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邮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37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邮政
分类号: F61
页数: 4
页码: 355-358
摘要: 本章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邮政经济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邮政 企业经济 邵阳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邮路
  一、机构
  1978年,邵阳县邮电局辖黄亭市、塘田市、五峰铺、郦家坪、下花桥、九公桥、梽木山7个农村邮电支局和小溪市、蔡桥、金称市、杨田、白仓、807、峦山铺、罗城、谷洲、长阳铺、岩口铺11个邮电所。1986年,梽木山邮电支局迁长阳铺,更名长阳铺邮电支局,梽木山设邮电所(1997年改代办所)。1983年白仓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1984年撤销杨田邮电所。1989年,县邮电局自县城石湾迁丁冲街。1998年9月,县邮电局分设为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局。是年,县邮政局下辖8个邮政支局、6个邮政所、1个邮政营业处、394个邮政代办所、1个集邮销售点。2002年,县邮政局有职工211人(含临时工106人),下辖九公桥、长阳铺、黄亭市、塘田市、白仓、五峰铺、下花桥、谷洲、郦家坪、岩口铺10个邮政支局和4个邮政所及398个村邮服务站。
  1978—1998年,刘吉庆、孙新春、谢和平先后任县邮电局局长;1998—2002年,蒋建成、张忠安先后任县邮政局局长。
  二、邮路
  干线邮路 1978年,县内有干线邮路12条,其中委办汽车邮路7条、181公里,委办机帆船邮路1条、20公里,自行车邮路3条长44公里,县城内转趟邮路1条长2公里。1993年,取消转趟邮路和委办汽车邮路,自办汽车邮路4条长352公里。1995年,塘渡口至小溪市的委办机帆船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98—2002年,县内有干线邮路6条,其中自办汽车邮路3条长271公里,自行车邮路3条长44公里,九公桥、白仓、塘田市、岩口铺、长阳铺的邮件由邵阳市邮政局邮车直接封发。
  市内投递邮路 1978年,县城有市内邮路2公里,三轮自行车投递。1982年,县城有市内邮路3条。1986年,县城有市内邮路5条,摩托车投递。1998年后,县城有市区邮路8条。2002年,县城设8个邮政服务社区。
  农村投递邮路 1978年,县内有农村投递邮路50条长2108公里,有乡镇邮电支局和邮电所18个,乡邮递员48人。1986年,县内农村邮路增至2560公里。1998年后,县内有农村投递邮路98条,总长2940公里。
  第二节 业务
  20世纪70年代,县内邮政业务分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和机要通信。80年代增加集邮、邮政储蓄和邮政快件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先后增办特快专递、邮政礼仪(邮资)信函、回音卡、邮送广告、邮购、音像礼仪、代办保险、代发工资等新型业务。
  函件 1978年,县内邮递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特种挂号信函、国际挂号函件等。1979年,开办台湾邮件业务。1984年始,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常函件免费收寄。1986年,县内出口函件93万件。1991年11月1日,县内首次销售有奖明信片。1993年5月始,县邮电局开办特快专递业务,配专员收寄、发送,县内与97个省内城市、1338个全国城市建立特快专递往来关系。是年县内收寄特快专递5300件。1995年7月1日始,县邮电局开办邮政礼仪(邮资)信函业务,礼仪信函品种有生日、婚庆、教师、邀请、致哀5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信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函件业务量下降。1996年,县内函件年出口量降至40万件。1998年7月1日始,取消邮政快件业务,发展特快专递业务。2002年,县内出口函件30万件,收寄特快专递3万件。
  包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口流动量加大,汇寄衣物及日用小物品包件者增多。1978年,县内恢复开办国际包裹、存局候领和送包业务,是年收寄包件0.8万件。1986年,县内收寄包件数量和1978年持平。1992年,开办直递包件和上门揽收业务,是年,县内收寄商包4000件,其他包裹2.8万件。1998年后,邮政包件业务量逐年下降。2002年,县内收寄国内包裹7832件。
  机要通信 1978—1986年,县邮电局每年出口机要文件在300~450件之间,1986年为370件。1992年10月,县邮电局设机要股。20世纪90年代后,机要文件逐年减少。2002年,县邮政局进口机要文件390件。
  汇兑 县内开办的邮政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电报汇票、航空汇票、代送汇票等。1978年,县内开发汇票1.2万张,后逐年上升。1981年始,每张汇票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5000元。1986年,县邮电局开发国内汇票2.6万张。1988年5月1日起,在开办邮政快件的地区范围内,增办快件汇款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外出务工人员骤增,进口汇票增多。1990年进口汇票16.9万张,1991年增至21.5万张,1992年增至29.5万张,1993年增至35.7万张。时因房地产开发高潮迭起,贷款集资火爆,银行资金告紧。县内各专业银行每天只能以小部分的限额现金供邮电局汇兑,导致大量的汇票不能及时兑付,农民手执汇票状告县邮电局,称之为绿条子。1993年,县邮电局将原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开设户头供应邮政汇兑资金改为直接到邵阳市人民银行提款。2002年,县邮政局开发国内汇票2.3万张,兑付金额2.9亿元。是年始,县邮政局开办24小时到达、2小时送达电子汇兑业务。
  报刊发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的报刊陆续恢复,新办报刊陆续增加,报刊种类增多。1978年,县内报刊发行量11.2万份,报刊流转额64万元。1986年,全县报纸期发数8.1万份,杂志期发数3.5万份,报刊流转额150万元。1996年,县内报刊流转额380万元,以后逐年下降。1997年,原由邮局发行的《邵阳日报》改由报社自办发行,由邮电局代投。2002年,党报党刊由县委宣传部统一收订,是年全县报纸期发数10.1万份,杂志6.5万份,流转额320万元。
  集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有少量集邮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活动被取消。1987年,县内恢复集邮业务,是年有订户22户,预订邮票80套。1990年7月,县内成立集邮协会,谢和平任会长。是年5月,在县祁剧团举办县内第一届集邮展览,展出各类邮票、邮资封30余框,吸收会员112人。1996年,县内成立集邮公司。1998年5月,在县委大礼堂举办县内第二届集邮展览,共展出各类邮票、邮资封85框,现场销售邮品20余种,收入11万元,吸收会员247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预订集邮户2300户,预订邮票5000套,收入385万元。以后,县内集邮市场走入低谷。2002年,县集邮公司并入县邮政局经营服务部。
  其他邮政业务 20世纪80年代始,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95年始,县邮电局开办邮购业务和音像出租业务。1998年始,开办种子邮购业务。2001年,开办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收话费等邮政代理业务。2002年,开办福利彩券投注业务。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