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航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2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航运
分类号: F552.8
页数: 3
页码: 346-348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航运发展情况,介绍了全县各时期航道运输设备和运输量的情况。
关键词: 水路运输经济 邵阳县

内容

县内航道昔为武冈、隆回、新宁及本县通达邵阳、益阳、汉口的主要交通运输动脉。1964年,邵阳县航运社成立,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68年更名邵阳县航运公司。20世纪70年代后,县内水上运输日渐萎缩,仅沿河村庄部分船户从事短途水运。1978年,县内有机船24艘共350吨位,木船357艘共1689吨位,年客运量195万人,货运量214.3万吨。其中县航运公司有机动客船3艘共320座,机动货船12艘共204吨位,木船77艘共202吨位。1979年,塘渡口至金称市航班中断。1984年,运输市场放开,县内个体私营船舶迅速增加,县航运公司陷入困境,被迫挖运沙石维持生计。1989年,县内有各类船舶1100艘,其中机动船280艘、木帆船200艘,货运量270万吨。20世纪90年代,县内木帆船基本消失,机动船增加,始出现载重20~35吨、动力为20马力柴油机的钢板货船。后钢板船逐渐成为县内主要船舶。2001年,县航运公司破产。2002年,县内有货运钢板船240艘,主要用于运输砂石,年货运量约100万吨。另有短途客运钢板船53艘。
  附一 20世纪50年代前的毛板船运输
  毛板船兴起于清道光年间,唯资江水系独有,主要用于运送煤炭。它因采用不刨光的松木板制成,故名毛板船。县内毛板船的制造、装货、起航主要在梽木山沿河一带。塘渡口、白仓、塘田市、金称市一带为毛板船商人提供造船用的毛板。毛板船船头尖,尾翘,长度一般为24米,宽3米,载重量可达50~90吨。秋冬枯水季节造船装货,春夏大水时启航。载重70吨以下的毛板船航行时需6名水手,载重70吨以上的毛板船需8名水手发桨,顺流而下,经邵阳、新化至益阳,称内河航行。从益阳入洞庭湖过长江至汉口,叫外河航行。外河航行,须另请舵师和水手。船到汉口,卖完煤炭后,将空船卖给拆船厂拆掉出售松木板。民国时,县人罗机在汉口曾建有宝庆码头,为宝庆毛板船商人提供交易场所。毛板船载货多,运输成本低,获利丰厚,每次可获利1500~2000银元。但资江滩多水浅流急,只能在盛水期航行,又因做工粗糙、体积大、吨位重,方向不易掌控,稍不留神则船毁人亡。20世纪50年代后,县内木材渐缺,加之陆运发达,县内的毛板船运输被淘汰。
  附二 20世纪70年代前的排筏运输
  20世纪70年代前,县内盛产木材,外销必经水路。据考,清道光年间,县内竹木排筏运输已有相当规模。时县内沿河两岸都有民间运木队,客商穿梭于塘渡口、金称市、紫溪码头、小溪市、大埠头等地,县内每年竹木外销量约0.5万立方米。1953—1978年,县内收购木材18.9万立方米,大多编成排筏经河道运销外地。赧水上游武冈、洞口、隆回和夫夷水上游新宁、广西资源等县的木材外销,亦须经我县河道。故县内塘渡口和下游小溪市、活水坑、九公桥等港口的排筏运输十分繁忙。民国30年(1941),夫夷水和赧水上游各县通过县内河道运输的木材有2485.7万根,楠竹171万根,约12万两码子(一两码子约1.4立方米)。
  排筏运输主要有洗江、赶羊、挂排等形式。山客(本地木材商)向林主圈购林木,雇请当地民工砍伐(或直接收购木材)后,利用溪水一根根顺水漂运至入河处,称洗江。将木材一根根直接放入大河中顺水漂运称赶羊(多为短途漂运)。山客将木材售于水客(多为外地木材经销商)后,由水客编扎排筏,运至邵阳、益阳、洞庭湖、汉口等地销售称挂排。木排漂运到邵阳市后,若继续下运,挂排需重新编扎成大排。挂排上有棚屋,供排工食宿。放排至益阳后,须再编扎成大排,方能过洞庭湖。过洞庭湖的木排,排上铺设木板,搭盖棚屋,两厢对称,分文武管事用棚、账房物料用棚、生活用品仓棚、排工集体用棚,尤如水上街道。有的还在排上铺土种菜,也有在排上设圈养猪、养鸡的。邵阳排筏运送武汉,约需一年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夫夷水、赧水上游各县木材渐缺,加之陆运发达及夫夷水、赧水筑坝三座阻航,排筏运输终止。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