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TU984.264
页数: 7
页码: 366-372
摘要: 本章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县城建设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县内各时期的街道与房屋建筑、供水排水、道路照明与城区绿化、其他市政建设几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建设规划 邵阳县

内容

第一节 街道与房屋建筑
  1978年,县城共有街道8条,总长度5.87公里。1984年,县城街道始铺水泥混凝土路面。1986年,县城有街道17条,总长度15.92公里,房屋建筑面积63.25万平方米。2002年,城区有各类房屋建筑1.02万栋,总建筑面积180.3万平方米,最高楼层为10层。其中住宅8170栋,建筑面积95.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2.8平方米。有大小街巷46条,总长度25.29公里,硬化率100%,其中人行道总面积11.28万平方米。46条街巷中,有主次干道18条,总长度16.78公里。
  沿河街 县城最早街道,原长约400米,宽约3米。建治后几经扩建,至1978年,成为南起武装部、北至石湾的一条长街,长1500米,宽15米,沥青路面。1984年,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986年前,为县城主要商贸街,后邵新街、大冲街、丁冲街、白虎街相继建成,县城商贸中心东移,此街除大桥以南外,北段逐渐冷落。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场、医院、厂房有县人民武装部、农贸市场、县建筑公司、县运输公司、县水泵厂等,南端为县第一中学校区和沙坪社区所在地。
  凤凰路 南起县木材公司,北至资汇宾馆,长1400米,宽8~32米不等,水泥混凝土路面。北段为县直机关驻地,中共邵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及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商业局、县广播电视局、县计生局等机关院落皆汇集于此。坐落南段的机关、商店、市场和文化场所有县文化馆、县剧院、县电影院、菜市场、台北大厦、侨汇商场、夫夷饭店、工业品市场(西大门)等,为县城商贸和文化娱乐中心地带。
  邵新街 县城主干道。1980年始建,1985年竣工,自台北大厦向东北延伸至汽车站,长900米,宽2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彩色道板砖。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市场、学校有塘渡口镇人民政府、县煤炭局、县物资局、县教育局、县工商局、县畜牧水产局、塘渡口镇第一完小、县工商银行、县建设银行、工业品市场(南大门)、县百货大楼南侧、县民政服务大楼、县五交化公司、县种子公司、供销宾馆、县粮贸公司、县汽车站等。
  白虎街 县城主干道。接邵新街,向东北延伸至陡水洞和振羽大道相连,207国道穿街而过。1985年始建,次年竣工。长1100米,宽2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彩色道板砖。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学校、医院有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农机局、县电力局、县地税局、新财政局大院、县邮政局、县气象局、县公路局、县粮食局、县法院、县国土资源管理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卫校(县第二人民医院)、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交警大队、县新华书店、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武元兴宾馆和供销大厦等。
  大桥路(虎嘴路) 县城主干道。西起塘渡口大桥,横穿凤凰路,东至邵新街,1986年建成。长360米,宽21~24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有县交通局、县中医院门诊大楼、县百货大楼(北侧)、工业品市场(北大门)、县房产管理局、松鹤宾馆等。和凤凰路、渡口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亦为县城中心繁华地段,十字路口东段称大富豪,南为电影院和夫夷饭店。和邵新街接口处,右为县百货大楼,左为县民政服务大楼。
  河西街 县城主干道。东起塘渡口大桥,西至腾达学校,在原塘黄公路上扩建,为县城向西的主要通道。长2500米,宽23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学校、单位有腾达学校、桂竹山中学、塘渡口镇第三完小、邵阳工具总厂、汽车西站等。
  大冲街(兴隆街) 县城主干道。西起县总工会,东至县审计局,1981年始建,1986年建成。长70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有县审计局、县卫生局、县国税局、县烟草管理局、县盐业管理局、县石油公司、县生资公司、县自来水公司、县老年活动中心、县军干所、县总工会等。为县城家具经营中心地带。
  上大冲街 县城主干道。1995年始进行上大冲街开发区建设,次年建成。西接大冲街东至大岭背豪獭井,长550米,宽2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大岭社区驻地。
  丁冲街(金塘路) 县城主干道。北起汽车站,南至县保险公司,1986年建成。长760米,宽23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道板砖。207国道从白虎街折南穿此街而过。坐落此街的机关单位有县电信大楼、县保险公司等。为县城经营建材、汽车配件的中心地段。
  渡口路 自凤凰路中段十字路口,沿塘渡口大桥引桥北侧平行接沿河街。长150米,宽约10米。坐落此街的商场有县二轻大楼等。
  杨栗坳路(环城路) 1986年建成,南自环虎路北上,穿油铺桥至沿河街。长780米,宽10米,东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西段为沥青路面。塘渡口镇第二完小居此路。
  环山路丁冲街修建前,此街为207国道,1956年修建,西起县木材公司,东至县计划生育局手术医院,长1000米,宽8~9米,混凝土路面。
  环虎路(虎脚路) 自大桥路大富豪地段和邵新街平行向东北延伸,至老烟草公司和邵新街相汇。邵新街和丁冲街修建前,此街为207国道。长800米,宽6~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水利局居此路。
  万宝路 1973年建成,自塘渡口大桥西端溯夫夷河岸南上至塘万宝,长1160米,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中医院、县党校居此路。
  塘千路 南起斗篷岭,北至县木材公司和凤凰路相接。1972年始建,长900米,宽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人民医院和县自来水厂居此路。
  石梅路 石湾至梅子院,建于20世纪60年代,长1000米,宽6~8米,砂石路面。石梅路西北端为县造纸厂。
  农市路 为沿河街和凤凰路之间的菜市场,水泥混凝土路面,长74米,宽20米。
  宝峰街 自白虎街武元兴宾馆向北延至县职业中学。2002年建成,长380米,宽1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县城除以上18条主次干道外,还有小街巷28条,总长度8.51公里。
  附一 东拓工程与振羽大道
  2002年2月,县内启动县城东拓工程,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组建县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县长黎国宗任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龙益明任常务副指挥长。3月,动员县内干部职工集资2360万元为前期启动资金。4月,在大木山举行县城东拓工程奠基典礼。6月,第一期工程振羽大道正式立项。7月,县人民政府下发《邵阳县县城东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和《邵阳县县城拆迁安置补偿办法》。11月,振羽大道列入湖南省重点工程。振羽大道西起陡水洞和白虎街相接,东北至峡山铺,长2345米,宽60米,其中左右人行道各6米、左右绿化带各6米、左右非机动车道各6米、中间车行道24米。两旁架设双臂两火钠灯92杆、184盏。是年底奠基开工,次年底,振羽大道第一期工程建成。同时,县汽车总站、烟酒副食品市场、星级加油站、服装城、莲花大厦、石齐学校等工程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附二 塘渡口火车站站前大道
  塘渡口火车站位于塘渡口镇红石村,火车站至207国道之间的昭阳大道,规划长756米,宽42米,左右人行道各6米,左右绿化带各2.5米,左右非机动车道各4.5米,中间车行道16米,2002年底筹划动工。
  第二节 供水排水
  一、供水
  水厂 1978年,县城由县自来水供应站利用向阳坝灌溉渠的水源,经蓄水池沉淀后,通过主管道送至花果山蓄水池,供应全镇用水。1981年,成立县自来水公司。1983年,第一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4000吨。1986年和1989年,先后改建水厂一泵房和二泵房,日供水能力提高到8000吨。1995年9月8日,第二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1.5万吨。
  供水管网 1990年,县城供水管线形成,呈树枝状管网,供水主管道总长度9340米。至2002年,县城累计铺设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48万米,其中铸铁管1.2万米,水泥管1810米,玻璃钢管1010米。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查 199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5月,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标定水源保护区界限,树立永久性标志。严禁在水厂取水点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河段内游泳、停船、炸鱼。取水点上游500米河段两岸严禁堆放垃圾、粪土、工业废渣和排放污水。规定水厂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每年清洗一次。1995年第二水厂建成后,始用真空加氯机在水池加放氯气消毒,由县卫生防疫站代行自来水水质检查。2001年,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化验室后,始自行水质检查。20世纪90年代始,县城共设置自来水管网水质采样点4个,每月进行一次水样综合指标测定。
  二、排水
  1978年,县城仅沿河街、凤凰路及部分厂区、机关、学校驻地建有下水道。至2002年,县城共建有下水道32条,长28.56公里,其中石砌矩形暗沟18.91公里、明沟5.2公里、水泥管道4.45公里,主要的有:
  沿河街下水道 石砌石盖矩形暗沟,长3000米,宽0.8米,深1.2米,分四个出口排入夫夷河。
  白虎街、邵新街下水道 石砌砼拱或砼盖矩形暗沟,长6900米,左右两条,各宽1米,深2米。汇聚陡水洞上下数条山谷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越大桥路、凤凰路与大冲街下水道汇合后,沟宽增至3米,深3.5至4米不等。再穿沿河街经农贸市场排入夫夷河。
  上大冲街、大冲街下水道 石砌砼盖或砼拱矩形暗沟,长3300米,宽0.7~1米,深1.5~2米,汇聚炎山岭下数条山谷田垅自然排水和沿街居民生活污水,穿凤凰街汇入邵新街下水道。
  凤凰路下水道 石砌矩形暗沟或明沟,长2200米,宽0.5至1米不等,南段汇入邵新街下水道,中段汇入渡口路下水道,北段汇入白鹤路下水道。
  振羽大道下水道 水泥管道,长3700米,内径有0.8米和1米两种,共有检查井92个,雨水井93个,间距均为40米。该下水道汇聚沿途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分东西双向排流,东段排入峡山铺农田排洪水渠,西段排入白虎街下水道。
  第三节 道路照明与城区绿化
  道路照明
  1978年,县城装有专用路灯38盏,均为白炽灯炮。1982年,县城道路照明改用单臂高压汞灯,手拉开关改为机械时控器。1985年始,县建设委员会每年拨给县水电局5000元为县城道路照明电费支出。1986年,县城共架设路灯专用线路6720米,装灯96盏。至1991年,县城主要街道均装有路灯。1995年,架设白虎街路灯专用线路,装灯40盏。1996年,在县百货大楼前花坛安装20米高杆灯。1997—1999年,先后架设凤凰路、河西街、沿河街路灯专用线路,装灯51盏,维修更换路灯30余盏。2000年,在邵新街、白虎街、大桥路、凤凰路新立专用路灯电杆190根,安装路灯专用电缆线、双臂五火高压钠灯和微电脑控制器。同时,在上述路段路灯电杆上配置豪华灯箱广告牌190个。2001年12月,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在县城全面实施亮化工程的通知》,是年,在县委和县政府大门口及邵新街、白虎街、丁冲街、大冲街、大桥路、凤凰路等街道五层以上楼房以及文化娱乐场所,安装各种户外灯饰。2002年,县城有路灯307杆、951盏,其中双臂三火高压钠灯18盏、双臂五火高压钠灯750盏、单臂高压钠灯33盏、单臂高压汞灯109盏、礼花灯17盏、高杆灯1盏、高压汞灯24盏,县城路灯线路总长度1.25万米,其中路灯专用电缆6320米,县城路灯照明年耗电量17.27万度,年电费13.12万元。
  城区绿化
  1978年,县城沿河街和207国道均植有行道树,主要为法国梧桐。1982年,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动2000余名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在县城81个机关、厂矿、学校院内植树1.41万株。同年,邵阳县第一中学成立校园绿化小组。1987年,县人民政府又组织机关干部和居民在县城义务植树1万余株。同时,在邵新街与凤凰路、邵新街与大桥路、邵新街与环虎路3个交叉口分别建成3个街心花坛,占地面积依次为430、490、1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县城庭院绿化始由园林单位设计,专业人员施工,配专职人员管理。期间,县内居民养花形成风气。2000年,县城成立花卉盆景协会,县委副书记王卓明任顾问,副县长易少华任会长,时县城养花大户有郭荣宝、张救国、邓桂芳、林建成、唐湘鹏、何楚南、谢南山、谢乙酉、田顺良、田宪章、陈乙青、王海林、汪发科、李跃平、刘众元、张新元等。2001年,县城举办首届花卉盆景展览,共展出盆花盆景6.24万盆。2002年,县城有绿地面积2.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0%。1993—2002年,县国税一分局、县粮食局、县自来水厂、县地方税务局被评为湖南省花园式单位,县教育局、县国税局被评为邵阳市花园式单位;中共邵阳县委机关、县人民政府机关等27个单位被评为邵阳县花园式单位。
  第四节 其他市政建设
  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1978年,县城文化娱乐场所有祁剧团老剧院(1986年新剧院建成后停用,后修建住宅楼时拆毁)、老电影院(1979年后停止放映,改作县人民政府会场,1998年修建住宅时被拆毁)、县委大会场(开会、放映、演出兼用,后专作县委会场)、灯光球场等。同年,建成塘渡口电影院。1985年,建成县图书馆。1986年,建成塘渡口剧院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同年,县城开始出现歌舞厅。20世纪90年代后,城西马鞍山成为县城居民工余饭后休闲锻炼的重要去处,每日上山者1000余人。1999年,退休干部刘远明、陈自然、陈香山倡首,筹资义务修建上山水泥台阶568级,道路2600米。1999年,由常务副县长黎国宗提议,退休干部罗早生倡首,吕敬恒、肖叶青、罗发桥、潘赐磷、王时贵、李茂作、陈三庆等7位退休干部自觉参与,共同义务修建青松公园。公园坐落在邵新街、大冲街、丁冲街成三角形环绕的青山中,为县城中心地带,内有5个小山头和1口山塘,总面积187亩。至2002年,8位老人先后向31家单位和429名个人募集捐款14万元,义务修建道路5500米、凉亭4座,山间钢筋混凝土单脚桌20张、路旁钢筋混凝土凳椅185条,开辟锻炼平地8块,种植风景树6330株、绿篱3500米。另辟有儿童娱乐场、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每日进园散步休闲和参加体育锻炼者1000余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园内。同年,退休干部刘敬文、罗德成、简应时、赵荣华、彭迪先及县委机关干部夏路阳、陈跃球等筹资,在县第十一中学背后黄婆山等大小10个山头间,义务修路8000米(硬化5000米)、建简易凉亭2座、路旁水泥凳20余条、水泥桌10个,供市民散步休闲,每日于此步行锻炼者1000余人。2002年,县城较大的歌舞厅和娱乐城有大富豪娱乐城、银都娱乐城、天上人间娱乐城、夫夷明珠娱乐城、金色年华娱乐城等,均系私营。
  环卫设施建设
  1978年,成立邵阳县塘渡口镇环境卫生管理处。1988年,县城始用洒水车喷洒街道防尘。是年,县城有环卫工人23名、洒水车1辆、翻斗垃圾车1辆、人力垃圾车23辆,有垃圾转运站5处、公共厕所8座,日处理垃圾28吨,清扫保洁街道面积7万平方米。1991年,由县城所在单位筹资,县环卫所统一购置垃圾斗20个。2002年,县城有环卫工人75名、洒水车1台、垃圾车4台、县环卫所管理的公共厕所3座,日处理垃圾200吨,清扫保洁街道面积32万平方米。
  市内交通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县城始出现人力三轮车用于市内短途脚运。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县城慢慢游(用三轮摩托改装的机动车)载客勃兴,2002年底,县城共有用于市内交通的慢慢游870台(2004年,县城禁止慢慢游行驶。是年,县城开通公共汽车线路3条,有市内出租“的士”30余台。)。
  学校 医院
  1978年,县城有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1所、医院5所。2002年,县城有公立中学4所、私立中学9所、公立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10所。有公办医院和其他保健卫生机构10所、个体诊所数十家。
  城防设施 1978年,县城有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防空洞34处,后多报废。2002年,动工兴建县城防洪大堤,第一期工程长858米,投资680万元。堤上建有花岗岩护栏,堤外建有5000平方米休闲游乐场和2座6角重檐转梯凉亭。第二期工程正在筹建,预计2008年竣工。
  附 县城旧地名选录
  唐渡口 明代,唐姓人在今沿河街图书馆背后修建渡口,名唐渡口,后讹唐为塘,塘渡口之名始此。
  老虎坪 今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所在地。
  泥湾 今自来水厂所在地。
  申公祠 今建筑公司所在地。
  黄记桥 今农贸市场所在地。
  犁头嘴 今农贸市场下水道以南。
  老上街 今沿河街图书馆以南至老新华书店街段。
  老中街 今沿河街图书馆以北至老横街出口街段。
  老横街 今老横街,现又称白鹤街。
  关圣殿 今沿河街图书馆所在地。
  福音堂 在今沿河街皮防站地段。
  白鹤桥 今沿河街老药材公司对面。
  银公祠 今糖果糕点厂地段。
  瓦子山 今花果山。
  刀把岭 今第十一中学所在地。
  老屋山 今县人民医院住院部所在地。
  香炉冲 今木材公司背后。
  老和山 今第一实验小学所在地。
  猪婆山 今县剧院所在地。
  白泥塘 今教委背后青松公园所在地。
  大冲垅 今大冲街。
  丁塘冲 今丁冲街。
  豪獭井 今上大冲街之南。
  白虎冲 今白虎街。
  油铺 今招待所前。
  张家冲 今公路局所在地段。
  何家 今法院所在地段。
  杨家 今林业局所在地段。
  陡水洞 今气象局所在地段。
  知止亭 今宝峰街所在地段。
  新开亭 今振羽大道西南头。
  徐家 今石齐学校所在地。
  麦山垅 原氮肥厂所在地。
  贺家 今汽车西站所在地。
  民国长乐乡乡公所 今商业局所在地。
  杨栗坳 今县计生局和第二完小所在地段。
  莹江亭 今塘千路斗篷岭路段下。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