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放宽流通渠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7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放宽流通渠道
分类号: F713.1
页数: 2
页码: 395-39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邵阳县商业体制改革开放初期到2002年除爆炸物品、烟草、食盐等商品仍由国家专营外,其余商品购销渠道均全部放开情况
关键词: 邵阳县 流通 市场

内容

改革开放前,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垄断县内商业市场,粮食由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石油、布匹、猪肉、食糖、化肥、农药、木材、钢材等生活生产必需品须凭票或计划指标分配供应,集市贸易被严加限制,商品统一定价,流通渠道单一。1978年,县城零售商店仅县百货公司门市部、县五交化公司门市部、县副食品公司门市部、县食杂公司门市部和红石供销社等45家。
  改革开放初期,县内商业实行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开始打破国有及供销合作商业的垄断。1980年,县内日用工业品经营由过去国家统购统销改为企业订购、选购、国家统购统销、计划收购4种购销形式。同时拓宽商品流通渠道,县百货公司批发对象由原来的8家(区供销社)增至81家,县副食品公司批发对象由原来的34家增至103家。是年县百货公司以订购选购的方式自主进货324种,自主进货额占公司当年商品进货总额的27.9%。当年县内肉食水产品除生猪外,其余均实行自由购销。
  1982年,县内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37种,指导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57种,其余均放开经营。同年始,化肥农药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计划内化肥农药仍按指标分配供应,计划外化肥农药敞开销售。同时个体长途贩运户异军突起,很快占领水果贩运市场。持续26年凭票供应食糖的历史结束。当年县城经营日用工业品和副食品的商店分别增至44家和17家。
  1983年,县内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减为28种。同时允许县内生产企业自销产品,当年县内实行产品自销的生产企业有县酒厂、七里山罐头厂、县织染厂、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县塑料厂、县印刷厂等。是年县百货公司从县外52家采购供应站和厂家进货1034种,进货额854万元,其中从厂家直接进货额520万元。县城经营百货批发业务的商店除原来3家国有商业机构外,新增社队企业供销公司、二轻工业公司、农工商联合公司、县供销社贸易公司、县供销社食杂公司、县供销社日杂公司6家。
  1984年,县内国家计划管理商品再次减为22种,个体户开始进入石油市场。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取消生猪派购,放开肉食水产品、小工业品、小副食品的价格限制。当年指令性计划管理商品仅为3种,指导性计划管理商品减为12种。钢材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价格双轨经营。县内初步形成由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企业定价和市场调节价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商品价格体系。1986年,县百货公司、县副食品公司、县五交化公司经营的6898个商品中,属国家定价的398个,占5.77%;属国家指导价的2155个,占31.24%;属企业定价的4345个,占62.99%。以商品销售额分,属国家定价的商品销售额占20.47%,属国家指导价的商品销售额占41.45%,属企业定价的商品销售额占38.08%。
  1987年,使用30余年的布票被废止。1988年,县内有限制地放开石油市场。同时,个体经营户开始进入煤炭购销市场。1991年全面放开石油市场。1992年,除少数由国务院和国家主管部门管价以及省管价的商品外,其余均由企业自主作价经营。同年,县内供销社实行社有民营或股份制改造。1993年,县内供销社全面实行承包经营。是年,取消长达41年的国家商品粮供应指标,粮票作废。1993年,全面放开粮食市场、煤炭市场和水泥市场。1994年,全面放开金属材料市场,取消钢材计划内指标。至此,县内商品计划内供应指标全部取消,社会主义市场商业体系形成。
  2002年,除爆炸物品、烟草、食盐等商品仍由国家专营外,其余商品购销渠道均全部放开。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县酒厂
相关机构
七里山罐头厂
相关机构
县织染厂
相关机构
县皮鞋厂
相关机构
县皮件厂
相关机构
县塑料厂
相关机构
县印刷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