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1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交通
分类号: F512.3
页数: 13
页码: 332-344
摘要: 本章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陆路交通发展情况,包括县内各时期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桥梁和公路建设、公路运输经济、装卸业务、公路养护几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交通 运输业 邵阳县

内容

第一节 公路
  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59.3公里,其中国道76.3公里,县道190.7公里,乡(公社)道375.2公里,村级公路98.6公里,专用公路18.5公里。是年,县内新修公路6条,长36.2公里。1979年,县内新修公路3条。1980年,霞塘云公社黄豆园至石山边公路建成。1981年,塘田市至范园、河伯公社五皇冲至大安岭2条公路通车,总长13.5公里。1983年,县内建成霞塘云公社刘家山至善良亭、水田公社驻马桥至下花桥、金江至枇杷铺3条公路。1984年,807至扶田公路建成,长11.2公里。1985年1月5日,207国道邵阳市至塘渡口段和320国道邵阳市至长阳铺段拓宽改建工程开工,全县出动劳力3万余人,拓宽两路路基44.6公里。其中207国道拓宽至12米,320国道拓宽至18~24米。是年,蔡桥乡杨梅山至新宁县丰田、红石乡白羊铺至枫江2条公路建成。1987年,县内公路好路率为70.7%,被湖南省交通厅授予好路县称号。1991年,成立邵阳县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张吉庭任组长,王运发任常务副组长,刘兴华、黎德生任副组长,厉永根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1993年10月,河边至范园10公里公路由等外公路改建成四级公路,总投资31.6万元。1994年10月,梽木山乡竹塘至小溪市乡活水坑公路改建,总投资56万元。
  1995年10月,成立邵阳县公路建设总体战指挥部,县委书记魏太平任政委,县长陈健生任指挥长,副县长石舟云任常务副指挥长,杨建新、陈卫国、胡超海、刘桂林、傅立卿、李栋梁、邓星耀、刘华玉、杨荣生为副指挥长,办公地点设县交通局,刘华玉兼办公室主任。同年11月14日,召开全县公路建设总体战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以六路一桥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总体战。同年11月25日,塘桃线扩建工程开工。26日,S217线扩建工程开工。1996年3月,S217线谷洲地段改线工程立项,改线工程长1100米,路基宽30米,路面宽24米。1997年9月,塘桃线、S217线和五罗线铺油竣工。10月12日,湖南省交通厅厅长李安在邵阳市副市长肖增奎陪同下,视察塘桃线扩建工程。是年,县公路局获全省公路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魏太平、石舟云、刘华玉获筑路先锋称号。1998年10月,成立邵阳县潭邵高速公路指挥部,石民生任政委,曾建秋任指挥长,刘春风任常务副指挥长。是年,杉木桥至黄草坪公路动工,长7.4公里,投资120万元,由县公路管理站路桥公司承建。1995—2000年公路总体战期间,全县扩建公路108公里,铺筑沥青路面71公里,铺筑水泥路面12公里。但因规划不切实际,千军万马盲目上阵,挖开的路基因资金短缺无法竣工,致使全县到处烂路,尤以板黄公路为最。2001年11月,五峰铺至金江公路由等外公路改建成四级公路,总投资150万元。同年,县内成立公路普查领导小组,刘华玉任组长,开展第二次公路普查。
  2002年,县内共有公路318条,总长16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16.08公里;国道2条,76.3公里;省道2条,89.57公里;县道10条,207.05公里;乡道37条,296.95公里;专用公路3条,9.74公里;村道264条,915.6公里。1611公里公路中,有高级路面50.54公里,次高级路面125.55公里,中级路面1434.9公里。按技术等级分,有二级公路79.8公里,三级公路74.8公里,四级公路175.7公里,等外公路1280.8公里。是年11月,为期3年的全国“乡乡通油路”规划开始实行,县内有196公里公路列入规划,第一期实施121公里。12月,潭邵高速公路县内段建成通车。
  第二节 铁路
  1993年,洛湛铁路邵永段开始筹备,县人民政府成立洛湛铁路筹备小组。1995年,铁道部副部长酆炳军率司长房洪吉和铁四院、长沙铁路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来县,考察洛湛铁路县内线路走向,初定有小东线、中线、小西线3种方案。期间,为争取洛湛铁路县内段按小西线方案设计修建,县委、县人民政府向铁道部和武汉设计院报送了大量数据资料。县委书记石民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清洲数度上京向铁道部汇报。1999年底,洛湛铁路邵永段由铁四院按小西线方案测设成功,2000年5月通过审定。同年,县洛堪铁路邵阳县段筹建领导小组更名洛湛铁路邵阳县段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黎德生任政委,黎国宗任指挥长,潘芳喜、廖庆元、龚赞民、蒋业夫任副指挥长,具体负责铁路修建时的征地拆迁和矛盾调解。12月洛湛铁路邵永段全线开工。县内段分两个标段分别由北京铁路局和中铁十二局承建,2002年10月建成。洛湛铁路邵永段从邵阳市大祥区入县内,经九公桥、塘渡口、黄塘、白仓四个乡镇,县内长度37.4公里。县内设塘渡口、白仓2个客货站和九公桥、黄塘2个预留站。建有石灰王家、观音岩、胡四堡3条隧道,总长1253米,其中观音岩隧道长986米。建有铁路桥梁18座、盖板涵147处、倒虹吸管52处、渡槽5座,各类便民工程330处。
  第三节 桥梁 车站
  一、桥梁
  塘渡口大桥
  属省道S317线,跨夫夷水。全长252延米,高17米,宽14.7米。设计3孔50米双曲拱加3孔20米石板拱,矢度1/6,荷载为汽—15,挂—80。1971年4月动工,1972年10月建成。总投资55万元,投工232.45万个,其中50%以上的工日为县城居民、机关及厂矿职工义务用工。
  渣滩大桥 属省道S317线,跨赧水。1974年,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拟在此修桥以便807工厂交通,中共邵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拟在此修坝发电,经商定采用桥坝结合,由七机部投资125万元,县内组织民工施工。桥长308.7延米,宽9.3米,高20.35米,15孔径10米的等截面圆弧双曲拱,荷载汽—20,挂—80。1976年1月动工,1978年7月建成。
  金称市大桥 属县道河双路,跨夫夷水。全长342延米,其中主桥211.5延米,宽12米,荷载汽—20,挂—100。1996年8月动工,陈健生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魏太平任政委,傅立卿任常务副指挥长,刘兴华任副指挥长主持日常工作。邵阳市路桥公司承建,邵阳市车辆设计队和县公路管理站路桥分公司公共施工。1998年10月建成。总造价1100万元。
  其他公路桥 1986年,县内除塘渡口大桥和渣滩大桥外,还有永久性公路桥梁91座,总长度1460延米,其中国道线上12座,省道线上4座,县道线上31座,乡道线上11座,村道线上33座。2002年,县内除塘渡口大桥、渣滩大桥和金称市大桥外,还有永久性公路桥梁142座,其中国道和省道线上23座,县道和乡道线上37座,村道线上82座。其中重要的有:县道河双路上跨岔江的河边桥,长67米;乡道良李路上跨檀江的蒋家桥,长66米;县道两峦路上跨檀江的新下花桥,长44米;乡道曹东路上跨泥江的九东桥,长42米;S217省道线上跨檀江的下花桥,长42米;乡道竹活路上的银仙桥,长39米;207国道线上跨泥江的九公桥,长34米;207国道线上跨泥江的红石桥,长33米;S317省道线上的塔水桥,长30米。
  铁路桥 洛湛铁路县内段有铁路桥18座,其中有大型铁路桥4座,分别为谭屋大桥、李家大桥、江边双轨大桥、石虎大桥。
  步行桥 1986年,县交通局对全县步行桥复查(1964年曾进行步行桥普查)结果,县内有单跨5米以上的大小步行桥364座,总长5291.8延米,其中石拱桥135座、石墩石板桥130座、石墩木面桥94座、木墩木面桥5座。364座民桥中,单跨10米以上或全长超过30米的有长乐乡江东村的江东桥、长乐乡塔水村的塔水桥、长乐乡伏溪村的伏溪桥、黄亭市镇道光村的道光桥、河伯乡源头村的源头桥和亭桥、塘田市镇老街的花园桥、塘田市镇河边村的七星桥、塘田市镇长青村的关锁桥和登峰桥、塘田市镇栗山村的横光桥、白仓镇石牛村的莲花桥、黄塘乡谭正村的谭正桥、塘渡口镇江边村的江边桥、谷洲镇杨柏村的坝桥、谷洲镇鸟山村的覃家桥、谷洲镇大塘村的肖家桥、谷洲镇中坝村的中坝桥、谷洲镇香仁村的张家桥、谷洲镇罗塘村的雷家桥、下花桥镇双江村的岔江桥、下花桥镇五里村的双五桥、下花桥镇周家村的求子桥、下花桥镇徐家村的徐家桥、五峰铺镇六里村的六里桥、五峰铺镇大田村的大田桥、九公桥镇的九公桥、九公桥镇锁石村的锁石桥、七里山园艺场飞云村的东桥、岩口铺镇渣滩村的青龙桥、小溪市乡大田村的简家桥等30座。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很少再修步行桥。
  二、汽车站
  邵阳县汽车站 1956年,在今沿河街南段唐申公祠建塘渡口汽车卖票站,后更名塘渡口汽车站,站址迁邵新街。1984年更名邵阳县汽车站。是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投资270万元,扩建站房2500平方米,候车室360平方米,车库480平方米,停车坪2885平方米。
  塘田市汽车站 原为代办站,1959年租用民房始建,1960年正式建站。1996年扩建,占地300平方米,为全能型乡镇汽车站。
  黄亭市汽车站 1978年租用民房始建,1981年征地5亩修建站房,站房占地200平方米,有停车坪1200平方米。2001年投资100万元扩建。
  五峰铺汽车站 1960年租用民房始建。1964年购地6亩修建站房,站房占地200平方米。有车库80平方米、停车坪400平方米,为全能型乡镇汽车站。2002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投资150万元,购地118亩在镇中心修建新站。现有职工10人,主要经营五峰铺至长沙的长途客运。
  金称市汽车站 1983年租用原乡政府住房设代办点。1984年11月,湘运公司投资就地扩建。后因该镇至县城的湘运班车停开,而社会个体车辆自行在站外发车,车站停业。
  三、火车站
  塘渡口火车站 位于塘渡口镇红石村洛湛铁路邵永段35公里处,为集客货运于一体的三等站。由铁道工程局第十二局和北京铁路局承建,2000年动工,2002年12月建成。站场占地面积277.5亩,建有可容纳旅客2000人的候车厅和货运站、办公楼及职工住宅楼等建筑,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到发线4条,货物线和牵出线各1条。设计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设计旅客年发送量15万人次。
  白仓火车站 位于白仓镇北旗村洛湛铁路邵永段49.7公里处,是以货运为主、客货运兼用的四等站。由铁道工程局第十二局、第十六局承建,2000年动工,2002年12月建成。站场用地面积243亩,其中货场占地39亩。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其中仓库1359平方米,站房综合楼910平方米,住宅楼2200平方米,其他生产用房500平方米。有到发线3条,预备线1条,货物线1条,设计年货物吞吐量40万吨。
  第四节 公路运输
  一、运力运量
  1978年,县内有汽车109辆共335吨位,有拖拉机145台共380吨位,有手扶拖拉机348台,马车52部。时有塘渡口汽车站和邵阳县搬运公司2家运输企业,同年成立邵阳县交通局车队。是时,县内汽车营业性运输由湖南省运输公司(简称湘运,下同)塘渡口汽车站独家经营,部分企业购置货运汽车自运企业货物,不得参与营业性运输。同年县搬运公司仿制机动板车2台,购置各类运输机械11台,从事短途货运。
  1981年4月,县交通局车队更名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同年8月,塘渡口汽车站借助上级交通部门的行政干预,兼并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11月,湘运邵阳市公司在邵阳县成立客货混装型的68车队。1982年,邵阳县搬运公司购置6辆货运汽车、24吨位,开始经营长途货运业务。1983年,邵阳县搬运公司更名邵阳县运输公司,购进客车3辆,开始从事汽车客运业务。1984年,湖南省运输公司在邵阳县成立分公司,湘运68车队划归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同年,运输市场放开,县运输公司又购进货车4辆、客车3辆、拖拉机5台,从事公路客货运输。此后,厂矿企业的车辆亦参与营业性运输,个体运输专业户也异军突起,营业性运输由湘运公司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1986年,县内有社会参运客运汽车12辆、货运汽车313辆、各种拖拉机819辆、小三轮和小四轮农用运输车82辆、县属机关小车78辆。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各机关兴起购买小车热。1999年,全县公路客运量878.5万人,客运周转量1.65亿万人公里;货运量580.8万吨,货运周转量1.07亿万吨公里。2000年,邵阳县运输公司并入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2002年,县内参与运输的各类汽车有2500余辆,其中客运汽车1389辆,货运汽车597辆,另有非经营性车辆514辆。
  二、客运
  1978年,县城塘渡口至邵阳市和8个区公所所在地均开通班车。1980年1月,塘渡口至隆回客运班车开通。1983年,全县共有汽车客班线路27条,54个班次。其中通往县外的客班线路10条,12个班次,分别开往东安、隆回、冷水滩、新宁、绥宁、武冈、城步、邵东;县内客班线路15条、43个班次,分别开往县内15个区、公社(镇)。当年全县客运周转量6701.9万人公里。
  1983年,县运输公司购买客车3辆参与汽车客运,当年客运量12.65万人,客运周转量447.27万人公里。1984年,放开运输市场,原专事货运的农用三轮车、四轮车,也违规参与客运,后私营中巴车陆续进入县内客运市场,县内短途客运市场迅速被私营车主占领。1995年,私营中巴车增至100辆,长阳铺至银仙桥的20公里路段中,参与营运的个体中巴车就多达6辆。个体中巴车除在县内营运外,还陆续占领至邵阳市、邵东、武冈、隆回、新宁等县际线路,在塘渡口至邵阳市路段,从事客运的个体中巴车就有30多辆。除中巴车外,小面的车以其方便灵活,倍受短途旅客的青睐。期间,随着县内南下打工者增多,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客源丰富,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和县运输公司等运输企业购入大中型豪华卧铺车,开辟至广州、深圳、珠海、长沙、株洲等长途客运市场。春节期间,往返广州、深圳等地的旅客骤增,票价从平时的80~100元猛涨280~360元,个体车主有“春节半年粮”之赞叹。20世纪90年代,始有部分个体司机购进被机关淘汰的小轿车出租,出租车种类有北京吉普、普通型桑塔纳、奥迪、三菱等,县内出租车市场逐步形成。1999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成立至邵阳市快班车队。同年,全县公路客运量878.5万人,客运周转量1.65亿万人公里。
  2002年,县内有各类客运车辆600余辆,其中大中型豪华卧铺车26辆,在县内线路及周边县际线路(主要为邵阳市)营运的中巴车250辆,出租的士47辆,在县内从事短途客运的小面的车300余辆。另有由三轮摩托改装用于市内交通的慢慢游约900辆(含乡镇)。同年,县内每天有跨省及省内长途客班13次,县内23个乡镇(场)及部分村均有客运汽车直通县城。
  三、货运
  1978年,县内从事公路货运均为国有、集体车辆,除县运输公司、湘运公司下属的塘渡口货运站外,县供销社、县林业局、县粮食局等单位先后成立汽车运输队,承担本单位的货物运输。时县内货运汽车主要为解放牌和湘江牌两种,每辆载重约3.5吨,可加挂拖斗,主要运送粮食、煤炭、化肥及农副产品。运价仍维持1967年以来的水平,长途运输(26公里以上)每吨公里0.2元、短途运输(5~25公里)每吨公里加收0.4元,不足5公里者按5公里计价。原县内常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因速度较慢,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淘汰。1983年后,部分农民购车从事货运。期间,手扶拖拉机因体轻、价廉、操作简单、对路况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县内乡村道的主要运输工具。1986年,县内有手扶拖拉机996台,是1976年的近5倍;有货运汽车451辆、1648吨位;年货运周转量335.6万吨公里。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用三轮车、四轮车逐渐取代手扶拖拉机。1990年3月始,县内长途汽车货运价格按省定标准,从每吨公里0.2元提至0.28~0.38元,但货运市场放开后,运价多由供需双方自定。20世纪90年代后,湘运公司77车队、塘渡口货运站、县运输公司先后退出县内货运市场,单位运输车队亦先后解散,县内货物主要由私营车辆承运。期间,县内货运汽车多为东风牌和厢式货车,出县货物主要有生猪、煤炭、矿石及农副产品,进县货物主要有日用工业品、水果和农业生产资料。县内运输以砂石等建筑材料为多。2002年,县内有货运汽车597辆、手扶拖拉机100台、农用三轮车和四轮车1193辆,均为私营。
  四、运输企业
  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塘渡口汽车卖票站,后更名塘渡口汽车站。1981年8月,县汽车运输公司(县交通局车队)连人带车并入塘渡口汽车站。1984年,以塘渡口汽车站为班底成立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塘渡口汽车站更名邵阳县汽车站。2000年12月,湘运公司邵阳县分公司兼并邵阳县运输公司,成为县内唯一的专业运输企业。2002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有职工522人,有挂靠公司名下的社会客运车辆59台,其中大卧铺车46台、空调车8台、中型客车5台,管理进站社会车辆210台。经营跨省客运线路13条、跨市客运线路6条、跨县客运线路4条。下辖邵阳县汽车站、湘运68车队、县汽车大修厂、车站派出所及塘田市、黄亭市、五峰铺、金称市4个乡镇汽车站。
  邵阳县运输公司 1958年10月成立,以水上运输为主。1964年,邵阳县运输公司分为邵阳县航运社和邵阳县搬运公司。1968年,邵阳县搬运公司购进4台手扶拖拉机从事城内货物运输。1982年,购进6台大型货车,开展长途货运业务。1983年,购进三台大型客车,率先在全市集体运输企业中经营汽车客运业务。同年,县搬运公司复名县运输公司。1987年,开通长沙、株洲客运线路。1988年,企业内部推行客运营收票款满负荷包干法,获湖南省人民政府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开通县内至广州的客班车。2000年12月并入湘运公司。
  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 原名邵阳县交通局车队,1978年11月成立,时有客车6辆、货车5辆。1981年4月,更名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定编33人,为全民所有制运输企业。同年8月,在上级交通行政部门干预下,连人带车并入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各单位汽车队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县内先后成立的单位车队有县粮食局车队、县林业局车队、县商业局车队、县供销社车队、县物资局车队、县煤炭局车队、县交通局车队等。上述车队最少者有车3辆,多者40余辆,多用于承运本单位货物。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单位车队相继解散。2002年,仅存县公路局和县乡公路管理站的工程车参与工地运输。
  附 20世纪50年代前的挑夫和轿夫棉花、花生、桐油、烟叶等土特产亦由挑夫挑运外销。时县内挑夫有3种活动形式:一是分散受雇于本地商家,为老板进货送货。二为专事运输的挑夫组织,民国时白仓有专事挑运的组织11家,每家有固定挑夫10~20人。三为个体挑运贩买贩卖。时县内通往东安、祁阳、宝庆、冷水滩及广西的大道,挑夫不绝于途。县内至冷水滩,挑土特产出境,挑盐返回,来回240里,三天往返,每人挑运重量一般约60公斤,挑运报酬每日约2升米。
  轿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人力挑运的另一种职业,轿分官轿、彩轿、篷轿三种。官轿专供官员乘坐,由4人或2人抬送。彩轿又称八仙轿或四人轿,为民间娶亲时新娘乘坐。篷轿多为绅士、富户私有,乘坐者有三种,一是绅士、富户下乡出门乘坐,二为小康人家女眷出门乘坐,三为求医问药者延请名医出诊乘坐。民国时,五峰铺常年有轿子100多顶,塘田市、白仓亦各有一家轿行。
  
  县内通公路前,生产生活物资交流,除水路运输外,全靠人力挑运。县人所需食盐、棉布、百货,多从广西全州及邻县东安、冷水滩、祁阳和宝庆等地人力挑运入境。县内的辣椒、
  第五节 搬运 装卸
  1978年,县城搬运装卸业务由县运输公司独家承担,各煤矿亦安排有固定的装卸工。1981年后,各粮站、湘运车站及部分乡镇企业又相继成立搬运装卸队或自派搬运装卸工。20世纪90年代后,货车多为自卸车,且广泛使用铲车,人力装卸即告结束。20世纪90年代末,县城始有进城农民或企业下岗职工,以人力三轮车为客户短距离运送液化气、米、水果、家电等小宗货物。2000年后,县城兴起专事搬运的帮忙公司,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工人,接到业务后,临时组织人力搬运。21世纪初,县城塘渡口有从事小宗货物搬运的马车30余部,后很快被淘汰。
  第六节 公路养护
  县内公路养护分国家养护和地方养护两种体制。1978年,县内国道、省道及县道公路的养护由邵阳县养路段负责,乡道和村道公路由常年民工养护,县交通局给予一定补助。1984年,邵阳县养路段更名邵阳县公路段。同年,成立邵阳县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县内县乡公路的新建与养护,养路工均为聘请的农民代表工。1986年,邵阳县公路段辖养路工班25个(其中代省养路工班2个),县乡公路管理站辖农民代表工养路工班24个,管理模式为工班承包和公里承包两种。1988年,县交通局规定农民代表工工资报酬为每人每月55元,由县交通局负担30元,乡镇负担25元。1990年,九公桥镇和中和乡被评为全市公路民工建勤先进单位。1994年,邵阳县公路段更名邵阳县公路管理局。1999年1月,县公路管理局将原23个工班精简为13个公路管理站。2001年1月,县公路局进行第二次养护体制改革,中层领导人实行竞选,职工进行优化组合。2002年,县公路管理局(含公路管理站)有国家养路工128人,养护公路286.75公里。县乡公路管理站有农民养路代表工167人,养护公路203.36公里。未纳入常年养护的乡村道,或由乡村企业出资出人养护,或按人头分摊义务工养护,或凭善男信女投劳捐资养护,养护模式不一。
  2002年,县内有养路班房38座。其中国家养路工班房27座,位于207国道的有长冲、红石、黄塘、白仓、塘田市5座,位于320国道的有烂坝、长阳铺2座,位于省道217线的有湾塘、下花桥、板桥3座,位于省道317线的有水田、渣滩、807、813四座,位于黄石线的有老木塘、吴家、立华、蔡桥4座,位于两峦线的有杉木桥、峦山铺、双江3座,位于长罗线的有九公桥、长阳铺、杉木岭3座,位于岩霞线的有皇安寺1座,位于红谷线的有东田、大坪2座,国家养路工班房均设有职工宿舍、会议室、厨房、厕所、工具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另有民工建勤养路工班房11座,分别为小溪市工班房、皇安寺工班房、河边工班房、金称市工班房、芙蓉工班房、蔡桥工班房、长乐工班房、城背工班房、千秋工班房、枫木铺工班房、九塘工班房。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