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群众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4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群众文化
分类号: G127.64
页数: 9
页码: 499-507
摘要: 本章记述了邵阳县1978年至2002年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群众业余文艺表演、业余文艺创作、业余艺术培训、民间文化。
关键词: 邵阳县 群众文化

内容

第一节 群众文化机构和团体
  邵阳县文化馆 邵阳县文化馆为县内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成立于1951年,原址在县委大会场前门楼。负责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和业余文艺创作,编印群众演唱资料,搜集整理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文化馆业务活动基本停止。1976年始,县文化馆各项业务活动相继恢复。此后,全县群众文化活动在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经历了十余年的繁荣时期。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凤凰街南端征地3.2亩新建馆舍,5层、1200平方米。1984年,县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4人,设文学、戏剧、音乐、表演、美术摄影5个辅导组。20世纪90年代始,县文化馆因经费短缺而处于半瘫痪状态。2002年,文化馆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副研究馆员2人,馆员2人。
  乡镇文化站 1978年,全县有民办公助的公社文化站37个,每站配三分之一脱产的文化辅导员1人,每人每月由县文化馆发误工补贴12元。1979年,从全县城镇待业青年中招聘全脱产公社文化站辅导员12名。1980年,在白仓试办农村集镇文化中心。1981年,邵阳地区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现场会在县内召开。1985年,从原文化站辅导员中录用16人为专职文化干部。1986年,全县乡镇文化站收归县文化局管理。1989—1992年,各乡镇先后聘用18名文化辅导员到文化站工作。1993年,在全县建立10个文化中心站。1994年,全县文化站工作人员增至50名。1995年撤区并乡后,原来的区乡文化站归并为22个乡镇文化站,人员下放到乡镇管理,工资由乡镇财政发放。由于各文化站对乡镇规定的财政创收任务普遍无法完成,文化站工作人员工资不能正常发放,工作均处于半瘫痪状态。1998年3月,12名有连续10年以上工龄的原三分之一脱产的文化辅导员被录用为全民合同工。2002年,乡镇文化站更名宣传文化站,人员仍收归县文化局管理。是年全县有宣传文化站23个,其中五峰铺镇文化站为湖南省“百强文化站”之一。当年全县文化站有工作人员52人,同年长阳铺镇文化站和郦家坪镇文化站纳入中央《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规划,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中共邵阳市委宣传部共对长阳铺镇文化站拨款18.5万元,修建宣传文化大楼,4层、408平方米。同时,省财政厅对郦家坪镇文化站拨款20万元、县财政拨款6万元,修建郦家坪镇文化活动大楼,3层,348.6平方米。
  业余群众文化团体 1978年,县内推广新化县孟公大队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大办政治夜校、农村文艺宣传队和农村图书室,但多流于形式。改革开放后,县内始出现经营性的群众文艺团体。1980年,全县有舞狮队67个,渔鼓队3个,杂技队2个,布袋戏担12副。1982年,全县有业余祁剧团17个,业余花鼓剧团13个,业余木偶剧团6个。1986年,县内有业余祁剧和花鼓戏剧团共11个,舞狮队50个,龙灯队2个,木偶剧团4个,杂技队20个,布袋戏担20副。2002年,县内有业余群众文化团体71家,其中民间铜管乐队54家,民间花鼓戏剧团4家,渔鼓场3家,腰鼓队10个,歌舞娱乐厅18家。
  第二节 群众业余文艺表演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群众文艺表演活动仍以政治宣传为主,县文化部门和各公社常不定期地组织各种文艺汇演活动。1981年,县文化馆、县总工会、县团委、县广播局、塘渡口镇文化站联合组建业余广播合唱团,成员35人,两年后解散。1982年,在邵阳地区业余戏剧汇报演出中,邵阳县代表队演出的花鼓戏《华三甫卖药》获二等奖。1978—1985年,县内曾先后组织各种全县性群众文艺汇演活动4次,参加演出者近1000人次。期间,还组织代表队参加全市各类汇演、调演活动4次,赴省汇演2次。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在重大会议和重要庆典活动期间,由县委宣传部或县文化局举办各种文艺晚会,或和其他单位联合举办各种文艺表演赛事。1986年春节,县文化馆举办“笑的艺术”和“狮灯舞”大赛。同年,塘渡口镇文化站组建全县第一支铜管乐队,后县内民间乐队相继涌现。1989年,县内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40周年戏剧调演。同年12月,县文化局举办全县狮舞大赛,19个乡镇代表队共200余人参赛。
  20世纪80年代末期,县城塘渡口曾一度出现街头卡拉OK。以后,营业性歌厅很快在县城和主要集镇兴起,家庭卡拉OK亦同时流行。1990年,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团委、县总工会、县体委、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五四文艺表演赛”。1990年,县文化局举办全县“社教年”民间文艺调演,参演节目34个,评出优秀节目9个。同年端午节,五峰铺镇文化站在县城举办扎台戏表演,观众近万人,省新闻图片社、市电视台予以专题报道。同年岩口铺镇举办民间文化集会,300余人进行游行表演。1995年5月,县文化局、县电视台等7个部门联合举办“形象杯歌手大赛”。1996年3月,县文化局举办全县首届“公关、礼仪、歌舞、器乐大赛”。同年5月,县文化局举办全县“铜管乐队大赛”,7个代表队参赛,塘渡口镇白羊铺村代表队获一等奖,黄塘乡代表队获特别奖。
  1996年9月,县内业余歌手黎涌在全市农民歌手选拔赛上获一等奖。1997年,县文化局先后举办全县首届“演讲与主持人大奖赛”和“庆七一、迎香港回归大型歌咏比赛”,全县30多个单位组队参加,县委书记石民生、县长曾建秋、县人大主任唐清洲、县政协主席吕敬忠及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带头参加歌咏赛。同时,九公桥镇和黄塘乡分别举行“迎香港回归文艺晚会”。
  1998年,县农业银行业余歌手王中心获湖南省“炎帝杯”青年歌手大赛二等奖。
  1999年10月1日,长阳铺镇举行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艺大游行,42个单位参加,分18个方队,720人参加游行演出。1999年12月,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中,县特殊学校聋哑学生表演的舞蹈“童乐”获优秀节目奖。20世纪90年代末期,半职业性民间乐队演出十分火爆。民间乐队兼融歌舞、曲艺和戏剧表演,在城乡红白喜事时受雇演出,每个乐队一般有演职员10人左右,平时各自为业,有演出活动临时集中,每演出一场,向雇主收费400~800元不等。时县内有民间乐队54家,每年演出约3000场次。同时,县内部分集镇有由中老年妇女组成的腰鼓队,常受雇在单位团体的庆典和农村红白喜事中表演。
  2001年建党8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县财政拨款7万元,各单位筹款40万元,由县委宣传部主持,举办“颂歌献给党”、“党旗颂”等大型文艺晚会,县直各单位共10个代表队、500余人参赛。同期,还举办了“三热爱”铜管乐队环城游行活动。2002年元旦,县文化局举办“金世纪元旦文艺晚会”。同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县城东拓奠基典礼、县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期间,均由县委宣传部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每次都耗资十余万甚至数十万元。
  1986—2002年,全县共举办文艺晚会和文艺表演大赛86次,先后参加演出者1万余人次。
  第三节 业余文艺创作
  县内无专业文艺创作队伍,文艺创作均系文艺爱好者的业余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业余文艺创作队伍不断扩大。1986年,全县共有文学社团12个,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作品的业余文艺作者139人,其中文学作者42人,戏剧作者23人,音乐作者39人,美术作者23人,摄影作者12人。1951—1986年,县内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展览、出版作品1517件,其中,文学作品397件,音乐作品338件,戏剧作品58件,美术作品618件,摄影作品106件。2002年,县内有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过作品的作者429人,其中文学作者236人,戏剧作者21人,音乐作者58人,美术作者46人,摄影作者27人,书法作者41人。同年,县内有各类省文艺家协会会员18人,其中省作协会员4人,省美协会员3人,省书协会员1人,省戏协会员4人,省音协会员3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人,省楹联协会会员1人。1978—2002年,县文化馆、县文化局、县文联先后创办过《工农兵文艺》、《邵阳文艺》、《江花》、《乐苑》、《夫夷文化》、《新歌试唱》、《邵阳歌声》等内部文艺刊物。1986—2002年,县内作者共发表展出各类作品近6万件,出版各类文艺作品140部。
  一、文学创作
  (一)小说
  1978—2002年,县内作者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短篇和微型小说3000篇,中篇小说1部,出版短篇小说集3部,长篇小说1部。主要作者和主要作品有:
  夏启平自1986年始,发表微型小说100余篇。2001年,其微型小说和散文合集《读海》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伍奇志自1989年始,陆续发表短篇小说200余篇。2000年,其短篇小说集《没那么简单》由珠海出版社出版。
  罗辉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在全国40余家刊物发表微型小说,其中先后有15篇作品获奖。
  1989年,彭嵬骅在湖南《记者文学》发表中篇小说《河伯岭鬼影》。
  1998年,县二中女学生赵洁的长篇小说《雨季打湿学子梦》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2001年,林汉筠微型小说集《侵蚀的天空》由深圳出版社出版。
  县内发表过短篇小说的作者还有刘少峨、王步新、张幸福、刘宇魁、莫测、莫雄古、匡浩、吕丹霞、胡国雄等。
  (二)散文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邓杰先后在全国8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400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红丘陵男人》、《我的祖辈》、《北海融冰》、《一次沮丧的日出》、《新米节》等。王永中在全国报刊发表散文200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有《这一支歌唱给你》、《小溪市码头》、《燃烧在山乡的红烛》、《开发区下马内幕》等。彭真平发表散文200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早春的苔藓》、《读海燕雕像》、《汀洲》等。林汉筠发表散文300余篇,并出版散文集《卓越辉煌》。夏启平先后有17篇散文在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
  20世纪90年代,罗美中、陆志坚、周佑清等在全国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其中陆志坚先后发表杂文800余篇。
  1999年,罗美中的杂文集《人生初诠》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2000年,黄连德出版散文集《白水清溪》。
  县内发表散文作品的作者还有简方杰、粟小珍、刘少峨等。
  21世纪初,唐畏保撰写的部分铭文在县内有一定影响。
  (三)诗词楹联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刘宝田先后发表新诗200余首并多次获奖(不含其1985年调离本县后发表的作品)。1986年,李青松创办哲理诗刊社,编办《哲理诗刊》杂志,冰心、艾青曾为《哲理诗刊》题词。李青松先后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1000余首,1992年后相继出版《灵魂的家园》、《灵魂的飞鸟》、《天真之歌》、《重温亲人》、《我之歌》、《悟道与逍遥》、《李青松短诗选》等8部诗集。黎均学自1980年始,发表新诗200余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春天》、《三月》等。伍培阳自1986年始,发表诗歌600余首,先后出版诗集《湖》和《男子汉的相思》。肖斌伟自1989年始,在《儿童文学》等刊物发表诗歌100余首,较有影响的作品有《生命之歌》等。王永中自1984年始,相继在全国报刊发表散文诗600余首,先后10次获奖,并出版《蓝色的相思》和《寻找》两部散文诗集,其《山林里的情韵》收入《中国散文诗大系》。1985年,王永中、邓杰、伍培阳等发起成立资江潮散文诗社,会员达600余人。邓杰自同年始,发表散文诗800余首,先后出版《邓杰散文诗选》和《走进风雨》两部散文诗集。
  县内发表新诗的作者还有邓流沙、邓舟帆、彭真平、刘宇魁、肖兴国、简方杰、罗锦旗等80余人。
  20世纪90年代始,县内还形成一个旧体诗词和楹联创作群,主要作者有邓星林、张运祥、吴泽民、刘昨非、张济安、阮彬、陈国梁等。1992年,张运祥的《趣联漫话》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四)戏剧影视文学
  县内戏剧文学创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作者有邓若侠、肖飞天、艾儒阶等。主要作品有肖飞天的《真假货郎担》、《风雨夜会》,邓若侠的《窗口秘密》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县内戏剧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作者有王启明、张智、刘少峨、唐畏保等。王启明自1978年后,共发表剧本22部,15次获奖,主要作品有《青松不老》、《县长帮工》、《美人历》、《请工榜》、《糯米坨和火辣子》、《带泪的礼物》、《花开花落》、《折箫记》、《春风店记事》等。张智的主要作品有《棋高一着》、《裙带恨》等。刘少峨1989年创作的微型小戏《春晨》获湖南省戏剧创作二等奖。唐畏保1982年和王启明、邓若侠共同创作的剧本《华三甫卖药》获邵阳地区戏剧创作二等奖。1985年,唐畏保创作的《乐朝天作媒》获湖南省现代小戏创作一等奖、文化部全国农村题材小戏创作二等奖。1986年,唐畏保创作的古装戏《桃花女续本》获全市戏剧创作二等奖。2000年,张幸福发表电视剧本《活水》。2002年,王步新出版电影文学剧本集《红鸳鸯》。
  二、艺术创作
  美术 1978—2002年,县内美术作者共发表和展出作品8000余幅,主要作者有赵夫、李化球、吴人豪、杨新志、唐中汉、胡远洁、李云春、胡善庆、张克勤、李拥军等。赵夫先后在《人民日报》及全国性美术刊物发表美术作品300余件,其中《牧羊女》、《魏源》、《踏青去》、《艳阳秋》、《秋实》、《山那边人家》等50余件作品在全国部分城市和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展出并获奖,其1983年创作的工笔画《春日融融》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1985年,赵夫、李化球、刘生培、杨新志等人组织成立“朝天辣漫画组”,至2002年,在全国100余家报刊发表漫画作品6000余件,其中李化球发表漫画作品2310件,40余件作品获奖,重点作品有《无题》、《在是非面前》、《新闻》、《读报》等;杨新志发表漫画作品1600余件,《看进去了》、《一不做,二不休》、《特制眼镜》等4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创作奖。2001年,吴人豪出版挂历画册《宝庆精魂》。
  书法 县内主要书法作者有赵夫、唐中汉、谢瑞雄、吴人豪、王北华、王卓明、王国良、刘生培、李贵明等。唐中汉擅行草,尤精小楷,其作品十余次赴省参展获奖。1999年,唐中汉、谢瑞雄、王卓明、刘生培分别获文化部和湖南省“建国五十周年书法作品奖”。2000年,王北华获文化部“金鹅奖书画展一等奖”。周向峰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获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和二等奖。王国良自20世纪80年代始,先后在全国各类书法大赛中获金奖1次、银奖1次、铜奖13次。
  摄影 县内主要摄影作者有蒋志舟、石石民、卿德明、李爱民、蒋啸涛、唐认国、朱婷婷等。蒋志舟1980—1992年在县内工作期间,共发表摄影作品170件,国内获奖80余次,国际获奖12次,重点作品有《磁场》、《古稀图》、《一代书生》、《山乡情韵》、《童稚梦幻》等。其1985年创作的《大地》获上海首届国际影展三等奖,并在46个国家和地区展出。1989年,蒋志舟被评为湖南摄影十杰之一。石石民的获奖摄影作品有《逗瀑》、《冰地飞天》等。蒋啸涛的《后补国手》、《耕耘者》、《望岁》分别在国内和国际影展中获奖。
  音乐舞蹈 县内主要音乐作者有尹晓星、朱之凡、林绿琪、邓尧民、蒋蒲清、黄雄飞、邓伯瑾等,舞蹈作者有李盛湘、朱舞等。尹晓星创作的歌曲《节约歌》被选入中小学音乐教材。朱之凡收集县内民间音乐,编有《邵阳县民间音乐集成》(油印)。林绿琪的音乐作品《门门功课都学好》、《太阳下山了》等先后获湖南省音乐创作奖,其中《太阳下山了》被选入《中外儿童歌曲选》,并被录制盒带全国发行。蒋蒲清先后发表歌曲作品30余首,重点作品有《青春是什么》等。1986年,李盛湘编导、林绿琪谱曲的《钹舞》获湖南省民间舞蹈调演二等奖和全国民间舞蹈调演“丰收奖”,并被选送参加波兰国际艺术节演出。1989年,黄雄飞创作的《春晨》在“湖南省洞庭之秋艺术节”中获音乐二等奖。邓尧民先后为50余部戏剧谱曲,其中《魂断鸡鸣寺》获湖南省戏曲音乐创作奖,《梦神记》获湖南省戏曲音乐设计奖。1998年,县文联汇集县内作者较有影响的歌曲作品,编印歌曲集《七月的歌谣》。2000年,邓伯瑾创作的歌曲《我的好妈妈》入编全国高校音乐教材。2001年,邓伯瑾创作的歌曲《新娘出嫁》入编《音乐舞蹈艺术教学》一书。王泽南先后发表歌词100余首,其中《迁新房》(邓尧民、尹晓星作曲)、《为子孙留点什么》入选《湖南省文艺百家文库》。2002年,朱舞编导的《蛐蛐谣》获湖南省《三湘蒲公英》歌舞大赛银奖。
  第四节 业余艺术培训
  1978—1985年,县内每年由县文化馆无偿举办各种短期文艺培训,每期5~10天,内容有文学、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培训对象为公社(乡)文化站辅导员和业余作者。参加培训人员除由县文化馆提供食宿外,每人每天还发给8角钱的误工补贴。以后,县文化馆经费日趋紧张,无力组织免费艺术培训。但县城和其他集镇始出现个人举办的艺术培训,先后开办有二胡演奏、绘画速写、电子琴演奏、舞蹈、书法、泥塑雕刻等培训班,实行收费教学,招收中小学生和幼儿参加学习。举办者多为在职或退休的音乐美术教师,部分大中专艺术学校学生亦利用寒暑假期间,在县内举办短期培训班。各培训班每期每生交费数百元不等,高的过千元。1998年,下花桥镇青年李良明创办文艺创作培训班,开设文学、美术、音乐三个专业课,聘专业老师任教,每期学员达60余人。2002年5月,五峰铺镇文化站站长吕健玉创办“潜裕艺术馆”,进行美术书画培训。当年全县有各类业余文艺培训班20个。
  第五节 民间文化
  一、民间演唱
  木偶戏 县内木偶戏主要流行于长阳铺、下花桥、塘渡口、塘田市等地。邵阳解放初,县内有木偶戏箱32副,从艺者150余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演出活动被禁止,20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1986年,全县有木偶剧团4个。后随着戏剧的普遍不景气和木偶戏艺人年龄老化,县内木偶戏演出活动逐渐衰亡。
  布袋戏 布袋戏又称指头木偶,为县内独特的民间演唱艺术。表演者只需1人,以布围于方桌上,艺人坐于布围内以手操作小木偶表演,双脚踩打锣鼓,口中且念且唱。剧目以《西游记》故事为主,唱腔雷同祁剧。昔流行于九公桥、黄荆、谷洲等地,九公桥镇白竹村为布袋戏之村,建国初有布袋戏艺人20余人。1956年,由县文化馆朱之凡整理、白竹村艺人刘恒贵表演的布袋戏《杨孝打虎》参加全省民间文艺汇演后,刘被湖南省皮影木偶剧团留用,并随团到欧州和东南亚等地表演。“文化大革命”时期,布袋戏演出活动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逐渐恢复,1986年,县内尚有布袋戏艺人23人。以后又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县内布袋戏演出活动基本停止。1990年,由张智整理、邵阳市电视台拍摄的东田乡白竹村布袋戏专题艺术片,获全国十大城市电视艺术片金牛奖,中央电视一台播映。1995年,张智介绍县内布袋戏的文章《湖南乡村布袋戏》在香港《中国旅游》(英文版)发表。21世纪初,县内布袋戏由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
  渔鼓 渔鼓昔在全县各地流行,尤以五峰铺、白仓、下花桥为盛。20世纪50—70年代,职业性的渔鼓艺人均弃业务农,但在群众文艺宣传活动中仍偶有渔鼓演唱。20世纪80年代后,职业性的渔鼓艺人又恢复活动,多受雇在农村红白喜事中演唱。1986年,全县有职业性渔鼓艺人45人。2002年,县内有固定的渔鼓场3家。
  扎台戏 扎台戏又称扎故事,在长、宽、高各1米左右的彩箱上固定1根3~4米高的铁杆,铁杆上做数个小铁架,然后将儿童扮成戏曲人物,绑在小铁架上,由4个或8个壮汉抬着游街,伴以彩船、高跷、彩旗、号角、狮舞、打花棍、耍笑和尚等各种表演。扎台戏流行于五峰铺镇,相传农历六月十九日为火神生日,当地居民为消灾禳难,于每年六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扎故事祭祀火神,活跃市场。20世纪60年代后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恢复,常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时举行。1991年11月和1997年10月,五峰铺扎台戏先后应邀为邵阳市蜜桔节开幕式和邵阳市二千五百年城庆开幕式表演,均获一等奖。
  舞龙 舞狮 县内常有由业余武术班或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龙狮舞队,空闲训练,逢年过节走村串户献艺。1985年,县内有民间舞狮队和舞龙队62个,1996年减至15个。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民间乐队,多兼有舞龙舞狮表演以应红白喜事所需。
  高跷 高跷流行于白仓镇,常在重大节庆活动中举行。1991年11月,白仓高跷队应邀为邵阳市蜜桔节表演,获二等奖。1994年9月,应广东省旅游局邀请,白仓高跷队在广州市东方乐园为中国旅游节表演20多天,香港报纸曾予以报道。同年11月始,又在广东省番禺市飞龙娱乐城持续表演近一年。1997年在邵阳市城庆游行表演中获特等奖。
  送财神和打莲花落 送财神和打莲花落昔均为半乞讨性的文化行为,多于春节前后挨门说唱献艺以求取施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类乞讨性文化行为被禁止,但莲花落却一直是群众文艺活动中的一种演唱形式。20世纪80年代后,送财神之风又在县内兴起,但已失其文化内涵,变为一种纯乞讨行为。
  魔术杂耍 魔术杂耍流行于黄塘乡蛇湾和九公桥镇东田冲一带,2002年,县内有杂耍艺人20余人。
  除以上门类外,昔县内传统民间演唱门类尚有流行于五峰铺一带的丝弦,流行于九公桥、长阳铺、下花桥、郦家坪一带的地花鼓,流行于九公桥镇东田冲一带的三棒鼓、板凳龙、七把刀、踩软索、打花棍、数课子、捂土地、庆娘娘、打铙钹等,今多失传。
  二、民间文学
  县内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主要有民歌、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歇后语、民间礼俗文学等。1986年,县文化馆收集民间文学作品1.06万件,其中民歌4586首,民间故事500篇,并精选其中1291件,汇编成《邵阳县民间文学集成》,内含民歌490首、民间故事81篇、谚语720条。
  县内流传的民歌多为抒发男女恋情、控诉包办婚姻、歌唱劳动欢乐、慨叹世道不平、劝恶扬善、蔑视封建皇权等内容,语言生动,一般为七言四句,也有数十句一组的长歌。流传较广的民歌有《十月古人》、《十月怀胎》、《十月飘》等。
  县内流传的民间故事主要有机智人物故事、地名神话传说、对联故事、笑话趣闻、其他人物传说等内容。机智人物故事主要有传诵于九公桥一带的《伍三矮子》、传诵于金称市一带的《吕律》、传诵于郦家坪一带的《艾三右》、传诵于五峰铺一带的《砚满先生》、传诵于河伯乡一带的《四发》、传诵于塘渡口一带的《唐惑食》等。地名神话传说各地都有,主要有传诵于谷洲一带的《将军石》,传诵于白仓一带的《饭碗山》、《鸟语湾》,传诵于五峰铺和下花桥一带的《洗肚坝》、《板桥》、《驻马桥》,传诵于塘渡口一带的《罗公庙》等。对联故事或叙述穷弱者以对联智斗富豪,或说机智正直者以对联讥讽顽劣刁钻者,或嵌地名人名,或谐字音字形,对仗工整贴切,脍炙人口。
  县内流传的笑话趣闻或谐方言,或讥流弊,或砭世俗,往往三五语点石成金,余味无穷。
  民间礼俗文学主要有断梁和撒花歌。断梁亦称赞梁,即在农村修建新房架设栋梁的仪式上,匠人和观者即兴而诵的一种歌谣,内容多为祝贺新房主人的恭维之辞。撒花歌是在丧事之夜,人们伴灵时互相唱和以活跃灵堂气氛的一种歌谣,内容多为追思亡者生平,有说唱两种形式,此俗至今不衰。
  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曾流行许多针砭时弊的新民谣、新民谚和新笑话故事,有些虽过于粗俗,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一针见血,传播较广。
  三、民间工艺
  县内民间工艺主要有石雕、木雕、泥塑、纸扎、剪纸等。
  县内石雕以石狮著名,清咸丰年间东田冲大财主伍烈八为其儿媳所修的石刻贞节牌坊和民国初年护国军将领莫远武在白仓为庆母寿所修的石刻牌坊、黄塘唐氏道公祠所刻石狮、清道光年间金称市石匠李友交所刻石马,皆为一方之精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石刻艺术一度绝迹,原有的石刻多毁于“文化大革命”。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民间石雕再度勃兴,作品主要为石狮和坟碑石刻。机关、厂矿及部分殷实家庭,石狮蹲于门首者随处可见,雕龙镌凤的坟碑亦遍布山野坟头,且日趋高档,并由传统手工雕刻转变为电动机械操作。2002年,黄塘道公祠石狮被盗卖文物者偷走。
  县内木雕昔多见于家具、房屋建筑及寺庙神像雕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民间木雕艺术亦一度趋于消亡,留存于房屋建筑、民间家具的木雕作品多遭毁坏。20世纪80年代,县内木雕艺术又渐恢复,作品多见于寺庙神像,但工艺精湛者少。1985年,五峰铺新桥村刘厚巨,将其土地改革时分得的一张千工镂花床献于湖南省博物馆收藏。20世纪90年代,始有人在县内收购残存木雕作品,作为文物贩卖和收藏。
  县内泥塑作品昔多见于房屋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艺濒临失传。21世纪初复兴,主要作者有唐中汉、吴人豪、刘友强等,重要作品有唐中汉为县内普济寺绘塑的“四大天王像”、普济寺牌坊泥塑,刘友强为2000年县内花卉展创作的“天女散花”等。21世纪初,吴人豪创办人豪雕刻学校。
  昔县内有专门的纸扎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弃业从农,20世纪80年代后复兴,工艺以制作丧事活动中的棺罩、灵屋、花圈、纸衣冠为主。
  县内剪纸工艺品有窗花、花边和墙报刊头等。
  除以上门类外,县内民间工艺尚有壁画、染布印花、编织等,今多失传。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