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编 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2015
颗粒名称: 第十六编 教育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38
页码: 461-498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邵阳县198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定》。1987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同年,县内始恢复私立教育。1991年,县内实施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简称两基,下同)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教育战略,使县内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均取得较快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费居高不下等问题亦日益突出,尤以高中学生为最。20世纪90年代后,学龄人口减少,在校学生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降低。2002年,全县有普通中小学567所,其中公立学校509所,私立学校59所。公立学校中,有小学450所,初级中学54所,高级中学5所。私立学校中,有小学48所(其中未取得批办手续的4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3所,武术文化学校2所。另有公立职业高级中学1所,公立中等专业学校3所,私立职业高级中学1所。是年,县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8.1%。当年全县在职教师7480人,其中公办教师6697人,私立学校教师783人。1977—2002年,全县先后考入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43万人。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普通教育 邵阳县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清除极“左”路线在教育领域的危害,通过调整教育布局和开展尊师重教的宣传,逐步恢复被“文化大革命”扰乱的教育秩序。1983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定》。1987年,全县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同年,县内始恢复私立教育。1991年,县内实施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简称两基,下同)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教育战略,使县内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均取得较快发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费居高不下等问题亦日益突出,尤以高中学生为最。20世纪90年代后,学龄人口减少,在校学生数量比20世纪80年代略有降低。2002年,全县有普通中小学567所,其中公立学校509所,私立学校59所。公立学校中,有小学450所,初级中学54所,高级中学5所。私立学校中,有小学48所(其中未取得批办手续的4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3所,武术文化学校2所。另有公立职业高级中学1所,公立中等专业学校3所,私立职业高级中学1所。是年,县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8.1%。当年全县在职教师7480人,其中公办教师6697人,私立学校教师783人。1977—2002年,全县先后考入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43万人。
  第一章 普通教育
  第一节 学前教育
  1978年,县内有幼儿园1所,入班幼儿141人。1979年冬至1980年春,全县共开办幼师培训班48期,培训幼师353名。1980年,县内成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当年全县开办幼儿班293个,入园幼儿2923人;各小学办有学前幼儿班348个,参加学习的幼儿1.38万人。自此始,县内学前教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幼儿园,入学年龄一般为3岁,学制3年。第二阶段为学前班,入学年龄4~5岁,学制1年。学前教育采用全国统编或地方组编的幼儿教材,开设语言、计算、常识、体育、音乐、美术、游戏等课程。时县内学前教育由于一哄而起,合格幼师紧缺。1982年,县妇联和县教育局普教股均配备托幼专干1人。是年,县内幼儿班增至81个,入园幼儿2561人。1984年5月,县人民政府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委员会,副县长谢精诚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妇联。是年,县内有学前班350个,入学幼儿1.25万人。1985年,县教育局普教股增配1名幼儿教育专干,各区、乡(镇)成立儿童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区、乡(镇)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或副乡(镇)长分别任组长,区教育办公室、乡(镇)教育组由业余教育专干兼管学前教育。县教育局下发《关于幼儿教育的决定》,对幼儿教育管理、幼师待遇、保育保养人员培训均作出具体规定。当年县内始有私立幼儿园。1986年,全县共有幼儿班438个,教职工453人(其中公办幼师15人)。县城幼儿园有入园幼儿364人,入园率90%。农村学前班入班人数1.16万人,入班率86%。1987年,全县有公办幼儿园3所,11个班,入园幼儿414人,教职工32人。学前班501个,入班幼儿1.32万人,学前班教师510人。1989年8—9月,县教委举办幼师骨干培训班,开设美术、健美操、幼儿意外事故处理等课程,57名幼师参训。12月,塘渡口乡桂竹山中心小学学前班、五峰铺镇中心小学学前班、五峰铺镇龙岩塘中心小学学前班、长阳铺镇中心小学学前班、皇安寺乡中心小学学前班被邵阳市教育委员会认定为合格学前班。1991年2月,邵阳县获邵阳市十年幼教成果展二等奖。6月,邵阳县教育委员会获湖南省幼儿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全县共有幼儿园2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27所(均未取得批办手续),入园幼儿共1631人,共有幼儿教师71人。当年全县有学前班408个,入班幼儿1.01万人,学前班教师463人。
  邵阳县幼儿园 邵阳县幼儿园创办于1958年9月,原名邵阳县机关幼儿园,隶属县妇联,初址设原县总工会。1962年迁原县教工之家(今邵阳县特殊学校所在地),1970年停办。1974年恢复,更名邵阳县幼儿园,迁县一中校内。1982年9月始,邵阳县幼儿园归口县教育局管理。1983年园舍倒塌,搬至县体委教学楼(今灯光球场旁)。1985年,在县政府和县财政局旁新建园舍,使用至今。1986年始,县幼儿园隶属县人事局。2002年,邵阳县幼儿园占地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68平方米,有职工20人(专任教师13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8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在园幼儿245人。
  新世纪艺术幼儿园 位于白虎街,2002年创办,占地500平方米,有教师5人,保育员1人,幼儿班3个,入园幼儿108人。该园采用新的教学章程,着重培养学生艺术素质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县内规模最大的私立幼儿园。
  第二节 小学教育
  1978年,县内小学教育仍沿袭1969年以来的五年一贯制。是年全县有小学482所,其中完全小学416所,在校学生11.11万人,在职教师(含民办教师)3833人。时小学低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中年级增设劳动课,高年级增设劳动、历史地理常识课。1979年,县内贯彻《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小学生守则》,恢复和健全教学制度。1981年,全县贯彻实施《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1983年始,按照调整、培训、补充、管理的方针,县内就普及小学教育作了5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师资水平,通过函授、进修、自学等方式,逐年提高小学师资水平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民办教师待遇,将民办教师工资由社队统筹统发改为全县统筹统发,使民办教师工资和公办教师工资同步增长;改善办学条件,采取群众集资和国家少量补助的办法,改造学校危房和新建校舍,添置教学用具和教学仪器;调整学校布局,创办示范学校,逐步形成农村小学教育以乡(镇)中心小学为重点,村小村办、数村联办完全小学和乡(镇)办中心小学的农村小学教育格局;改五年一贯制为“四、二”分段的六年制。同年11月,成立邵阳县筹建公社中心小学领导小组,副县长黎佐成任组长。1986年,全县有小学540所,其中完全小学40所,在校学生12.2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为98%,塘渡口镇完小、中和乡中心小学被评为邵阳市合格中心小学。1987年,全县在职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上升至80%,全县有在校小学生12.23万人,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9.8%。当年,全县7~12岁儿童入学率为98.6%,13~15岁少年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8.8%,霞塘云乡中心小学、长乐乡伏溪桥中心小学、五峰铺镇中心小学、岩口铺镇中心小学、长阳铺镇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邵阳市合格中心小学。同年,旅日华侨刘自成捐款23万元,在家乡九公桥镇庙山村创办自成学校,为县内第一所由华侨捐办的小学。1983—1988年,县内动员群众累计集资1040万元,先后改造小学危房和新建小学校舍14.49万平方米。
  1988年始,县内进入巩固提高普及小学教育成果阶段。是年,双江乡中心小学、梽木山乡中心小学被评为邵阳市合格中心小学。1989年,塘渡口乡桂竹山中心小学、新建乡中心小学被评为邵阳市合格中心小学。1990年,白仓镇中心完小、红石乡玉田中心完小被评为邵阳市合格中心小学。1992年,县内7~12岁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6%,学生毕业率为88.5%,13~15岁少年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为99.1%。是年,全县有小学专任教师4403人,其中胜任和基本胜任教学者43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9.1%。1993年,经邵阳市人民政府普查团复查,县内普及小学教育达标合格。
  1996年,县内恢复私立小学教育。1997年,县内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学考试,学生按区域就近直升初中。是年对全县各小学的班额、学生留级情况、课程计划、学生用书、学生作业进行清理。同时实施小学教师“五百工程”(即教师100%参加教学竞赛、100%要有3年教改实验课题、100%要一专多能、100%基本功达标、100%教材教法考核合格),并要求教师逐步达到学历合格。1998年,由邵阳市扶贫工作组资助修建的希望小学——长乐乡天子小学竣工,副市长魏太平出席剪彩仪式。2000年,全县有小学阶段适龄儿童11.17万人,除残疾儿童455人外,入学率为100%;全县有在校小学生11.99万人,辍学372人,辍学率为3.1‰。当年应届小学毕业生1.99万人,毕业率、升学率均为100%。2002年,全县有公立小学450所,在校学生9.54万人;私立小学50所,其中批准开办的9所(含2所文化武术学校),未批准开办的41所,在校学生6309人;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当年,县内小学低年级开设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技、体育、音乐、美术、写话、劳动等课程,中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作文、体育、美术、音乐、劳动等课程,高年级再增设电脑课。是年,全县有小学专任教师4023人,其中具有中、初级职称者3795人;私立小学有教师366人。全县小学中,办学历史较久,教育质量较高,规模、影响较大的学校有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和五峰铺镇中心完全小学。
  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为民国2年(1913)创办的资汇学校,系当时武冈县资汇乡的沿滩、大陂、蔡山、黄塘4团(村)公立,初创时借用罗公庙(在今霞塘云乡双江口村)为校舍。1928年迁塘渡口横街后的银兴公祠。1929年更名武冈县第十七区公立高等小学。1931年集资在老虎坪(今县委所在地)新建校舍,1933年竣工。1935年更名武冈县第九区公立资汇小学,1940年更名武冈县长乐乡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3月,随原武冈县东部6乡划归邵阳县后,更名邵阳县长乐乡中心小学。1951年11月,更名邵阳县塘渡口完小,隶属县文教科。后四迁校址,一迁塘渡口老街铺面房,二迁大坪山祠堂,三迁后田冲,1954年,在塘渡口沙坪老和山新建校舍。1969年被解散,在原校址内另办红旗中学、街道小学、大岭小学和石合小学。后红旗中学、大岭小学和石合小学迁往他址,街道小学留原址,隶属塘渡口镇,曾先后更名集镇小学和红卫小学。1974年更名塘渡口镇完小。1990年,更名塘渡口镇第一完小。2001年,更名邵阳县第一实验小学,隶属县教育局。2002年,学校占地17亩,总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有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2805人。有专任教师135人,其中小中高教师(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小学教师)2人,小学高级教师89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市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10人,省、市骨干教师6人。在职教师以学历分,有大学本科学历者12人,专科学历者49人。学校建有仪器室2间,实验室2间,图书室1间,阅览室2间,电脑室2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一座。
  五峰铺镇中心完全小学 五峰铺镇中心完全小学的前身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由五峰铺吕氏族人创办的青桂义学。民国12年(1923)改为青桂小学。1951年,原五峰铺五市小学和锡智小学(原教会学校)并入青桂小学,更名五峰铺完全小学。1952年改为公立。1968年,增设初中班,更名五峰镇学校。1969年增设高中班,小学、初中、高中同校。“文化大革命”后高中停办。1986年,初中部迁出,五峰镇学校更名五峰铺镇中心完全小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41个,在校学生2002人,在职教师77人。校园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20平方米,配有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电教室等设施。
  第三节 初中教育
  1978年,县内初中教育仍沿袭1969年以来的两年制,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是年,中等专业学校恢复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同时,塘渡口镇在县城刀背岭下创办塘渡口镇中学。时全县初级中学从1977年初的150所精简至125所。
  1979年,县内各中学贯彻实施《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中学生守则》。是年,中等专业学校停止从初中招生。1981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调整普通中学设点布局,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决议》,全县初级中学再次精简为105所。同年塘渡口镇中学更名邵阳县第十一中学。县内初中教育恢复3年制。1982年,全县在职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3.7%。1983年始,中等专业学校又恢复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当年全县有91名应届初中毕业生考入各中等专业学校。1987年,县内开办私立初级中学1所。1990年,县内初级中学再次精简为85所,当年全县有在校初中学生3.53万人。是年在全县各中学开展“四查五看”(查备课、查课堂教学、查作业批改、查学生反映、看学生思想变化、看学生学习成绩、看学生课堂纪律、看学生锻炼、看学校卫生)活动。
  1991年始,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心转向普及3年初中教育,改善初中办学条件,培训初中师资,提高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和学生合格率。此后,县内各初中学校对英语课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1993年,县内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0%,毕业生合格率为84%。1995年,原塘渡口中学更名塘渡口镇中学。1996年,全县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2%,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毕业生合格率为86%。是年全县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有1003人考入各中等专业学校。1997年,全县初级中学再次调整为63所,白仓镇中学、塘田市镇河边中学、郦家坪镇中学、长阳铺镇中学、金称市镇中学、岩口铺镇中学、下花桥镇双江中学、五峰铺镇中和中学被评为全市合格中学,县内所有初级中学普及实验教学。
  1991—1998年,县内先后有51名初级中学校长、1314名初中教师参加了各种培训,初中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从1986年的14.3%上升至80.1%。期间,县内各初级中学共新扩校园1.02万平方米,新增校舍4510平方米。1998年,县内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为98.6%,毕业率为89%。同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普九”评估团评估验收,邵阳县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99年始,县内初中教育进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阶段。至2002年,全县共有公立初级中学54所(其中县办初级中学1所),有初中教育的私立学校7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3所,另外2所私立文化武术学校中亦办有初中班),县内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98.1%,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99.1%,学生毕业率98%。期间,县内初中课程除增加电脑课外,其余基本沿袭1978年来的课程设置。
  全县公立初级中学中,教育质量较高,规模、影响较大的有邵阳县第十一中学、诸甲亭中学、五峰铺镇中心中学、长阳铺镇中学。
  邵阳县第十一中学 初名塘渡口镇中学,1978年创办,校址在塘渡口镇石湾村刀背岭。1979年9月,在县城邵新街新建教学楼(后转让给县第一实验小学)。1981年改为县办,更名邵阳县第十一中学,始招高中新生。1983年9月,迁回石湾村刀背岭原址。1984年始,停招高中新生。2002年恢复高中招生。是年,学校占地123.5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3万册。有教学班32个,在校学生2736人。其中初中班28个,学生2410人。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学一级教师81人。
  诸甲亭中学 诸甲亭中学的前身为清光绪九年(1883)创办的图南书院。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图南小学堂,为县内当时仅有的3所小学堂之一。民国元年(1912)更名图南高等小学。民国2年(1913)更名邵阳县第六区区立第二小学。20世纪20年代,县内早期中共党员吴伯屏、艾玉舟出自该校。民国17年(1928),共产党员田培尧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该校开展地下活动。民国30年(1941)更名义胜乡中心小学。民国34年(1945)更名义胜乡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更名诸甲亭完全小学。1958年曾附设初中班(后迁往郦家坪)。1968年,在“社社办高中,队队办初中”的口号驱使下,又增办初中班和高中班。1975年,小学部迁出,学校更名诸甲亭中学。1981年,高中部并入县办第九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22个,在校学生1563人,在职教师41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校园占地30亩,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学校有篮球场3个、田径场1个,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阅览室配套齐全。
  五峰铺镇中心中学 五峰铺镇中心中学的前身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创办的允升书院。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允升小学堂,为今县内当时仅有的3所学堂之一。民国元年(1912)更名允升高等小学校。期间,县内早期共产党员蒋砚田、蒋昨非、蒋楚善、蒋玉峰及民国时留法博士蒋昆、民国国大代表蒋志云、民国新六军副军长杨坤均先后出自该校。民国29年(1940)改为行仁乡中心国民小学。1950年6月更名五峰铺中心学校。1952年9月更名六里桥完小。1977年更名五峰铺公社中学,小学、初中同校。1978年秋招高中班1个,1980年停办高中。1984年更名五峰铺乡中学。1984—1985年,初小部和高小部相继从学校迁出。1987年更名五峰铺镇中心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16个,在校学生1338人,在职教师57人,校园占地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8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各1座,水泥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各1条。
  长阳铺镇中学 前身为民国13年(1924)由长阳铺罗姓族人创办的崇文小学。民国29年(1940)更名立胜乡第十二保国民学校。民国30年(1941),邵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迁入该校,民国33年迁出。1952年更名长阳铺小学。1955年改为长阳铺完全小学。1968年开办初中班,和长阳铺公社农业中学合并为长阳铺公社中学。1969年增办高中班,小学、初中、高中同校。1984年9月,中学部和小学部分开管理,两校同址。同年,中学部更名长阳铺乡中学。1979年,高中部并入县办第七中学。1987年,小学部迁出。1988年底更名长阳铺镇中学。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21个,在校学生1400人,在职教师7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校园占地2.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900平方米,有篮球场3个,田径场1个。电脑室、仪器室配套齐全,仪器设备价值24万元。学校图书室藏书2.1万册。
  第四节 高中教育
  1978年,原社办高中或集中为区办高中,或并入县办高中,县内高中从上年的62所精简为30所,其中第一中学、第二中学为县办,其余均为社办。当年全县有在校高中学生9778人,学制仍沿袭1969年以来的两年制。同年,第二中学学生吴社华考入北京大学,为县内恢复高考后首位考入北京大学的考生。1980年,全县高级中学再度减至18所,当年全县在校高中学生7937人。1981年7月,第八届县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通过县人民政府提出的普通高中调整方案,县内高中由18所精简为11所,学制恢复3年制。除原第一中学和第二中学外,恢复邵阳县第三中学、邵阳县第四中学、邵阳县第五中学、邵阳县第七中学、邵阳县第八中学、邵阳县第九中学、邵阳县第十中学校名(以上中学在1969年下放为社办)。小溪市中学和塘渡口镇中学改为县办,分别更名邵阳县第六中学和邵阳县第十一中学。同时,在金称市中学开办高中点。1982年,第九中学学生唐双发考入清华大学,为县内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同年10月,将金称市中学更名邵阳县第十二中学。1984年,县第十一中学和第十二中学停办高中班,第十二中学复名金称市中学,第十中学定名邵阳县第一职业中学。1985年,全县有高级中学9所,在校学生8085人。1987年,县第一中学15岁的学生吴田平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1988年,私立桂竹山中学创办,始招高中新生39人。1989年,县教育局利用原813工厂旧址创办邵阳县第十二中学,两年后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高中教学遂分为文、理两科。1997年,县第一中学13岁的女学生王玉考入湖南大学。1998年,私立腾达完全中学和私立兴达高级中学创办。1999年,私立振文高级中学创办。2000年,私立紫阳高级中学创办。2001年,县办第五中学并入黄亭市镇中学,第八中学并入下花桥镇中学,第九中学并入郦家坪镇中学。2002年,全县有公立高级中学5所,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七中学,共有在校学生6091人;有私立高级中学3所、私立完全中学3所,在校高中学生4613人。1977—2002年,县内高中毕业生中,先后考入全国各大中院校者1.43万人,其中考入全国重点本科大学者1437人(有29人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录取),考入一般本科者3210人,考入大专学校者6216人,考入电大者914人,考入中专者2488人。
  邵阳县第一中学 邵阳县第一中学的前身为民国元年(1912)创办的私立武东中学,初址在塘田市(时属武冈县)。1951年迁塘渡口。1958年改为公立,更名邵阳县第一中学,始招高中班。1969年被解散。1974年恢复邵阳县第一中学。1981年始停招初中班。1993—2002年,学校筹措资金近1000万元,新建教学楼3500平方米、科教楼3150平方米、学生公寓1800平方米。2002年,学校占地43.5亩,辟有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图书室藏书4万册。当年有教学班30个,学生2263人。在职教职工137人,其中中学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学一级教师80人。1977—2002年,学校先后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新生5000人,其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录取13人。
  邵阳县第二中学 邵阳县第二中学的前身为私立应时中学,创办于1939年。1953年改为公办,更名邵阳县县立初级中学。1959年更名邵阳县第二中学,增设高中部。1969年,改为五峰铺公社中学。1974年复名邵阳县第二中学,为县办重点中学。1996年,投资220万元,修建综合教学大楼3500平方米。1999年,该校举办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1300多名新老校友从全国各地汇集母校,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文选德、原湖南省省长刘正、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孙国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治国、著名诗人于莎及其他省市县领导人为校庆题词。2001年,被评为邵阳市示范高中。2001—2002年,投资793.8万元,新修科教楼、女生公寓、田径场等26项基础工程设施。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2018人,在职教师12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7人,中学一级教师65人。1977—2002年,学校先后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新生4000人,其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录取14人。
  邵阳县第三中学 学校坐落在九公桥镇北面,创建于1956年,初为九公桥完小附中。1958年定名邵阳县第三初级中学,1966年曾办有两个高中班。1969年改为九公桥公社中学,1970年始常年招收高中班。1978年,东田公社中学和七里山园艺场中学的高中部并入该校,更名九公桥区中学。1981年,恢复县办,复名邵阳县第三中学,停招初中班。2002年,学校占地58亩,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是年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6人,中学一级教师25人。当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700人。1977—2002年,先后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新生近1000人。
  邵阳县第四中学 邵阳县第四中学的前身为塘田市完小附中,1956年创办,1958年更名邵阳县第四中学,迁入塘田市镇对河村原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昔为清中宪大夫、太子少保席宝田别墅,1938年,吕振羽奉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创办塘田战时讲学院于此。1947年后,为县一中前身武东中学校址)。2000年,迁入原育红中学校址。2002年,有教学班5个,在校学生210人,教职工28人。
  邵阳县第七中学 邵阳县第七中学的前身为梽木山完小附中,创建于1958年,初址在今长阳铺镇秋田村。1960年更名邵阳县第七中学,校址迁梽木山。1969年下放公社管理,更名梽木山公社中学。1970年始招高中班。1981年收归县办,复名邵阳县第七中学。1986年,迁址长阳铺镇泉井水库旁。2002年,学校占地76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栋,面积440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藏书1万册。当年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900人,教职工52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8人,中学一级教师29人。1977—2002年,先后考入各大专院校的学生1500人。
  附 社会力量办学
  社会力量办学有个人举办的私立教育和社会组织集体举办的民办教育两种。但1969年后,县内无民办学校。1987年,私立桂竹中学创办,县内中断30年的私立教育开始复苏。1996年,县内有私立学校6所。1997年7月,县政府颁发《邵阳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1998年,全县有批准开办的私立学校11所,未经批办的私立学校41所,县政府制订《邵阳县规范发展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和《邵阳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对私立学校进行清理整顿。2002年,县内有各类私立学校59所,其中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3所,文化武术学校2所,初级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48所(其中未批准开办的41所)。共有学生1.67万人,教师783人,校园总面积505亩,校舍总面积7.8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467万元。其中批准开办的18所私立学校中,有教学班189个,学生1.08万人,教师570人,校园总面积267亩,校舍总面积7.25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348万元。未批准开办的41所私立学校中,有学生5863人,教师213人,校园总面积238亩,校舍总面积5950平方米,投资总额119万元。全县私立学校中,教学质量较好,办学规模较大的有:
  桂竹中学 1987年由何楚成创办的完全中学,校址在塘渡口镇河西居委会马鞍山下。学校占地30亩,建筑面积1.38万平方米,学校资产净值1200万元。2002年,有初中班、高中班、高考复习班共32个,学生2568人,教职工152人,其中专职教师148人。1987—2002年,学校共毕业初中生421人,毕业高中生3243人。高中毕业生中,有753人考上大专以上学校。桂竹中学为邵阳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董事长何楚成曾出席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
  翔宇中学 1993年由张介山等创办,校址在塘渡口镇石湾村庵堂冲。占地3亩,建筑面积670平方米。2002年,学校有初中一至三年级各两个班,学生363人;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4名。1993—2002年,学校共毕业14个班,毕业学生886人。
  南华中学 1995年由易万育创办的高级中学,原租赁县塑料厂为校舍,1998年与县新华书店建立联合办学体制,校址迁县新华书店新址。学校占地16亩,校舍面积6028平方米,学校总投资400万元。2002年,有教学班12个,学生707人,教师62人,其中专职教师34人。
  振文中学 1998年由杨增文创办的高级中学,校址在五峰铺镇邵衡街。学校占地58亩,建筑面积7980平方米,固定资产1180万元。建有科教楼、仪器室、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图书馆、艺术专业培训室、2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跑道、高标准篮球场、田径运动场等设施。2002年,学校有教学班14个,学生996人,在职教师64人,1998—2002年,学校用于帮助特困学生和奖励特优学生的经费达123万元。振文中学先后被评为全省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邵阳市社会力量办教育优秀学校、全国青少年诚信教育基地。
  腾达中学 1998年创办,简放明任董事长,蒋志伟任校长,校址位于塘渡口镇河西街,占地52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有实验室3间、电脑50台,学校总投资560万元。2002年,有高中教学班8个,初中教学班4个,学生近1000人,教师49人。1999—2001年,连续3年在年检评估中获全县同类民办学校第一,被列入湖南省民办学校百强。
  第二章 职业教育 专业教育 特殊教育
  第一节 职业教育
  公办职业教育 1981年9月,县第十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1983年定名为邵阳县职业中学,1984年秋,定名邵阳县第一职业中学。1985年,县教育局先后在长乐乡创办邵阳县第二职业中学,在杉木桥乡金子坪创办邵阳县第三职业中学,在岩口铺乡创办邵阳县第四职业中学。1987年,在塘渡口镇沙坪创办夫夷职业中学。1988年9月,第一职业中学从白仓迁塘渡口和夫夷职业中学合并,仍名邵阳县第一职业中学。1988年底,全县4所职业中学共有20个班,在校学生800人,校园共占地350亩。其中有桔园43亩,国外松林地110亩,鱼塘20亩,有养猪场1个,共有固定资产500万元。学校开设家用电器、服装缝纫、家庭经营、师资培训、畜牧兽医、水产、园艺、美术等专业,当年毕业学生280人。1989年9月,第一职业中学迁813工厂旧址,更名邵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至1994年,第二、第三、第四职业中学先后停办。1995年9月,第一职业高级中学迁回塘渡口与第六中学(原址在小溪市,后迁塘渡口镇双合村)合并,更名邵阳县工业职业高级中学。是年,学校开设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家电维修、电算会计4个专业,学制3年,当年招生398人。1996年招生378人。1997年,县教委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为基本指导思想向各学区下达职业高中招生指标,但当年工业职业高级中学职高班招生仍降至190人,次年再降至83人。学校为生存计,1997年始招初中新生,1998年始招普通高中新生。1999年,邵阳县工业职业高级中学被邵阳市教育局定为全市4所“2+1”办学模式(即学生头2年读普高,后一年分流读职高)的实验学校之一。2000年,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县工业职业高级中学。2002年,县工业职业高级中学有教学楼2栋、科教楼1栋、学生宿舍楼1栋、篮球场2个,设有多媒体电脑室、语音室、家电实验室、缝纫制作室、画室、图书室及阅览室。是年,学校有工艺美术、服装设计、家电维修、电算会计、文秘5个常设专业,10个教学班,学生145人。职业短训班1个,学生12人。普通初中班7个,学生454人。普通高中班6个,学生595人。
  私立金华职业高级中学 1996年创办,校址在县城大岭社区香炉冲(县木材公司背后)。学校开设电子电工、服装设计等专业,短训班学制三月至一年,常训班学制两年。1996—2002年,该校先后有3名学生毕业后考入湖南师范大学,165名学生考入湖南省服装工业学校和湖南省女子大学等高等院校,3753名学生获得中初级技术员证书。
  第二节 中等专业教育
  邵阳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创办,初址在县人民医院院内,名邵阳县医药学校,由县卫生局主管。1961年停办,1965年恢复。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再次停办。1975年在县“五七”大学附设医学卫生班,当年招生40人,学制2年。1978年,“五七”大学医学卫生班迁红石公社玉田大队,复名邵阳县卫生学校,招医学基础专业班2个,学生100人,学制一年。1979年9月迁回县城,更名邵阳县卫生进修学校。1984年12月,经湖南省卫生厅批准,更名邵阳县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88年,在全国同类学校统考中,居湖南省第一名。1989年,被湖南省卫生厅、湖南省教育委员会定为标准县级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1年,该校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全省统考中,及格率、优秀率均达100%,人均成绩83.6分。是年,该校党支部被中共湖南省委授予湖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996年,在全市同类学校评比中获第一名。2002年,学校占地7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150万元,其中用于教学的固定资产850万元,学校附属医院固定资产300万元。当年有教学班17个,共开设护士、妇幼医士、西医士、中医士、中药士、检验医士、放射医士、乡村医士等16个专业,共有学生1180人。当年63名教师中,有专业教师55人,文化教师8人。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26人,大专学历者34人,中专学历者3人,具有高级职称者4人,中级职称者33人。1979—1999年,共办班90个,毕业学生4668人。
  邵阳县教师进修学校 创办于1980年7月,原址在塘渡口镇石湾村庵堂冲。1985年6月,被湖南省教育厅批准为中等专业学校。1995年,迁塘渡口镇双合村。1980—2000年,学校累计培训小学教师7086人次。2002年,学校占地15.2亩,总建筑面积633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1400平方米,学校图书室有图书1.3万册。有在职教师32人,其中高级讲师5人,讲师15人。
  邵阳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邵阳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的前身为邵阳县“五七”大学,1975年创办于长乐公社石塘山,借用1栋土砖瓦房为校舍。1976年,征收石塘山周围荒山为基地,修建校舍,面向全县招生,先后开设的专业有医药、农技、畜牧、师范等。1981年更名邵阳县农民技术学校。1982—1985年,先后开办农学专业班9个,学制2~3年;林果专业班2个,学制2年;小学行政干部班1个,学制1年。共计学员440人。学校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实习园地3.5万平方米。1991年5月,更名邵阳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校址迁长乐乡江东村。1993年,更名邵阳县成人中专,校址迁原807工厂旧址,时学校有教职工41人,学生373人。2000年,学校并入邵阳县工业职业高级中学。
  第三节 特殊教育
  1990年,在塘渡口镇第一完小校园内创办3个聋哑语训班,招收24名聋哑儿童和10名弱智儿童入学。1993年,因经费紧缺停办。1996年,在县教研室旧址兴办邵阳县聋哑学校。1997年,学校有教职工10名,设4个班,学生42人。1998年,更名邵阳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增至18名,设7个班,学生72人。开办语训、手工制作、美工、职教、美容美发等课程,办有《邵阳县特教》校刊。是年,全县尚有未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724名三残儿童就近在各地学校随班就读,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县随班就读的三残儿童进行辅导。县教育局每年支付随班就读经费3~5万元,各乡镇学区根据本学区内随班就读的三残儿童多少,每年各支付随班就读经费2000~10000元不等。1999年,县特殊教育学校排演的文艺节目《童心》、《二泉映月》在各级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中,获全市一等奖、全省二等奖、全国优秀奖。1999—2000年,县特殊教育学校连续获全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全县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入学率为88%,巩固率为90%,特殊教育办学规模和管理质量均居全市第一。2002年,县特殊教育学校修建教学康复大楼,建筑面积920平方米,有8个教学班,学生86人。35名教职人员中,有小学中高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18人。是年,县特殊教育学校排演的文艺节目在全市助残文艺巡回演出中获一等奖。
  第三章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亦称工农教育或业余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成人教育先后经历了从扫除文盲到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过程和业余教育、函授教育、半脱产教育、脱产教育等多种形式。1982年2月,成立邵阳县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主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教育局。1988年4月,邵阳县工农教育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更名邵阳县成人教育办公室。
  第一节 农民业余教育
  一、扫盲教育
  1978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发布后,县内各区、社均配备了业余教育专干。9月,县工农教育委员会派出18人的扫盲工作组到河伯公社进行扫盲试点,组织350名学员集中住宿、开餐、劳动、学习,历时50天,学员脱盲率为97%。其后5个月内,全县开办集中扫盲班464个,9260名学员中,有8610人脱盲。20世纪80年代,县内扫盲工作有所放松,青少年中新的文盲、半文盲陆续产生。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县内38万名青壮年中,有文盲、半文盲2.2万人。是年始,县内强化政府扫盲行为,层层签订扫盲责任状,实行县、乡、村行政机构和教育机构的扫盲双线承包责任制,限期完成扫盲任务。规定每年从教育事业费中抽5%,教育附加费中抽2%,县财政收入中抽0.3%用作扫盲经费,乡村自筹扫盲经费人均不得少于0.5元。另外还发动社会为扫盲捐款集资。期间,各乡(镇)陆续建有农校和扫盲办公室。1993年8月,在全省扫盲工作会议上,县内九公桥镇被评为全省扫盲工作先进镇。1997年,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扫盲工作7次,召开扫盲动员督促会2次,下发扫盲文件4个,全县乡(镇)、村召开扫盲会议48场次,县教委编印扫盲辅导资料50余种,全县制作扫盲永久性标语1356条,制作识字牌640块。同时对在限期内脱盲人员和扫盲教师进行奖励。在申领招工和生育指标、开具结婚和外出打工证明、批建房屋基地和办理户口迁移、贷款等手续时,对不参加扫盲学习的文盲、半文盲实行限制。1991—1997年,全县累计扫除文盲、半文盲1.5万人。1997年,县内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8.6%,脱盲巩固率为98%。1998—2000年,县内扫除文盲、半文盲0.6万人,达到无盲县的目标。
  二、农民业余小学
  县内开办农民业余小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时办时停。1979年,根据第二次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县开办农民业余小学115所,有学员3450人。1985年增至145所,学员4346人。农民业余小学学习期限2~3年,成绩合格者可以报考全日制初中。1980—1985年,全县农民业余小学学员中,有125人升入全日制初中。
  三、农民业余中学
  县内开办农民业余中学始于1956年,至1976年,仅毕业96名学员。1979年,县内有农民业余中学5所,学员168人。1980年增至15所,学员475人。1985年增至47所,学员1436人。农民业余中学以学习文化为主,兼开农技课。文化课开设语文、数学、政治3科,教材采用新编业余初中课本,语文增设应用文教学,数学增设珠算和会计专业教学。
  四、乡(镇)村农校
  1979年,县内办有农民业余技术学校9所,学员160人。至1990年底,全县43个乡(镇场)中,有乡镇农校41所,其中全市示范农校4所,合格农校22所,普通农校15所,共有校舍面积4950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1.05万元,图书资料8150册,生产实验基地175.2亩,教师59人(其中专业教师34人)。是年全县乡镇农校中,有长训班9个,学员320人,其中女学员111人;中训班12个,学员590人,其中女学员217人;短训班43个,学员2071人,其中女学员637人。
  1991年,以乡镇农校为依托,全县兴办18所农科教中心。1996年4月,县教委制订《邵阳县教育为建设农业强县服务,实施个十百千工程方案》(即创办1所高标准乡镇农科教中心、10所市级示范乡(镇)农校、100所合格村农校、带动1000户科技示范户),同时,选择10所乡农校,每校建设1个种养加工基地。是年,全县农校共辟办黑板报316块,编刊墙报5000余期,设立技术咨询服务站98个,接受技术咨询50万人次,成立专业户协会40个,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8万份,举办培训班182期,参训者2.7万余人。1998年始,县内青年农民或自费到正规中专、大专学校学习,或外出打工,县内乡村农校生源大量减少,加之经费匮乏,至21世纪初,县内乡(镇)村农校名存实亡。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教育
  一、干部业余教育
  1955—1984年,县内先后开办过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乡级干部脱产扫盲班和在职干部文化业务短训班,对干部进行业余文化教育。1984年9月,中共邵阳县委党校开办干部文化进修班,招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员85人,分两班,开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学习1期后全部毕业。1986年,招中专班1个,学员39人,学制2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干部业余文化教育逐渐呈现出层次高、人数多、学习途径广泛、学员热情高等新特点。干部为提高学历层次,或通过国家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或通过国家成人招生考试,停薪留职进入干部进修学院与中高等学校函授部学习,或通过自学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获得学历。
  二、职工业余教育
  1978年,县内各直属单位均建立职工教育领导小组、教育股、科教股等职工教育机构,负责职工业余教育。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人民银行、县供销社、县粮食局、县药材公司、县人民医院、县氮肥厂、县机械厂(县水泵厂前身)、县科委、县商业局等单位相继开办职工业余学校或文化补习班,对职工进行文化补课和专业技术培训。1983年10月16日,举行全县职工初中文化补课统考,统考分语文、数学、物理或化学3个科目。1985年1月,县城开办职工夜校,设2个班,当年有学员128人。1986年始,县内各企事业单位停止成建制地系统组织职工学习,转为鼓励支持职工参加成人教育招生考试获得脱产进修和函授学习的机会,或进行系统自学参加自学考试。
  第三节 成人招考与自学考试
  一、成人招考
  1985年6月,县内举行首届成人大、中专统一招生考试,548人参考,222人被录取。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参考对象为在职干部职工和社会知识青年。被录取的考生或进入干部、教师进修学校脱产进修,或进入中、高等学校的函授部、夜大部和电大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国家承认学历并发给证书。
  二、自学考试
  县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始于1984年,是年9月,成立邵阳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副县长谢精诚兼任主任,下设办公室,杨超成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县教育委员会。10月,403人赴邵阳市考点参考。次年始,县城塘渡口设考点,每年于4月和10月分别举行两次自学考试。至2002年,县内共举行自学考试39次,先后有861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专科学历,433人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本科学历。
  第四节 函授教育与广播电视教育
  一、函授教育
  1978年,县内恢复函授教育,当年有2042名小学教师和502名中学教师参加由邵阳地区教育局命题的函授教育招生考试,1831人被录取,其中录取为大学本科学员者250人、大专学员441人、中师学员1140人。1979—1984年,每年均有部分教师参加函授学习。1985年始,教师、职工及社会青年参加函授学习,须经过国家成人招生考试,被录取后才能由教育部和省教委批办的函授学校招收,负责培训、考试,结业后发给学历证书。1988年,经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批准,县设有中共邵阳县委党校函授站和中华函授邵阳县函授站。中共邵阳县委党校函授站设有中专、大专和本科3个函授层次;中华函授邵阳县函授站由县财政局主管,设有中专、大专两个函授层次。1988—2000年,中共邵阳县党委校函授站共培养函授学员1417名,中华函授邵阳县函授站共培养函授学员341名。
  二、广播电视教育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邵阳县分校 1981年,成立中央农业广播学校邵阳县领导小组,厉永根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县农业局。从此县内开始有广播电视教育。同年创办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邵阳县分校,县农业局主管,设有农学、农经、畜牧3个专业,学制3年。除广播电视教学外,每年面授40天,约250课时。1981—1997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邵阳县分校先后办班98个,累计入学学员3882人。1997年停办。
  邵阳电视大学邵阳县教学点 1982年,邵阳电大在邵阳县设立教学点,首届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班学员16人,其中毕业13人。1985年,招收学员99人,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初中师资、法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3个班。1988年,学员全部毕业。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邵阳分校邵阳县工作站 1994年,湖南广播电视大学邵阳分校在县内私立金华高级职业中学设立工作站。1995年,招中专药学专业学员42人,次年复招23人。1997年,招护士专业学员39人、大专函授财会专业学员13人。1998年,招药学专业大专学员27人、中专学员33人。1999—2002年,依次招收药学专业学员30人、26人、29人、31人。
  第四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结构
  公办学校教师结构 1978—2000年,县内公办学校的教师有公办教师、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三种。1978年始,对县内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开除的教师平反,其中陆续收回工作622人。1980年,全县共有在职教师7007人,其中公办教师2847人,民办教师3491人,代课教师252人。公办教师中,小学教师1195人,中学教师1652人。民办教师中,小学教师2743人,中学教师748人。代课教师中,小学教师146人,中学教师106人。同年有51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民办教师逐渐转为公办教师1982年始,教师改行者增多,高学历教师流失严重。1986年,全县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教师由1978年的218人减至74人。同年,湖南省教育厅规定凡1984年后改行的教师必须归队,县内应归队的教师18人,实际归队7人。后分配来县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1989年8月,县教委下文规定,凡由县内出钱培训的教师,毕业后在县内未服务3年以上者,一律不准调出。1998年,民办教师均转为公办教师,县内长达46年的民办教师制度结束。1999年,县内成立清退教育系统代课教师和临时工领导小组,县委书记石民生为顾问,县长曾建秋任组长,当年全县清退代课教师1220名。2000年,所有以公费聘请的代课教师被辞退2002年,县内公办学校共有在职教师6697名,其中中学教师2671名,小学教师4026名
  私立学校教师结构 县内私立学校教师分常年住校的专职教师和以课时计酬的兼职教师2种。1987年,县内始有私立学校专职教师7名。2002年,全县私立学校共有教师793人,其中专职教师684人,兼职教师109人。以教学层次分,有中学教师419人,小学教师374人。
  第二节 教师素质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办学,一哄而起,为解决师资紧缺,只好提升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招聘民办教师教小学,造成教师整体业务素质低下。1982年,县内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52%,初中为13.7%,高中为32.6%。是年,对全县2572名专任公办教师进行考核,接受考核的319名高中教师中,胜任教学者95人,占29.8%;基本胜任者144人,占45.1%;教学有困难者68人,占21.3%;不能胜任者12人,占3.8%。接受考核的1047名初中教师中,胜任教学者193名,占18.5%;基本胜任者551名,占52.6%;教学有困难者253名,占24.1%;不能胜任者50人,占4.8%。接受考核的1206名小学教师中,胜任教学者246名,占20.4%;基本胜任者569人,占47.1%;教学有困难者302名,占25.6%;不能胜任者89人,占7.3%。同年,县第十中学体育教师戴志恒获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奖。1983年,全县608名从教25年以上的教师获园丁纪念奖。
  以后分配回县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加上教师脱产进修及自发参加函授学习或自学,教师业务素质逐步提高。2002年,县内公办学校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4.1%,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50.8%。是年全县公办教师中评定职称者6699人,占全县公办教师总数的96.79%。其中公办学校小学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3人,小学高级教师1655人,小学一级教师1833人,小学二级教师264人,小学三级教师37人,未评职称者228人。公办学校初中教师中,有中学高级教师50人,中学一级教师1025人,中学二级教师912人,中学三级教师53人,未评职称者134人。公办学校高中教师中,有中学特级教师1人,中学高级教师84人,中学一级教师274人,中学二级教师149人,中学三级教师10人,未评职称者8人。
  县内教师队伍中,还相继涌现出一批先进模范人物。1978—2002年,吕敬平、吕继超、陈砚庄、姚龙波、覃行方、莫耀云、朱春山、艾安德、戴荣华、康兴健、屈杰先、唐雪花、高柏军、蒋解云、林晓云、刘爱华、王耀、刘和平、何伟姣先后被评为国家优秀教师或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姚龙波、胡昌兴被授予国家特级教师称号。李柏林、王勇、邓铁生、孙哲祥、蒋和平、王昴、康小旺先后赴西藏支教。1993年11月,黄荆乡白杨中学教导主任汪富生在救火中献身。2001年1月,塘田市镇中学校长高兵宝在学校打井中以身殉职。
  第三节 教师进修培训
  197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制订了《1978年教师培训工作计划》,要求在3~5年内,通过在五七大学开办教师培训班及暑假短训班、学校自培、教师自学、教学辅导、函授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后,县内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要分别达到中师、师专、师院毕业程度。1980年,邵阳县教师进修学校成立,县内教师始普遍进行系统进修。教师进修以在职函授、自学为主,脱产进修为辅。1981年10月,县人民政府下文,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健康状况3个方面对全县民办教师队伍进行整顿考核。1998年,县教委规定:凡只具有初中或各类技校以下学历、年龄40岁以下、教龄20年以下的教师,须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脱产培训两年。此类教师中,年龄40岁以上、教龄21年以上者,须到县教师进修学校脱产培训半年或函授学习一年。1999年始,对中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同时规定凡1954年1月1日后出生的教师要接受普通话培训。至2002年,全县有1702名中青年教师获得计算机合格证书,2148名教师获得普通话合格证书。
  1978—2002年,全县先后有628名新任教师接受岗前培训,173名教师接受了市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30名教师获省级骨干教师资格证。小学教师中,有570人通过学历培训后获大专学历,23人通过学历培训后获大学本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有169人通过学历培训后获大学本科学历,2人获硕士学位。高中教师中,8人获硕士学位。
  2002年,全县公办学校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86年的55%提高到9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86年的14.3%提高到84.1%,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86年的18%提高到50.8%。
  第四节 教师待遇
  政治待遇 1982年4月,全县首次召开有30年教龄的教师大会,县委、县政府为出席会议的534位老教师颁发纪念章。1983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召开全县优秀班主任会议,下花桥公社田中学校优秀班主任刘六成被推选出席全国优秀班主任会议。1985年,县内举办第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同时召开县内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教师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355名,给3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1994年,县内贯彻《教师法》,县政府号召全社会尊师重教。1984—2002年,全县教师中,有1人出席省党代会,8人出席市党代会,257人出席县党代会,2人当选省人大代表,12人当选市人大代表,318人当选县人大代表,3人任县人大常委会委员,2人担任省政协委员,134人任县政协委员,3人任县政协兼职副主席。
  公办教师经济待遇 1980年始,全县学校实行班主任津贴,小学班主任每月3~5元,中学班主任每月5~7元。1982年,全县公办教师人均月工资49元。1986年6月,全县公办教师人均月工资82元。1987年,全县公办教师工资提高10%。1989年,县内教师首次实行职称工资,时全县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183元,中学教师人均月工资200元。1993年工资改
  革后,教职工每满两年普调一级工资。2002年,全县公办教师人均月工资714元。
  民办教师经济待遇 1978年,县内民办教师工资报酬仍沿袭1963年以来实行的农村社队统筹和国家补贴两部分,农村社队统筹部分实行工分制,即社队给民办教师按中等劳动力记工分参与社队分配,国家补贴部分按湖南省统一规定的中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10元、小学教师每人每月5元的标准发给。1980年始,国家对民办教师中担任班主任的另发补贴,标准为担任中学班主任的每人每月补贴3~5元,担任小学班主任的每人每月补贴2~4元。1981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民办教师工资中的集体统筹部分改为工资制,以公社(乡)为单位统筹统付,中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48元,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42元。1987年始,县内民办教师同公办教师一样评定职称,国家对民办教师的各种补贴逐年提高,地方有关民办教师的统筹经费不断增加,民办教师工资水平逐步接近公办教师。1990年,县教委成立民办教师福利基金会,筹措资金15万元,以解决民办教师养老、医病费用。1998年,县内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
  第五章 教育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78年,县内文化教育统由县革命委员会文教局管理,办公地点设县委大院,各区社设文教干事。1980年12月,县文教局分设为县文化局和县教育局,全县设8个区教育办公室、37个公社(镇、场)教育组。是年,县教育局机关迁邵新街。
  1981年4月,成立邵阳县文教办公室,主管全县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工作,罗德成任主任。1984年4月撤销县文教办公室,县教育局纳入县宣传系统,由县委宣传部兼管。1985年11月,县教育局更名县教育委员会,为独立的战线,不再由县委宣传部兼管。时各区仍设区教育办公室、各乡(镇、场)设教育组。1986年,成立邵阳县教育督导室,设督学1人,督导员2人,负责督促指导全县各乡镇场做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文盲工作。1995年1月,县教育委员会复名县教育局。同年8月撤区并乡后,各区教育办公室和乡(镇、场)教育组合并为24个乡(镇、场)学区。1996年9月,县教育局又复名县教育委员会。2001年11月,仍更名县教育局。
  2002年,县教育局设办公室、教育督导组、教育工会、纪检监察室、人事保卫组、普教组、计财审计组、武装部8个组室和招生办公室、成人教育办公室、教研室、电教仪器管理站、勤工俭学管理站、共青团少年工作委员会、计划生育办公室、档案室8个二级机构,机关在职职工64人。机关大院占地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其中办公用房3500平方米。是年县教育局辖23个乡镇场学区和10所县办学校。当年全县教师档案移交县人事局统管,教育局档案室撤销。
  1978—2002年,唐春辉、周绍贤、刘志刚、蒋志伟、钟一成、夏路阳、邹中秋、谢显贵先后任县教育委员会主任或县文教局、县教育局局长。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彻底打乱的教育秩序开始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发出《认真组织青年学习,迎接高考的通知》,成立邵阳县招生委员会,县委书记朱静安任主任。
  1981年,县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关于调整普通中学设点布局,扎扎实实提高教育质量的决议》和《关于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充分相信和依靠他们办好教育事业的决议》。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全县开展尊师重教的宣传,从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上提高教师地位;整顿教学秩序,加强文化教学;对中学进行精简集中,将“文化大革命”时期下放的社办中学逐步收归县办;将初中和高中学制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的2年制恢复到3年制,小学学制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实行的5年一贯制恢复为“四·二”分段制。
  1983年开始,在全县普及小学教育。1984年,将县第十中学改办为邵阳县第一职业中学,发展县内职业教育。同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成立邵阳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鼓励青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同时拓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在县设立邵阳电视大学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县内贯彻执行,县委、县人民政府制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同时允许开办私立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199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颁布《邵阳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在全县正式启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针对自恢复高考以来出现的学生以分数定优劣、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县内提倡素质教育。1993年,县教委下发《关于全县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1995年,县教育局制订《邵阳县教师年终考核量化细则》。1997年,县教育委员会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适度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的教育思路并付诸实施。同年,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小学毕业生全部按规定区域升入初中。1980—1998年,全县4300余名民办教师先后转为公办教师。1999年7月,邵阳县教育委员会制订《邵阳县教育系统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邵阳县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具体操作方案》,至2000年,县内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实行校长选聘制、全员聘任制、绩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等三项改革措施。
  第三节 学校管理
  一、公立学校管理
  管理体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恢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县办中学由县教育局(委)直接管理,小学和初中由乡镇(公社)场教育组管理。村级小学设校长1人。片办小学设校长和教导主任各1人。中心小学及初级中学设校长1人、副校长1~2人、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办公室主任各1人。高级中学(含职高,下同)设校长1人、教导主任1人、总务主任1人,规模大的高中增设副校长1人、共青团支部书记1人。1986年始,县内高级中学设校长、党支部书记各1人,副校长1~3人,工会主席、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政教主任、办公室主任、团支部书记各1人。规模大的学校增设副教导主任、副政教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各1人。1978—1998年,公办教师工资由国家负担;小学和初级中学的基建维修费、民办教师工资以乡镇(公社)场和村(大队)负担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县办中学基建维修费由国家负责。1998年,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乡镇(场)、村不再负担民办教师工资。以后,学校行政、人事、业务、经费均由全县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村级小学的基建维修仍以村负担为主,国家补助为辅。
  常规管理 1979年,县内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1980年,县教育局就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学生合格率和优秀率、高中生升学率等相继制订奖罚条例和建立教职工岗位责任制。1986年,县教委先后发文,对区教育办主任、乡(镇、场)教育组长、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职责作了详细规定,制订了出勤、备课、上课、阅卷、辅导、家访、奖罚、财务、教研等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学前儿童花名册、学龄儿童花名册、超龄儿童花名册、毕业生花名册、学生守则、学校视察情况登记册、校产校具登记册等表册档案。1991年始,县教委每年均和县财政局、县物价局联合进行中小学收费清理整顿。2002年,上述规章仍继续执行。
  二、私立学校管理
  申办审批 县内对私立学校实行“办学许可证”制度。申办私立幼儿园、私立小学和私立初级中学,申办者持申办报告、申办者和拟任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及拟聘教师的资格证明材料、拟办学校的资产及经费来源证明材料、学校章程及规划、办学协议书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由所在学区和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县教育局(委)和县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小组审批,送市教育局(委)备案后,由县教育局(委)签发办学许可证。申办高级中学、完全中学、职业高中和文化补习学校,申办者持上述证明资料,经县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小组集体考察,县教育局(委)和县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小组签署意见,由市教育局(委)审批并签发办学许可证。
  办学管理 1987—1994年,由县教委履行对私立学校的管理职能。1995年,县政府成立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组长。同时县教育局设立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公室,每年对全县私立学校进行年检评估,并公示年检评估结果。1996年11月,县社会力量办学领导小组颁布《邵阳县社会力量办学年检评估方案》,对全县私立学校分“合格学校”、“限期整改学校”、“重点整改学校”三类进行年检评估。1997年始,县内擅自办学现象突出。1998年7月,县人民政府颁布《邵阳县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规定未经批办的私立学校一律取缔,但擅自创办私立学校的势头仍未得到遏制。1998年9月,县委、县人民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对社会力量办学进行清理整顿的通知》,抽调干部60人,成立社会力量办学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分管教育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逐一进校清查。同年10月,县人民政府又下发《邵阳县社会力量办学管理办法》,但至1999年,全县未经批办的私立学校仍增至66所。是年9月,县社会力量办学清理整顿小组从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工商局、县文化局、县财政局、县物价局等部门抽调干部46人,对非法私立学校再次进行清理整顿,取缔非法私立学校40所。后清理整顿非法私立学校的活动虽持续进行,但社会非法创办私立学校却连续不断。2002年,全县有各类私立学校59所,其中未经审批,擅自开办的有41所。县内私立学校内部管理为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聘任。教职员实行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课时工资制、效益工资制等多类型工资制度。部分私立学校对学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
  第四节 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含学生转学、休学、复学、退学、升级、留级、跳级、办理毕业证等。1978—1986年,县内小学、中学的学籍均由学校管理,学生毕业证由所在学校发放。1997年后,小学生学籍仍由学校管理。初中生学籍由学校教导室和县教育局(委)普教股共同管理,学生有全县统一编制的学号,初中毕业证由县教育局(委)普教股核发,加盖县教育局学籍管理专用章(钢印)。高中生学籍由学校教导室与县教育局(委)普教股、市教育局(委)普教科共同管理,学生有全市统一编制的学号,高中毕业证由市教育局(委)普教科核发,加盖省教育厅学籍管理专用章(钢印)。1998年后,不再发放小学毕业证。
  第五节 招生管理
  普通中小学招生 县内普通中小学校招生由县教育局(委)普教组主管,小学招生不经考试,实行就近划块包干,规定入学率须达到100%。1978—1996年,初中招生采取小学毕业会考和初中招生考试合二为一的统一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各乡(镇、场)教育机构统一阅卷,县教育局抽样检查。县第十一中学在会考后,常再自行命题,在全县招考新生。1997年,县内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实行就近划片包干招生。高中招生,每年6月18~20日举行全省或全市初中毕业生统一会考,由各高中学校在录取线内按学生志愿录取。
  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后,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均从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中招收新生,每年7月7—9日,举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县教育局成立招生办公室,负责组织考试、组织考生体检、责成学校给考生整理档案、指导考生填写登记表和志愿等工作。1978年,中等专业学校还通过统一考试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新生,1979年停止。1980年始,全省统一对应届高中毕业生实行预选考试(又称筛考),筛考过关者方能参加高考,当年全县参加预考的考生4900人,预考过关获准参加高考的考生1250人,1989年停止筛考。1983年始,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恢复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生,采取招生考试和初中毕业会考合二为一的全省或全市统一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的6月18—20日。1998年,县招生办公室被评为邵阳市普通大中专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始,高考时间改为每年6月7—9日。
  成人大中专学校招生 县内成人大中专学校招生考试始于1985年,参照全国普通大中专学校招生统考办法,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和安排考试时间,县教育局(委)成人教育办公室在省市成人教育部门安排下具体组织实施。
  第六节 教研教改
  1978年,县文教局成立教学辅导站,1982年复名邵阳县教研室,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教研员8人。县教研室开展教学实验、介绍先进教育思想、推广教学方法、举办业务讲座、创办业务刊物、征集教学论文、交流教学经验等业务活动。1978—2002年,在县教研室组织下,县内教育系统有973篇教研论文获市级奖励,275篇教研论文获省级奖励,471篇教研论文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其中重要的教研教改成果有:
  1986年,县二中物理组《电子物理探纲式教学研究》及县一中生物组《中学生物电化教学三步曲模式研究》均获湖南省教研成果三等奖。
  1991年,县一中语文组实施“高中语文组合式教学”,获国家教学新成果一等奖。
  1992年,县教研室在全县开办53个教学改革实验班,在小学推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和“三算结合”等教改项目,在中学推行“快速作文”、“目标教学”、“自学辅导法”、“德育渗透”等教改项目,其中中学语文目标教学获湖南省教研成果三等奖,自学辅导法获邵阳市教改效果二等奖,“三算结合”实验班参加全市珠算比赛获一等奖。
  1994年,黄亭市中学教师林晓云获湖南省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比武第一名。
  1995年,县第一中学“高中生物电教三步曲优化模式研究”实验成果获全省二等奖。同年全县办有教学改革实验班151个。
  第七节 素质教育
  1997年,县内各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县教委提出“四抓四不准”,即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准随意减少音乐、体育、美术和劳动课时;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准利用节假日补课;抓制止重复教育,不准中小学开办复读班和招收复读生;抓考试制度改革,取消小学毕业生升初中考试,不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招择校生、办重点班。1999年,县教委进行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强师建设,全县5155名教师参加了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教师进修学校开展继续教育,80.6%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普通话和练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活动,黄塘乡学区代表队在全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团体第二名。同时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县内乡镇中心完小以上的学校均成立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和文艺、体育代表队。是年在市“青少年生物百项活动”比赛中,县内有4名学生获一等奖,4名学生获二等奖,2名学生获三等奖;在市“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中,县内有1名学生获一等奖,6名学生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2000年,县教委提出用素质教育标准衡量学校工作,兴办各乡村学校素质教育示范点,全县85所学校达到“文明窗口学校”标准。
  第六章 教育设施与费用
  第一节 教育设施
  一、校园校舍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学校校舍质量差,多为土木结构。1980年,全县学校共有校舍17.25万平方米,生均1.52平方米。其中危房4.96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27.59%。危房中,一级危房1.16万平方米,二级危房1.51万平方米,三级危房1.1万平方米。
  1983—1987年,全县依靠群众集资和国家补助,改建和新建小学校舍14.49万平方米。1987年,全县539所小学校园总占地1780.9亩,生均9.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6.7万平方米,生均2.85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24.62万平方米,生活用房9.31万平方米,其他用房2.77万平方米。小学校舍总面积中,有危房7.49万平方米。当年93所中学校园总占地907.1亩,生均13.33平方米。校舍总面积15.09万平方米,生均3.35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14万平方米,生活用房6.26万平方米,其他用房1.69万平方米。中学校舍总面积中,有危房3.37万平方米。当年3所职业中学占地87亩,校舍总面积5945平方米,其中教室1186平方米。
  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学校校园校舍面积迅速扩大。2002年,全县450所公立小学校园面积为3402.5亩,生均18.9平方米。校舍面积55.34万平方米,生均5.64平方米。69所公立中学校园面积为1566.2亩,生均19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1.16万平方米,生均6.52平方米。当年全县544所中小学中,有危房的学校177所,占学校总数30.74%。有危房14.33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的16.3%。
  二、教学仪器
  1978年前,全县除几所重点学校外,大部分学校无教学仪器可言。1984年底,县电教仪器站成立,负责购买、发放、管理教学仪器和电教仪器。是年全县有5所中学配齐教学仪器,有9所中学实验室达标,全县中学共有实验室27间,仪器室152间,劳动技术室2间。是年全县学校教学仪器总价值100.18万元,其中高中学校31.22万元,初中学校68.96万元。仪器总值中,理科仪器65.46万元,艺体仪器22.65万元,电教仪器12.07万元。当年物理实验室开出率71.5%,化学实验室开出率70.6%,生物实验室开出率52.2%。
  当年,全县配齐教学仪器的小学有5所,实验室达标的小学有11所,全县小学共有实验室21间,仪器室82间,仪器价值53.53万元,其中自然教学仪器16.21万元,艺体仪器27.04万元,电教仪器10.28万元,实验室开出率为17.8%。
  1997年,全县普及实验教学,全县各学校共有实验室159间,实验室总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高中24间,1680平方米;初中88间,6160平方米;中心小学和片办完小47间,3290平方米。当年全县学校实验室开出率100%,重点高中学生分组实验合格率为98.5%,普通高中学生分组实验合格率为96%,初中学校学生分组实验合格率为95.3%,中心小学和实验小学学生分组实验合格率为97%。
  2002年,全县学校中有仪器室186间,5090平方米。其中高中26间,1190平方米;初中115间,2820平方米;中心小学和片办完小45间、1080平方米。
  三、电教器材
  1984年,县教育局成立电教仪器站,推广电化教学。时电教设备简单,仅使用录音机、投影仪。2002年,全县学校有彩色电视机158台,电脑2247台,摄像机22台,录像机86台,VCD40台,录音机500台,投影仪器589台,总价值500万元。另有音像器材价值400万元。
  说明:学校图书资料见第十七篇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节 勤工俭学
  县内学校素有勤工俭学的传统。学校勤工俭学收入,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福利及解决特困学生学费。1978年,县内校办农场有耕地1097亩,校办林场有林地35.5亩,其他生产用地51.4亩,校办农林场纯收入3.87万元,生产粮食1.43万公斤。当年全县有校办工厂6所,校办工厂总产值3.64万元,纯收入0.7万元,其他收入1.3万元,当年全县勤工俭学总收入5.87万元。
  1980年,全县有校办工厂6所,纯收入7405元。校办农场面积减至30亩,校办林场面积减至7亩,其他生产用地13亩,校办农林场纯收入7903元。其他勤工俭学收入1563元。当年勤工俭学总收入1.69万元。
  1984年,县教育局成立勤工俭学服务公司(后称勤工俭学管理站)。1985年,县内有校办工厂16所,校办工厂纯收入3.48万元。当年校办农场面积358亩,校办林场面积48.5亩,其他生产用地26.8亩,校办农林场纯收入3.86万元。
  1987年,全县有校办工厂12所,校办苗圃场1个,校办农林场生产基地900亩,大部分学校辟有小商店,全县勤工俭学面达90%,年纯收入60万元。效益较好的校办工厂有岩口铺中学印刷厂等。是年,罗城中学校办农场被评为全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1988年,全县44个乡(镇、场)和14所县办学校均建有校办商业网点,年纯收入10万元。
  1991年8月,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通知》,决定每年从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和城市教育费附加中抽取1%作为勤工俭学周转金,财政金融部门每年安排勤工俭学贴息贷款1万元。部分乡镇按中学每生3~4厘、小学每生2~3厘的标准划拨勤工俭学用地。1992年始,县政府从各学校收取部分勤工俭学费用于弥补县财政教育经费不足。
  第三节 教育经费
  县内公办学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辅之以社会集资捐款和学生上交的学杂费。1978年,县内教育经费仍遵照上年规定,纳入“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同级财政统管范围。当年省地财政拨入县内教育经费269.9万元。1986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增长幅度的2%,县机动财力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乡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城市建设维护税收入的15%~20%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舍的维修,开征教育费附加,逐年增加教育基建费,使其达到全县基建投资总额的20%以上。同年,财政拨付教育经费906.3万元,而人员经费开支就达775.42万元。1988年始,县直属学校经费由县教委直管,乡(镇、场)学校经费由乡(镇、场)财政统管。是年,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1054.89万元,人员经费开支1073.47万元,入不敷出。1990年,乡(镇、场)教育经费又收归县管。1991年始,县教育经费管理执行“核定收支,分灶吃饭,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因县内教育经费缺口逐年增多,从1992年始在全县各校收取勤工俭学费,从1993年始逐年提高学杂费标准,从1994年始向学生征收教育统筹费。教育统筹费征收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期45元,初中生每生每期55元,高中生每生每期60元。至2000年,全县累计收取勤工俭学费477.2万元、教育统筹费7598.1万元。2002年,全县各学校共收取学杂费2936.4万元,为1992年的8.2倍。1983—2002年,全县群众集资9240万元,用于修建校舍和改造学校危房。
  第四节 学杂费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中小学学杂费很低。1978年下学期,县城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为3.5元,五年级学杂费为4元,农村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为5元,五年级学杂费为3元。县城初中二年级学杂费为8元,农村初中二年级学杂费为7元。县城高中二年级学杂费为9元,农村高中二年级学杂费为8元。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物价的提高,县内中小学学杂费随之上涨,但基本与物价上涨同步。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县内出现学校乱收费现象,除规定的学杂费外,各学校、班级都有随时自立的如建校费、考试费、补课费、校服费、辅导材料费等名目繁多的临时收费项目。学校在收取学杂费的同时,还帮助一些部门向学生搭收如保险费之类的其他费用,并开始向户口不在当地的学生或未被正式录取的“机动”学生收取寄读费,寄读费随地域和学校条件的不同而标准不一,一般为小学每生每年60~10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150元,高中每生每年150~200元不等。
  20世纪90年代初,学杂费上涨进一步加剧,子女学费负担已成为县民最大的经济负担之一。1994年下学期,县城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42元上升至75元,六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43元上升至78元。农村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39元上升至65元,六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40元上升至62元。县城初中二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75元上升至143元,农村初中二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71元上升至133元。县城高中二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159元上升至365元,农村高中二年级学杂费从上年度的149元上升至295元。后学杂费继续上涨。1998年下学期,县城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为192元,六年级学杂费为176元,分别为1978年的43.4和44倍;农村小学一年级学杂费129元,六年级学杂费153元,分别为1978年的25.8和51倍;县城初中二年级学杂费246元,农村初中二年级学杂费223元,分别为1978年31和32倍;县城高中二年级学杂费626元,农村高中二年级学杂费385元,分别为1978年的69.6和48.1倍。
  1998年,县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的学杂费略有降低。学校为争夺生源,不再收寄读费。非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的学杂费仍呈上涨趋势,教育条件好的高中学校除正式录取的学生外,还招收部分高价学生,学校向高价学生每生增收费用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
  2002年下学期,县城小学一年级学杂费为140元,比最高的1998年降低12元;县城小学六年级学杂费为155元,比1998年降低21元;农村小学一年级学杂费116元,比1998年降低13元;农村小学六年级学杂费131元,比1998年降低22元;县城初中二年级学杂费228元,比1998年降低18元;农村初中二年级学杂费204元,比1998年降低19元;县城高中二年级学杂费996元,比1998年提高370元,为1978年的110.7倍;农村高中二年级学杂费746元,比1998年提高359元,为1978年的93.2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