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构 网点 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机构 网点 市场
分类号: F713.5
页数: 11
页码: 397-407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邵阳县机构、网点、市场包括商业局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供销合作社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粮食局系统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 其他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集贸市场情况。
关键词: 邵阳县 商业 机构

内容

县内商业机构按系统分,有商业局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物资局系统、粮食局系统以及县农机公司、县煤炭公司、县对外贸易公司、县盐业公司、县石油公司、县烟草专卖公司等专营公司。1980年5月,邵阳县革命委员会财贸办公室更名邵阳县财贸办公室,为县内财贸系统(又称财贸战线,管理的部门有商业、供销、财政、税务、工商、审计、金融保险等)牵头单位。
  1983年,县内有商业机构39家,其中国有商业机构24家,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5家。当年全县有商业网点5416个,其中国有商业网点225个,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545个,个体私营商业网点4646个。当年全县共有商业从业人员9265人。1984年1月,县财贸办公室更名县财贸委员会,1995年1月复名县财贸办公室,1996年9月又复名县财贸委员会。2001年11月,取消战线,县财贸委员会更名县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工作机构,不再兼管原下属各局。2002年,县内共有商业机构48家,其中国有商业机构34家,集体所有制商业机构14家。当年全县有商业网点1.25万个,其中国有商业网点112个,集体所有制商业网点230个,个体私营商业网点1.22万个。是年全县共有商业从业人员3.22万人。
  1978—2002年,段义君、曾纪松、刘书保、马均平、刘金惕、邓星强先后任县财贸办公室、县财贸委员会或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一节 商业局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县商业局设办公室和人事、业务、财会、统计、物价、生产、安全7股,辖县肉食水产品公司、县饮食服务总店、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药材公司、县饮食服务公司、县石油公司、县五交化公司8家国有公司,有职工790人(含临时工317人),另有归口县商业局管理的集体商业企业9家,职工249人。1980年,县商业局增设集商股。1981年8月,成立邵阳县蔬菜公司。1983年,县副食品公司所属的县副食品加工厂从县副食品公司分离,成立邵阳县糖果糕点厂。1984年,县百货公司下属的集体企业桥头百货商店从县百货公司分离,更名百纺商场。1985年,县药材公司、县石油公司从县商业局分离单设。同年撤销县蔬菜公司。至此,县商业局辖5家国有公司和县糖果糕点厂,共有商店、门市部、批发部、购销站等营业网点113个,职工1086人。1987年,恢复县蔬菜公司。同年,县糖果糕点厂复属县副食品公司管理,次年又再次从县副食品公司分离单设。1991年12月,县商业局撤销生产股,增设审计股。1993年,县糖果糕点厂转产钻头,更名南天商办工业公司。1995年,县肉食水产品公司更名县食品公司,各区食品站均更名区食品公司。1996年,县饮食服务公司更名县商贸公司;桥头百纺商场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有,更名县纺织品公司;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复名县糖果糕点厂。2002年,县商业局设办公室和人事股、业务股、财会股、统计股、物价股、审计股、教育股、集商股、监察股和安全保卫股,辖县食品公司、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商贸公司、县蔬菜公司、县纺织品公司、县五交化公司、县糖果糕点厂和工业品市场,在册职工1339人,其中下岗职工1097人,实际在岗职工242人。
  1978—2002年,唐锦林(副)、艾治甫(副)、肖伟、廖庆元、田泽中、邓节生、尹邦富、郭功频、粟建国、郭振业先后任县商业局局长。
  邵阳县百货公司 成立于1956年6月,初址在县城沿河街。1985年10月,邵新街新百货大楼竣工开业,为县百货公司主体企业,公司随迁县百货大楼。县百货大楼总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3层,当年有职工52人,营业额50万元,次年增至150万元。1996年,县百货大楼建筑面积扩至5100平方米。2002年,县百货公司有经营网点11个,其中县百货大楼是县内唯一一家未改制的国有商业企业,当年有职工108人,全年销售额1250万元,获利55万元,上缴税金28万元。
  邵阳县食品公司 原名县肉食水产公司,1954年7月成立,原址在县城沙坪。后迁县城沿河街。1978年,县肉食水产公司辖1个屠宰场、1个仓库和8个区食品站,有职工250余人。当年收购生猪12.78万头,占全县生猪出栏量的56.5%。1984年收购生猪18.91万头,为县肉食水产公司收购生猪最多的年份。1985年,国家取消生猪派购后,供销社和个体商贩竞相开展生猪购销业务,县肉食水产公司业务量急剧下降。1986年,公司迁白虎街。1988年,公司生猪收购量降至4.9万头。1995年,县肉食水产公司更名县食品公司。以后公司逐渐处于半倒闭状态。1997年,在县城建立第一个生猪定点屠宰场。2002年,公司辖2个定点屠宰场和8个区食品公司,有职工600余人,但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副食品公司 1956年成立,初址在县城沿河街。1978年有职工85人。1987年在邵新街建办公营业楼,4层,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7年,公司停业,门面出租。2002年,公司有在册职工147人,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商贸公司 1956年成立,初名邵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初址在邵阳饭店。1979年迁夫夷饭店。1992年起实行承包经营。1996年更名邵阳县商贸公司。2002年,有在册职工71人,多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五交化公司 1977年7月成立,初址在县城沿河街,有门市部2处,经营面积300平方米,1978年有职工32人。1986年,在邵新街新建门市部,4层,经营面积300平方米。另在凤凰路建有侨汇商场,3层,经营面积330平方米。1996年,更名邵阳县五交化集团公司,此后经营出现滑坡。2002年,公司辖沿河街老门市部、永久商店、邵新街新门市部和侨汇商场,全部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是年公司有在册职工156人,全部下岗另谋他业。
  邵阳县蔬菜公司(见本编第三章第四节)
  邵阳县纺织品公司 前身为沿河街桥头商店,属县百货公司下辖的集体所有制商店。1984年3月从县百货公司分离,更名百纺商场,经营纺织品、针织品、百货、五金、家用电器及文化用品。1996年,由集体所有制转为国有,更名邵阳县纺织品公司。次年始,公司实行承包经营。2002年,公司有在册职工56人,均下岗另谋他业。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系统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原合并于县商业局的县供销合作社恢复原建制。是年,县供销社辖区供销社8家、供销分社46家、专营公司12家,共有批发站、零售店、门市部、仓库等营业网点430个,职工3360人。当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1516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817万元,购进工业、手工业产品总值672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7万元。当年全县供销社纯销售总值3497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135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1306万元,其他销售总值56万元。
  县内供销社自成立之时始,一直是县内生产资料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主渠道,尤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县内供销社以抓生产保收购、以收购促生产,配备生产培植员和雇请农民技术员,帮助、指导、扶植农村社队种植经济作物,对发展县内农村多种经营曾作出过辉煌的贡献。
  1983年,县供销社更名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是年全县抽调1200名干部,逐村逐户清理供销社初成立时的股金,重新承认社员股权,补发红利,并动员农民扩股集资。
  1984年,县供销社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对职工亦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年录用农民合同工230人。
  1985年,全县供销社纯购进总值4094万元,其中收购农副产品总值1816万元,购进工
  业和手工业产品总值2253万元,收购废旧物品总值25万元。是年纯销售总值6265万元,其中销售社会消费品总值2961万元,销售生产资料总值2612万元,其他销售总值692万元。
  1986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8个区供销社、42个供销分社和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县农产品公司、县日杂果品公司和县贸易货栈4家专营公司,有批发站、零售店、仓库等营业网点261个,农村代销点482个,职工1477人,固定资产1322.7万元,流动资金659万元,当年商品零售额(销售总值)5519万元。
  此后县内民营商业勃兴,供销合作社经营渐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以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共创办“庄稼医院”56所和农业商品基地22个。
  1992年,县内供销社实行社有民营,先后有6家基层供销社和2家专营公司实行承包经营。1993年后,县内各供销社逐步实行全部承包。1995年,县政府将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定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机关人员的工资和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拨发。1997年,县内各供销社相继创办社员股金服务部10家,吸收股金最高时达3920万元。1998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机关干部过渡为国家公务员。1999年,各供销社股金服务部撤销,社员股金全部清退。
  2002年,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辖区供销社8家、乡镇分社35家、专营公司15家,共有营业网点194个,在册职工2668人,除468人参与承包经营外,其余下岗另谋他业。是年,县内各供销社商品购进总额10.52亿元,商品销售总额12.12亿元,当年上缴国家税收48万元,利润2万元。
  1978—2002年,李志茂、邓代英、莫银魁、刘定成、杨孝友、李书民、吕勤保、朱志强先后任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粟林秀、邓正春、李晓云先后任县供销社监事会主任。
  第三节 粮食局系统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
  1978年,县粮食局辖9个区(镇)粮站和县直属粮站。1986年,县粮食局辖县粮油供销公司、县粮油储运公司、县饲料公司3家公司和9个区(镇)粮站,有粮油供销点34个,粮油仓库74处,粮油加工厂1家,粮运车队1个。共有职工701人,固定资产664.31万元,流动资金188万元。2002年,县粮食局辖各类企业18家,共有库点37个,粮仓93座,粮油经营部29家,从业人员1169人。1978—2002年,罗友仁、肖顺国、严克俭、陈舜田、杨远新、刘灯红先后任县粮食局局长。
  湖南省邵阳桂竹山粮食储备库 又名塘渡口粮站,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240吨的仓
  库1座,职工15人。2002年,辖桂竹山仓库和桥头粮油门市部,有仓库9座,总仓容1.78万吨,职工72人。
  五峰铺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450吨的仓库1座,职工10人。2002年,辖毛家岭、雁塘口、中和3个库点,有仓库6座,总仓容4830吨,职工69人。
  郦家坪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390吨的仓库1座,职工8人。2002年,辖诸甲亭、杉木桥、郦家坪3个库点和诸甲亭粮油门市部,有仓库7座,总仓容4000吨,职工51人。
  下花桥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库2座,仓容980吨,职工17人。2002年,有职工86人,辖蕨菜、谷洲、湾塘、下花桥、大冲5个营业点,有仓库11座,总仓容7370吨。
  九公桥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170吨的仓库1座,职工16人。2002年,辖九公桥、东田、田庄3个库点和3个粮油门市部,有仓库6座,总仓容7010吨,职工87人。
  梽木山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500吨的仓库1座,职工10人。2002年,辖梽木山、大埠头、岩口铺、皇安寺、云里5个库点,有仓库13座,总仓容1.03万吨,职工86人。
  黄亭市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510吨的仓库1座,职工9人。2002年,辖道光山、伏溪桥、码头、新街、杨梅山、双清6个库点,有仓库12座,总仓容7580吨,职工78人。
  塘田市粮油管理站 1951年成立,时有仓容1460吨的仓库1座,职工18人。2002年,辖胡塘、金称市、塘田市3个库点,有仓库10座,总仓容9240吨,职工90人。
  白仓粮油管理站 1952年成立,时有仓容1130吨的仓库1座,职工11人。2002年,辖水津渡、白仓、何伏、新建4个库点,有仓库9座,总仓容5490吨,职工76人。
  城郊粮油管理站(粮油贸易公司)1987年成立,时为塘渡口区粮站,辖小溪市、八一场、红石3个库点,有仓库7座,总仓容4880吨,职工34人。2002年,职工增至78人。
  直属粮食公司 1978年成立,原名沿河街粮站,辖沿河街门市部和沿河街油库,有职工18人。后更名邵阳县直属粮食公司。2002年,辖邵新街门市部、桥头经营部、沿河街经营部、双合油库等营业网点,有职工93人。
  城郊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在县城设有第一、第二、第三3个粮油门市部和红石桥粮油经营部等营业网点,职工53人。另有粮贸大楼和红石米厂实行租赁经营。2002年,有职工62人。
  五峰铺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辖五峰铺中心粮油门市部、五峰铺商业街粮油门市部、罗城粮油门市部等营业网点,有职工33人。
  梽木山粮食公司 1998年成立,辖长阳铺粮油经营部、云里粮油经营部、岩口铺粮油经营部、皇安寺粮油经营部和大米加工厂等经营网点,有职工33人。
  粮食局综合经营公司 1995年成立,辖城东粮店和粮油综合门市部。2002年,有职工56人。
  湖南邵阳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 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是国家200亿斤粮库建设项目之一。2002年,在原白仓粮库的库址动工兴建,占地150亩,仓库建筑面积8899平方米,总仓容4万吨,总投资1925万元。
  第四节 其他商业机构与营业网点
  物资局商业机构 1978年,县内工矿业生产资料的专营主管机构为县物资局,原址在县城沿河街北端。1980年,县物资局所辖机构有五峰铺、长阳铺、下花桥3个物资供应站和县金属材料公司、县机电建材公司、县金属回收公司、县生产服务公司、县物资开发公司等5家专营公司。1984年1月,县物资局更名县物资公司,同年12月恢复县物资局名称,和县物资公司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86年,县物资局迁邵新街。1987年后,县物资局先后增设白仓和九公桥2个物资供应站。1992年,撤销县生产服务公司,成立邵阳县物资贸易公司。1996年,县金属材料公司和县金属回收公司破产。同年,成立邵阳县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邵阳县金属再生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和邵阳县拍卖公司。1999年,县机电建材公司、县物资贸易公司、县物资开发公司、县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均被撤销,成立邵阳县物资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邵阳县民爆器材专营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12月,撤销邵阳县拍卖公司,成立邵阳市阳光拍卖有限责任公司。同月,撤销邵阳县物资局,成立邵阳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时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辖企业9家,有职工141人。
  1978—2002年,孙治国、肖文泽、邓星明、王楚堂、孟映宗、向泽群先后任县物资局局长、县物资公司经理或县物资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集体合作商店 县内曾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立一批公私合营的集体合作商店,归口供销社管理,但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集镇开始恢复合作商店,各公社亦先后成立社队供销经理部。20世纪80年代初期始,部分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为安置家属子女就业也陆续兴办集体商店。1981年,县内共有上述集体所有制商店881家、从业人员2073人,商品零售额1627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1%。以后,随着个体私营商业的兴起,此类集体所有制商店纷纷解体。2002年,全县有此类集体商业网点36个,从业人员314人。
  个体私营商业网点 自1956年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后至1978年,县内无个体私营商业。20世纪60年代初期,县内农村曾出现少量小商小贩,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资本主义全部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个体私营商业逐渐恢复,经营网点和从业人员逐年增多。至1986年,县内有个体商贩5785户,从业人员5922人,当年商品零售额4859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6.9%。2002年,县内个体私营商业网点增至1.22万个,从业人员增至2.93万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18%。
  第五节 集贸市场
  2000年前,县内集贸市场由县工商局管理。2000年,从县工商局分设邵阳县市场管理局,又称邵阳县市场管理服务中心,设办公室、人事股、市场建设管理股、计财股和14个市场管理所,颜学友、颜卫星先后任局长(主任)。
  一、农贸市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取缔的农村集市贸易开始恢复。1978年,除县城外,县内有五峰铺、黄亭市、白仓、郦家坪、塘田市、金称市、九公桥、岩口铺、谷洲9处农村集市,当年全县集市商品零售额310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陆续形成罗城、杉木桥、诸甲亭、下花桥、留旗坪、红石、长阳铺、小溪市、峦山铺、杨田、长铺、湾塘、蔡桥、长乐、双江、梽木山、水津渡、霞塘云、中合、银仙桥、芙蓉、千秋等23个农村集贸市场。县内集市贸易多为日日集,定期墟场仅为县境东部的郦家坪、诸甲亭、罗城、下花桥、谷洲等集市,其中下花桥、诸甲亭集市以每旬的二、五、八日为集日,谷洲、郦家坪集市以每旬的三、六、九日为集日,罗城集市逢双日赶集。同时,部分集镇始建粮油、木材、仔猪等专业市场。白仓、金称市、九公桥、塘田市等集镇的耕牛市场也迅速恢复。1986年,县内有集贸市场36处,其中综合市场26处、专业市场10处,集市贸易从单一的农副产品交换发展为综合商品自由交易。是年县内集市商品零售总额2566万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4.17%。以后县内各集镇相继修建农贸市场。1994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3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44%。1997年,县内集市贸易成交额1.15亿元,占当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6%。以后,县内集市贸易额一直徘徊在1.15亿元和1.16亿元之间,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维持在15%左右。
  2002年,县内有农村集市34处,其中建有场房场棚的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19处,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规模较大的有塘渡口农贸市场、塘渡口二市场、县工业品市场(商品大世界)、塘渡口水果批发市场、县农工贸市场、五峰铺服装市场、白仓综合市场、九公桥综合市场、诸甲亭综合市场、长阳铺综合市场、白仓木材市场、黄亭市综合市场、下花桥综合市场等。
  是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1.25亿元,占全县商品零售总额15.94%。
  二、邵阳县工业品市场
  又名商品大世界,位于县城凤凰路、大桥路、邵新街环绕的三角地带,1992年10月由县商业局投资兴建,1994年建成开业,占地6000平方米,初名商品大世界,后更名邵阳县工业品市场。有固定门面228间,复合式摊位118个,总营业面积25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日用工业品。该市场建成后,和周围的县百货大楼、侨汇商场、副食品商场、百纺商场、夫夷大楼、台北大厦、乡镇企业供销公司、五金中心门市部、商贸综合大楼联为一体,形成多层次的县城中心商贸区。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工业品市场年均营业额2500万元。后部分经营商外迁邵东、株洲等地,县工业品市场经营额下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