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戏剧
分类号: I053
页数: 2
页码: 507-508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县1978年志2002年祁剧、花鼓戏的剧团发展历史。
关键词: 邵阳县 戏剧 文化

内容

一、祁剧
  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几近废弃的祁剧又开始盛行。20世纪80年代,县内祁剧表演团体除邵阳县祁剧团外,另外还有白仓业余祁剧团、五峰铺业余祁剧团、长阳铺祁剧团等半职业性祁剧团16家。
  邵阳县祁剧团 1978年,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更名的邵阳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恢复邵阳县祁剧团名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清退的艺人陆续落实政策回团,剧团重演古装戏,并很快由清一色的传统剧目占据舞台,曾有过短暂的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戏剧事业的普遍不景气,县祁剧团主要艺术骨干陆续离团,演出活动渐趋衰落。1987年,历时13年的新剧院竣工投入使用,未及一年,县祁剧团演出活动即告结束。人员陆续分流到各机关厂矿就业。1989年6月,县祁剧团被撤销,分流后余留人员组成邵阳县演出管理站。剧院被演出管理站作为投影放映场地和接待外地表演团体使用。1978—1989年,县祁剧团历年上演的传统剧目主要有连台本《薛刚反唐》、《杨家将》、《岳飞传》、《粉妆楼》及《斩三妖》、《珍珠塔》、《女盗》、《钱素娟》、《大破天门阵》、《访贤记》等100余个。移植上演的古装戏有《生死牌》、《三打白骨精》、《樊梨花》、《玉麒麟》、《逼上梁山》、《桃花女》等。改编上演的古装戏有《审霜审连》、《双先行》、《法场换子》等。创作上演的现代戏有《青松不老》、《棋高一着》等。创作上演的古装戏有《裙带恨》、《桃花女续本》等。较著名的演员有屈越斌等。
  白仓祁剧团 1978年,何荆州、杜长武等人恢复成立半职业性的白仓祁剧团。1979年,自发集资修建白仓剧院,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白仓祁剧团恢复后,先后培养祁剧表演新秀129人,其中有6人被评为省市优秀演员,有6人先后调进市县专业剧团,38人被外地剧团聘用。先后上演的剧目有130多个,其中传统戏主要有《珍珠塔》、《二度梅》、《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戏主要有《张飞坐衙》、《裙带恨》、《双奇缘》、《访贤记》等,现代戏主要有《喜摘丰收棉》、《新婚之夜》等。1989年11月,白仓祁剧团在全省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祁剧大型剧目《双奇缘》,获优秀民间剧团称号。同年,在全县建国40周年戏剧调演中,演出新编现代戏《新婚之夜》,获一等奖。
  二、花鼓戏
  1978年,县内有业余花鼓戏剧团2家,1981年增至13家,影响较大的有九公桥业余花鼓戏剧团。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半职业性花鼓戏剧团演出活动基本停止,但花鼓戏表演仍在农村民间乐队演出活动中穿插进行。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又先后出现九公桥花鼓剧团、黄亭市花鼓剧团、白仓花鼓剧团、金称市花鼓剧团、杉木桥新星剧团、霞塘云耀安剧团等半职业性民间花鼓戏表演团体,演出多受雇于农村红白喜事中进行,且在演出时穿插音乐、舞蹈表演。2002年,新星剧团和耀安剧团被评为湖南省百佳农村职业剧团。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邵阳县祁剧团
相关机构
白仓祁剧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