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闻 史志 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5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新闻 史志 文物
分类号: G219.276.4;K291.64;K872.64
页数: 8
页码: 512-519
摘要: 本章介绍了南省邵阳县1978年至2002年新闻、史志、文物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报刊通讯、广播电视、史志编纂、文物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 邵阳县 新闻 史志 文物

内容

第一节 报刊通讯
  《邵阳报》 1993年5月,停刊32年的《邵阳报》复刊,仍为中共邵阳县委机关报,同年成立邵阳报报社。1993—2002年,吴臣荣、朱纯、张雪珊先后任总编辑。复刊后的《邵阳报》为周报,四开四版,年发稿约2000篇,县内公开发行。1998年,发行1.8万份,为历年发行量之最。2000年始,县财政每年拨款6万元为办报经费。此后,《邵阳报》免费向各单位及农村基层组织赠送。1993—2002年,《邵阳报》共刊出509期。
  通讯 1978年,中共邵阳县委宣传部设有新闻通讯组,负责采编县内新闻并向外报道。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年均在地市以上新闻报刊发稿300~400篇。20世纪80年代,县内年均在地市以上新闻报刊发稿600~700篇。1988年,县内报道谷洲乡青年科技合作社的新闻稿首次在《湖南日报》和《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发表。20世纪90年代,县内年均在地市以上新闻报刊发稿1000~1200篇。1991年,县内首次召开全国各地的邵阳县籍记者招待会。1993—1994年,县委宣传部连续两年邀请邵阳日报编辑部,在县内举办业余通讯员培训班。1995年,张雪珊撰写的新闻稿《邵阳县十一万农民兴水拒旱》发表于《湖南日报》头版头条。1996年,全县建立新闻通讯网络。同年县内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均成立新闻报道小组,县内首次制定《新闻报道奖励办法》,对县内在中央和省市新闻媒体发稿多的通讯员和优秀稿件实行奖励。1997年,张雪珊撰写的新闻稿《邵阳县民主选举国企当家人》选入《湖南日报50周年新闻作品选》。1996—2002年,县内年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稿2000篇。其中2000—2001年,县内有6篇稿件刊于《湖南日报》头版头条。2002年,县内有21篇稿件刊于《邵阳日报》头版头条,有2篇稿件刊于《湖南日报》。同年县内推出《衣食住行看变迁》、《重点工程在邵阳》、《身边的变化》等特别报道。
  第二节 广播电视
  广播 1978年,全县有广播专线6544公里,入户喇叭9.89万只,农村广播入户率47%。1979年,县广播站“本县新闻”始播录音讲话和录音报道,同时辟办“科学知识”和录制“邵阳文艺”节目。1981年全县所有公社架通广播专线,入户喇叭11.63万只,入户率达63%。是年9月,湖南省架设农村广播专线现场会在县内召开。同年县广播站增辟“夫夷论坛”和“听众信箱”两个栏目,每日播音400分钟,早、中、晚各播一次,其中自编节目180分钟。1982年,“本县新闻”分解为“邵阳新闻”和“今日新闻”两个栏目,增办“听众点播”栏目。1985年始,县内农村广播事业开始滑坡,除五峰铺区的水田乡、下花桥区的双江乡和梽木山区广播专线完好无损外,其余乡村广播专线均损坏严重。1986年,全县有433个村通广播,通播率为68.4%。同年,全县开通广播喇叭7.59万只,广播入户率36.8%。是年,全县42个乡镇场建立广播站,全县有线广播专用线路降为4283杆程公里。1990年,全县广播通播率为47.3%,入户喇叭5.14万只,入户率21.3%。1993年底,全县广播停播,广播站名存实亡。
  电视 1972年,县广播站购置全县第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为县内拥有电视机之始。1978年,全县有电视机10台。1982年,县广播站在县城花果山安装10瓦电视差转台1座,同年10月用11频道开播,覆盖面仅县城周围。1986年,县广播电视局在塘渡口炎山岭建成300瓦电视差转台,使用2频道接收,8频道播出,覆盖面为县城周围7个乡镇,能收看电视的观众约30万人。1989年9月,县广播电视局购回第一台松下M7000型摄像机,配员2人,始在县城采拍新闻,在8频道插播。1991年7月,筹建邵阳县有线电视台,同年10月1日开播有线电视。1993年,又复增松下M3000型和M9000型摄像机各1台,配员4人从事新闻采拍,辟办“邵阳县新闻”,周二和周五播出,附播简要的文字公告和广告。1993年底,县广播电视局购回5700型编辑机一套和286型字幕机1台。1994年,始播自编图像电视广告。自此,县内电视基本取代广播功能。1995年,辟电视专栏节目“夫夷天地”,“邵阳县新闻”改为一周三组,分别于周一、周三、周五晚上播出。1996年9月,县广播电视台新购日本FVCX2型数码大摄像机1台,同时将“夫夷天地”分设为“夫夷经济”、“夫夷热点”、“夫夷人”3个栏目。年底,县广播电视局将炎山岭300瓦差转台扩建为1000瓦差转台,县内可接收本县电视的观众达50万人。1998年,县电视台新购松下M9500摄像机两台、586彩色字幕机1台、3800型编辑机一套。1999年9月,县广播电视局投资560万元对有线电视城域网进行了HFC网络改造,同时建立可寻址用户管理系统,是年县内有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模拟电视节目38套。2000年,县电视台台标正式使用。同年3月,新购ACS-2500非线性编辑机1套,用于新闻制作。同时将有线电视城域网改造为750MHz高速宽带网。当年县内拥有有线电视网络专用杆路14.9千米、光缆干线14千米、网络用户9000户。2001年10月,县广播电视局与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邵阳县电广宽带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经营付费电视、数据传输、图文电视、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因特网接入等业务,邵阳县广播电视局与湖南电广宽带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公司股权的51%和49%。同年,县电广宽带网络信息有限公司和县卫生防疫站联合开办“卫生与健康”栏目。2002年,县电视台内部机构增为新闻专题、广告文艺、制作、技术播出4个工作部和办公室,新闻节目增为一周六组,专辟“走进乡村”栏目。同年10月,购进DNC非线性编辑机3套,硬盘播出机1套,在全市县级电视台中率先实施非线性制作节目和硬盘播出。是年,全县约有电视机17万台,其中有线电视用户1.86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7%。
  第三节 史志
  一、旧方志
  自明嘉靖至清光绪年间,县内先后编修过以下7部县志:
  明嘉靖年间(1522—1566)编修的《邵阳县志》,郑宋渠撰,翟守谦辑,书佚。
  清康熙元年(1662)编修的《邵阳县志》,12卷,颜尧揆撰,书佚。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编修的《邵阳县志》,16卷,张起鹍修、刘应祁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有刻本,湖南图书馆存第四、第五两卷和胶卷14卷(2~11、13~16)。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邵阳县志》,42卷,首1卷。肖聚昆修、邝永锴纂。湖南图书馆存37卷(1~2、6~27、31~42)。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编修的《邵阳县志》,49卷,首1卷。柳迈祖、唐凤德修,黄崇光、蒋舒惠辑。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邵东县图书馆各存1部,邵阳市图书馆存残本。
  清光绪二年(1876)编修的《邵阳县志》,10卷。李炳耀、李大绪修,黄文琛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存刻本。另湖南图书馆还存有民国18年(1929)、民国20年(1931)两次重印的铅印本。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邵阳市图书馆及邵阳市第二档案馆存铅印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编修的《邵阳县乡土志》,4卷,陈吴萃、上官廉修,姚炳奎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湖南社会科学院、湖南图书馆、邵阳市图书馆、邵阳市第二档案馆、邵阳师范图书馆、邵阳县档案馆存刻本。
  另今县内塘渡口镇、白仓镇、塘田市镇、金称市镇、黄亭市镇、黄塘乡、河伯乡、蔡桥乡、长乐乡、霞塘云乡、河伯岭林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原武冈县,上述乡镇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地方史料载于原武冈县史志典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原武冈县先后编修过以下10部地方志:
  宋绍熙元年(1190)编修的《都梁志》,8卷、续1卷,霍虎、周之瑞撰,书佚。
  宋嘉泰元年(1201)编修的《都梁志》,2卷。郑昉撰,书佚。
  明万历六年(1578)编修的《武冈州志》,10卷。朱渝主修,易时、刘钦编纂,书佚。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编修的《武冈志稿》,蒋廷兰撰,书佚。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编修的《武冈图经》,1卷,潘应斗撰,书佚。
  清康熙二年(1663)编修的《武冈州志》,12卷,首1卷,吴从谦修,潘应斗、潘应星纂。武冈市存1部,湖南图书馆存6卷(5~10)。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编修的《武冈州志》,10卷,首1卷,席芬总纂,周思仁、庵任纂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及武冈市存刻本,湖南图书馆存8卷(1~8)。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编修的《武冈州志》,30卷,首1卷,许绍宗修,邓显鹤纂。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社会科学研究所及武冈市图书馆俱存刻本。
  清光绪元年(1875)编修的《武冈州志》,54卷,首1卷,黄维赞、潘清修,邓绎纂。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湖南图书馆、邵阳市第二档案馆及武冈市俱存刻本。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编修的《武冈县乡土志》,张德昌撰,湖南图书馆、邵阳市第二档案馆及武冈市存活字本。
  二、新方志
  1986年11月,县人民政府成立《邵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主持编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邵阳县志》,刘汉成、李晓红、周柏林、唐益桥、唐清洲先后任编委会主任,石石民任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尹敬中任编委会专职副主任。编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编修县志的日常事务,刘和平任办公室主任。本届《邵阳县志》由尹敬中主编,刘和平、唐畏保为副主编,历时6年,全县参加修志的有62个单位、200余人,共征集各类资料3000万字,先后召开各种稿评会34次,参评者600余人。最后经县委、县政府和邵阳市地方志编委会及湖南省地方志编委会三级审定。199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国内发行。1994年,在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本届《邵阳县志》时代断限上至1840年,下至1986年,中篇结构,全志设概述、大事记、各专志26编107章及附录,共80万字,16开精装本,印2000册。1994年,县志办公室撤销,其职能并入中共邵阳县委党史研究室。
  县内自20世纪80年代始,还陆续编纂了7部专业志,分别是:
  《邵阳县文物志》 邵阳县文化局修,杨平怀编辑,32开本,约3.5万字,1983年4月内部印刷,印数不详。
  《邵阳县工商行政管理志》 邵阳县工商局修,简人杰主笔,8.4万字,32开精装本,1989年内部印刷200册。
  《邵阳县煤炭工业志》 邵阳县煤炭局修,唐仕元主编,32开精装本,1989年内部印刷300册。
  《邵阳县税务志》 邵阳县税务局修,袁春仪主编,11.3万字,32开精装本,1990年内部印刷70册。
  《邵阳县金融志》 邵阳县工商银行、邵阳县农业银行、邵阳县建设银行、邵阳县保险公司合修,易普山、黎超尧主笔,10.37万字,32开精装本,1991年内部印刷800册。
  《邵阳县卫生志》 邵阳县卫生局修,邓建楚主编,13万字,32开精装本,1992年内部印刷300册。
  《邵阳县交通志》 邵阳县交通局修,何兵清主编,23万字,32开精装本,2002年内部印刷600册。
  2002年底,始酝酿续修本届《邵阳县志》。同时,《邵阳县公安志》、《邵阳县城乡建设志》、《邵阳县教育志》、《邵阳县文化志》等专业志正在修编之中。
  三、其他资料汇编
  《邵阳县农业区划数据集》 邵阳县农业区划委员会主编,约80万字,16开精装本,1984年10月内部印刷300册。
  《邵阳县地名录》 邵阳县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主编,申瑞初、黎恢武、张志勇、蒋镇祥、陈青叶等编辑,55万字,16开精装本,1984年12月内部印刷300册。
  《邵阳县第二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 邵阳县第二次工业普查领导小组主修,陈伶、匡玉琦主编,20万字,16开精装本,1987年4月内部印刷,印数不详。
  《邵阳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 邵阳县第四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主修,陈伶主编,25万字,16开精装本,1992年内部印刷,印数不详。
  《伟大的五十年》 1949—1999年县内国民经济发展数据资料汇编,县统计局主修,何小兰主编,25万字,32开精装本,内部印刷300册。
  《世纪之交的邵阳县人口》 邵阳县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主修,张雄强主编,何小兰具体负责编辑事务,80万字,16开精装本,2002年内部印刷200册。
  附 族谱
  县人素有编修族谱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修族谱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编修族谱之风复兴。初,政府有关部门曾干预查禁,但禁而不止,至20世纪90年代形成高潮。20世纪末,县内除少数姓氏外,各姓氏均修有族谱。
  第四节 文物
  一、文物调查与文物保护
  1979年前,县内无专门文物管理机构和专业文物工作人员,县内文物破坏损失严重。“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石雕、木雕、泥塑、碑刻在“破四旧”(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极“左”口号,即破除旧思想、旧风俗、旧文化、旧传统。)中被毁。1979年,在县文化馆设文物室,配文物专干1人。1983年,全县首次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1985年,县文化馆抽调各乡镇文化站辅导员48人,在全县开展文物普查,发现、记录文物单位99处,收集民间零散文物180件。99处文物单位中,古生物化石2处、古遗址6处、古石刻5处、古建筑22处、古墓群53处、古窑址5处、革命遗址4处、革命纪念建筑2处。1988—1989年,县内金称市镇、白仓镇、塘田市镇、河伯乡部分地方,盗墓风严重,期间,仅金称市镇就先后有500余座古墓被盗。1990年,成立邵阳县文物管理所,定编3人(1999年增至8人)。1991年12月,县人民政府发文,划定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同年,杨平怀、蒋蒲清编绘的邵阳县文物保护点分布图载入《中国文物地图册·湖南分册》。1993年,县文物管理所被评为湖南省馆藏文物安全先进单位。1995年5月成立邵阳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其成员由县文化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主要负责人组成。1996年11月,县文物管理所举办《全县文物保护宣传周》活动,在全县13个乡镇进行巡回展览宣传,观众达2万人次。2000年,在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牌。2002年,县文物管理所有馆藏文物220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有战国青铜矛、东汉双鱼铜罐、宋代魂瓶、元代圈纹铜镜、清代白玉璧等。
  另外,县内尚有家庭文物收藏者数十人,主要藏品有古钱币、古玩、字画等。2002年,县内有省文物收藏家协会会员和市文物收藏家协会会员共11人。
  二、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
  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 位于塘田市镇对河村,原为晚清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1938年,吕振羽在此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为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干部,影响甚巨,被国民党当局惊呼为“西南抗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邵阳县第四中学校舍。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国防部部长张爱萍题写了“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匾额。1990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吕振羽故居 位于金称市镇溪田村,为三层楼房,每层三弄,每弄进深两间,砖木结构,青砖墙,小青瓦,上层两侧为吊立木围栏,建筑面积114平方米。199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西新石器时代居住遗址 位于塘田市镇水西村唐家大院。遗址面积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2米,采集的石器有通体磨光的石斧、石硼、石凿、石矛等,陶片有饰有篮纹和绳纹的夹砂纪陶、夹砂黑陶、泥质红陶等,器物有罐、壶等。198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江口春秋时代居住遗址 位于霞塘云乡双江口村罗公庙前。遗址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1~2米,采集的陶片有饰有绳纹、网纹、弦纹、麻布纹的夹砂白陶、泥质夹陶、印纹硬陶等,可辨器物有壶、罐、钵等。198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塘渡口宋代窑址 位于塘渡口镇沿河街。文化堆积层厚者4~5米,薄者2~3米,土色为灰色。暴露痕迹为残存破陶瓷器,如碗、壶、罐、瓶等。1983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代胡曾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阳铺镇秋田村,墓冢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夷为平地,碑记亦不知去向。1992年,村民筹资8.8万元对墓冢重新修葺。
  夫夷侯国遗址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溪市乡梅洲村。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长沙定王子刘义封夫夷侯,筑城于此,故城已不存在,仅存一城墙圹于田垅中央。
  罗公庙遗址(县内第十一中学教师龙白云考证:此地原有一庙,但不在今罗公庙处,而在对岸夫夷水流入之要冲。庙神也不是屈原,而是伍子胥,后庙被洪水冲走。龙白云文中回忆:民国时,罗公庙为四合大院,四周无杂居。有前后3栋正房大门门楣上书写的是“屈公祠”而非罗公庙。进门处第一栋为蜂房式戏楼,第二栋为敞开的大厅,第三栋为正殿,正殿上供的屈原像大于真人,神殿上悬有“三闾风高”的匾额。)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霞塘云乡双江口村,宋元祐六年(1091)建,后经历代续修。1952年,庙宇被毁,今存一耳房。
  高霞观遗址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峰铺镇高霞山。始建于唐代,为唐代县内道人李震修道处,后几度重修。今原观宇不存,仅留残碑数块。20世纪90年代,部分信教群众自发集资重建观宇。
  前坝窑址 位于小溪市乡梅洲村,为元明时代故址。
  固着蛤化石保护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阳铺镇泉井村,为1亿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海底生物化石。
  石燕化石保护区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峰铺镇六甲坪村,为3~4亿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海生腕足动物化石。
  奣岩诗刻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白仓镇竹元村,宋元祐四年(1089)张绶带兵镇压苗民起义时过此,爱其幽深,命名奣岩,于岩壁刻诗4行,楷书。张诗之后,又有宋何扬祖于咸淳戊辰(1268)九月所刻诗,诗4行,行书;跋8行,楷书。
  芙蓉峰石刻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田市镇塘田村有芙蓉峰,壁立数丈,怪石嶙峋,形如芙蓉,宋嘉定戊辰年(1208)夏四月,武冈判官某隶书“芙蓉峰”3字刻石上,每字1尺见方。
  培振文风碑刻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田市镇三角塘村,清道光二十年(1845)立,正面刻“培振文风”4字,楷书,背面刻有乡规民约3行。
  塘田桥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田市镇老街,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建。1986年,有村民自发集资1.5万元维修。
  江东桥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乐乡江东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建,民国3年(1914)补修。1989年,由村民自发集资2.8万元维修。
  源头桥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伯乡江口村,建于清代,1985年,由村民自发集资3.1万元维修。2002年,又由村民自发集资3.2万元再度维修。
  乡贤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小溪市乡文昌村,清代建。
  易氏宗祠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伯乡易仕村,清代建。
  金称市石马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金称市镇陡石村,两具,大小同真马,清道光年间刻制。原石马前各刻有一牵马石人,今石人已毁,石马犹存。
  金称市敬字塔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金称市镇金称市村,清道光七年(1827)建。
  贞姑像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田市镇赤山村,明代石雕(贞姑事见《附录·艺文选录·完贞洞记》)。
  下花桥镇五龙岭烈士墓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花桥镇储英村。1967年,由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委员会修建。2002年,由县人民政府再度修葺。
  此外,县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有:长阳铺镇新立村明代清真寺、郦家坪镇树塘清代敬字塔、郦家坪镇紫塘村清代敬字塔、谷洲镇柏树村邓家清代敬字塔、蔡桥乡乐山村清代敬字塔、金江乡金江村金南山清代香塔、塘田市镇中山村清代敬字塔。
  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代古墓群有白仓镇竹元村汉代古墓群、金称市镇金称市村汉代古墓群、金称市镇金河村唐家汉代古墓群、金称市镇金门村五房头汉代古墓群、塘田市镇河边村汉代古墓群、塘田市镇双井村汉代古墓群、塘田市镇曾家村汉代古墓群、塘田市镇合联村早禾冲汉代古墓群、长乐乡长乐村田家汉代古墓群、长乐乡金家坪汉代古墓群、长乐乡伏溪村王家汉代古墓群、长乐乡伏溪村严家汉代古墓群、下花桥镇大观村长里庵汉代古墓群、下花桥镇五里村长冲汉代古墓群、下花桥镇五里村麻子坪汉代古墓群、谷洲镇鸟山村毛栗山汉代古墓群、谷洲镇大塘村姚家山汉代古墓群、谷洲镇湾里村板栗山汉代古墓群、谷洲镇清水井村天蓬岭汉代古墓群、罗城乡金华村金山汉代古墓群、罗城乡淡茄子铺村石峰岭汉代古墓群、罗城乡柑子塘村谭家汉代古墓群、塘渡口镇罗吉村告状口汉代古墓群、塘渡口镇石虎村石灰邓家汉代古墓群、塘渡口镇向阳村邓家汉代古墓群、塘渡口镇新华村坳上坪汉代古墓群、黄塘乡鱼鳞村下灌冲汉代古墓群、黄塘乡蛇湾村桥头汉代古墓群、黄亭市镇三联村星子山汉代古墓群、五峰铺镇双河村山塘冲汉代古墓群、河伯乡杨青村麻古坪汉代古墓群、白仓镇坦湾村汉代古墓群。
  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晋代古墓群有塘田市镇水西村晋代古墓群、金称市镇金元村晋代古墓群。
  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明代古墓群有河伯乡双合村长兴塘明代古墓群。
  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纪念遗址有金称市镇溪田村的吕振羽、吕持平兄弟为庆母寿于1936年建造的留念亭遗址、塘田市镇油塘村1939年建党培训班旧址、下花桥镇大观村烈士墓、下花桥镇大观村向暄烈士墓。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