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水排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水排水
分类号: TU991
页数: 2
页码: 368-369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供水排水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县内水厂、供水管网、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查 、排水设备的情况。
关键词: 排水 供水 邵阳县

内容

一、供水
  水厂 1978年,县城由县自来水供应站利用向阳坝灌溉渠的水源,经蓄水池沉淀后,通过主管道送至花果山蓄水池,供应全镇用水。1981年,成立县自来水公司。1983年,第一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4000吨。1986年和1989年,先后改建水厂一泵房和二泵房,日供水能力提高到8000吨。1995年9月8日,第二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1.5万吨。
  供水管网 1990年,县城供水管线形成,呈树枝状管网,供水主管道总长度9340米。至2002年,县城累计铺设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48万米,其中铸铁管1.2万米,水泥管1810米,玻璃钢管1010米。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查 199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5月,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标定水源保护区界限,树立永久性标志。严禁在水厂取水点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河段内游泳、停船、炸鱼。取水点上游500米河段两岸严禁堆放垃圾、粪土、工业废渣和排放污水。规定水厂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每年清洗一次。1995年第二水厂建成后,始用真空加氯机在水池加放氯气消毒,由县卫生防疫站代行自来水水质检查。2001年,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化验室后,始自行水质检查。20世纪90年代始,县城共设置自来水管网水质采样点4个,每月进行一次水样综合指标测定。
  二、排水
  1978年,县城仅沿河街、凤凰路及部分厂区、机关、学校驻地建有下水道。至2002年,县城共建有下水道32条,长28.56公里,其中石砌矩形暗沟18.91公里、明沟5.2公里、水泥管道4.45公里,主要的有:
  沿河街下水道 石砌石盖矩形暗沟,长3000米,宽0.8米,深1.2米,分四个出口排入夫夷河。
  白虎街、邵新街下水道 石砌砼拱或砼盖矩形暗沟,长6900米,左右两条,各宽1米,深2米。汇聚陡水洞上下数条山谷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越大桥路、凤凰路与大冲街下水道汇合后,沟宽增至3米,深3.5至4米不等。再穿沿河街经农贸市场排入夫夷河。
  上大冲街、大冲街下水道 石砌砼盖或砼拱矩形暗沟,长3300米,宽0.7~1米,深1.5~2米,汇聚炎山岭下数条山谷田垅自然排水和沿街居民生活污水,穿凤凰街汇入邵新街下水道。
  凤凰路下水道 石砌矩形暗沟或明沟,长2200米,宽0.5至1米不等,南段汇入邵新街下水道,中段汇入渡口路下水道,北段汇入白鹤路下水道。
  振羽大道下水道 水泥管道,长3700米,内径有0.8米和1米两种,共有检查井92个,雨水井93个,间距均为40米。该下水道汇聚沿途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分东西双向排流,东段排入峡山铺农田排洪水渠,西段排入白虎街下水道。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