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初中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1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初中教育
分类号: G620
页数: 2
页码: 467-46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1978年到2002年邵阳县公立初级中学中,教育质量较高,规模、影响较大的有邵阳县第十一中学、诸甲亭中学、五峰铺镇中心中学、长阳铺镇中学情况。
关键词: 初中 教育 邵阳县

内容

1978年,县内初中教育仍沿袭1969年以来的两年制,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是年,中等专业学校恢复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同时,塘渡口镇在县城刀背岭下创办塘渡口镇中学。时全县初级中学从1977年初的150所精简至125所。
  1979年,县内各中学贯彻实施《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中学生守则》。是年,中等专业学校停止从初中招生。1981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调整普通中学设点布局,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决议》,全县初级中学再次精简为105所。同年塘渡口镇中学更名邵阳县第十一中学。县内初中教育恢复3年制。1982年,全县在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3.7%。1983年始,中等专业学校又恢复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当年全县有91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考入各中等专业学校。1987年,县内开办私立初级中学1所。1990年,县内初级中学再次精简为85所,当年全县有在校初中学生3.53万人。是年在全县各中学开展“四查五看”(查备课、查课堂教学、查作业批改、查学生反映、看学生思想变化、看学生学习成绩、看学生课堂纪律、看学生锻炼、看学校卫生)活动。
  1991年始,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心转向普及3年初中教育,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培训初中师资,提高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学生合格率。此后,县内各初中学校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1993年,县内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0%,毕业生合格率为84%。1995年,原塘渡口中学更名塘渡口镇中学。1996年,全县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2%,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毕业生合格率为86%。是年全县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有1003人考入各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全县初级中学再次调整为63所,白仓镇中学、塘田市镇河边中学、郦家坪镇中学、长阳铺镇中学、金称市镇中学、岩口铺镇中学、下花桥镇双江中学、五峰铺镇中和中学被评为全市合格中学,县内所有初级中学普及实验教学。
  1991—1998年,县内先后有51名初级中学校长、1314名初中教师参加了各种培训,初中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86年的14.3%上升至80.1%。期间,县内各初级中学共新扩校园1.02万平方米,新增校舍4510平方米。1998年,县内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6%,毕业率为89%。同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普九”评估团评估验收,邵阳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9年始,县内初中教育进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阶段。至2002年,全县共有公立初级中学54所(其中县办初级中学1所),有初中教育的私立学校7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另外2所私立文化武术学校中亦办有初中班),县内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8.1%,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9.1%,学生毕业率98%。期间,县内初中课程除增加电脑课外,其余基本沿袭1978年来的课程设置。
  全县公立初级中学中,教育质量较高,规模、影响较大的有邵阳县第十一中学、诸甲亭中学、五峰铺镇中心中学、长阳铺镇中学。
  邵阳县第十一中学 初名塘渡口镇中学,1978年创办,校址在塘渡口镇石湾村刀背岭。1979年9月,在县城邵新街新建教学楼(后转让给县第一实验小学)。1981年改为县办,更名邵阳县第十一中学,始招高中新生。1983年9月,迁回石湾村刀背岭原址。1984年始,停招高中新生。2002年恢复高中招生。是年,学校占地123.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3万册。有教学班32个,在校学生2736人。其中初中班28个,学生2410人。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学一级教师81人。
  诸甲亭中学 诸甲亭中学的前身为清光绪九年(1883)创办的图南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图南小学堂,为县内当时仅有的3所小学堂之一。民国元年(1912)更名图南高等小学。民国2年(1913)更名邵阳县第六区区立第二小学。20世纪20年代,县内早期中共党员吴伯屏、艾玉舟出自该校。民国17年(1928),共产党员田培尧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该校开展地下活动。民国30年(1941)更名义胜乡中心小学。民国34年(1945)更名义胜乡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更名诸甲亭完全小学。1958年曾附设初中班(后迁往郦家坪)。1968年,在“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的口号驱使下,又增办初中班和高中班。1975年,小学部迁出,学校更名诸甲亭中学。1981年,高中部并入县办第九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563人,在职教师4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校园占地30亩,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学校有篮球场3个、田径场1个,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阅览室配套齐全。
  五峰铺镇中心中学 五峰铺镇中心中学的前身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的允升书院。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允升小学堂,为今县内当时仅有的3所学堂之一。民国元年(1912)更名允升高等小学校。期间,县内早期共产党员蒋砚田、蒋昨非、蒋楚善、蒋玉峰及民国时留法博士蒋昆、民国国大代表蒋志云、民国新六军副军长杨坤均先后出自该校。民国29年(1940)改为行仁乡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6月更名五峰铺中心学校。1952年9月更名六里桥完小。1977年更名五峰铺公社中学,小学、初中同校。1978年秋招高中班1个,1980年停办高中。1984年更名五峰铺乡中学。1984—1985年,初小部和高小部相继从学校迁出。1987年更名五峰铺镇中心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1338人,在职教师57人,校园占地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8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各1座,水泥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各1条。
  长阳铺镇中学 前身为民国13年(1924)由长阳铺罗姓族人创办的崇文小学。民国29年(1940)更名立胜乡第十二保国民学校。民国30年(1941),邵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入该校,民国33年迁出。1952年更名长阳铺小学。1955年改为长阳铺完全小学。1968年开办初中班,和长阳铺公社农业中学合并为长阳铺公社中学。1969年增办高中班,小学、初中、高中同校。1984年9月,中学部和小学部分开管理,两校同址。同年,中学部更名长阳铺乡中学。1979年,高中部并入县办第七中学。1987年,小学部迁出。1988年底更名长阳铺镇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1400人,在职教师7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校园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有篮球场3个,田径场1个。电脑室、仪器室配套齐全,仪器设备价值24万元。学校图书室藏书2.1万册。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诸甲亭中学
相关机构
长阳铺镇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