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5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
分类号: G127.64
页数: 2
页码: 499-5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县群众文化机构:邵阳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业余群众文化团体的创办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 邵阳县 群众文化 机构 团体

内容

邵阳县文化馆 邵阳县文化馆为县内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成立于1951年,原址在县委大会场前门楼。负责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和业余文艺创作,编印群众演唱资料,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文化馆业务活动基本停止。1976年始,县文化馆各项业务活动相继恢复。此后,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经历了十余年的繁荣时期。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凤凰街南端征地3.2亩新建馆舍,5层、1200平方米。1984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4人,设文学、戏剧、音乐、表演、美术摄影5个辅导组。20世纪90年代始,县文化馆因经费短缺而处于半瘫痪状态。2002年,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2人。
  乡镇文化站 1978年,全县有民办公助的公社文化站37个,每站配三分之一脱产的文化辅导员1人,每人每月由县文化馆发误工补贴12元。1979年,从全县城镇待业青年中招聘全脱产公社文化站辅导员12名。1980年,在白仓试办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981年,邵阳地区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现场会在县内召开。1985年,从原文化站辅导员中录用16人为专职文化干部。1986年,全县乡镇文化站收归县文化局管理。1989—1992年,各乡镇先后聘用18名文化辅导员到文化站工作。1993年,在全县建立10个文化中心站。1994年,全县文化站工作人员增至50名。1995年撤区并乡后,原来的区乡文化站归并为22个乡镇文化站,人员下放到乡镇管理,工资由乡镇财政发放。由于各文化站对乡镇规定的财政创收任务普遍无法完成,文化站工作人员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工作均处于半瘫痪状态。1998年3月,12名有连续10年以上工龄的原三分之一脱产的文化辅导员被录用为全民合同工。2002年,乡镇文化站更名宣传文化站,人员仍收归县文化局管理。是年全县有宣传文化站23个,其中五峰铺镇文化站为湖南省“百强文化站”之一。当年全县文化站有工作人员52人,同年长阳铺镇文化站和郦家坪镇文化站纳入中央《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规划,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共对长阳铺镇文化站拨款18.5万元,修建宣传文化大楼,4层、408平方米。同时,省财政厅对郦家坪镇文化站拨款20万元、县财政拨款6万元,修建郦家坪镇文化活动大楼,3层,348.6平方米。
  业余群众文化团体 1978年,县内推广新化县孟公大队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大办政治夜校、农村文艺宣传队和农村图书室,但多流于形式。改革开放后,县内始出现经营性的群众文艺团体。1980年,全县有舞狮队67个,渔鼓队3个,杂技队2个,布袋戏担12副。1982年,全县有业余祁剧团17个,业余花鼓剧团13个,业余木偶剧团6个。1986年,县内有业余祁剧和花鼓戏剧团共11个,舞狮队50个,龙灯队2个,木偶剧团4个,杂技队20个,布袋戏担20副。2002年,县内有业余群众文化团体71家,其中民间铜管乐队54家,民间花鼓戏剧团4家,渔鼓场3家,腰鼓队10个,歌舞娱乐厅18家。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邵阳县文化馆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