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43
颗粒名称: 第十二编 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分类号: TU984.264;X3
页数: 32
页码: 363-394
摘要: 本篇分七章,分别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县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情况,包括建设规划、现场建设、乡村建设、建设管理、建筑业、房地产经营和管理、环境保护几方面情况。
关键词: 城乡建设 环境保护 邵阳县

内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城乡建设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县内农村建房形成高潮。20世纪90年代,县内实施小城镇建设战略。实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改善,房地产业市场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2002年,全县有房屋3134.77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4.41倍。改革开放后,县民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在20世纪50—70年代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逐渐得以恢复。
  第一章 建设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
  2001年,由湖南省城建高等专科学校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首次编制邵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分近(2001—2005年)、中(2006—2010年)、远(2011—2020年)3期。规划预测,至2005年、2010年、2020年,县内城镇人口分别要达到24万、33万、47万人,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24%、32%、45%。城镇体系规划布局为1个县域中心城镇(塘渡口),4个地区中心城镇(九公桥、白仓、五峰铺、长阳铺),7个地区副中心城镇(郦家坪、谷洲、岩口铺、下花桥、金称市、塘田市、黄亭市),10个一般集镇(黄塘、霞塘云、小溪市、长乐、蔡桥、河伯、罗城、诸甲亭、黄荆、金江),构成四级结构的城镇网络体系。
  第二节 县城总体规划
  1981年,编制县城第三次总体规划(1955年和1959年进行过两次县城发展规划编制),规划分近期和远期两种。近期规划期限为1981—1990年,按此规划,至1990年,城区占地在1981年4.53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增加0.4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979年的1.26万人增加到2.1万人。远期规划为1991—2000年,按此规划,至2000年,城区控制面积为11.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97万人。此规划于1982年由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经邵阳行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1983年1月起实施。
  由于县城第三次规划对县城发展速度估计不足,至1985年,县城近期规划用地已基本用完。是年对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修改,按照修改后的县城总体规划,至1990年城区用地增加2.2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8万人;至2000年城区用地增加3.3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万人。这次修编制作了《邵阳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1∶5000县城《现状图》、1986—2000年县城《总体规划图》和《管线规划图》。
  1990年,县城建设基本达到近期规划目标,但至2000年的远期规划仍不能满足建设需要。是年县人民政府委托邵阳市第一建筑规划勘察设计院对修改后的县城总体规划重新修编。这次近期规划至2000年,城区用地增加3.8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4.49万人;远期规划至2010年,城区用地增加5.99平方公里,时城区控制面积为1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6.66万人。这次总体规划制作了《邵阳县塘渡口总体规划说明书》、1∶5000《现状图》、1990—2010年《总体规划图》、《用地分析图》、《近期建设规划图》、1∶1000《对外交通布局图》、1∶1000《用地方向示意图》,经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1991年12月实施。
  由于上瑞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的修建,县城发展加快,至1995年,县城人口与用地规模均已突破规划。1999年,县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物探队对塘渡口至红石之间22平方公里的地形进行测绘。同时成立以常务副县长黎国宗为组长、副县长潘芳喜为副组长的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委托湖南省城建高等专科学校规划建筑设计院在县规划局协助下,于2000年4月开始进行第六次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01年5月完成。规划分近期、中期、远期、远景规划4种。近期规划至2005年,城区用地面积为9.5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0万人。中期规划至2010年,城区用地面积为12.3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13万人。远期规划至2020年,城区用地面积为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0万人。远景规划至2050年,城区控制在31.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规模为30万人。规划拟将县城行政中心东移,将各项商贸、金融及其他公共设施相继转移新城区,形成县级机构以新城为主,镇级机构以老城为主的格局。这次规划修编的成果有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区域分析图》、《城镇体系现状图》、《城镇体系规划图》、《用地综合评价图》、《用地现状图》、《土地利用图》、《道路交通规划图》、《道路定位规划图》、《供水排水规划图》、《电力燃气规划图》、《邮政通讯规划图》、《景观规划图》、《土地评价图》、《环保环卫规划图》、《综合防灾图》、《近期建设图》、《远景设想图》、《公用设施规划图》、《中心区土地利用图》、《中心区地块控制图》、《管理控制实施图》,经第十三届县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1年9月起实施。
  第三节 乡村总体规划
  乡域总体规划
  1984年,由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谢海青等人负责,完成塘田市区、五峰铺区、黄亭市区、郦家坪区共22个乡的乡域规划。1985年,全县41个乡(镇)均完成《1985—2000年总体规划设计》和图纸绘制。乡(镇)域总体规划的内容有人口与用地发展模、道路、住宅、绿化、公共建筑等宏观布局,以及电力、电信、供水、排水等专业规划。1986年1月,经第九届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由县人民政府批转各乡镇执行。1991年,县建设委员会受九公桥镇人民政府、白仓镇人民政府、塘田市镇人民政府的委托,编制了以上3镇《1991—2002年镇域总体规划》。
  各建制镇总体规划 1983年,县内编制五峰铺镇总体规划。1986—1987年,编制九公桥镇粗线条总体规划。1990年,分别编制白仓、黄亭市、岩口铺、下花桥、长阳铺、郦家坪、塘田市7镇总体规划和重新编制五峰铺镇总体规划。以上9镇总体规划,均于1991年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4年编制谷洲镇总体规划,1997年编制金称市镇总体规划,均先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1996—2002年,谷洲镇、白仓镇、下花桥镇、长阳铺镇、九公桥镇、五峰铺镇、岩口铺镇等镇人民政府先后委托县规划局对以上建制镇总体规划进行总体修编。2002年,金称市镇人民政府委托湖南省物勘院为金称市镇测绘了地形图,是年底委托邵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上建制镇总体规划,除下花桥镇总体规划外,其余均由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其他集镇总体规划
  1985年,县内下花桥、双江、白马、湾塘、谷洲、东田、黄荆、诸甲亭、杉木桥、郦家坪、大田、霞塘云、城天堂、小溪市、黄塘、红石、双清、永兴、长乐、杨田、千秋、芙蓉、金称市、河伯、河边、中和、水田、罗城、金江、岩口铺、长阳铺、梽木山、皇安寺、蔡桥、新建等35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均编制了至1990年近期规划和至2000年远期规划。规划的内容有规划期限内的集镇性质、用地规模、用地发展方向公共建筑、道路绿化等总体布局,以及电力电信、供水排水等专业规划。均编绘有《集镇现状图》、《集镇规划图》和《集镇规划说明书》。这35个集镇总体规划先后经各乡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县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查同意,于1986年1月,由县人民政府批转各乡人民政府执行。此后,县内未再进行集镇总体规划修编。
  村庄总体规划
  1986年,由县建设委员会主持,对县内164个中心村庄村民住宅用地、生产建筑用地、公共设施用地进行规划。绘制了各中心村庄《现状图》、《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因编制粗简,实施效果不佳。2002年2月,县城市规划设计室对霞塘云乡双江口村进行近期(2002—2007年)和远期(2008—2020年)规划修编,绘制了该村的《现状图》、《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
  第四节 城乡详细规划
  1986年始,县建设委员会先后对县城街景、道路、住宅小区、市场、园林进行详细规划。以后,县内城乡建设详细规划由县城市规划办公室主持编制。1994年,编制《塘渡口上大冲街修建性详细规划》。1996年,编制《五峰铺商业街修建性详细规划》。1996—1998年,编制《下花桥商业街详细规划》、《白仓镇兴民路详细规划》、《金称市镇金丰街和范园街详细规划》、《长阳铺镇长新街详细规划》、《九公桥镇207国道过境段改道详细规划》。1999年,编制《九公桥镇商业街和中心街修建性详细规划》、《下花桥镇民营街修建性详细规划》。2000年,编制《五峰铺镇五峰路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01年,编制《振羽生态新区规划》、《塘渡口火车站站前区规划》、《白仓镇车站路修建性详细规划》、《莺歌路修建性详细规划》、《综合市场修建性详细规划》、《五峰铺镇兴峰路修建性详细规划》。2002年,编制《白仓镇四峰路街区规划》、《金称市金辉街修建性详细规划》、《岩口铺镇永东街修建性详细规划》、《九公桥镇东风路修建性详细规划》、《塘渡口火车站站前广场详细规划》、《夷江大道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章 县城建设
  第一节 街道与房屋建筑
  1978年,县城共有街道8条,总长度5.87公里。1984年,县城街道始铺水泥混凝土路面。1986年,县城有街道17条,总长度15.92公里,房屋建筑面积63.25万平方米。2002年,城区有各类房屋建筑1.02万栋,总建筑面积180.3万平方米,最高楼层为10层。其中住宅8170栋,建筑面积95.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2.8平方米。有大小街巷46条,总长度25.29公里,硬化率100%,其中人行道总面积11.28万平方米。46条街巷中,有主次干道18条,总长度16.78公里。
  沿河街 县城最早街道,原长约400米,宽约3米。建治后几经扩建,至1978年,成为南起武装部、北至石湾的一条长街,长1500米,宽15米,沥青路面。1984年,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1986年前,为县城主要商贸街,后邵新街、大冲街、丁冲街、白虎街相继建成,县城商贸中心东移,此街除大桥以南外,北段逐渐冷落。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场、医院、厂房有县人民武装部、农贸市场、县建筑公司、县运输公司、县水泵厂等,南端为县第一中学校区和沙坪社区所在地。
  凤凰路 南起县木材公司,北至资汇宾馆,长1400米,宽8~32米不等,水泥混凝土路面。北段为县直机关驻地,中共邵阳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及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商业局、县广播电视局、县计生局等机关院落皆汇集于此。坐落南段的机关、商店、市场和文化场所有县文化馆、县剧院、县电影院、菜市场、台北大厦、侨汇商场、夫夷饭店、工业品市场(西大门)等,为县城商贸和文化娱乐中心地带。
  邵新街 县城主干道。1980年始建,1985年竣工,自台北大厦向东北延伸至汽车站,长900米,宽2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彩色道板砖。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市场、学校有塘渡口镇人民政府、县煤炭局、县物资局、县教育局、县工商局、县畜牧水产局、塘渡口镇第一完小、县工商银行、县建设银行、工业品市场(南大门)、县百货大楼南侧、县民政服务大楼、县五交化公司、县种子公司、供销宾馆、县粮贸公司、县汽车站等。
  白虎街 县城主干道。接邵新街,向东北延伸至陡水洞和振羽大道相连,207国道穿街而过。1985年始建,次年竣工。长1100米,宽2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彩色道板砖。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学校、医院有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农机局、县电力局、县地税局、新财政局大院、县邮政局、县气象局、县公路局、县粮食局、县法院、县国土资源管理局、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卫校(县第二人民医院)、县教师进修学校、县交警大队、县新华书店、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武元兴宾馆和供销大厦等。
  大桥路(虎嘴路) 县城主干道。西起塘渡口大桥,横穿凤凰路,东至邵新街,1986年建成。长360米,宽21~24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有县交通局、县中医院门诊大楼、县百货大楼(北侧)、工业品市场(北大门)、县房产管理局、松鹤宾馆等。和凤凰路、渡口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亦为县城中心繁华地段,十字路口东段称大富豪,南为电影院和夫夷饭店。和邵新街接口处,右为县百货大楼,左为县民政服务大楼。
  河西街 县城主干道。东起塘渡口大桥,西至腾达学校,在原塘黄公路上扩建,为县城向西的主要通道。长2500米,宽23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学校、单位有腾达学校、桂竹山中学、塘渡口镇第三完小、邵阳工具总厂、汽车西站等。
  大冲街(兴隆街) 县城主干道。西起县总工会,东至县审计局,1981年始建,1986年建成。长70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坐落此街的机关、商店有县审计局、县卫生局、县国税局、县烟草管理局、县盐业管理局、县石油公司、县生资公司、县自来水公司、县老年活动中心、县军干所、县总工会等。为县城家具经营中心地带。
  上大冲街 县城主干道。1995年始进行上大冲街开发区建设,次年建成。西接大冲街东至大岭背豪獭井,长550米,宽2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为大岭社区驻地。
  丁冲街(金塘路) 县城主干道。北起汽车站,南至县保险公司,1986年建成。长760米,宽23米,水泥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水泥方块道板砖。207国道从白虎街折南穿此街而过。坐落此街的机关单位有县电信大楼、县保险公司等。为县城经营建材、汽车配件的中心地段。
  渡口路 自凤凰路中段十字路口,沿塘渡口大桥引桥北侧平行接沿河街。长150米,宽约10米。坐落此街的商场有县二轻大楼等。
  杨栗坳路(环城路) 1986年建成,南自环虎路北上,穿油铺桥至沿河街。长780米,宽10米,东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西段为沥青路面。塘渡口镇第二完小居此路。
  环山路丁冲街修建前,此街为207国道,1956年修建,西起县木材公司,东至县计划生育局手术医院,长1000米,宽8~9米,混凝土路面。
  环虎路(虎脚路) 自大桥路大富豪地段和邵新街平行向东北延伸,至老烟草公司和邵新街相汇。邵新街和丁冲街修建前,此街为207国道。长800米,宽6~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水利局居此路。
  万宝路 1973年建成,自塘渡口大桥西端溯夫夷河岸南上至塘万宝,长1160米,宽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中医院、县党校居此路。
  塘千路 南起斗篷岭,北至县木材公司和凤凰路相接。1972年始建,长900米,宽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县人民医院和县自来水厂居此路。
  石梅路 石湾至梅子院,建于20世纪60年代,长1000米,宽6~8米,砂石路面。石梅路西北端为县造纸厂。
  农市路 为沿河街和凤凰路之间的菜市场,水泥混凝土路面,长74米,宽20米。
  宝峰街 自白虎街武元兴宾馆向北延至县职业中学。2002年建成,长380米,宽1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县城除以上18条主次干道外,还有小街巷28条,总长度8.51公里。
  附一 东拓工程与振羽大道
  2002年2月,县内启动县城东拓工程,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组建县城建设指挥部,常务副县长黎国宗任指挥长,县政协副主席龙益明任常务副指挥长。3月,动员县内干部职工集资2360万元为前期启动资金。4月,在大木山举行县城东拓工程奠基典礼。6月,第一期工程振羽大道正式立项。7月,县人民政府下发《邵阳县县城东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和《邵阳县县城拆迁安置补偿办法》。11月,振羽大道列入湖南省重点工程。振羽大道西起陡水洞和白虎街相接,东北至峡山铺,长2345米,宽60米,其中左右人行道各6米、左右绿化带各6米、左右非机动车道各6米、中间车行道24米。两旁架设双臂两火钠灯92杆、184盏。是年底奠基开工,次年底,振羽大道第一期工程建成。同时,县汽车总站、烟酒副食品市场、星级加油站、服装城、莲花大厦、石齐学校等工程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附二 塘渡口火车站站前大道
  塘渡口火车站位于塘渡口镇红石村,火车站至207国道之间的昭阳大道,规划长756米,宽42米,左右人行道各6米,左右绿化带各2.5米,左右非机动车道各4.5米,中间车行道16米,2002年底筹划动工。
  第二节 供水排水
  一、供水
  水厂 1978年,县城由县自来水供应站利用向阳坝灌溉渠的水源,经蓄水池沉淀后,通过主管道送至花果山蓄水池,供应全镇用水。1981年,成立县自来水公司。1983年,第一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4000吨。1986年和1989年,先后改建水厂一泵房和二泵房,日供水能力提高到8000吨。1995年9月8日,第二自来水厂竣工供水,日供水能力1.5万吨。
  供水管网 1990年,县城供水管线形成,呈树枝状管网,供水主管道总长度9340米。至2002年,县城累计铺设DN100以上供水主管道1.48万米,其中铸铁管1.2万米,水泥管1810米,玻璃钢管1010米。
  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查 1993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县城自来水供水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5月,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标定水源保护区界限,树立永久性标志。严禁在水厂取水点上游100米至下游50米河段内游泳、停船、炸鱼。取水点上游500米河段两岸严禁堆放垃圾、粪土、工业废渣和排放污水。规定水厂沉淀池、过滤池、清水池每年清洗一次。1995年第二水厂建成后,始用真空加氯机在水池加放氯气消毒,由县卫生防疫站代行自来水水质检查。2001年,县自来水公司成立化验室后,始自行水质检查。20世纪90年代始,县城共设置自来水管网水质采样点4个,每月进行一次水样综合指标测定。
  二、排水
  1978年,县城仅沿河街、凤凰路及部分厂区、机关、学校驻地建有下水道。至2002年,县城共建有下水道32条,长28.56公里,其中石砌矩形暗沟18.91公里、明沟5.2公里、水泥管道4.45公里,主要的有:
  沿河街下水道 石砌石盖矩形暗沟,长3000米,宽0.8米,深1.2米,分四个出口排入夫夷河。
  白虎街、邵新街下水道 石砌砼拱或砼盖矩形暗沟,长6900米,左右两条,各宽1米,深2米。汇聚陡水洞上下数条山谷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越大桥路、凤凰路与大冲街下水道汇合后,沟宽增至3米,深3.5至4米不等。再穿沿河街经农贸市场排入夫夷河。
  上大冲街、大冲街下水道 石砌砼盖或砼拱矩形暗沟,长3300米,宽0.7~1米,深1.5~2米,汇聚炎山岭下数条山谷田垅自然排水和沿街居民生活污水,穿凤凰街汇入邵新街下水道。
  凤凰路下水道 石砌矩形暗沟或明沟,长2200米,宽0.5至1米不等,南段汇入邵新街下水道,中段汇入渡口路下水道,北段汇入白鹤路下水道。
  振羽大道下水道 水泥管道,长3700米,内径有0.8米和1米两种,共有检查井92个,雨水井93个,间距均为40米。该下水道汇聚沿途自然排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分东西双向排流,东段排入峡山铺农田排洪水渠,西段排入白虎街下水道。
  第三节 道路照明与城区绿化
  道路照明
  1978年,县城装有专用路灯38盏,均为白炽灯炮。1982年,县城道路照明改用单臂高压汞灯,手拉开关改为机械时控器。1985年始,县建设委员会每年拨给县水电局5000元为县城道路照明电费支出。1986年,县城共架设路灯专用线路6720米,装灯96盏。至1991年,县城主要街道均装有路灯。1995年,架设白虎街路灯专用线路,装灯40盏。1996年,在县百货大楼前花坛安装20米高杆灯。1997—1999年,先后架设凤凰路、河西街、沿河街路灯专用线路,装灯51盏,维修更换路灯30余盏。2000年,在邵新街、白虎街、大桥路、凤凰路新立专用路灯电杆190根,安装路灯专用电缆线、双臂五火高压钠灯和微电脑控制器。同时,在上述路段路灯电杆上配置豪华灯箱广告牌190个。2001年12月,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在县城全面实施亮化工程的通知》,是年,在县委和县政府大门口及邵新街、白虎街、丁冲街、大冲街、大桥路、凤凰路等街道五层以上楼房以及文化娱乐场所,安装各种户外灯饰。2002年,县城有路灯307杆、951盏,其中双臂三火高压钠灯18盏、双臂五火高压钠灯750盏、单臂高压钠灯33盏、单臂高压汞灯109盏、礼花灯17盏、高杆灯1盏、高压汞灯24盏,县城路灯线路总长度1.25万米,其中路灯专用电缆6320米,县城路灯照明年耗电量17.27万度,年电费13.12万元。
  城区绿化
  1978年,县城沿河街和207国道均植有行道树,主要为法国梧桐。1982年,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发动2000余名机关干部和学校师生在县城81个机关、厂矿、学校院内植树1.41万株。同年,邵阳县第一中学成立校园绿化小组。1987年,县人民政府又组织机关干部和居民在县城义务植树1万余株。同时,在邵新街与凤凰路、邵新街与大桥路、邵新街与环虎路3个交叉口分别建成3个街心花坛,占地面积依次为430、490、1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县城庭院绿化始由园林单位设计,专业人员施工,配专职人员管理。期间,县内居民养花形成风气。2000年,县城成立花卉盆景协会,县委副书记王卓明任顾问,副县长易少华任会长,时县城养花大户有郭荣宝、张救国、邓桂芳、林建成、唐湘鹏、何楚南、谢南山、谢乙酉、田顺良、田宪章、陈乙青、王海林、汪发科、李跃平、刘众元、张新元等。2001年,县城举办首届花卉盆景展览,共展出盆花盆景6.24万盆。2002年,县城有绿地面积2.1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0%。1993—2002年,县国税一分局、县粮食局、县自来水厂、县地方税务局被评为湖南省花园式单位,县教育局、县国税局被评为邵阳市花园式单位;中共邵阳县委机关、县人民政府机关等27个单位被评为邵阳县花园式单位。
  第四节 其他市政建设
  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建设
  1978年,县城文化娱乐场所有祁剧团老剧院(1986年新剧院建成后停用,后修建住宅楼时拆毁)、老电影院(1979年后停止放映,改作县人民政府会场,1998年修建住宅时被拆毁)、县委大会场(开会、放映、演出兼用,后专作县委会场)、灯光球场等。同年,建成塘渡口电影院。1985年,建成县图书馆。1986年,建成塘渡口剧院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同年,县城开始出现歌舞厅。20世纪90年代后,城西马鞍山成为县城居民工余饭后休闲锻炼的重要去处,每日上山者1000余人。1999年,退休干部刘远明、陈自然、陈香山倡首,筹资义务修建上山水泥台阶568级,道路2600米。1999年,由常务副县长黎国宗提议,退休干部罗早生倡首,吕敬恒、肖叶青、罗发桥、潘赐磷、王时贵、李茂作、陈三庆等7位退休干部自觉参与,共同义务修建青松公园。公园坐落在邵新街、大冲街、丁冲街成三角形环绕的青山中,为县城中心地带,内有5个小山头和1口山塘,总面积187亩。至2002年,8位老人先后向31家单位和429名个人募集捐款14万元,义务修建道路5500米、凉亭4座,山间钢筋混凝土单脚桌20张、路旁钢筋混凝土凳椅185条,开辟锻炼平地8块,种植风景树6330株、绿篱3500米。另辟有儿童娱乐场、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娱乐设施。每日进园散步休闲和参加体育锻炼者1000余人。2002年,县人民政府修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于园内。同年,退休干部刘敬文、罗德成、简应时、赵荣华、彭迪先及县委机关干部夏路阳、陈跃球等筹资,在县第十一中学背后黄婆山等大小10个山头间,义务修路8000米(硬化5000米)、建简易凉亭2座、路旁水泥凳20余条、水泥桌10个,供市民散步休闲,每日于此步行锻炼者1000余人。2002年,县城较大的歌舞厅和娱乐城有大富豪娱乐城、银都娱乐城、天上人间娱乐城、夫夷明珠娱乐城、金色年华娱乐城等,均系私营。
  环卫设施建设
  1978年,成立邵阳县塘渡口镇环境卫生管理处。1988年,县城始用洒水车喷洒街道防尘。是年,县城有环卫工人23名、洒水车1辆、翻斗垃圾车1辆、人力垃圾车23辆,有垃圾转运站5处、公共厕所8座,日处理垃圾28吨,清扫保洁街道面积7万平方米。1991年,由县城所在单位筹资,县环卫所统一购置垃圾斗20个。2002年,县城有环卫工人75名、洒水车1台、垃圾车4台、县环卫所管理的公共厕所3座,日处理垃圾200吨,清扫保洁街道面积32万平方米。
  市内交通设施建设 20世纪80年代,县城始出现人力三轮车用于市内短途脚运。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县城慢慢游(用三轮摩托改装的机动车)载客勃兴,2002年底,县城共有用于市内交通的慢慢游870台(2004年,县城禁止慢慢游行驶。是年,县城开通公共汽车线路3条,有市内出租“的士”30余台。)。
  学校 医院
  1978年,县城有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1所、医院5所。2002年,县城有公立中学4所、私立中学9所、公立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10所。有公办医院和其他保健卫生机构10所、个体诊所数十家。
  城防设施 1978年,县城有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防空洞34处,后多报废。2002年,动工兴建县城防洪大堤,第一期工程长858米,投资680万元。堤上建有花岗岩护栏,堤外建有5000平方米休闲游乐场和2座6角重檐转梯凉亭。第二期工程正在筹建,预计2008年竣工。
  附 县城旧地名选录
  唐渡口 明代,唐姓人在今沿河街图书馆背后修建渡口,名唐渡口,后讹唐为塘,塘渡口之名始此。
  老虎坪 今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所在地。
  泥湾 今自来水厂所在地。
  申公祠 今建筑公司所在地。
  黄记桥 今农贸市场所在地。
  犁头嘴 今农贸市场下水道以南。
  老上街 今沿河街图书馆以南至老新华书店街段。
  老中街 今沿河街图书馆以北至老横街出口街段。
  老横街 今老横街,现又称白鹤街。
  关圣殿 今沿河街图书馆所在地。
  福音堂 在今沿河街皮防站地段。
  白鹤桥 今沿河街老药材公司对面。
  银公祠 今糖果糕点厂地段。
  瓦子山 今花果山。
  刀把岭 今第十一中学所在地。
  老屋山 今县人民医院住院部所在地。
  香炉冲 今木材公司背后。
  老和山 今第一实验小学所在地。
  猪婆山 今县剧院所在地。
  白泥塘 今教委背后青松公园所在地。
  大冲垅 今大冲街。
  丁塘冲 今丁冲街。
  豪獭井 今上大冲街之南。
  白虎冲 今白虎街。
  油铺 今招待所前。
  张家冲 今公路局所在地段。
  何家 今法院所在地段。
  杨家 今林业局所在地段。
  陡水洞 今气象局所在地段。
  知止亭 今宝峰街所在地段。
  新开亭 今振羽大道西南头。
  徐家 今石齐学校所在地。
  麦山垅 原氮肥厂所在地。
  贺家 今汽车西站所在地。
  民国长乐乡乡公所 今商业局所在地。
  杨栗坳 今县计生局和第二完小所在地段。
  莹江亭 今塘千路斗篷岭路段下。
  第三章 乡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集镇建设
  一、农村集镇建设概况
  1978年,除县城外,全县有34个集镇,1984年增至40个。2002年,除县城外,全县有集镇39个。其中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有五峰铺、白仓、九公桥、塘田市、黄亭市、长阳铺、岩口铺、下花桥、谷洲、金称市、郦家坪,乡人民政府驻地(含撤区并乡前的乡人民政府驻地)有小溪市、罗城、蔡桥、八一场、红石、霞塘云、诸甲亭、梽木山、陶家、源头、四塘、城背、黄花坪、银山铺、水田铺、唐诗村、五里牌、杉木桥、五里村赵家、梁山垴、青山彭家、东田冲、三比田、永塘杨家、两头塘谢家、芙蓉。同年,各建制镇共有专职城镇管理人员68人。
  集镇街道建设 1978年,全县34个农村集镇中,已形成街道的集镇有13个,共有街道25条,街道总长度14.8公里。2002年,县内集镇共有街道近100条,街道总长度64.1公里,是1978年的4.33倍。其中11个建制镇建成区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共有街道92条,街道总长度60公里,其他集镇街道长度4.1公里。
  集镇房屋建设 1978年,全县农村集镇有房屋约73万平方米,其中五峰铺7.46万平方米,白仓6.7万平方米,其余集镇约59万平方米。2002年,全县农村集镇有房屋394.73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5.4倍。其中公共建筑70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50万平方米,住宅272.43万平方米。当年全县11个农村建制镇集镇驻地有房屋265.75万平方米,占农村集镇房屋总面积67.3%,其他集镇有房屋106.85万平方米,占32.7%。
  集镇供水 1978年,县内农村集镇除九公桥、黄亭市和岩口铺建有小自来水厂,供应部分单位和居民用水外,其余无自来水设备,单位和居民均挑水饮用或自备水井取水。1985年,五峰铺拟打井建厂供水,因取水引起地陷未成。1987年,白仓建成自来水厂。1989年,五峰铺再度打井取水失败。1989年,长阳铺自备水源建小自来水厂,供应机关用水。1992年,长阳铺镇居民罗仕中等投资15万元建小自来水厂,供应镇区部分居民用水。1996年,五峰铺打井取水成功,日供水量1000吨。同年,罗城始用自来水。1998年,下花桥居民筹资200万元建小自来水厂。同年黄亭市镇居民禹仲球投资30万元建小自来水厂,供应300户居民用水。2002年,谷洲和金称市先后建成小自来水厂。同年,全县农村集镇自来水供水量1772万吨,供水人口普及率82.57%,全县11个农村建制镇中,未用自来水的有塘田市和郦家坪。
  集镇供电及街道照明 1978年,县内农村主要集镇均已供电,其中九公桥、塘渡口、黄亭市、长阳铺、岩口铺、谷洲等集镇由华中电网供电,白仓由东方红电站供电,塘田市由灌滩电站供电,下花桥、五峰铺由渣滩电站供电,郦家坪、金称市用柴油机发电照明。1985年,五峰铺始装街道路灯。1987年,下花桥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并架设至五峰铺和郦家坪2条输电线路。1990年,长阳铺、岩口铺、下花桥街道安装路灯。1992年,塘田市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1994年,白仓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1997年,九公桥安装街道路灯。1998年,白仓安装街道路灯。2000年,谷洲、岩口铺35千伏变电站安装成功。同年,谷洲安装街道路灯。
  集镇环卫设施建设 2002年,县内农村集镇有下水道49.38万米,有街道清扫工人59人、机动环卫车11台、人力环卫车33台、街道清扫保洁面积60.17万平方米,7个镇建有垃圾消纳场共2.54万平方米。
  二、重点集镇简介
  五峰铺 县内第二大镇,明代即为宝庆南路重镇。1978年,有房屋建筑约7万平方米。1985年,街道始装路灯。1989年被湖南省建委授予“村镇建设文明集镇”称号。1990年,镇区面积0.41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23.18万平方米。199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南省经济百强镇。1994年开通有线电视。1995年建新商业街。1996年,始用自来水。1999年,建服装专业市场。2001年建综合农贸市场。同年开通移动电话。2001年,建兴峰路街道2条,总长730米,门面160个。是年,新汽车客运站竣工,占地1万平方米。2002年,建成区面积1.44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51万,共有街道15条,总长6.2公里。是年,集镇有房屋建筑面积47.2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11.3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11万平方米,住宅29.41万平方米。建成区有下水道13条,长12.47公里;有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2台,人力车11辆,清洁工13人,日清运垃圾20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6.2万平方米。
  白仓 民国时为武冈县东部重镇,1950年划入邵阳县。1978年,有街道3条,总长2493米,房屋建筑总面积6.7万平方米。1987年始建自来水厂。1990年,建成区有房屋建筑13.98万平方米。1993年开通程控电话。1994年,建35千伏变电站。1995年,经邵阳市新型集镇达标验收组评定为全市新型集镇第二名。同年开通有线电视。1998年,街道始装路灯。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1年,动工兴建集莺歌路商业街和综合市场为一体的综合市场小区以及湘西南建材城。综合市场小区占地4.8万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建成南北向主街1条,东西向主街1条、综合市场1处。湘西南建材城占地2.87万平方米,已硬化道路4680平方米,建下水道1300米,平整土地1.28万平方米。2002年,建成区有街道8条,总长5770米。有下水道7条,总长4480米。有房屋建筑33.3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8.78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4.64万平方米,住宅19.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17平方米。是年,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82.21%。有街道清洁工8人,东风环卫车1辆,日清运垃圾6吨。是年,洛湛铁路白仓火车站竣工,为以货运为主的四等站,年货物吞吐量约40万吨。
  九公桥 1978年,沿207国道有新街2公里,另有1公里长的老街1条。有小自来水厂1座,为县内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农村集镇。同年建农贸市场。1990年,建成区有街道3条,总长3800米。1998年,街道始装路灯。2000年,邵东一私营企业主投资500万元建综合市场。2002年,建成区面积0.45平方公里,人口0.99万,有街道10条,总长8000米。当年有房屋建筑30.4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7.2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6.05万平方米,住宅17.2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2平方米;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100%。有清洁工7人,东风翻斗垃圾车1台,人力垃圾车7台,街道清扫保洁面积8万平方米,日清运垃圾15吨。
  塘田市 1978年,沿207国道有新街1公里,另有1公里长的老街1条。1984年建成红新路和育红路。1986年建成田心街和城背路。1990年先后建成沿河街、佚名街、塘镇路、商业街、市场路、步行街和横街。1992年,建成35千伏鹅冲变电站,开通程控电话。1994年,启动开发小区建设,先后建成南北向主街1条,东西向支街2条,横街1条和塘田市农贸市场。同年开通有线电视。2002年,建成区面积0.43平方公里,人口0.79万;有街道14条,总长8470米;房屋建筑28.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7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4万平方米,住宅17.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6平方米。有街道清扫保洁面积9万平方米,建有下水道13条,总长6120米。是年,镇区尚无自来水。
  黄亭市 1978年,有十字形老街1.5公里和沿公路形成的十字形新街,有自建的小自来水厂供应部分单位和居民用水。至1990年,有小水厂8座,分片供水。1994年建农工贸市场,同年开通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1998年开通移动电话。是年,居民邓香华修建高位水池1个,供应248户居民用水。1999年,黄亭市学区修建自来水塔,供应学校用水。2000年,居民禹仲球投资30万元建自来水厂,供应300户居民用水。2002年,建成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人口0.68万;有街道5条,总长4300米;房屋建筑19.8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3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44万平方米,住宅11.0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33平方米。有清洁工4人,租用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1辆,人力垃圾车3辆,街道清扫保洁面积1.5万平方米。
  长阳铺 为县内最早通公路的2个集镇之一。1978年,镇区有主要道路3条。1985年后,沿320国道建有街道1500米,宽32米。同年,在长观路、长梽路建下水道。1989年,镇机关始用自来水。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同年,长观路下街段硬化成混凝土路面。同年沿长梽路建街道680米,宽12米,沥青路面。1992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建综合市场小区,开通移动电话。同年,有街道清洁工5人,运送垃圾的手扶拖拉机1台,日清运垃圾10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8万平方米。2000年,建长新街,长870米,宽22米,混凝土路面。2002年,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公里,人口0.7万;有大小街道9条,总长4060米;房屋建筑19.82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5.88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3.03万平方米,住宅10.9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86平方米;有下水道8条,总长4940米。
  岩口铺 昔为宝庆西路重镇,为县内最早通汽车的2个集镇之一。1978年前,有一字形老街1条,长1100米;新街2条,其中岩皇街长270米,岩枫街长300米。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1994年,建成区已建有2个小水厂,供3200人生活用水。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2年,建商贸新街,长460米,宽28米,混凝土路面。同年,新建农贸市场。是年,建成区面积0.27平方公里,人口0.56万;有街道5条,总长4100米;房屋建筑15.0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3.9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34万平方米,住宅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12平方米;沿320国道有单边下水道1200米,沿岩皇路有双边下水道540米。有街道清洁工1人,人力垃圾车2台,日清运垃圾2吨。
  下花桥 1949年前,有老街300米。邵阳解放后,集镇中心随区乡政府转移到离老街约1公里的李霞村。省道S217线(原名1812线)通车后,区、社供销社在公路交叉处始建商店。1986年,有10个单位和181户居民共集资935.8万元,新建中心街和新桥街,后又接中心街沿S217线建解放街。1987年,建35千伏变电站。1990年街道始装路灯。1992年始,又先后建成新市街、大众街、民营街和储英新村,以上街道除民营街为沙石路面外,均为沥青路面。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6年新建农贸市场。1998年居民集资200万元建自来水厂,日供水360吨。2002年,建成区面积0.42平方公里,人口0.79万。有街道7条,总长4640米;房屋建筑25.1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6.8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29万平方米,住宅1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4.21平方米。有下水道7条,长5000米,有街道清洁工6人,小四轮环卫车2台,日清运垃圾8吨。
  谷洲 1993年,谷洲乡改建制镇。1994年建木材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1995年开通有线电视。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同年,S217线过境段(谷丰路)由8米拓宽至12米,改沙石路面为沥青路面。1997年,大冲路铺沥青路面。1998年,拓宽龙井路。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建35千伏变电站。2002年,镇人民政府利用S217线改道的机遇,动工新建黄金大道。是年,建成区面积0.35平方公里,人口0.77万。有街道5条,总长4200米。有房屋建筑21.39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4.24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78万平方米,住宅14.3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3.1平方米。有下水道4条,总长2530米。同年,投资150万元建自来水厂,日供水320吨。当年聘有街道清洁工2人,有人力垃圾车2辆,日清运垃圾3.5吨。
  金称市 1978年,有老街1条,长650米;新街两条,其中沿河街长800米,桂花街长500米。同年建农贸市场。1993年改乡为镇。1994年开通有线电视。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1998年,金称市大桥竣工。1999年开通移动电话。2000年新建农贸市场。同年建自来水厂,日供水500吨,自来水供水人口普及率100%。2002年,建成区面积0.33平方公里,人口0.65万。是年,镇区有街道10条,总长度8450米;有房屋建筑17.0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4.11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2.28万平方米,住宅10.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61平方米。有下水道6条长7200米,有街道清洁工4人,机动环卫车1辆,人力环卫车3台,日清运垃圾5吨,街道清扫保洁面积7.46万平方米。
  第二节 农村村庄建设
  一、农村村庄建设概况
  农村自然村落 邵阳解放初,全县有自然村落3881个。随着县内公路建设的发展,县民沿公路两旁建房者增多,部分村落向公路转移,至1986年,全县自然村落增至4432个。改革开放后,原河伯岭林场、五峰铺林场等山区村民纷纷迁居山外,山区村庄逐渐冷落。全县自然村落中,规模较大、人口较集中的有塘渡口镇的塘万宝、梅子院、白羊铺,黄塘乡的黄塘、夏四,小溪市乡的川门坪、梅洲、西路简家,霞塘云乡的双江口、蔡山,五峰铺镇的仁湾、马草,罗城乡的石背、祠堂铺,下花桥镇的周家、新甲山,谷洲镇的袁家、郭家,九公桥镇的庙山、唐洪坪,黄亭市镇的道光山、紫溪码头、武邵江,长乐乡的伏溪桥,白仓镇的莫清、三门江、水津渡、董木滩,金称市镇的黄泥田、范园,河伯乡的易仕仙、苏江城、五皇冲等。
  村庄房屋建设 1978年,县内农村村庄房屋总面积620.35万平方米,多为青瓦屋面、砖木结构的泥砖房。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房屋建筑逐步转为砖混结构平顶楼房,一般1~2层。1995年,县内农村村庄有房屋2320万平方米,人均16.11平方米。2002年,县内农村村庄有房屋2644.54万平方米,为1978年的3.87倍,人均17.27平方米。
  农村道路建设 1986年,县内有乡村公路321.6公里,其中乡道11条、116.4公里。1995年,全县有乡级公路150.36公里,村组公路1477公里(含各自然村落自修的短小简易公路)。2002年,全县有乡级公路36条、296.95公里,村级公路264条、915.6公里,另有各自然村落自修的短小简易公路634.5公里,通公路的村562个,占行政村总数88.23%。
  农村生活用水 1979年,全县组织农村劳力2万人,改建和新建水井3345口。至1982年,全县乡村累计改建和新建水井4277口,其中水塔井31口,密封自流井329口,鸭篷井372口、敞口井3545口。此后,密封自流井发展迅速,部分村庄达1户1井。1995年,县内有3个村建有自来水设施。2000年,蔡桥乡村民肖清林、钟叶平、吕老周等投资238万元,新办农村自来水厂3个,安装供水主管道25公里,供应11个自然村落的生活用水。2002年,县内有102个村建有自来水设施,占农村行政村总数的16.01%。
  农村供电 1978年,县内有220个农村生产大队、1898个生产队通电,分别占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总数的37.41%和29.9%。1986年,县内有7.58万户农户用电照明,占当年全县农村住户总数的36.7%。1995年,县内通电的村425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93%,当年农村(含农村集镇,下同)用电量2127万度。2002年,县内农村行政村全部通电,当年农村用电量3805.6万度。
  农村公共建筑 1982年前,县内农村公共房屋建筑有村级小学、大队部、会场、生产队仓库、饲养场、林场、经济场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上述农村公共房屋除学校外,多被拆、卖或出租,余者亦多毁坏。以后农村生产大队(村)多无固定的办公用房。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新修的公共建筑极少,唯各村级小学校舍多翻新另建。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村级小学的改建,部分行政村在村级小学中附有1~2间办公用房。
  二、重点村简介
  白羊铺村 属塘渡口镇,全村面积2.25平方公里,有26个村民小组,3200人,耕地2200亩。1978年,村民住房以泥砖屋为主,人均建筑面积约10平方米。1980年,村内始架设高压输电线路,建电排1处,修筑混凝土灌溉渠道4.5公里。1993年始,改修村道和村小学。1994年被列入全国三大档发生产基地之一。1997年开通程控电话。是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牌为红旗村。1998年开通有线电视。2000年开通移动电话。2002年,该村沿207国道已形成长500米、宽20米的街道,有铺面150余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人均住房面积18平方米,97%的住房为1978年后新修的砖混结构楼房。当年全村装有电话402部,电话入户率48%。全村有406户使用有线电视,平均每4人有1部移动电话,有环卫人员2人,清洁车1辆,日清运垃圾0.5吨。建有村组道路11条,总长7400米;村内有小学1所,校园面积4333平方米,校舍面积2160平方米。建有村办公楼1栋,420平方米,配有80平方米的电化教室1间,装电脑8台。全村建有沼气池226口,有50户村民对用水设施、厨房、厕所、猪牛栏、浴室进行配套改造,2000人用上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是年村公益事业投入120万元。当年村内有联合档发厂1家,年产值4000万元;有红砖厂1家,年生产红砖400万块,年产值60万元。2002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授牌为湖南省委基层党建示范点。
  双江口村 属霞塘云乡,位于夫夷河和赧水交汇处,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431户,1689人,耕地2681亩。2001年始,实施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以“畜沼菜”、“畜沼菇”(指利用养殖家畜的粪便为原料生产沼气,利用沼气池的废渣作肥料种植蔬菜、蘑菇。)为主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先后建成村组道路6条、总长4500米;安装路灯10盏,建有沿河绿化带2公里、花坛50个、仿古式凉亭1座。有花卉苗木基地1处,占地4公顷。有70平方米电化教育室1间,装电脑6台。安装电排2处,功率100千瓦。修建混凝土渠道6.6公里。2001—2002年,全村投资255万元,新建沼气池310口;种植无公害蔬菜1200亩(其中大棚蔬菜720亩),种植无公害食用菌20万筒。全村配套改造厨房302间,改灶306套,改水290处,改造猪牛栏470间,改厕改浴室共280间。10户村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80%的村民饮用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2002年,全村出栏生猪1317头,最大户出栏生猪100头,有2户村民水面养鱼的面积超过50亩。全村电话入户率6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人均住房面积19.75平方米,人均纯收入3000元。
  白云村 属白仓镇,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412户,1607人,耕地1268亩。2001年始,全村累计投资450万元,建沼气池340口,种植沙田柚、柰李、葡萄等精品水果780亩,开发养鱼水面126亩。全村年均养殖肉牛830头,出栏生猪1200头,有家禽养殖大户51户,年出笼家禽28万羽。有319家农户对厕所、猪舍牛栏、厨房浴室及用水设施进行了配套改造。
  全村共硬化道路4000米,新修村组公路3200米,新建停车场800平方米,修建混凝土渠道1700米。村内建有小花坛95个全村生态庭院经济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80%,90%的农户饮用自备水井提取的自来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程控电话入户率50%。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一节 机构
  1980年3月,成立邵阳县基本建设委员会(简称县建委,下同)。1984年,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并入县基本建设委员会,县基本建设委员会更名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1985年4月更名邵阳县建设委员会,为建设系统牵头单位,兼管房地产开发公司(后更名县房地产管理局)。1986年7月,从县建设委员会分设县环境保护局。1990年成立邵阳县城市规划办公室,隶属县建设委员会。1991年12月,塘渡口、五峰铺、塘田市、白仓、九公桥、黄亭市、下花桥、长阳铺、岩口铺、郦家坪10个建制镇建立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简称镇城建办)。1995年1月,县建设委员会更名县建设局。同年,金称市、谷洲两镇建立城建办。1996年8月,县建设局复名县建设委员会,同年,县城市规划办公室更名县城镇规划管理局,隶属县建设委员会,设规划管理股、法规监察股、规划设计室。2001年11月,县建设委员会又更名县建设局,设办公室、工程建设股、城乡规划建设股、人事股和法制股。辖规划局、自来水公司、建筑管理站、质量监督站、勘察设计院、建筑公司、液化气公司、市政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公司、路灯绿化管理站10个二级机构和12个建制镇城建办公室,兼管县环境保护局、县房产管理局、县城建监察大队。2002年,县环境保护局再度并入县建设局,保留牌子,列入县政府组成机构序列,不计县政府机构个数。
  1980—2002年,杨举泽、谢显明、石满生、彭东方、吕太平、邓节生先后任县建设委员会主任或县建设局局长。
  1986—2002年,谢显明、胡京平、吴国政先后任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第二节 建设规划管理
  1980年前,县内无专门建设规划管理机构。1980年始,县内城乡建设规划由县基本建设委员会主管。1985年,县建设委员会设城乡规划建设组。1990年成立邵阳县城市规划办公室(简称县规划办,后更名县规划局)后,对县内城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实行“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同年在县城市规划办公室加挂县城市规划设计室牌子,负责县内城镇建设规划设计。1998年,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批准邵阳县城市规划设计室为丁级规划设计单位。同年9月,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1992—2002年,县规划管理局累计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677份、规划许可用地287.05万平方米;累计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856份,规划许可建筑面积119.36万平方米,1991—2002年,县规划管理局在规划执法过程中,累计查出未按规划进行的建设673宗,拆除未按规划的建筑79座。2002年,县规划管理局有职工36人,其中城市规划师4人、工程师4人。
  第三节 县城市政管理
  1978年,成立塘渡口镇环境卫生管理处(简称镇环卫处),配职工7人,专司县城公用厕所的粪便清运和街道清扫。1987年,塘渡口镇环卫处更名塘渡口镇环境卫生管理所(简称环卫所,下同),为镇属集体事业机构。1992年,县城市政公用设施由塘渡口镇城建办公室负责管理。1993年,塘渡口镇环卫所更名邵阳县环卫所,时有职工62人。同年8月,成立邵阳县市政工程公司,属自收自支的集体所有制市政管理机构,有职工11人,专事县城街道、下水道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管理和维修。1994年5月,成立邵阳县城市建设监察队,隶属县建设局,有职工10人,负责对县城建设规划、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进行监察。1997年,邵阳县城市建设监察队更名邵阳县城市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简称县城市监察大队)。是年始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连续6年组织开展创建“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县城活动。2000年12月,成立县城管理综合整治指挥部,县委书记石民生任指挥长、县长曾建秋任常务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9个工作组,印发宣传资料1万余份,在县城开展“县城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宣传活动,对县城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和机关院容院貌进行集中整治。后县人民政府又相继下发《关于整治县城市容和环境卫生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县城道路交通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城区“门前三包”管理的规定》。同年,县城市监察大队职工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2001年,成立邵阳县路灯绿化管理站,为全民所有制事业机构,有职工4人,专事县城道路照明和街道绿化的管理。同年,县城市监察大队和县环卫所划属塘渡口镇人民政府。2002年,县环卫所升格为邵阳县环境卫生管理局,加挂邵阳县渣土管理办公室牌子,为副科级全民所有制事业机构,设办公室、市容监察队、环境卫生管理股、渣土管理股和收费股,有正式职工98人,临时工53人。同年县城市监察大队有职工39人。
  1995—2002年,县城市监察大队共查处县城违法用地建设案83起,拆除违章建筑50处,处理车辆损坏市政工程案140余起,制止挖掘城市道路和损坏县城绿化林木和园林设施事件85起,处理损坏县城环卫设施事件50起,清除有碍市容的户外广告、横幅3400余幅,拆除街道临时棚架240个,纠正乱堆乱放等违章占道和乱贴乱挂行为5560余起,取缔违章的市内公路市场3处,取缔违章的公路停车场4处,纠正市内工地不围挡作业的违反安全规定基建行为62起。期间,县城市监察大队共核发摩托车城运牌照250张,取缔无牌无证和过期报废的市内营运摩托车24辆。期间共收缴违反县城市政市容管理规定的罚款50万元。
  第四节 乡村建设管理
  1981年,县人民政府先后颁发《关于加强城乡建房占地管理的具体规定》和《加强城乡基本建设用地管理的布告》。1985年,县人民政府再次颁发《关于加强全县城乡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规定各乡(镇)由1名副乡(镇)长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集镇和乡村建设。1987年,县人民政府共组织2868人的清查队伍,对全县1982年以来的非农业建设用地进行清查,共查出违规用地1.56万起,违规用地面积4614亩,拆除违规建筑653间,搬迁违规使用的房屋基地2081处,收回违规占用的土地626亩,收缴罚款79.91万元。1989年,县人民政府组织县公安局、县建委、县交通局,对县内公路两旁的违规建筑进行整顿,共查出违规建筑案735处,违规建筑面积7.13万平方米,拆除14处,其余进行了罚款。1997年,镇城建办加挂镇城建管理监察中队牌子,兼行城镇建设监察职能。1998—2002年,白仓镇人民政府先后向全镇颁发《关于整顿建筑市场的规定》、《关于整顿交通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的通告》、《关于整治城市脏乱差的实施方案》。1991—2002年,县内各建制镇共纠正、停止各类违规建设项目253起,查处各类违规建筑案108起,违规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规建筑9座,其余作罚款处理。
  第五章 建筑业
  第一节 勘测设计
  1978年,县内只有县建筑工程公司建筑设计室1家建筑设计机构,只能进行5层楼以下、跨度18米以内的建筑物设计。1980年,建筑设计室从县建筑公司分出,成立邵阳县建筑设计室,有职工5人。1984年建筑市场放开,县外建筑设计单位进入县内建筑勘察设计市场。1985年,彭坤仕、伍桂林、何验旬合作的农房设计作品获邵阳地区农房方案设计二等奖。1986年,县建筑设计室经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核定为丁级勘察设计单位。1990年,县建筑设计室首次采用桩基础新技术获得成功。同年始,县建筑设计室在设计时增加地质勘察业务。1993年,县建筑设计室首次设计7层框架结构住宅楼。1995年,县建筑设计室更名县建筑勘察设计院(简称县设计院,下同)。1997年,县设计院始用电脑设计、绘图。1998年,始采用全自动宽幅晒图机。同年县设计院购置勘察用深层钻机取代简单的静力荷载贯入仪。2000年,县设计院被湖南省建设厅核定为丙级勘察设计单位。2002年,县设计院添置17英寸联想电脑6台、PKPM设计软件6套、全自动晒图机和深层勘察钻机各1台。是年,县建筑设计院有职工14人,其中工程师6人,二级注册建筑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师4人。1980—2002年,县建筑设计院共设计各类建筑项目600个,完成工程地质结构钻探6500标准米。
  第二节 建筑企业
  1978年,县内有建筑施工企业18家,其中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社队建筑队17家,共有从业人员1034人。1984年,农村建筑队增至30家。1988年,县内有上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38家,从业人员31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3人。1993年,成立县建筑总公司和邵阳机电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塘渡口镇建筑公司晋升为三级企业,邵阳机电设备安装公司晋升为二级企业。2001年,县内上等级的22家建筑企业组成5家规模公司。2002年,湖南省建设厅批准县建筑公司、县工程公司、县建筑总公司、县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4家企业为三级总承包企业,批准邵阳机电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为二级专业承包企业。同年成立湖南邵阳功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是年县内有建筑业从业人员1.11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6人(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中级职称者99人),年总产值5.7亿元,利润总额1176万元,上交税金213万元,年支付从业人员劳动报酬8815万元,建筑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339万元。
  2002年,县内主要建筑施工企业有:
  县建筑公司 1952年成立,原名邵阳县建筑委员会。1958年更名邵阳县建筑工程公司。1980年更名邵阳县建筑公司。2001年兼并黄亭市建筑公司。2002年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施工总承包三级集体企业。是年有从业人员766人,总资产877万元,施工机械120台(件),设备总功率1520千瓦。辖1个分公司,4个工区,1个预制构件厂。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县建筑公司承建的大型工程有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和外科大楼、县剧院、县电影院、县百货大楼、县粮贸商场、资汇宾馆五栋楼、县工具总厂建工钻车间、县环保监测站综合楼、县二中科教楼、县邮政大楼等。
  县工程公司 1966年成立,原名塘渡口建筑公司。2001年更名邵阳县工程公司,是年兼并九公桥、谷洲、郦家坪3家建筑公司。2002年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施工总承包三级集体企业,总资产720万元。有施工机械188台(件),设备总功率1537.8千瓦。有从业人员5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8人。承建的大型工程有县广播电视局综合大楼、县新华书店住宅楼、县工商局家属楼等。其中县广播电视局综合大楼被评为全市优良工程。
  县建筑工程总公司 1993年成立。2001年,兼并诸甲亭和罗城建筑队。2002年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施工总承包三级集体企业。从业人员4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资产总额842万元,有施工机械191台(件),设备总功率1480千瓦。1993—2002年,承建房屋建筑总面积27.2万平方米,主要工程有湘运邵阳县分公司综合楼、县民政局综合楼等。
  县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2001年由县城关镇建筑公司、五峰铺建筑公司、白仓建筑公司、塘田市建筑公司、金称市建筑公司、岩口铺建筑公司、长阳铺建筑公司、蔡桥建筑公司、下花桥建筑公司联合组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2002年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施工总承包三级企业,注册资本金688万元,有施工机械377台(件),设备总功率2113千瓦,从业人员4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承建的主要工程有县公路局综合楼、县二中教学楼、县二中女生公寓等。
  湖南邵阳机电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 1993年成立。2002年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二级企业,主要在新疆承揽工程业务。注册资本金980万元,有施工机械52台(件),设备总功率3650千瓦。从业人员15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7人。可承担110千伏以下送电线路和同电压等级变电站工程的施工安装。承建的新疆哈密市安居工程供水供暖管道安装敷设工程、雅满苏110千伏送变电工程,被哈密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评为优良工程。
  湖南邵阳功成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2002年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经湖南省建设厅批准为劳务分包一级企业,主要在北京市承揽建筑劳务项目。注册资本金120万元,有施工机械64台(件),设备总功率524.6千瓦,从业人员187人,其中土木工程师5人、会计师1人。
  第三节 建筑工程
  县内建筑主要为房屋建筑。1978年,县内共竣工房屋面积14.05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民房11.69万平方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房屋2.36万平方米。2002年,县内竣工房屋面积62.52万平方米,其中农村民房45.60万平方米,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建房9.78万平方米,城镇职工私人建房7.14万平方米。
  1978—2002年,县内竣工的主要标志性建筑工程有:
  县电影院 位于塘渡口大桥东南侧,县城中心。县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室邓轩同设计,县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78年竣工。3层,观众厅跨度23米,为县内跨度最大的房屋建筑。砖木结构,钢木架顶,设座位1306个。被湖南省文化厅评为音响好、视线清晰、观众疏散快的优良工程。
  县工商银行大楼 位于塘渡口镇邵新街,邵阳市第一设计院设计,塘田市建筑公司承建,1993年竣工。钢筋混凝土桩基础,主楼框架结构,8层,顶层为圆形会议室,屋顶矗立28米高的铁塔,建筑面积2975平方米,为县内首次使用花岗岩贴面的房建工程。
  县电信大楼 位于县城丁冲街,邵阳市第二设计院设计,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承建,1995年竣工。10层,框架结构,楼顶矗立48米高的移动电话通讯塔。建筑面积4344平方米,总造价520万元。为县内幕墙面积最大和首座10层高楼。
  台北大厦 福州空军后勤部队设计院设计,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施工。1996年动工,次年竣工。框架结构,8层,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总造价700万元,为县城最大的弧形转角楼。
  县政府办公大楼 位于县人民政府大院内,县设计院设计,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承建,1998年竣工。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砖混结构。主楼7层,裙楼6层,采用中间轴对称结构,内走廊式平面布局,门厅占地56.6平方米。为仿古重檐楼阁建筑,主楼檐口盖金黄色琉璃瓦,外墙装饰以白色瓷砖为基调,金黄色条砖点缀,古朴美观。
  振羽大楼 位于资汇宾馆内,武汉洪山设计院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4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独立柱基础,主体工程为钢筋混凝土框架,预应力空心板楼面,各层的卫生间和圆弧形房间及屋面为现浇板,屋面上的飘板用铝合金板包装,进门大厅前的弧形墙和观景台采用隐框玻璃幕墙,大厅入口为县内首次使用的电动声控自动门,钢骨网架玻璃钢遮光雨罩,楼前为中南林学院设计的呈放射状立体花坛。
  县工具总厂建工钻车间 市第二设计院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1992年竣工。框架结构,跨度21米,建筑面积2709平方米。为县内首次采用预应力后张法钢筋混凝土屋架和预应力大型屋面板施工的工程。
  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青松公园山顶,县设计院彭坤仕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2002年4月竣工。主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碑高21.74米,由碑座、碑身、碑顶组成。底座面积77.44平方米,碑身用灰白色花岗岩贴面。正背两面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名和南北侧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各8个大字为金色,阴刻,唐中汉书。碑座用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刻中共邵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邵阳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记》,唐畏保撰文。背面刻《烈士英名录》。
  第四节 建筑材料与技术
  基础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房屋建筑均为砖石基础或现浇混凝土基础。1981年,修建县祁剧团剧院时,首用松木梅花桩基础。1987年,修建原红石区供销社兴隆商场综合楼时,首用机械桩基础。1991年,修建县建设银行办公楼时,首用人工成孔灌注桩基础。1996年,修建县政府办公大楼时,首用挖掘机开挖土方。以后铲运机、挖掘机、推土机在县内建筑土石方工程中广泛使用。1998年,修建湘运邵阳县分公司综合楼时,首用钢筋混凝土桩基础。2000年,修建县农工贸综合市场时,首用震动成孔灌注混凝土承台基础桩。
  墙体
  1978年,县内城镇建房以红砖墙体为主。乡村建房,富裕者用红砖,贫穷者仍用泥砖,也有室内墙体用泥砖、室外墙体用红砖,或一墙中内用泥砖、外用红砖,称“金包银”。20世纪80年代后,墙体砌筑多用实心眠墙和空心斗墙两种,农村建房亦多用红砖墙体。1985年后,承重墙体多用三顺一丁实体墙,墙体厚度多为24厘米(称二四眠墙)。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城镇建筑首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
  地面
  1978年,现浇混凝土地面已普遍用于城镇房屋建筑,部分建筑始用现浇水磨石地面。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私人住宅采用地板漆,但很快被水磨石、地板砖取代。部分房屋采用塑料薄膜或塑料薄膜加炉渣垫层进行防潮,后多用改性沥青加炉渣混凝土垫层、无机盐防水砂浆、TT91硅质密实剂和聚氨脂防水涂料防潮。20世纪80年代末期后,水泥花砖地面、瓷砖地面、高强复合木地板、实木地板、竹木地板相继在县内城乡房屋建筑中采用。1991年,县电信大楼营业大厅首用花岗石和人造大理石地面。
  楼面
  20世纪70年代始,城镇房屋建筑基本使用钢筋混凝土楼板。20世纪80年代始,农村民房亦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21世纪初,县内房屋建筑普遍采用冷轧带肋刻痕钢丝预制板楼面。
  屋面 县内传统屋面,有单坡、双坡、四坡等,盖顶材料多为青瓦,贫穷者用茅草盖房,山区用杉树皮盖房。20世纪70年代,房屋盖顶材料除小青瓦外,还有水泥现浇平顶屋面、红平瓦、水泥瓦、石棉瓦等,简易房屋亦有用油毛毡加盖的。20世纪80年代始,普遍采用卷材防水和现浇刚性钢筋混凝土防水屋面,平顶屋面则用隔热层架空防热。
  屋架 县内房屋屋架有木屋架、钢木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等。20世纪80年代后,木屋架已基本不用。工厂车间、各类会场、剧院及仓库多采用钢木屋架。20世纪90年代,跨度较大的厂房、会场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屋架。
  门窗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房屋多为木门窗。20世纪80年代后,先后使用铁制或钢制门窗、铝合金卷闸门、铝合金窗、塑钢窗、电动卷闸门,私人住宅安装各式防盗窗和防盗门。
  墙饰 县内传统房屋建筑,除祠堂、庙宇等公用建筑和部分富裕者的住宅稍事墙面装饰外,一般不用墙面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单位、城镇居民和较殷实的农户建房,用石灰纸筋砂浆粉刷墙面,天棚吊顶为烂泥条草筋石灰砂浆粉刷。一般农户建房,很少用墙面装饰。1978年,县林业局办公大楼外墙装饰首用水刷石。1982年县果品公司办公楼外墙首贴玛赛克。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内墙装饰改用水泥混合砂浆打底,腻子灰盖面。1986年,资汇宾馆五栋楼内墙首用壁纸和墙布装饰,外墙首贴大理石,天棚吊顶首用钙塑板、宝丽板。20世纪90年代起,仿瓷涂料、高级釉面砖、胶合板、纤维板、高级石膏板、榉木板、铝塑板、铝合金及花岗石等墙面装饰材料在县内广泛使用。1995年,县电信大楼外墙首用隐框玻璃幕墙。2000年,推广外墙涂料饰面。2001年,县移动公司营业大楼外墙首用黄色乳胶漆涂料。
  灯饰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建房装灯纯为照明,20世纪90年代始,县内宾馆、歌舞厅等公共营业娱乐场所用霓红灯、走马灯、多彩灯、魔幻灯、声控灯等灯饰。私宅始装饰豪华型吊灯。
  第六章 房地产经营和管理
  第一节 房地产经营
  一、房地产经营企业
  1992年前,县内无房地产经营企业,房屋建设均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自建自用。1992年,成立邵阳县房地产开发公司,为县内首家房地产经营企业。公司设县城凤凰街,注册资本金200万元,为四级国有房地产经营企业。从业人员最多时12人,其中建筑工程师3人、会计师1人、房地产估价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1994年,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建成县内第一栋商品房,计36套、2700平方米。至2002年,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共利用土地0.55万平方米,建成安居工程房2万平方米,商品房0.27万平方米。主要房地产建设项目有县城沿河街商品房、县水利局安居工程房、县工业局安居工程房、县织染厂安居工程房、县城河西街安居工程房等。期间,除县房地产开发公司外,在县内开发经营房地产业的企业还有湖南镇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湖南夫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邵阳市四通建设有限公司、邵东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湖南省第四工程公司、湖南省银信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南永兴房地产开发公司(以上为县外在本县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邵阳宇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邵阳县卓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邵阳县新达开发实业有限公司、邵阳县万和置业有限公司、岩口铺新街开发筹建处等12家。共投资17个房地产项目,使用土地29.04万平方米,建成商居房12.14万平方米,累计总产值5.69亿元。
  二、小区开发经营
  县内城镇小区开发经营是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出让土地使用权、统一管理”的前提下,由政府垄断,对城镇房地产进行连片开发经营。1992年,下花桥镇人民政府决定实施下花桥经济小区开发,开全县城镇小区开发之先河。1994年,塘田市镇人民政府启动塘田市开发小区建设。1995年,塘渡口镇人民政府启动上大冲街开发区建设,五峰铺镇人民政府启动五峰铺商业街开发小区建设。1996年,谷洲镇人民政府利用省道S217线改道的机遇,启动黄金大道建设。1997年,长阳铺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长阳铺综合市场小区建设。1998年,九公桥镇人民政府在庙山至长冲的207国道两旁实施工业特区建设。2001年,白仓镇人民政府先后启动白仓综合市场小区和湘西南建材城开发建设。
  1992—2002年,县内先后在城镇规划区开辟的房地产综合开发小区有:下花桥镇新市街、塘田市开发区、塘渡口镇上大冲街、下花桥镇储英新村、五峰铺镇商业街小区、下花桥镇民营街、长阳铺镇市场小区、长阳铺镇长新街、金称市镇金马商贸城、白仓镇莺歌路商贸小区、五峰铺镇兴峰路、九公桥镇新东风路、金称市镇金辉街、岩口铺镇金龙东路、白仓镇湘西南建材大市场、白仓火车站站前区、谷洲镇黄金大道、塘渡口镇宝峰街、塘渡口镇振羽新区。先后征用土地192.24万平方米,已出让土地25.79万平方米。其中县城开发区征用土地125.1万平方米,已出让土地5.11万平方米。其余9个城镇的16个开发区共征用土地67.14万平方米,已出让土地20.76万平方米,共收取土地出让金7583.9万元。
  16个城镇开发小区中,由镇人民政府经营的9个,经营地产43.93万平方米,占16个开发小区总面积的65.44%;由镇人民政府和房地产经营企业联合经营的1个,经营地产0.78万平方米,占开发小区总面积1.16%;由村民委员会经营的1个,经营地产1.09万平方米,占开发小区总面积1.62%;由镇人民政府与所在地居民委员会联合经营的1个、经营地产7.07万平方米,占开发小区总面积10.53%;由房地产经营企业经营的4个,经营地产14.27万平方米,占开发小区总面积21.25%。
  三、房产交易
  1989年前,县内房产交易行为简单,交易数量不多,公产房屋交易以行政划拨为主,私房交易由买卖当事人书写买卖契约,当地有名望者或族中长者做中划押,交清房款,腾房易主,交易即成。1989年,县房地产交易所成立后,房地产交易由交易双方向房地产交易所申领、填制正规交易表卡,交验双方当事人身份证件,由交易所派员现场评估,办理正式过户手续,核发权证,交易资料交房产局入档保管。1989—2002年,县房地产交易所共办理房产交易2857宗,交易房屋55.29万平方米,交易的房屋价值8237.11万元。
  第二节 房地产管理
  机构
  1984年7月,成立邵阳县城镇房屋普查领导小组。1985年4月,成立邵阳县房地产公司。1992年,邵阳县房地产公司更名邵阳县房地产管理局。1995年,县房地产管理局升格为正局级机构。2002年,县房地产管理局设办公室、法制股,辖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所、房地产价格评估所、房屋租赁管理所等二级机构和14个乡镇房地产管理所。1995—2002年,刘书忠、尹卫国、刘克杰先后任县房地产管理局局长。
  落实房产政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县内房地产管理混乱,在“大跃进”、“四清”、“文化大革命”等历次“左”的政治运动中,公民房屋产权被肆意侵夺,留下许多房屋产权悬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房屋产权关系逐步理顺,房产管理逐步走向正规。1986年3月,成立邵阳县落实房地产政策办公室。为塘渡口、五峰铺、九公桥、黄亭市、塘田市、白仓等乡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没收或其他原因失去房产管理权的22户房主落实政策。其中退回原房的4户,退回房屋面积960平方米。因原被挤占、没收的房屋被损坏、拆毁或因其他原因不能退回原房的,由国家或单位向原主进行现金补偿。其中由国家补偿的16户,应补偿的房屋面积2332平方米,补偿金额5.06万元;由单位补偿的1户,应补偿的房屋面积109平方米,补偿金额3938元;由个人赔偿基础材料款的1户,赔偿金额1500元。
  登记发征
  1984年7月,由县城镇房屋普查领导小组主持,对塘渡口、五峰铺2个建制镇和九公桥煤矿、八○七和八一三工厂的房产进行普查。1987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房屋登记核发权证办法》,成立邵阳县城镇房屋登记核发权证领导小组,县长李晓红任组长。1985—2002年,先后由县房地产管理局和房地产公司主持,对县内各类房产产权进行全面登记,共核发房产所有权证1.73万份,核发所有权证的房屋面积371.2万平方米。其中国家、集体公有房屋2748栋、131.5万平方米;私房1.45万栋、239.4万平方米。
  房屋租赁管理
  1997年,成立邵阳县房屋租赁管理所,对县内房屋租赁进行管理。至2002年,共办理房屋租赁手续1042起,租赁房屋面积1.56万平方米。
  房屋拆迁管理 1995年,成立邵阳县房屋拆迁办公室,对县内房屋拆迁进行管理。1996—2002年,县内因修建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铁路、振羽生态新区、防洪大堤、农工贸市场、粮油建材大市场和各建制镇开发区建设,共拆迁房屋11.38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761户。
  房屋安全鉴定 1995年,成立邵阳县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县房屋安全鉴定办公室受申请人委托,对危房和因外力原因受损房屋进行安全鉴定。至2002年,共进行房屋安全鉴定608起,鉴定房屋面积12.38万平方米。
  房地产评估
  1997年,成立邵阳县房地产价格评估管理所,从事房地产交易评估、房地产抵押贷款评估、房地产司法裁判评估、房地产拍卖评估、房地产交通事故理赔评估、房地产家庭财产分割评估、房地产自然灾害损害评估和人为过失造成房产损害评估。至2002年,共进行各种房地产评估1264起,评估房屋面积21.72万平方米,评估房产价值1.43亿元。
  白蚁防治
  县内属蚁害区。1993年,成立邵阳县白蚁防治所,至2002年,共对21.4万平方米房屋进行蚁害防治,共为1.61万平方米受蚁害的房屋实施灭蚁。
  第三节 职工住房制度改革
  职工住房制度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推行的五大体制改革之一。1988年前,县内职工住房,由国家或单位公费修建,以象征性的微租安排给职工居住,住房质量低,面积窄。1988年9月,成立邵阳县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常务副县长周柏林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启动以提租、出售公有住房、职工集资建房、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住房制度改革,职工住房由福利型逐步过渡为商品型。
  提租 1991年5月,县人民政府下文,将县内职工居住单位公房的租金标准提高至每平方米0.15~0.25元。1993年,提高至0.3元,1995年提高至0.65元,1999年提高至1.8元,2002年提高至2.3元。是年,居住单位公房的夫妇双职工家庭,住房租金支出约占家庭总收入的11%(国家规定标准为15%)。由于购买公房和职工集资建房及自建房屋者陆续
  增多,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租住单位公房者逐年减少。
  公有住房出售 1993年始,县内按标准价和成本价两种形式将成套公有住房出售给单位职工。当年确定的砖混结构一等房标准价(只出售部分产权)为每平方米220元,成本价(出售全部产权)每平方米310元,旧房再按使用年限进行折旧,购房职工按工龄、级别取得购房资格和享受补贴,购房者购一套房屋一般只需花数千元即可。1995年,砖混结构一等房标准价提高至每平方米390元,成本价提高至490元。1997年7月1日始,停止按标准价出售公房。同时,对原按标准价出售的部分公有住房,除个别破产企业外,皆由购房者按购房当年的成本价补齐房款,取得全部产权。是年,出售公有住房的成本价提高至每平方米548元,1999年,再提高至586元。至2002年底,县内城镇累计出售单位公有住房3470套、约21万平方米,盘活住房建设资金3280万元。
  职工集资建房和安居工程 1993年始,县内对职工集资建房和安居工程建房给予供应土地和减免税费的优惠。至2002年,县内投资1100万元,在县城修建安居工程房260套、2万平方米;组织职工集资6670万元,建房17.2万平方米;通过招商引资,修建商品房14.6万平方米。2002年,县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1992年的5.1平方米提高至18.6平方米,住房配套率由1992年不足2%提高至67.5%。
  住房公积金 1996年,县内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职工按不低于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缴存住房公积金。县财政于1997年对县直行政机关职工补贴住房公积金20万元。1998年,因县财政困难停止职工住房公积金补贴。职工住房公积金由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管理,银行专户储存。职工住房公积金必须在本人购买、建造或大修住房和偿还购房贷款时,以及本人离休或退休时方可支取。职工建造、购买住房,可以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申请贷款。2002年始,县财政每年又恢复补贴县直行政机关职工住房公积金20万元。1996—2002年,县内共归集职工住房公积金1310万元。
  第七章 环境保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对环境污染较小。但农田的农药施用量大,农药污染严重,人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植被遭人为破坏,水土流失触目惊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特别是个体工业企业迅速增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978年底,成立邵阳县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更名环境保护局)。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后,县内环境保护开始引起县人的重视。1984年3月,成立邵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1989年5月,成立邵阳县环境保护委员会,县长李晓红兼任主任。1990年开始,每年均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组,对全县环保执法情况进行检查。2002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的通知》,县工商局、县环境保护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县内部门相互配合的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形成,县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污染逐步得到治理。
  第一节 污染治理
  一、工业废水治理
  1981年,邵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夫夷河塘渡口河段断面监测结果:河水综合污染指数F水值达1.90,河水含氰化物浓度超过国家规定标准7倍,含挥发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13.4倍,化学耗氧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9倍,硫化物含量也严重超标。时塘渡口河段主要污染源有县织染厂、县造纸厂、县氮肥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排放的带毒、带菌废水,以及县城居民向沿河两岸倾倒的生活垃圾。
  1982年,县氮肥厂修建2个次煤沉淀池和1个脱硫沉淀池,对造气废水进行沉淀回收。1985年,县城河段河水综合污染指数F水值为1.15,比1981年降低0.75,水污染有所缓解,但仍十分严重。当年全县30家污染严重的厂矿共排放废水392.69万吨,废水中有害物质总量达7522.78吨,其中六价铬1.58吨、悬浮物829.62吨、化学耗氧量6688.22吨、挥发性酚2.93吨、硫化物0.44吨、苯胺0.009吨。
  1986年,县造纸厂进行高压洗网洗毡工艺改革后,每年少排废水30万吨。是年,县工具厂在电镀车间安装SIV—2型电解法含铬废水处理装置后,各项污染排放指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成为全县第一个废水处理合格企业。同时对废水进行治理的单位还有县织染厂、县人民医院和县针织厂。
  1987年,县环保局对县内123家乡镇街道企业污染源进行调查,这123家乡镇街道企业每年排放工业废水168万吨,占当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4.58%。
  1989年,县环保局对县内8家企业的环保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8家企业共使用环保补助资金65.2万元,实施环保治理项目30套,其中用于废水治理的项目5套。
  1992年,县氮肥厂破产,这个夫夷河水质的污染大户终告完结。
  1994年,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确定了夫夷河县内段水域功能区和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1995年,县人民医院投资12万元,对医疗废水进行治理。是年,夫夷河水质指标达国家地表水环境三类标准。1997年,对全县13个重点排污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1999年,夫夷河水质指标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二类标准。
  2000年,全县共排放工业废水239.8万吨。
  二、工业废气治理
  1982年,县粮油加工厂始在新建的大米车间和面粉车间配备布袋和沙克龙装置,使空气粉尘浓度有所降低。1983年,县氮肥厂合成工段实施液氮贮槽池放气回收,铜洗工段再生气回收。同年,县骨粉厂实施臭气治理,县人民政府责令废气污染严重的塘渡口镇油毡厂搬迁。1983年,县水泥厂投资12万元,在厂内各个扬尘点安装除尘装置。同时向阳水泥厂、永兴水泥厂、县酒厂薯粉车间也进行了除尘处理。是年,全县27台工业锅炉,有4台安装麻石水膜除尘装置,14台利用旋风除尘,8台利用布袋除尘,1台安装喷淋装置。当年全县除尘总投资22万元,年除尘装置运转费达5万元。1982—1984年,县环保局先后两次对塘渡口镇进行酸雨监测,PH值在5.1~5.4之间。
  1985年,全县处理废气总量1.47亿标准立方米,处理率62.88%。其中燃料燃烧废气1.42亿标准立方米,处理率58.13%。
  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共排放工业废气3.18亿标准立方米,工业企业平均每生产万元产值的废气排放量为12.5标准立方米,当年排放的废气中,有害物质总量5292.4吨,其中二氧化硫862.05吨、氮氧化物217.98吨、一氧化碳580.83吨、硫化氢2.23吨、甲硫醇26.3吨、氨气3.77吨、碳氢化合物4.88吨、烟尘671.07吨、工业粉尘2923吨。
  1992年,红石乡唐某的非法炼砒厂、黄塘乡非法炼砒厂、进行非法铅制品生产的中和乡化工二厂和邵阳县正茂化工厂被取缔。1993年,对全县110家污染严重的乡镇工业企业调查结果,这110家乡镇企业年排放工业废气5669.8万标准立方米。1993年,县工具总厂投资30万元,对4个砂轮打磨车间的粉尘进行治理;县水泥厂投资100万元,对该厂的生料破碎、黄土烘干、生料卸料、立窑、熟料卸料等扬尘点安装布袋除尘、旋风除尘和静电除尘设施;县造纸厂投资10万元,对锅炉烟尘进行水膜除尘。1996年,县内8家小电镀生产企业被取缔。1998年,取缔非法生产的银丙干炼砷厂。1999年监测结果,县城基本消灭酸雨。2002年,全县共排放工业废气2.67亿标准立方米。
  三、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治理
  1982年,县粮油加工厂利用谷壳作锅炉燃料以及用谷壳灰拌菜油废渣试制有机复合肥成功,湖南电视台就此播发专题新闻。是年,县人民政府下文禁止往河边倾倒生活垃圾,县环境保护办公室投资2500元首建垃圾消纳场。1985年,全县年排放工业废渣3.5万吨,其中煤矸石2.65万吨、锅炉渣0.29万吨、粉煤灰550吨、高炉渣0.45万吨、其他工业垃圾200吨。2000年,对全县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验收结果,县内工业废渣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标准,但县城居民向夫夷河倾倒生活垃圾和建筑渣土的现象仍很突出。
  四、农药污染治理
  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开始提倡对农作物虫害进行生物防治,重视对鸟类、蛇类、青蛙和其他益虫的保护,生态开始恢复平衡,农药施用量减少,农药污染程度降低。1984年1月,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在县工商局配合下,查封县内所有的蛇类收购站。以后,农民均用高效低毒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县人对农药污染的认识已非常敏感和强烈。至20世纪90年代,县内农药污染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黄亭市镇金峰村被定为全县农村生态试点村。
  五、噪音污染治理
  20世纪80年代前,县水泥厂、县织染厂、县大米厂等工厂对县城造成的噪音污染十分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工厂噪音污染有所减弱。但居民燃放鞭炮者骤增,造成新的噪音污染。20世纪90年代末,塘渡口镇人民政府曾一度禁放鞭炮,噪音污染有所好转。2002年,县城燃放鞭炮又渐恢复,重新出现鞭炮噪音。
  第二节 水土保持
  20世纪50年代时,县内山清水秀,林深树茂,古木参天,县内水土流失面积仅10余平方公里。县内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和大面积水土流失自1958年“大跃进”始,1958—1961年,县内到处乱砍滥伐林木,漫山遍野盲目采矿,许多青山变成秃岭。3年内,全县为炼钢铁大烧木炭,兴办公共食堂,大砍树木以作柴薪,共烧掉林木64万立方米,使全县活立木蓄积量减少57%。以后,在数十年的大集体生产中,数十万农村劳力年年月月上山刨草皮、割秧青、烧山灰、三光除虫、毁林开荒,田头山坡,寸草不留。每逢大雨过后,从山头坡地冲刷而下的潮土,淤塞田垅、溪渠、河道。
  1978—1980年,县水电局水利管理股在黄亭市、小溪市、金称市等乡镇的油茶林建高带状梯地(时称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地)3.5万亩。1980年后,渣滩电站曾组织船队在赧水下游清理河床淤沙,疏通河道,保护河岸。但这些治理措施,对全县大面积水土流失,收效甚微。至1982年,县内水土流失面积增至7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7.5%。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01平方公里,占侵蚀总面积53.6%;中度侵蚀面积242.9平方公里,占32.5%;强度侵蚀面积102平方公里,占13.6%;剧烈度侵蚀面积2.37平方公里,占0.3%。按侵蚀类型分:旱土侵蚀面积184平方公里,以沟状侵蚀为主,占总侵蚀面积24.6%,分布于梽木山、塘渡口、黄亭市、塘田市等区;山地鳞片状侵蚀面积556.82平方公里(包括岩石空穴中轻度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74.4%,分布全县各地,郦家坪、下花桥、黄亭市、梽木山、五峰铺、塘渡口等公社尤为严重;土壤沟侵蚀面积3.9平方公里,以切沟状和冲沟状侵蚀为主,分布于郦家坪、下花桥等区,占总侵蚀面积0.52%;田埂塌方和河流岸侵蚀面积3.58平方公里,占总侵面积的0.48%。全县裸岩面积13.95万亩,切入风化壳深度一般为1~5米,严重的达30余米。全县每年流失表层土197.6万吨,年均积沙量125.13万立方米,山塘水库年均减少库容500万立方米。每年淤塞渠道2000公里,占全县渠道总长度60%。每年有15万立方米泥沙冲入农田,年均填充农田500余亩。赧水、夫夷水及资江干流坡岸,半个世纪来,平均冲宽5~15米,个别地方超过50米,每年因冲毁堤岸损失耕地21.2亩。夫夷水河床,平均每年增高4.5厘米,东方红水轮泵大坝自1967年建成至1982年的15年间,淤积泥沙总量129万立方米,河床增高2.7米,平均每年增高18厘米。
  1982年,县水利局成立水土保持站。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劳力开始向城镇转移,县内人为破坏植被现象减少,县内水土严重流失的状况开始得以遏制。至1986年,全县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平方公里,整修水平梯田(土)1.65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4.2万亩,更新造林18.35万亩,四旁绿化植树49.97万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县内使用液化气作为生活燃料和农村使用沼气等新的生活能源,烧柴者日益减少,加之大量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许多耕地撂荒,自然退耕还林还草。2001年,邵阳县被列入国债资金(水土)治理项目县,每年投入国债资金100万元,专用于县内水土流失治理。同年冬,邵阳县被定为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县。至2002年,全县共整修改造坡耕地2.5万亩,兴修排洪引水渠592条长731公里,修建各种拦沙坝1235座,改造溪流35条长48公里,修建各种拦山坎和挡洪堤82处,设立水土保持永久性标志牌30块。2002年冬,县内退耕还林13万亩。期间,还重点治理了檀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70平方公里。以后,县内植被保护明显好转,林木茂密,清水长流的景象逐步得以恢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