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民间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5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民间文化
分类号: G127.64
页数: 3
页码: 505-507
摘要: 本节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县民间演唱文化、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等。
关键词: 邵阳县 民间文化

内容

一、民间演唱
  木偶戏 县内木偶戏主要流行于长阳铺、下花桥、塘渡口、塘田市等地。邵阳解放初,县内有木偶戏箱32副,从艺者15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演出活动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1986年,全县有木偶剧团4个。后随着戏剧的普遍不景气和木偶戏艺人年龄老化,县内木偶戏演出活动逐渐衰亡。
  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指头木偶,为县内独特的民间演唱艺术。表演者只需1人,以布围于方桌上,艺人坐于布围内以手操作小木偶表演,双脚踩打锣鼓,口中且念且唱。剧目以《西游记》故事为主,唱腔雷同祁剧。昔流行于九公桥、黄荆、谷洲等地,九公桥镇白竹村为布袋戏之村,建国初有布袋戏艺人20余人。1956年,由县文化馆朱之凡整理、白竹村艺人刘恒贵表演的布袋戏《杨孝打虎》参加全省民间文艺汇演后,刘被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留用,并随团到欧州和东南亚等地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布袋戏演出活动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逐渐恢复,1986年,县内尚有布袋戏艺人23人。以后又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县内布袋戏演出活动基本停止。1990年,由张智整理、邵阳市电视台拍摄的东田乡白竹村布袋戏专题艺术片,获全国十大城市电视艺术片金牛奖,中央电视一台播映。1995年,张智介绍县内布袋戏的文章《湖南乡村布袋戏》在香港《中国旅游》(英文版)发表。21世纪初,县内布袋戏由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渔鼓 渔鼓昔在全县各地流行,尤以五峰铺、白仓、下花桥为盛。20世纪50—70年代,职业性的渔鼓艺人均弃业务农,但在群众文艺宣传活动中仍偶有渔鼓演唱。20世纪80年代后,职业性的渔鼓艺人又恢复活动,多受雇在农村红白喜事中演唱。1986年,全县有职业性渔鼓艺人45人。2002年,县内有固定的渔鼓场3家。
  扎台戏 扎台戏又称扎故事,在长、宽、高各1米左右的彩箱上固定1根3~4米高的铁杆,铁杆上做数个小铁架,然后将儿童扮成戏曲人物,绑在小铁架上,由4个或8个壮汉抬着游街,伴以彩船、高跷、彩旗、号角、狮舞、打花棍、耍笑和尚等各种表演。扎台戏流行于五峰铺镇,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火神生日,当地居民为消灾禳难,于每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扎故事祭祀火神,活跃市场。20世纪60年代后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常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时举行。1991年11月和1997年10月,五峰铺扎台戏先后应邀为邵阳市蜜桔节开幕式和邵阳市二千五百年城庆开幕式表演,均获一等奖。
  舞龙 舞狮 县内常有由业余武术班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龙狮舞队,空闲训练,逢年过节走村串户献艺。1985年,县内有民间舞狮队和舞龙队62个,1996年减至15个。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民间乐队,多兼有舞龙舞狮表演以应红白喜事所需。
  高跷 高跷流行于白仓镇,常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举行。1991年11月,白仓高跷队应邀为邵阳市蜜桔节表演,获二等奖。1994年9月,应广东省旅游局邀请,白仓高跷队在广州市东方乐园为中国旅游节表演20多天,香港报纸曾予以报道。同年11月始,又在广东省番禺市飞龙娱乐城持续表演近一年。1997年在邵阳市城庆游行表演中获特等奖。
  送财神和打莲花落 送财神和打莲花落昔均为半乞讨性的文化行为,多于春节前后挨门说唱献艺以求取施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类乞讨性文化行为被禁止,但莲花落却一直是群众文艺活动中的一种演唱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送财神之风又在县内兴起,但已失其文化内涵,变为一种纯乞讨行为。
  魔术杂耍 魔术杂耍流行于黄塘乡蛇湾和九公桥镇东田冲一带,2002年,县内有杂耍艺人20余人。
  除以上门类外,昔县内传统民间演唱门类尚有流行于五峰铺一带的丝弦,流行于九公桥、长阳铺、下花桥、郦家坪一带的地花鼓,流行于九公桥镇东田冲一带的三棒鼓、板凳龙、七把刀、踩软索、打花棍、数课子、捂土地、庆娘娘、打铙钹等,今多失传。
  二、民间文学
  县内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有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民间礼俗文学等。1986年,县文化馆收集民间文学作品1.06万件,其中民歌4586首,民间故事500篇,并精选其中1291件,汇编成《邵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内含民歌490首、民间故事81篇、谚语720条。
  县内流传的民歌多为抒发男女恋情、控诉包办婚姻、歌唱劳动欢乐、慨叹世道不平、劝恶扬善、蔑视封建皇权等内容,语言生动,一般为七言四句,也有数十句一组的长歌。流传较广的民歌有《十月古人》、《十月怀胎》、《十月飘》等。
  县内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有机智人物故事、地名神话传说、对联故事、笑话趣闻、其他人物传说等内容。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传诵于九公桥一带的《伍三矮子》、传诵于金称市一带的《吕律》、传诵于郦家坪一带的《艾三右》、传诵于五峰铺一带的《砚满先生》、传诵于河伯乡一带的《四发》、传诵于塘渡口一带的《唐惑食》等。地名神话传说各地都有,主要有传诵于谷洲一带的《将军石》,传诵于白仓一带的《饭碗山》、《鸟语湾》,传诵于五峰铺和下花桥一带的《洗肚坝》、《板桥》、《驻马桥》,传诵于塘渡口一带的《罗公庙》等。对联故事或叙述穷弱者以对联智斗富豪,或说机智正直者以对联讥讽顽劣刁钻者,或嵌地名人名,或谐字音字形,对仗工整贴切,脍炙人口。
  县内流传的笑话趣闻或谐方言,或讥流弊,或砭世俗,往往三五语点石成金,余味无穷。
  民间礼俗文学主要有断梁和撒花歌。断梁亦称赞梁,即在农村修建新房架设栋梁的仪式上,匠人和观者即兴而诵的一种歌谣,内容多为祝贺新房主人的恭维之辞。撒花歌是在丧事之夜,人们伴灵时互相唱和以活跃灵堂气氛的一种歌谣,内容多为追思亡者生平,有说唱两种形式,此俗至今不衰。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曾流行许多针砭时弊的新民谣、新民谚和新笑话故事,有些虽过于粗俗,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一针见血,传播较广。
  三、民间工艺
  县内民间工艺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纸扎、剪纸等。
  县内石雕以石狮著名,清咸丰年间东田冲大财主伍烈八为其儿媳所修的石刻贞节牌坊和民国初年护国军将领莫远武在白仓为庆母寿所修的石刻牌坊、黄塘唐氏道公祠所刻石狮、清道光年间金称市石匠李友交所刻石马,皆为一方之精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石刻艺术一度绝迹,原有的石刻多毁于“文化大革命”。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民间石雕再度勃兴,作品主要为石狮和坟碑石刻。机关、厂矿及部分殷实家庭,石狮蹲于门首者随处可见,雕龙镌凤的坟碑亦遍布山野坟头,且日趋高档,并由传统手工雕刻转变为电动机械操作。2002年,黄塘道公祠石狮被盗卖文物者偷走。
  县内木雕昔多见于家具、房屋建筑及寺庙神像雕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民间木雕艺术亦一度趋于消亡,留存于房屋建筑、民间家具的木雕作品多遭毁坏。20世纪80年代,县内木雕艺术又渐恢复,作品多见于寺庙神像,但工艺精湛者少。1985年,五峰铺新桥村刘厚巨,将其土地改革时分得的一张千工镂花床献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20世纪90年代,始有人在县内收购残存木雕作品,作为文物贩卖和收藏。
  县内泥塑作品昔多见于房屋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濒临失传。21世纪初复兴,主要作者有唐中汉、吴人豪、刘友强等,重要作品有唐中汉为县内普济寺绘塑的“四大天王像”、普济寺牌坊泥塑,刘友强为2000年县内花卉展创作的“天女散花”等。21世纪初,吴人豪创办人豪雕刻学校。
  昔县内有专门的纸扎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弃业从农,20世纪80年代后复兴,工艺以制作丧事活动中的棺罩、灵屋、花圈、纸衣冠为主。
  县内剪纸工艺品有窗花、花边和墙报刊头等。
  除以上门类外,县内民间工艺尚有壁画、染布印花、编织等,今多失传。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