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集贸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8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集贸市场
分类号: F724.3
页数: 3
页码: 405-40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邵阳县集贸市场包括农贸市场、邵阳县工业品市场。
关键词: 集贸 市场 邵阳县

内容

2000年前,县内集贸市场由县工商局管理。2000年,从县工商局分设邵阳县市场管理局,又称邵阳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设办公室、人事股、市场建设管理股、计财股和14个市场管理所,颜学友、颜卫星先后任局长(主任)。
  一、农贸市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取缔的农村集市贸易开始恢复。1978年,除县城外,县内有五峰铺、黄亭市、白仓、郦家坪、塘田市、金称市、九公桥、岩口铺、谷洲9处农村集市,当年全县集市商品零售额31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陆续形成罗城、杉木桥、诸甲亭、下花桥、留旗坪、红石、长阳铺、小溪市、峦山铺、杨田、长铺、湾塘、蔡桥、长乐、双江、梽木山、水津渡、霞塘云、中合、银仙桥、芙蓉、千秋等23个农村集贸市场。县内集市贸易多为日日集,定期墟场仅为县境东部的郦家坪、诸甲亭、罗城、下花桥、谷洲等集市,其中下花桥、诸甲亭集市以每旬的二、五、八日为集日,谷洲、郦家坪集市以每旬的三、六、九日为集日,罗城集市逢双日赶集。同时,部分集镇始建粮油、木材、仔猪等专业市场。白仓、金称市、九公桥、塘田市等集镇的耕牛市场也迅速恢复。1986年,县内有集贸市场36处,其中综合市场26处、专业市场10处,集市贸易从单一的农副产品交换发展为综合商品自由交易。是年县内集市商品零售总额2566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17%。以后县内各集镇相继修建农贸市场。1994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3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4%。1997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5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6%。以后,县内集市贸易额一直徘徊在1.15亿元和1.16亿元之间,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维持在15%左右。
  2002年,县内有农村集市34处,其中建有场房场棚的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19处,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有塘渡口农贸市场、塘渡口二市场、县工业品市场(商品大世界)、塘渡口水果批发市场、县农工贸市场、五峰铺服装市场、白仓综合市场、九公桥综合市场、诸甲亭综合市场、长阳铺综合市场、白仓木材市场、黄亭市综合市场、下花桥综合市场等。
  是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1.25亿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5.94%。
  二、邵阳县工业品市场
  又名商品大世界,位于县城凤凰路、大桥路、邵新街环绕的三角地带,1992年10月由县商业局投资兴建,1994年建成开业,占地6000平方米,初名商品大世界,后更名邵阳县工业品市场。有固定门面228间,复合式摊位118个,总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日用工业品。该市场建成后,和周围的县百货大楼、侨汇商场、副食品商场、百纺商场、夫夷大楼、台北大厦、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五金中心门市部、商贸综合大楼联为一体,形成多层次的县城中心商贸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工业品市场年均营业额2500万元。后部分经营商外迁邵东、株洲等地,县工业品市场经营额下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