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分类号: G720
页数: 2
页码: 478-479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邵阳县1978年到2000年农民业余教育包括扫盲教育、农民业余小学、农民业余中学、乡(镇)村农校情况。
关键词: 农民 业余 教育

内容

一、扫盲教育
  1978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发布后,县内各区、社均配备了业余教育专干。9月,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派出18人的扫盲工作组到河伯公社进行扫盲试点,组织350名学员集中住宿、开餐、劳动、学习,历时50天,学员脱盲率为97%。其后5个月内,全县开办集中扫盲班464个,9260名学员中,有8610人脱盲。20世纪80年代,县内扫盲工作有所放松,青少年中新的文盲、半文盲陆续产生。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县内38万名青壮年中,有文盲、半文盲2.2万人。是年始,县内强化政府扫盲行为,层层签订扫盲责任状,实行县、乡、村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的扫盲双线承包责任制,限期完成扫盲任务。规定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抽5%,教育附加费中抽2%,县财政收入中抽0.3%用作扫盲经费,乡村自筹扫盲经费人均不得少于0.5元。另外还发动社会为扫盲捐款集资。期间,各乡(镇)陆续建有农校和扫盲办公室。1993年8月,在全省扫盲工作会议上,县内九公桥镇被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镇。1997年,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扫盲工作7次,召开扫盲动员督促会2次,下发扫盲文件4个,全县乡(镇)、村召开扫盲会议48场次,县教委编印扫盲辅导资料50余种,全县制作扫盲永久性标语1356条,制作识字牌640块。同时对在限期内脱盲人员和扫盲教师进行奖励。在申领招工和生育指标、开具结婚和外出打工证明、批建房屋基地和办理户口迁移、贷款等手续时,对不参加扫盲学习的文盲、半文盲实行限制。1991—1997年,全县累计扫除文盲、半文盲1.5万人。1997年,县内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6%,脱盲巩固率为98%。1998—2000年,县内扫除文盲、半文盲0.6万人,达到无盲县的目标。
  二、农民业余小学
  县内开办农民业余小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时办时停。1979年,根据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县开办农民业余小学115所,有学员3450人。1985年增至145所,学员4346人。农民业余小学学习期限2~3年,成绩合格者可以报考全日制初中。1980—1985年,全县农民业余小学学员中,有125人升入全日制初中。
  三、农民业余中学
  县内开办农民业余中学始于1956年,至1976年,仅毕业96名学员。1979年,县内有农民业余中学5所,学员168人。1980年增至15所,学员475人。1985年增至47所,学员1436人。农民业余中学以学习文化为主,兼开农技课。文化课开设语文、数学、政治3科,教材采用新编业余初中课本,语文增设应用文教学,数学增设珠算和会计专业教学。
  四、乡(镇)村农校
  1979年,县内办有农民业余技术学校9所,学员160人。至1990年底,全县43个乡(镇场)中,有乡镇农校41所,其中全市示范农校4所,合格农校22所,普通农校15所,共有校舍面积495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05万元,图书资料8150册,生产实验基地175.2亩,教师59人(其中专业教师34人)。是年全县乡镇农校中,有长训班9个,学员320人,其中女学员111人;中训班12个,学员590人,其中女学员217人;短训班43个,学员2071人,其中女学员637人。
  1991年,以乡镇农校为依托,全县兴办18所农科教中心。1996年4月,县教委制订《邵阳县教育为建设农业强县服务,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方案》(即创办1所高标准乡镇农科教中心、10所市级示范乡(镇)农校、100所合格村农校、带动1000户科技示范户),同时,选择10所乡农校,每校建设1个种养加工基地。是年,全县农校共辟办黑板报316块,编刊墙报5000余期,设立技术咨询服务站98个,接受技术咨询50万人次,成立专业户协会40个,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8万份,举办培训班182期,参训者2.7万余人。1998年始,县内青年农民或自费到正规中专、大专学校学习,或外出打工,县内乡村农校生源大量减少,加之经费匮乏,至21世纪初,县内乡(镇)村农校名存实亡。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