县卫生防疫站建立结核病门诊,发现菌阳病人67例。1988年成立邵阳县结核病防治所,是年共发现菌阳病人298例。1992年实行结核病人转诊和归口管理,全年共转诊病人200例,发现涂阳病人114例,用药率为99.1%,规范医疗率为96.4%,疗程末痰菌阴转率为100%。1993年成立邵阳县结核病控制项目领导小组,对所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检查和治疗。是年查出涂阳病人405例,全部进行免费投药治疗。1993—2002年,全县共接诊可疑肺结核病人2703人,发现菌阳病人305例,均予以免费投药治疗和管理。
  性病 艾滋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87年,县内无性病报告。1991年4月,县政府召开性病防治工作会议。年内对2488名重点人群进行性病检查,查出患者445人。1992年普查重点人群1260人,查出患者108人,其中梅毒病患者2人。1996年,对400名重点人群进行性病监测,查出患者27人。对历年查出的性病患者均给予治疗,有效地控制了蔓延。
  2000—2002年,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县内先后有艾滋病患者2人。
  第二节 保健
  机构 邵阳县妇幼保健院为县内唯一一家国有保健机构,前身为邵阳县妇幼保健站,成立于1956年2月。至1986年,有职工26人,房屋建筑面积723平方米,中型医疗器械7台(件),病床20张。1994年5月,县妇幼保健站获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卫生厅联合授予的“婚姻保健”指定单位称号和第一批合格妇幼保健站证牌。1997年7月,县妇幼保健站通过省市保健部门考核验收,获全省首批爱婴医院称号。1999年5月,县妇幼保健站更名邵阳县妇幼保健院,院址由县城石湾迁邵新街165号。2002年,县妇幼保健站有在职职工54人,其中技术人员42人,获中级职称者6人。房屋建筑面积4872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700平方米,有大型医疗器械8台件,病床28张。年业务总收入103万余元。
  初级卫生保健 1990年8月,县内成立以县长李晓红任组长的邵阳县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领导小组,制订《邵阳县初级卫生保健实施规划(试行)》。同年9月,县卫生局组织36人的工作队到岩口铺、皇安寺进行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工作,历时76天,对两个乡(镇)的32个村卫生室进行整顿,发动农民群众筹资6.02万元,重新恢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防保基金制。1991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在全县铺开。1995年11月,全县达到国家制定的初级卫生保健合格标准。1998年,再次通过复查验收,被定为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合格县。
  新法接生 1979年,县内有农村接生员540人,195个农村生产大队办有妇产室,新法接生率达94.9%。1981年,县内有26个公社卫生院为4201名孕妇建立卡片,其中为452名高危孕妇建立双卡,孕妇产前检查率达50%。1987年,全县基本普及新法接生,新法接生率达98.4%,产前检查及建卡率达93%,产后访视率为99%。1991年全县有孕妇1.31万人,其中纳入孕妇建卡系统管理者9100人,建卡率为69.9%,新法接生率为85.8%,孕产妇死亡率为5.4/万,婴儿死亡率为35.9/万。产后访视1.01万人,访视率为99%。至2001年,纳入孕妇建卡系统管理者1.2万人,建卡率98.1%,新法接生率99.8%,孕产妇死亡率为3.32/万。
  妇科病防治 1979年,县内有3.65万名妇女进行妇科检查,查出各种妇科病患者1.21万人,为实查人数的33%,其中子宫下垂者2526人,治愈510人。1987年,普查27万名妇女,查出妇科病患者7045人,治疗6522人,治愈率92.6%。1990年查出妇科病患者6585人,其中子宫脱垂124人。是年引进阴道显微镜,对县城机关单位、厂矿妇女进行防癌普查。同时为慢性宫颈糜烂患者施行根治手术,治愈率为80%。1992年,对县内农村妇女进行妇科检查,发现子宫脱垂患者32人,尿瘘患者2人,均系年龄较大者。1998—2002年,县内妇科检查人数占妇女总人数的10%,患妇科病者占被检查人数的53.6%,各种疾病中,宫颈糜烂占62%、阴道炎占35%、性传播疾病占1.5%、卵巢癌患者4例。
  儿童体检 1981年,抽查塘渡口镇儿童604人,其中患佝偻病者为7.45%、营养不良者2.32%。1986年10月,全县开放儿童保健门诊室30个,罗城乡实行预防保健基金制,由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儿童家长签订预防保健合同,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保健。1987年,全县共设立儿童保健门诊室48个,体检3.1万人,受检率为37.2%,同时对2387名体弱儿童进行系统管理。1989年,县内接受儿童健康检查者1.15万人,占7岁以下儿童总数的12.9%。1990年6月,县教委和县卫生局联合行文,要求各医疗单位和各小学做好小学生的预防接种工作,7岁以下儿童入园入学时必须建立健康档案。是年全县接受儿童体检者2.16万人。1991年,县内7岁以下儿童接受体检者2.76万人,体检率为32.62%,接受体检者中,有佝偻病者1441人、占5.23%;缺铁性贫血者4215人、占15.3%;体弱儿2491人、占9.04%。1995年,全县有0~6岁儿童7.54万人,纳入系统保健管理者4.69万人,系统保健管理率为62.1%。1996年,在县城4所小学的学前班、一年级及各幼儿园进行儿童体检2003人(其中男1031人,女972人),男童身高在均值以下者205人,体重在均值以下者311人;女童身高在均值以下者240人,体重在均值以下者429人;男童包茎75人,患乙肝者187人,患其他缺陷疾病者327人。体检后,对包茎患者施行包茎扩张术,乙肝患者服药保肝,无乙肝者打预防针,对患缺陷疾病者,采取对症治疗和预防。是年,全县有3.98万名7岁以下儿童纳入系统保健管理。
  老龄保健 1983年,县区医院为老干部体检80人次,建立健康档案80份。1986年8月,全县抽调196名医务人员,组成50个体检组,设立94个体检站,为全县4075名离退休干部、工人及农村“五保”老人免费进行健康检查。1989年9月26—29日,县卫生局在县人民医院为全县离休干部、退休的南下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61人举办老龄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检查。1996年7月12日,县人民医院为全县所有副县级以上干部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1999年7月29日,县委印发《关于加强老干部医疗保健工作的意见》,规定每年组织离休干部和副县级以上退休干部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婚姻保健 1990年5月,县内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在塘渡口镇施行婚姻保健试点工作,1992年普及到各建制镇及交通方便的乡。1997年全面实施婚姻保健工作。1997—2002年,共为2万对准备结婚者实施了婚前健康检查,检查结果,2万对准备结婚者中,有患病者4500余人(对查出的所有患者进行了治疗和健康指导),其中建议暂缓结婚者101人,因病不能结婚者12人。2002年,全县婚前体检率达71%。
  第三章 医疗
  第一节 医疗机构
  1978年,县内有县直属医疗机构3家,区医院8所,公社卫生院35家。同年全县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057张,医疗机构共有工作人员991人。其中技术人员862人,平均每千人有医技人员1.14人。同年,全县还有农村赤脚医生1268人。至2002年,县内有县直医疗机构3家,县直保健防疫机构兼营医疗的3家,地区中心卫生院和卫生所8家,乡镇医疗机构37家,农村村级卫生室859家。有病床970张,有各类医疗卫生人员2123人,其中技术人员1775人,平均每千人口有医技人员1.86人;医疗技术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144人,主管护师62人,主管药师15人,主管检验师8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医师(预防)17人。
  一、县直医疗机构
  县内直属医疗单位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县第二人民医院。另外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性病防治站等保健和防疫机构也兼营疾病医疗。
  邵阳县人民医院 邵阳县人民医院的前身为邵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成立于1952年1月,初址在县城沿河街关圣殿。1954年,迁沙坪赵山岭。1956年更名邵阳县人民医院。1982年新修门诊大楼。至1986年,全院有职工236人,医院总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其中病房2757平方米),病床208张,大中型医疗器械121台(件)。1990年,修建外科大楼,开通120医疗急救中心,并开始施行颅脑外科和心胸外科手术。同年,有2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国家专利。1996年,新建外科大楼,4层,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1997年,被湖南省卫生厅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2002年,全院有职工377人,其中技术人员297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5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00人。医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传染科、急诊科、检验科、麻醉科、重症监护中心等临床科室;有各种设备仪器406台件,其中值万元以上医疗器械54台(件);房屋建筑面积2.64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1.2万平方米;有病床238张,当年业务总收入1602万元。
  邵阳县中医院 邵阳县中医院的前身为邵阳县中医联合诊所,1952年,由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在塘渡口沿河街关圣殿旁租用民房创办。1956年迁塘渡口镇石湾阳岭坳,更名邵阳县联合中医院。1958年更名邵阳县中医院。1980年9月迁塘万宝。1983年建住院大楼,面积1700平方米。1985年,在县城大桥路建新门诊大楼,面积1200平方米。1986年,有职工152人,房屋建筑面积6917平方米,大中型医疗器械41台件,病床148张。1989年引进乙肝两对半检测免疫技术,成为全省第一家开设这一项目的县级中医院。同年骨伤科扩大规模,成为该院拳头科室。1992年,投资107万元,修建新门诊综合大楼,面积2700平方米。1996年,第二门诊所增修住院楼1100平方米。1998年3月被湖南省卫生厅确认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2年,医院设有内一科、内二科、骨伤科、外科、妇产科、肝病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综合科、检验科、功能科、一门诊部、二门诊部等临床科室。是年,医院有职工260人,其中技术人员209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3人,具有中级职称者47人。医院有房屋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8765平方米。有固定资产485万元、单价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器械19台件,病床193张。当年业务收入876万元。
  邵阳县第二人民医院 1985年春,邵阳县卫生职工中专学校开办附属医院,设病床6张,有专职医护人员4人。1994年附属医院新建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病床增至100张,工作人员增至27人。2001年4月,更名邵阳县第二人民医院。2002年,医院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骨伤科、烧伤科、脑外科、皮肤病科、五官科、口腔科、整形美容科、理疗科、检验科、放射科、社区保健科、第二门诊、第三门诊等科室,能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四肢骨折矫形术、颅骨缺损修补术、颅内血肿摘除术、胃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子宫全切等手术。是年底有职工158人,其中技术人员122人。技术人员中,具有副高级职称者1人,具有中级职称者18人。房屋建筑面积5989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791平方米;有病床110张、单价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医疗仪器设备18台件;当年业务总收入370.75万元。
  二、乡镇医疗机构
  中心卫生院 卫生所 1978年,县内有红石、五峰铺、塘田市、下花桥、九公桥、黄亭市、东风、梽木山8所区医院,共有职工185人。1979年冬,红石区医院更名红石区卫生所。1981年,红石区卫生所更名为塘渡口区卫生所。1981年,东风区医院更名为郦家坪区医院。1986年,梽木山区医院更名梽木山区卫生所。1997年6月,6所区医院均更名为中心卫生院。2002年底,全县有五峰铺、塘田市、黄亭市、九公桥、下花桥、郦家坪6所中心卫生院和塘渡口、梽木山两个卫生所,共有职工300人,其中技术人员251人。
  乡镇卫生院 1978年,全县共有公社(镇)卫生院35所,职工477人。1981—1984年,先后增设白马、杨青、金江、永兴、城天堂5所公社卫生院。1984年,全县各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镇)卫生院。1986年,全县有乡镇卫生院40所,职工548人。1995年,城天堂乡卫生院并入郦家坪镇中心卫生院。1996年,白马乡卫生院并入黄荆乡卫生院。1997年,原黄亭市镇卫生院并入黄亭市中心卫生院。1994年,塘渡口镇卫生院更名为城关镇卫生院。2002年底,全县有乡(镇)卫生院21所,乡镇卫生院分院16所,共有职工792名,其中技术人员717人。
  三、村医疗室(站)
  1970年,县内农村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均建立合作医疗站。1984年,县内农村生产大队合作医疗站改称村医疗防保站,是年,全县有村医疗防保站583个。后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分解为个体开业、村办医疗防保站和乡镇卫生院设点等多种类型。1986年,全县农村有上述医疗点774个,其中村医疗防保站601个,占当年行政村总数的95%。1987年,对全县乡村医疗防保站进行整改,其中570所乡村医疗防保站通过整改后达到有人员、有房屋、有药品、有设备、有处方、有登记、能防、能治等“六有两能”标准,占当年村医疗防保站总数的92.5%。1989年,有18个乡镇成立了农村卫生协会和乡村医生联合体,对村医疗防保站及个体医生实行统一管理。1990年,县内村医疗防保站统一更名村卫生室。1994年,全县有400所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占村卫生室总数的66%。1998年,重新核发了村卫生室执业许可证。2001年,全县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2002年,全县共有村卫生室859家,乡村医生916名,其中非营利性乡村医生866人,营利性乡村医生50人。
  四、其他医疗机构
  20世纪70年代,中央七机部813厂和807厂先后建立医务室。1983年,813厂医务室并入807厂医务室。1986年,807厂医务室有工作人员19名,病床7张。1972年,市属九公桥煤矿设立医务室,1986年,该医务室有医务人员7名,病床2张。1986年底,全县有厂矿学校、农林场医务室16个,医务人员30名,病床16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数厂矿、场、学校的医务室实际上由个人承包或租赁经营。
  第二节 疾病治疗
  门诊 住院 1978—2002年,县内除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门诊人数未予统计)外的各医疗机构共接治门诊患者1847.05万人次,年均79.45万人次;共接治住院患者57.22万人次,年均2.28万人次。其中县人民医院共接治门诊患者122.93万人次,年均4.92万人次;共接治住院患者14.73万人次,年均5891人次。县中医院共接治门诊患者121.62万人次,年均4.86万人次;共接治住院患者8.28万人次,年均3600人次。其他县直医疗单位及乡村卫生院共接治门诊患者1602.5万人次,年均69.67万人次;共接治住院患者34.21万人次,年均1.49万人次。1980年始,县中医院率先设立家庭病床,1986年,县人民医院亦设立家庭病床,对治疗期间较长且症状较轻的患者,住院后实行家庭病床治疗
  供血 1978—1992年,县内患者需输血时,由家属或职工献血,或临时组建输血队等方式供血。1992年,邵阳市血站成立后,县内医疗单位用血由邵阳市血站供应,少量仍由当地献血员献血。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后,医疗单位私自采血被禁止,用血概由邵阳市中心血站供应。是年始,推行成分输血,至2002年,县人民医院成分输血占该院输血总量的87%,县中医院成分输血占该院输血总量的40%。
  手术 麻醉 1978年,县内42家区、公社卫生院中,有6家可施行上腹部手术,22家可施行下腹部手术,其余均能施行计划生育手术。1980年,县人民医院始施行颅脑手术。1981—1986年,县人民医院共进行各种手术6059例,其中大型手术1171例、中型手术2842例、小型手术2046例。1996年,县人民医院始施行心胸手术。2002年,县人民医院施行各种手术1987例,县中医院施行各种手术925例,县第二人民医院施行各种手术691例,乡村卫生院和其他医疗单位施行各种手术617例。1978年,县内医疗单位可进行局部麻醉、乙醚麻醉、小儿打基麻、氯胺酮硫喷妥钠基础麻醉、臂丛神经麻醉、颈丛神经麻醉、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和腰麻醉等麻醉技术。1988年始,施行奴夫卡因加杜冷丁加司可林静复合麻醉,可施行食道癌根治和食道静脉曲张结扎、胸壁穿透伴左心室壁刀伤缝合等手术的麻醉。
  检验 放射 1978年前,县内医疗单位只能进行三项常规检查,定血型、合血、HCG试验、蛋白电泳、乙肝反向血凝法、肥达氏反应及二氧化碳结合率测定,以及透视、照片、静脉肾盂造影、胆囊造影、胃肠造影、T管造影等放射项目。20世纪80年代,增加乙肝两对半、AFP定量、甲状腺功能试验等免疫技术及细菌培养+药敏等11项检测项目,同时开展断层摄影、经皮肝穿、经皮肺穿、低张力静脉肾盂造影、胃肠气钡双重造影、关节腔造影、四肢血管造影、子宫及输卵管造影、支气管碘油造影等放射项目。期间,县人民医院生物化学室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施行肝功能类、肾功能类、血脂类全套心肌酶学及胆道酶学检测。1995年,县人民医院微生物室始开展血细胞形态学和院内感染的监测,2000年始施行快速培养+药敏检测,2002年增加血凝4项检测项目,并陆续实施乙肝两对半和丙肝及丁肝检验、T3和T4试验、急性时相反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及AFP检测、类风湿因子和流出抗体及结核抗体试验。同年,县人民医院购进美国智能磁酶免测试仪,新开乳腺癌、乳癌、癌坯抗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状腺5种检测技术。
  护理 1978年,县内有护士143人。同年,县内以保送进修、专题讲课、技术示范、临时指导、技术比武等形式,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培训。1979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张赛云带领全科护士,坚持护理一个瘫痪孤寡老人3年。1980年始,县人民医院施行三级护理制(全护、半护、自护)。1982年,全县有护士154人,其中35人被评为邵阳县优秀护士,9人被评为邵阳地区优秀护士。1985年,县人民医院内科、外科相继实行责任制护理。1986年,全县有护士155人。20世纪90年代,县内各医疗单位相继举办护理管理、护理骨干培训班、护理技术比武和护理知识抢答赛等活动,鼓励护理人员练操作、学理论。期间,县内护理人员五种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达92%,特一级护理合格率达85%,常规器械消毒灭菌率达100%,住院病人年褥疮发生率为零。1993年始,县人民医院各科室相继建立ICU(危重病人)病房。2001—2002年,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内一科、外二科、内三科相继建立整体护理模式病房。
  第三节 医疗成果和医疗事故
  一、医疗成果
  1978年11月,县人民医院外科为一出生7天的婴儿切除一重达80克的脑膜膨出组织。
  1982—1983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先后为2例因取环导致子宫和肠穿孔并发成弥漫性腹膜炎休克患者施行手术后痊愈。
  1983年,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为1例完全性子宫内翻2天的患者施行手术复位成功。
  1989年3月,县人民医院李鼎森等为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施行腹膜透析手术成功。
  1990年4月,一因煤窑塌方致伤的患者第一腰椎压缩性骨折、下肢瘫痪、左尺骨和桡骨骨折、膈肌左侧破裂、胃及部分小肠进入胸腔、左肺全部压缩、纵膈右移,经县中医院手术后治愈。是年8月,县人民医院蒋凤云、刘岳等成功救治1例心脏穿通伤、心包填塞的极危患者。是年,蒋凤云、刘岳等还成功抢救1例因车祸致胸部左侧肋骨严重骨折、胸壁塌凹、肺破裂、张力性气胸、腹部肠系膜和后血管断裂、肠穿孔、肾挫伤、失血性休克等严重胸腹复合伤患者。
  1991年4月,县卫校附属医院外科为罗城乡雷公村一妇女患者切除重12.15公斤巨大卵巢囊肿。
  1992年4月,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成功抢救1例先天性肺炎、肺大泡破裂、张力性血气胸并呼吸衰竭的1岁婴儿患者。是年5月,一患者全身被人用屠刀砍伤23处,多根肋骨骨折,裂口长20厘米,肺破裂、血气胸、四肢肌肉多处横断,骨折并神经血管损伤,头面口腔及颈部均深度刀伤,大出血休克昏迷,经县人民医院外一科10小时手术抢救成功。同年,县人民医院外一科还先后为3例脾粉碎性破裂患者进行脾切除自体脾原位移植成功。
  1994年,县人民医院五官科进行鼻中甲切除+筛窦开放术成功。县人民医院内科成功抢救1例急性心肌梗塞80%的患者。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为一例中晚期食管上中段癌达20厘米的患者施行根治术成功。同年6月,县中医院首次施行开颅探查术。10月,县中医院施行椎间盘摘除术成功。
  1995年,县人民医院内科利用呼吸机抢救3例呼吸骤停患者成功。同年8月,县内首例被银环蛇咬伤后心跳停止的患者被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抢救成功。
  1996年6月,县人民医院蒋凤云、刘岳等在湖南医大教授指导下,首次为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成功;后又分别成功进行了巨大室缺肺高压、法鲁氏四联症右室双出口等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同月,县人民医院五官科首次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成功。7月,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抢救1例头皮大面积撕脱、脑组织橡皮溢、呈休克状态的脑外伤患者成功。9月,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为一例双髋关节结核患者施行左髋病灶清除、植骨、右髋关节融合成功。同年11月,塘渡口一完小因意外事故压伤33名学生,其中重症创伤性窒息、颅脑损伤及多发伤29人,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外二科经连续紧张抢救,受伤学生全部脱险。
  1997年,一格林巴利氏综合症患者经县人民医院内科治愈。是年2月,县人民医院外二科谢贤科、邹早生首次在县内施行全髋置换新技术获得成功。
  1998年,县人民医院蒋凤云、唐世云等成功抢救1例气管内异物造成窒息心跳停止的患者;1名75岁的食管癌患者被县人民医院施行根治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成功。是年10月,县人民医院外二科首次为一例骨动脉、静脉外伤性多处破裂患者施行大隐静脉替代股动脉移植搭桥术成功。是年,县卫校附属医院外科成功抢救4例皮肤烧伤面积达60%以上的患者,愈后不留疤痕。
  1999年,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为一88岁的巨大卵巢肿瘤患者切除一重达20公斤的肿瘤;另1例罕见膀胱阴道瘘患者在县人民医院施行修复手术成功。
  2000年4月,县人民医院外二科为一患者施行胸8椎体肿瘤切除、植骨融合、椎体钉内固定术成功。是年10月,县人民医院外一科成功抢救1例子宫、肠管破裂、多脏器功能不全,严重DIC患者。11月,为2例2岁以下患者施行双肾肾实质切开取石成形术成功。
  2001—2002年,县中医院唐树德采用枯痔疗法和结扎术,收治痔疮患者555例,治愈率95%。
  2001年,县中医院为1名怀孕8月的胎儿横位患者施用艾条悬灸阴穴法施治,后足月顺产。是年底,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对1例消化道穿孔、中毒性休克、心跳两次停止的患者抢救成功。是年,县人民医院内科施行脑血肿碎吸及脑室引流术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置换术成功。
  2002年,县中医院首次施行左髋置换术成功。是年,县中医院徐三勤等以肉虎杖、黄连、嫩茶叶等煎汁外洗治疗大面积烧伤,疗效显著。是年,县人民医院外一科对1例先天性部分胰腺脾、左肾、胃异位于胸腔膈疝婴儿患者手术治疗成功。
  二、重大医疗事故
  1987年7月12日,新邵县小塘乡一小孩因腹泻到长阳铺镇卫生院就诊,药剂员罗某发药时,错将氯化钾当作碳酸氢钠发给病人注射,护士罗某亦未查对,注射后造成病人死亡。1990年9月11日,原芙蓉乡联溪村乡村医生张某给本村村民肖冬英诊疗过程中,违反诊疗常规,使患者输液后出现反应、超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994年4月12日,九公桥镇古塘村7组刘能之因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请邻近老屋村乡村医生宁某到家中治疗,宁未进行过敏皮试就给患者肌注氨苄青霉素,注射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30分钟后死亡。
  第四节 药品经营管理
  一、药品经营
  1978年,县内医药购销和中药材收购由县药材公司独家经营。是年,县药材公司辖有塘渡口、九公桥2家国有零售门市部。1979年,恢复塘田市药材批发站。1979—1986年,又先后建有黄亭市、五峰铺、白仓、岩口铺、塘渡口5家零售药店及塘田市零售门市部。1985年,县内医药市场放开,直接从外地购药的医疗单位增多。1986年,县内批发经营的药品品种有965种,其中西药758种,中成药207种;零售药品品种有1137种;县内药品销售总额625.61万元。20世纪90年代初,除县药材公司内部仍实行批发调拨外,县内药品批发业务基本消失。2001年,县城九芝堂药品连锁超市开张,为县内首家私营综合药店。2002年,县药材公司所属各药店及门市部均实行承包经营,县内药品市场遂以个体私营为主。1987—2002年,县内西药销售额1.46亿元,中成药销售额4616万元。
  二、药政药监
  1978年,县内各医疗单位设有药品质量监督员。1979年3月,县药品检验所成立,专司县内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1980年4月,县卫生局组织68人对县内药品市场进行检查,发现各类残药、次药、劣药、过期失效药品1059种,占检查种数的8.7%。1984年,县药检所对县内各级医院的药品质量及价格进行检查,发现并就地销毁假红参、假天麻、假虎骨等7种假药154.5公斤。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后,县卫生局在各医院配备药政专干。同年5月,对县内193家药品经营单位和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责令17家无证自制不合格输液的单位停产,查出各类无效药品、淘汰药品、非标准药品4063种,对销售低劣药品的7个乡村卫生院、卫生所、药店处以罚款,没收假天麻、假阿胶、假虎骨等假药20种。对县内达到标准的14家药品经营单位和1家制剂单位颁发营业许可证。1986年,对县内各医疗单位的中西药房进行清理,销毁假劣药品总值2万元。
  1987年,县政府下发《关于整顿医药市场管理的通告》,全县取缔游医药贩12起,销毁假劣药品367种,价值2770元。是年,对全县416家医疗单位和个体开业医生的药房颁发了合格证书,对17家合格的药品经营企业颁发了营业许可证,当年全县医疗单位药品质量合格率为96%。1988—1990年,县内先后对药品市场进行5次整顿,共查出淘汰药品134种、过期失效药品523种,查处各类药品违法案件36起,销毁假劣药品价值2.6万元。
  1991年,县内规定,各区乡医院的药品必须统一购入、统一加工、统一保管、统一调拨。当年县中医院的中药饮片合格率为98%。是年9月,县卫生局成立以副局长吕敬恒为组长的查处假药领导小组,从有关单位抽调41人,历时78天,对全县医疗单位和医药经营单位(含个体药店)进行检查,查出销售假药的单位和个体药店共192家,占被检查数的23%;共检查中药3.48万品种次,合格率为95.1%,查出假药70种、重37公斤、价值2790元;检查西药3.7万品种次,查出假药232品种次,价值1.17万元。是年县药检所被评为全省药品打假先进单位。1991—1995年,每年都对全县医药单位进行1次大检查,先后查出各类假药、劣药3022品种次、价值5.62万元。1994年,县内举办《药品管理法》培训班6期,参训者982人。1995年,全县取缔无证药品经营户130家。
  1996年7月18日,县城遭遇特大洪灾,7月21—22日,由县卫生局副局长莫求姣带队,到县城各医院、药店、个体诊所等25家单位,监督处理被污染药品500种、价值200万元。1997—2000年,县卫生局先后对县内药品市场进行3次检查,共查出假药、不合格药品3621种,价值4.63万元。
  2001年9月,邵阳市药品监督管理局邵阳县分局(简称县药监局)成立,县药检所并入县药监局。是年,县政府对县内医药市场进行整顿,制止无证行医、乱办医、滥卖药、制售假药和虚假广告宣传,没收非法药品、医疗器械2万元,没收非法行医和非法经营药品购销所得8万元,罚款2万元。2002年县药监局开展农村药品打假行动,查处违法经营药品案982起,查出假劣药品183品种次、价值15.81万元。
  三、毒麻剧限药品管理
  1978年,县内对毒、麻、剧、限药品,仍沿袭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规定,进行专人、专柜、专账管理。1984年,县卫生局会同县公安局收缴鸦片烟1250克。1987年,县政府加强对麻醉、精神药品的管理,对使用麻醉、精神药品的单位和医务人员进行考核,重新换卡、换册,对私种罂粟进行查禁。1988年,县公安局查处私种罂粟案3起,铲除私种罂粟苗5836株,没收马钱子、一枝篙等毒品520克。同年县药检所对县内各医疗单位的麻醉药品进行全面检查,没收不按规定购进的杜冷丁100毫克×39支,强痛定2毫升×20支,审定县内34个单位的197名医生具备麻醉药品使用权,取缔2个单位的麻醉药品使用权,对麻醉药品实行专柜、专锁、专人、专账、专处方等五专管理。1989年,县药检所在全县34个使用麻醉药品的单位检查毒麻药品处方500张,合格率98.8%。1994年7月19日,九公桥镇卫生院丢失100毫克/支的杜冷丁81支。1996年,长阳铺卫生院唐某私藏100毫克/支杜冷丁50支,卖给吸毒人员17支,县药检所对唐某处以罚款2000元,吊销长阳铺镇卫生院麻醉药品购用手册。1997年,县卫生局为防止滥用和流失麻醉药品,对县内各级医院具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61名医生重新考核,并颁发麻醉药品使用证。
  附 邵阳县红十字会
  1989年4月,邵阳县红十字会成立,副县长羊正君为首任会长。同年在全县卫生系统和第十一中学、塘渡口第一完小发展会员2976人,其中青少年会员1750人,并在各乡镇建立了红十字会基层组织。1990年有会员3800人。1992年,邵阳县红十字会被评为全省红十字会先进集体,唐满堂被评为全国红十字会先进个人。1994年5月,县红十字会设立办公室,定事业编制2名,归口县卫生局管理。1995年9月,经湖南省红十字会批准,邵阳县人民医院被命名为“邵阳县红十字医院”。邵阳县红十字会在县内开展培训医护人员,组织意外事故的救护,进行救灾、义诊、敬老助残等活动。
  第四章 体育
  第一节 群众体育
  一、农村体育
  县内农村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游泳、摔跤、赛龙舟等。
  传统武术流派有少林、黑虎、白莲、北派峨眉等四大派,有拳术107种,使用的刀枪剑棍等武术器械有92种。20世纪50年代后,民间习武者渐少,“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武术活动又勃然兴起。赛龙舟流行于小溪市、塘渡口、沿滩、花石桥、水津渡、塘田市、河边、九公桥、金称市、霞塘云、武邵江等资江干流、赧水和夫夷水沿岸村镇,金称市赛龙舟于农历五月十五日(称大端午)举行,其余村镇多于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举行。县内传统龙舟为32座,每舟有鼓手1人、舵手1人、桨手30人;现竞赛龙舟为28座,每舟有鼓手1人、舵手1人、桨手26人。游泳在县内较为普及,尤以夫夷水、赧水及资江干流沿岸为盛。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邵阳地区举行的武术交流比赛中,邵阳县获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983年,在县城沙坪夫夷河岸修建游泳池,县业余体校金称市游泳班(1973年创办)迁塘渡口。同年,全省业余体校游泳比赛在县城塘渡口举行,邵阳县业余体校游泳班亦同时被省体委评为重点游泳班,后多次代表本县和邵阳市参加全国各类比赛,先后有14人被选送到省游泳队,3人被选送到国家队。1985年,县内组织10名拳师参加邵阳地区武术比赛,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和两个单项第一名,期间,县内经常习武者有5000余人,有322人获三级拳师以上职称。1998年端午节,县体委和霞塘云乡人民政府及该乡双河村龙舟协会联合举办端阳节龙舟比赛,时有26支代表队参加,两岸观众逾万人。2000年,九公桥镇龙舟队曾代表邵阳县参加湖南省龙舟比赛。1997—2000年,县内私立乾坤武术学校和私立鸿海武术学校多次代表邵阳县参加全国、全省及全市武术比赛,共获得3个团体冠军、8个单项冠军,期间,全县共有516人获三级以上拳师职称。
  二、城镇职工体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城镇职工体育一直活跃,主要体育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比赛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县内曾不定期地举办过篮球、体操、拳术、拔河、越野等职工体育比赛。另县内城镇职工素有晨跑晨练和黄昏散步的锻炼习惯,20世纪90年代形成高潮,尤以县城塘渡口为盛,至21世纪初,县城每天坚持晨跑晨炼者逾万人,县城马鞍山、青松公园、城北转龙庵周围青山,为县城职工晨跑晚游最喜去的地方,早晨上班前和傍晚下班后,漫步信游者成群结队,络绎于道。20世纪90年代,由部分退休老干部自发筹资筹劳,在上述地方修建凉亭道路,以方便晨跑夕练者。
  三、老年体育
  县内老年体育活动项目有门球、地掷球、太极拳、舞剑、木兰拳、舞扇、气功、腰鼓、老年健身操等。1987年,县内在招待所修建第一个门球场。1989年4月,成立邵阳县老年门球协会,艾润身任名誉主席,时全县有16支老年门球队,80多名老年门球运动员。2002年,县内共建有8个门球场,经常参加门球运动的老人有2000人。是年5月,县内组队参加湖南省门球赛,获第一名。
  四、学校体育
  县内学校体育内容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武术、体操、眼保健操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课一直为县内中小学的必修课程。1953—1986年,全县培养等级运动员650名,其中一级1人、二级41人、三级200人、少年级408人。1974—1986年,塘渡口中学、金称市中学、县第一中学、沙坪小学等学校先后有7名学生分别被选送到省篮球队、省技巧队和省游泳队。1977—1986年,县内为大专院校体育系输送新生76名。2002年,全县学校共有篮排球场377个、200米运动场4个、乒乓球室11个、室外乒乓球台67个。同年,全县学校有体育专职教师127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者20人、大专学历者61人、中专学历者46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内每年均举办中学生篮排球赛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并组队参加省市比赛。
  第二节 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
  一、体育训练
  县内体育场馆、训练设施落后,至21世纪初,县内尚无标准的400米田径场,县城亦仅有1个露天灯光球场和3个露天篮球场(不含学校球场)。20世纪70年代,邵阳县业余体校成立,办有游泳、体操、篮球等班级。1997和1999年,私立育龙文武学校(后更名乾坤文武学校)、私立鸿海文武学校先后创办,从事武术训练。2002年,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游泳池因修建防洪大堤被毁,少年体操训练基地被县政务中心占用,游泳和体操训练中断,仅有青少年男、女子篮球班早晚及星期天坚持训练,或利用暑假期间举办短期篮球、武术培训班。
  二、体育竞赛
  县内参加全国、全省体育比赛的项目主要有游泳、田径、球类等。1979年,在邵阳地区业余体校篮球比赛中,邵阳县获第一名。1980年,在邵阳地区中小学生篮、排球比赛中,邵阳县获2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1982年,在邵阳地区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上,邵阳县获4枚金牌。1983年,在邵阳地区中学生排球运动会上,邵阳县获2枚银牌。1985年,在邵阳地区全运会上邵阳县获男子篮球第二名、女子篮球第三名、中学男子排球第一名、小学男子乒乓球团体第一名、小学男子乒乓球单打第一名。1985年,由县内27名男女运动员组成的篮球代表队,参加邵阳地区在洞口举办的邵阳地区首届职工运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男子排球第一名和女子组团体第三名。1998年,在邵阳市举行的全市武术散打擂台赛上,邵阳县乾坤武术学校代表队获团体第二名。1978—2002年,县业余体校游泳班多次参加国际及全国和省内大赛,先后获国际比赛银牌1枚、第四名1人、第六名1人、第七名2人;获全国比赛金牌22枚、银牌11枚、铜牌17枚、第四至第八名25人;获全省比赛金牌138枚、银牌206枚、铜牌146枚、四至八名462人,4次获全省游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8次获第二名,6次获第三名;破全国年龄组纪录1次,破全省纪录1次,破全省年龄组纪录17次;刘鑫、羊广花、潘玉松、羊平花、张慧、羊菊花、陈淑群7人获游泳健将级运动员称号。2002年,在香港举办的世界军人铁球三项锦标赛上,邵阳县代表队获团体第一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