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港口 渡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2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港口 渡口
分类号: U658
页数: 2
页码: 345-346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95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港口和渡口的分布情况,并详细介绍了全县15个港口和3处渡口的情况。
关键词: 水路运输经济 邵阳县

内容

一、港口
  1995年9月,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重新明确港口区域的通知》,全县划有塘渡口、东方红、塘田市、范园、罗家、伏溪桥、紫溪、道光、霞塘云、岐山、田心、活水坑、金盆湾、九公桥、大埠头15个港口,其中重要的有:
  塘渡口港 昔为武冈第七埠码头,今为县内第一大港口,辖向阳坝至梅子院5处码头,停泊能力20吨,港区岸线长2.06公里。
  范园港 原称金称市埠,年货物吞吐量为1.6万吨,年客运量为6.48万人次,有码头3处,港区岸线长3公里,最大停泊能力10吨,1998年金称市大桥通车后,港口废,仅存码头1处。
  塘田市港 辖花园桥、四中、周家、对河4处码头,20世纪80年代初,因上游新宁县河段筑坝3处,下游东方红、向阳坝电站船闸失修,夫夷水直航中断,长途航运停止,但短途客运仍盛。
  九公桥港 位于泥江入河口,辖码头2处,岸线长2公里,最大停泊能力30吨,年货物吞吐量1.3万吨,客运量3.75万人次。
  霞塘云港 辖马家、毛洲潭、蔡山3处码头,港口区域上至争云庵渡口、下至渣滩大坝,岸线长3公里,最大停泊能力10吨,昔为煤炭外销港口,其中毛洲潭码头曾设轮渡,渣滩大桥通车后,港口废。
  紫溪港 港口区域上下各1公里,辖紫溪、金潭2处码头,最大停泊能力10吨,昔为黄亭市货物进出重要港口,塘黄公路通车后,失去往日繁忙,仅为短途运输及河沙转运点。
  二、渡口
  民渡 2002年,县内尚存码头58处,其中夫夷水18处、赧水12处、资江干流28处。规模较大的石砌码头有夫夷水的塘渡口码头、三门江码头、水津渡码头、金称市码头,赧水的毛洲潭码头、武邵江码头、紫溪码头、伏溪桥码头,资江干流的双江口码头、小溪市码头、活水坑码头、大埠头码头。农业合作化前,渡口有渡产田收入作为渡工报酬,不足时,由渡工在春节期间向附近村庄化捐。农业合作化后,渡工由集体记工分报酬。1986年前,县内渡口皆为义渡,政府每年补助少量经费。1986年后,渡口概由个人承包收费。2002年,县内有渡工58人。
  轮渡 县内昔有汽车渡口3处,塘渡口大桥和渣滩大桥建成后,塘渡口汽车渡口和毛洲潭汽车渡口废。1978年后仅存大埠头轮渡。大埠头轮渡建于1975年,时属县交通局,初为人工撑渡,后改为钢绳横缆渡运。1979年移交县公路局。1982年由省公路局投资6.36万元,配钢质三车渡船和20马力柴油机拖轮1艘(1991年增至2艘),年渡车约3万辆。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