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编 交通 邮政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18
颗粒名称: 第十一编 交通 邮政 电信
分类号: F512.3;F62
页数: 31
页码: 332-362
摘要: 本篇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交通、邮政、电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交通系统 电信 邮电经济 邵阳县

内容

第一章 陆路交通
  第一节 公路
  197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759.3公里,其中国道76.3公里,县道190.7公里,乡(公社)道375.2公里,村级公路98.6公里,专用公路18.5公里。是年,县内新修公路6条,长36.2公里。1979年,县内新修公路3条。1980年,霞塘云公社黄豆园至石山边公路建成。1981年,塘田市至范园、河伯公社五皇冲至大安岭2条公路通车,总长13.5公里。1983年,县内建成霞塘云公社刘家山至善良亭、水田公社驻马桥至下花桥、金江至枇杷铺3条公路。1984年,807至扶田公路建成,长11.2公里。1985年1月5日,207国道邵阳市至塘渡口段和320国道邵阳市至长阳铺段拓宽改建工程开工,全县出动劳力3万余人,拓宽两路路基44.6公里。其中207国道拓宽至12米,320国道拓宽至18~24米。是年,蔡桥乡杨梅山至新宁县丰田、红石乡白羊铺至枫江2条公路建成。1987年,县内公路好路率为70.7%,被湖南省交通厅授予好路县称号。1991年,成立邵阳县交通战备领导小组,张吉庭任组长,王运发任常务副组长,刘兴华、黎德生任副组长,厉永根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1993年10月,河边至范园10公里公路由等外公路改建成四级公路,总投资31.6万元。1994年10月,梽木山乡竹塘至小溪市乡活水坑公路改建,总投资56万元。
  1995年10月,成立邵阳县公路建设总体战指挥部,县委书记魏太平任政委,县长陈健生任指挥长,副县长石舟云任常务副指挥长,杨建新、陈卫国、胡超海、刘桂林、傅立卿、李栋梁、邓星耀、刘华玉、杨荣生为副指挥长,办公地点设县交通局,刘华玉兼办公室主任。同年11月14日,召开全县公路建设总体战动员大会,正式启动以六路一桥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总体战。同年11月25日,塘桃线扩建工程开工。26日,S217线扩建工程开工。1996年3月,S217线谷洲地段改线工程立项,改线工程长1100米,路基宽30米,路面宽24米。1997年9月,塘桃线、S217线和五罗线铺油竣工。10月12日,湖南省交通厅厅长李安在邵阳市副市长肖增奎陪同下,视察塘桃线扩建工程。是年,县公路局获全省公路系统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魏太平、石舟云、刘华玉获筑路先锋称号。1998年10月,成立邵阳县潭邵高速公路指挥部,石民生任政委,曾建秋任指挥长,刘春风任常务副指挥长。是年,杉木桥至黄草坪公路动工,长7.4公里,投资120万元,由县公路管理站路桥公司承建。1995—2000年公路总体战期间,全县扩建公路108公里,铺筑沥青路面71公里,铺筑水泥路面12公里。但因规划不切实际,千军万马盲目上阵,挖开的路基因资金短缺无法竣工,致使全县到处烂路,尤以板黄公路为最。2001年11月,五峰铺至金江公路由等外公路改建成四级公路,总投资150万元。同年,县内成立公路普查领导小组,刘华玉任组长,开展第二次公路普查。
  2002年,县内共有公路318条,总长16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16.08公里;国道2条,76.3公里;省道2条,89.57公里;县道10条,207.05公里;乡道37条,296.95公里;专用公路3条,9.74公里;村道264条,915.6公里。1611公里公路中,有高级路面50.54公里,次高级路面125.55公里,中级路面1434.9公里。按技术等级分,有二级公路79.8公里,三级公路74.8公里,四级公路175.7公里,等外公路1280.8公里。是年11月,为期3年的全国“乡乡通油路”规划开始实行,县内有196公里公路列入规划,第一期实施121公里。12月,潭邵高速公路县内段建成通车。
  第二节 铁路
  1993年,洛湛铁路邵永段开始筹备,县人民政府成立洛湛铁路筹备小组。1995年,铁道部副部长酆炳军率司长房洪吉和铁四院、长沙铁路总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来县,考察洛湛铁路县内线路走向,初定有小东线、中线、小西线3种方案。期间,为争取洛湛铁路县内段按小西线方案设计修建,县委、县人民政府向铁道部和武汉设计院报送了大量数据资料。县委书记石民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唐清洲数度上京向铁道部汇报。1999年底,洛湛铁路邵永段由铁四院按小西线方案测设成功,2000年5月通过审定。同年,县洛堪铁路邵阳县段筹建领导小组更名洛湛铁路邵阳县段支援铁路建设指挥部。黎德生任政委,黎国宗任指挥长,潘芳喜、廖庆元、龚赞民、蒋业夫任副指挥长,具体负责铁路修建时的征地拆迁和矛盾调解。12月洛湛铁路邵永段全线开工。县内段分两个标段分别由北京铁路局和中铁十二局承建,2002年10月建成。洛湛铁路邵永段从邵阳市大祥区入县内,经九公桥、塘渡口、黄塘、白仓四个乡镇,县内长度37.4公里。县内设塘渡口、白仓2个客货站和九公桥、黄塘2个预留站。建有石灰王家、观音岩、胡四堡3条隧道,总长1253米,其中观音岩隧道长986米。建有铁路桥梁18座、盖板涵147处、倒虹吸管52处、渡槽5座,各类便民工程330处。
  第三节 桥梁 车站
  一、桥梁
  塘渡口大桥
  属省道S317线,跨夫夷水。全长252延米,高17米,宽14.7米。设计3孔50米双曲拱加3孔20米石板拱,矢度1/6,荷载为汽—15,挂—80。1971年4月动工,1972年10月建成。总投资55万元,投工232.45万个,其中50%以上的工日为县城居民、机关及厂矿职工义务用工。
  渣滩大桥 属省道S317线,跨赧水。1974年,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拟在此修桥以便807工厂交通,中共邵阳县委、县革命委员会拟在此修坝发电,经商定采用桥坝结合,由七机部投资125万元,县内组织民工施工。桥长308.7延米,宽9.3米,高20.35米,15孔径10米的等截面圆弧双曲拱,荷载汽—20,挂—80。1976年1月动工,1978年7月建成。
  金称市大桥 属县道河双路,跨夫夷水。全长342延米,其中主桥211.5延米,宽12米,荷载汽—20,挂—100。1996年8月动工,陈健生任工程指挥部指挥长,魏太平任政委,傅立卿任常务副指挥长,刘兴华任副指挥长主持日常工作。邵阳市路桥公司承建,邵阳市车辆设计队和县公路管理站路桥分公司公共施工。1998年10月建成。总造价1100万元。
  其他公路桥 1986年,县内除塘渡口大桥和渣滩大桥外,还有永久性公路桥梁91座,总长度1460延米,其中国道线上12座,省道线上4座,县道线上31座,乡道线上11座,村道线上33座。2002年,县内除塘渡口大桥、渣滩大桥和金称市大桥外,还有永久性公路桥梁142座,其中国道和省道线上23座,县道和乡道线上37座,村道线上82座。其中重要的有:县道河双路上跨岔江的河边桥,长67米;乡道良李路上跨檀江的蒋家桥,长66米;县道两峦路上跨檀江的新下花桥,长44米;乡道曹东路上跨泥江的九东桥,长42米;S217省道线上跨檀江的下花桥,长42米;乡道竹活路上的银仙桥,长39米;207国道线上跨泥江的九公桥,长34米;207国道线上跨泥江的红石桥,长33米;S317省道线上的塔水桥,长30米。
  铁路桥 洛湛铁路县内段有铁路桥18座,其中有大型铁路桥4座,分别为谭屋大桥、李家大桥、江边双轨大桥、石虎大桥。
  步行桥 1986年,县交通局对全县步行桥复查(1964年曾进行步行桥普查)结果,县内有单跨5米以上的大小步行桥364座,总长5291.8延米,其中石拱桥135座、石墩石板桥130座、石墩木面桥94座、木墩木面桥5座。364座民桥中,单跨10米以上或全长超过30米的有长乐乡江东村的江东桥、长乐乡塔水村的塔水桥、长乐乡伏溪村的伏溪桥、黄亭市镇道光村的道光桥、河伯乡源头村的源头桥和亭桥、塘田市镇老街的花园桥、塘田市镇河边村的七星桥、塘田市镇长青村的关锁桥和登峰桥、塘田市镇栗山村的横光桥、白仓镇石牛村的莲花桥、黄塘乡谭正村的谭正桥、塘渡口镇江边村的江边桥、谷洲镇杨柏村的坝桥、谷洲镇鸟山村的覃家桥、谷洲镇大塘村的肖家桥、谷洲镇中坝村的中坝桥、谷洲镇香仁村的张家桥、谷洲镇罗塘村的雷家桥、下花桥镇双江村的岔江桥、下花桥镇五里村的双五桥、下花桥镇周家村的求子桥、下花桥镇徐家村的徐家桥、五峰铺镇六里村的六里桥、五峰铺镇大田村的大田桥、九公桥镇的九公桥、九公桥镇锁石村的锁石桥、七里山园艺场飞云村的东桥、岩口铺镇渣滩村的青龙桥、小溪市乡大田村的简家桥等30座。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很少再修步行桥。
  二、汽车站
  邵阳县汽车站 1956年,在今沿河街南段唐申公祠建塘渡口汽车卖票站,后更名塘渡口汽车站,站址迁邵新街。1984年更名邵阳县汽车站。是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投资270万元,扩建站房2500平方米,候车室360平方米,车库480平方米,停车坪2885平方米。
  塘田市汽车站 原为代办站,1959年租用民房始建,1960年正式建站。1996年扩建,占地300平方米,为全能型乡镇汽车站。
  黄亭市汽车站 1978年租用民房始建,1981年征地5亩修建站房,站房占地200平方米,有停车坪1200平方米。2001年投资100万元扩建。
  五峰铺汽车站 1960年租用民房始建。1964年购地6亩修建站房,站房占地200平方米。有车库80平方米、停车坪400平方米,为全能型乡镇汽车站。2002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投资150万元,购地118亩在镇中心修建新站。现有职工10人,主要经营五峰铺至长沙的长途客运。
  金称市汽车站 1983年租用原乡政府住房设代办点。1984年11月,湘运公司投资就地扩建。后因该镇至县城的湘运班车停开,而社会个体车辆自行在站外发车,车站停业。
  三、火车站
  塘渡口火车站 位于塘渡口镇红石村洛湛铁路邵永段35公里处,为集客货运于一体的三等站。由铁道工程局第十二局和北京铁路局承建,2000年动工,2002年12月建成。站场占地面积277.5亩,建有可容纳旅客2000人的候车厅和货运站、办公楼及职工住宅楼等建筑,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有到发线4条,货物线和牵出线各1条。设计年货物吞吐量20万吨,设计旅客年发送量15万人次。
  白仓火车站 位于白仓镇北旗村洛湛铁路邵永段49.7公里处,是以货运为主、客货运兼用的四等站。由铁道工程局第十二局、第十六局承建,2000年动工,2002年12月建成。站场用地面积243亩,其中货场占地39亩。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其中仓库1359平方米,站房综合楼910平方米,住宅楼2200平方米,其他生产用房500平方米。有到发线3条,预备线1条,货物线1条,设计年货物吞吐量40万吨。
  第四节 公路运输
  一、运力运量
  1978年,县内有汽车109辆共335吨位,有拖拉机145台共380吨位,有手扶拖拉机348台,马车52部。时有塘渡口汽车站和邵阳县搬运公司2家运输企业,同年成立邵阳县交通局车队。是时,县内汽车营业性运输由湖南省运输公司(简称湘运,下同)塘渡口汽车站独家经营,部分企业购置货运汽车自运企业货物,不得参与营业性运输。同年县搬运公司仿制机动板车2台,购置各类运输机械11台,从事短途货运。
  1981年4月,县交通局车队更名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同年8月,塘渡口汽车站借助上级交通部门的行政干预,兼并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11月,湘运邵阳市公司在邵阳县成立客货混装型的68车队。1982年,邵阳县搬运公司购置6辆货运汽车、24吨位,开始经营长途货运业务。1983年,邵阳县搬运公司更名邵阳县运输公司,购进客车3辆,开始从事汽车客运业务。1984年,湖南省运输公司在邵阳县成立分公司,湘运68车队划归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同年,运输市场放开,县运输公司又购进货车4辆、客车3辆、拖拉机5台,从事公路客货运输。此后,厂矿企业的车辆亦参与营业性运输,个体运输专业户也异军突起,营业性运输由湘运公司独家垄断的格局被打破。1986年,县内有社会参运客运汽车12辆、货运汽车313辆、各种拖拉机819辆、小三轮和小四轮农用运输车82辆、县属机关小车78辆。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各机关兴起购买小车热。1999年,全县公路客运量878.5万人,客运周转量1.65亿万人公里;货运量580.8万吨,货运周转量1.07亿万吨公里。2000年,邵阳县运输公司并入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2002年,县内参与运输的各类汽车有2500余辆,其中客运汽车1389辆,货运汽车597辆,另有非经营性车辆514辆。
  二、客运
  1978年,县城塘渡口至邵阳市和8个区公所所在地均开通班车。1980年1月,塘渡口至隆回客运班车开通。1983年,全县共有汽车客班线路27条,54个班次。其中通往县外的客班线路10条,12个班次,分别开往东安、隆回、冷水滩、新宁、绥宁、武冈、城步、邵东;县内客班线路15条、43个班次,分别开往县内15个区、公社(镇)。当年全县客运周转量6701.9万人公里。
  1983年,县运输公司购买客车3辆参与汽车客运,当年客运量12.65万人,客运周转量447.27万人公里。1984年,放开运输市场,原专事货运的农用三轮车、四轮车,也违规参与客运,后私营中巴车陆续进入县内客运市场,县内短途客运市场迅速被私营车主占领。1995年,私营中巴车增至100辆,长阳铺至银仙桥的20公里路段中,参与营运的个体中巴车就多达6辆。个体中巴车除在县内营运外,还陆续占领至邵阳市、邵东、武冈、隆回、新宁等县际线路,在塘渡口至邵阳市路段,从事客运的个体中巴车就有30多辆。除中巴车外,小面的车以其方便灵活,倍受短途旅客的青睐。期间,随着县内南下打工者增多,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客源丰富,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和县运输公司等运输企业购入大中型豪华卧铺车,开辟至广州、深圳、珠海、长沙、株洲等长途客运市场。春节期间,往返广州、深圳等地的旅客骤增,票价从平时的80~100元猛涨280~360元,个体车主有“春节半年粮”之赞叹。20世纪90年代,始有部分个体司机购进被机关淘汰的小轿车出租,出租车种类有北京吉普、普通型桑塔纳、奥迪、三菱等,县内出租车市场逐步形成。1999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成立至邵阳市快班车队。同年,全县公路客运量878.5万人,客运周转量1.65亿万人公里。
  2002年,县内有各类客运车辆600余辆,其中大中型豪华卧铺车26辆,在县内线路及周边县际线路(主要为邵阳市)营运的中巴车250辆,出租的士47辆,在县内从事短途客运的小面的车300余辆。另有由三轮摩托改装用于市内交通的慢慢游约900辆(含乡镇)。同年,县内每天有跨省及省内长途客班13次,县内23个乡镇(场)及部分村均有客运汽车直通县城。
  三、货运
  1978年,县内从事公路货运均为国有、集体车辆,除县运输公司、湘运公司下属的塘渡口货运站外,县供销社、县林业局、县粮食局等单位先后成立汽车运输队,承担本单位的货物运输。时县内货运汽车主要为解放牌和湘江牌两种,每辆载重约3.5吨,可加挂拖斗,主要运送粮食、煤炭、化肥及农副产品。运价仍维持1967年以来的水平,长途运输(26公里以上)每吨公里0.2元、短途运输(5~25公里)每吨公里加收0.4元,不足5公里者按5公里计价。原县内常用的大中型拖拉机因速度较慢,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淘汰。1983年后,部分农民购车从事货运。期间,手扶拖拉机因体轻、价廉、操作简单、对路况要求低等特点,迅速成为县内乡村道的主要运输工具。1986年,县内有手扶拖拉机996台,是1976年的近5倍;有货运汽车451辆、1648吨位;年货运周转量335.6万吨公里。20世纪80年代末期,农用三轮车、四轮车逐渐取代手扶拖拉机。1990年3月始,县内长途汽车货运价格按省定标准,从每吨公里0.2元提至0.28~0.38元,但货运市场放开后,运价多由供需双方自定。20世纪90年代后,湘运公司77车队、塘渡口货运站、县运输公司先后退出县内货运市场,单位运输车队亦先后解散,县内货物主要由私营车辆承运。期间,县内货运汽车多为东风牌和厢式货车,出县货物主要有生猪、煤炭、矿石及农副产品,进县货物主要有日用工业品、水果和农业生产资料。县内运输以砂石等建筑材料为多。2002年,县内有货运汽车597辆、手扶拖拉机100台、农用三轮车和四轮车1193辆,均为私营。
  四、运输企业
  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塘渡口汽车卖票站,后更名塘渡口汽车站。1981年8月,县汽车运输公司(县交通局车队)连人带车并入塘渡口汽车站。1984年,以塘渡口汽车站为班底成立湘运邵阳县分公司,塘渡口汽车站更名邵阳县汽车站。2000年12月,湘运公司邵阳县分公司兼并邵阳县运输公司,成为县内唯一的专业运输企业。2002年,湘运邵阳县分公司有职工522人,有挂靠公司名下的社会客运车辆59台,其中大卧铺车46台、空调车8台、中型客车5台,管理进站社会车辆210台。经营跨省客运线路13条、跨市客运线路6条、跨县客运线路4条。下辖邵阳县汽车站、湘运68车队、县汽车大修厂、车站派出所及塘田市、黄亭市、五峰铺、金称市4个乡镇汽车站。
  邵阳县运输公司 1958年10月成立,以水上运输为主。1964年,邵阳县运输公司分为邵阳县航运社和邵阳县搬运公司。1968年,邵阳县搬运公司购进4台手扶拖拉机从事城内货物运输。1982年,购进6台大型货车,开展长途货运业务。1983年,购进三台大型客车,率先在全市集体运输企业中经营汽车客运业务。同年,县搬运公司复名县运输公司。1987年,开通长沙、株洲客运线路。1988年,企业内部推行客运营收票款满负荷包干法,获湖南省人民政府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1992年,开通县内至广州的客班车。2000年12月并入湘运公司。
  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 原名邵阳县交通局车队,1978年11月成立,时有客车6辆、货车5辆。1981年4月,更名邵阳县汽车运输公司,定编33人,为全民所有制运输企业。同年8月,在上级交通行政部门干预下,连人带车并入湘运邵阳县分公司。
  各单位汽车队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县内先后成立的单位车队有县粮食局车队、县林业局车队、县商业局车队、县供销社车队、县物资局车队、县煤炭局车队、县交通局车队等。上述车队最少者有车3辆,多者40余辆,多用于承运本单位货物。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单位车队相继解散。2002年,仅存县公路局和县乡公路管理站的工程车参与工地运输。
  附 20世纪50年代前的挑夫和轿夫棉花、花生、桐油、烟叶等土特产亦由挑夫挑运外销。时县内挑夫有3种活动形式:一是分散受雇于本地商家,为老板进货送货。二为专事运输的挑夫组织,民国时白仓有专事挑运的组织11家,每家有固定挑夫10~20人。三为个体挑运贩买贩卖。时县内通往东安、祁阳、宝庆、冷水滩及广西的大道,挑夫不绝于途。县内至冷水滩,挑土特产出境,挑盐返回,来回240里,三天往返,每人挑运重量一般约60公斤,挑运报酬每日约2升米。
  轿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人力挑运的另一种职业,轿分官轿、彩轿、篷轿三种。官轿专供官员乘坐,由4人或2人抬送。彩轿又称八仙轿或四人轿,为民间娶亲时新娘乘坐。篷轿多为绅士、富户私有,乘坐者有三种,一是绅士、富户下乡出门乘坐,二为小康人家女眷出门乘坐,三为求医问药者延请名医出诊乘坐。民国时,五峰铺常年有轿子100多顶,塘田市、白仓亦各有一家轿行。
  
  县内通公路前,生产生活物资交流,除水路运输外,全靠人力挑运。县人所需食盐、棉布、百货,多从广西全州及邻县东安、冷水滩、祁阳和宝庆等地人力挑运入境。县内的辣椒、
  第五节 搬运 装卸
  1978年,县城搬运装卸业务由县运输公司独家承担,各煤矿亦安排有固定的装卸工。1981年后,各粮站、湘运车站及部分乡镇企业又相继成立搬运装卸队或自派搬运装卸工。20世纪90年代后,货车多为自卸车,且广泛使用铲车,人力装卸即告结束。20世纪90年代末,县城始有进城农民或企业下岗职工,以人力三轮车为客户短距离运送液化气、米、水果、家电等小宗货物。2000年后,县城兴起专事搬运的帮忙公司,无固定场所,无固定工人,接到业务后,临时组织人力搬运。21世纪初,县城塘渡口有从事小宗货物搬运的马车30余部,后很快被淘汰。
  第六节 公路养护
  县内公路养护分国家养护和地方养护两种体制。1978年,县内国道、省道及县道公路的养护由邵阳县养路段负责,乡道和村道公路由常年民工养护,县交通局给予一定补助。1984年,邵阳县养路段更名邵阳县公路段。同年,成立邵阳县县乡公路管理站,负责县内县乡公路的新建与养护,养路工均为聘请的农民代表工。1986年,邵阳县公路段辖养路工班25个(其中代省养路工班2个),县乡公路管理站辖农民代表工养路工班24个,管理模式为工班承包和公里承包两种。1988年,县交通局规定农民代表工工资报酬为每人每月55元,由县交通局负担30元,乡镇负担25元。1990年,九公桥镇和中和乡被评为全市公路民工建勤先进单位。1994年,邵阳县公路段更名邵阳县公路管理局。1999年1月,县公路管理局将原23个工班精简为13个公路管理站。2001年1月,县公路局进行第二次养护体制改革,中层领导人实行竞选,职工进行优化组合。2002年,县公路管理局(含公路管理站)有国家养路工128人,养护公路286.75公里。县乡公路管理站有农民养路代表工167人,养护公路203.36公里。未纳入常年养护的乡村道,或由乡村企业出资出人养护,或按人头分摊义务工养护,或凭善男信女投劳捐资养护,养护模式不一。
  2002年,县内有养路班房38座。其中国家养路工班房27座,位于207国道的有长冲、红石、黄塘、白仓、塘田市5座,位于320国道的有烂坝、长阳铺2座,位于省道217线的有湾塘、下花桥、板桥3座,位于省道317线的有水田、渣滩、807、813四座,位于黄石线的有老木塘、吴家、立华、蔡桥4座,位于两峦线的有杉木桥、峦山铺、双江3座,位于长罗线的有九公桥、长阳铺、杉木岭3座,位于岩霞线的有皇安寺1座,位于红谷线的有东田、大坪2座,国家养路工班房均设有职工宿舍、会议室、厨房、厕所、工具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另有民工建勤养路工班房11座,分别为小溪市工班房、皇安寺工班房、河边工班房、金称市工班房、芙蓉工班房、蔡桥工班房、长乐工班房、城背工班房、千秋工班房、枫木铺工班房、九塘工班房。
  第二章 水路交通
  第一节 航道
  县内能通航的河道共120.8公里。其中:夫夷水航道45.3公里,为沙砾泥质河床,少暗礁,最大流量29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9.81立方米/秒,最小宽度10米,最浅水深0.8米,四季可通航20吨以下船舶。赧水航道37公里,弯曲多暗礁,最大流量253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73立方米/秒,平均坡降0.34%,枯水时航道最窄处5米,水深0.5米。资江干流航道38.5公里,河面平均宽220米、坡降0.24%,最大流量71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119立方米/秒,有孔雀滩等10余处险滩,枯水时航道最窄处10米,最浅水深3.1米,常年可通行30吨以下船舶。除资江干流、赧水、夫夷水外,夫夷水支流岔江、赧水支流道光溪和伏溪、资江支流泥江的入河口均有较短河道可通航。
  第二节 港口 渡口
  一、港口
  1995年9月,县人民政府颁布《关于重新明确港口区域的通知》,全县划有塘渡口、东方红、塘田市、范园、罗家、伏溪桥、紫溪、道光、霞塘云、岐山、田心、活水坑、金盆湾、九公桥、大埠头15个港口,其中重要的有:
  塘渡口港 昔为武冈第七埠码头,今为县内第一大港口,辖向阳坝至梅子院5处码头,停泊能力20吨,港区岸线长2.06公里。
  范园港 原称金称市埠,年货物吞吐量为1.6万吨,年客运量为6.48万人次,有码头3处,港区岸线长3公里,最大停泊能力10吨,1998年金称市大桥通车后,港口废,仅存码头1处。
  塘田市港 辖花园桥、四中、周家、对河4处码头,20世纪80年代初,因上游新宁县河段筑坝3处,下游东方红、向阳坝电站船闸失修,夫夷水直航中断,长途航运停止,但短途客运仍盛。
  九公桥港 位于泥江入河口,辖码头2处,岸线长2公里,最大停泊能力30吨,年货物吞吐量1.3万吨,客运量3.75万人次。
  霞塘云港 辖马家、毛洲潭、蔡山3处码头,港口区域上至争云庵渡口、下至渣滩大坝,岸线长3公里,最大停泊能力10吨,昔为煤炭外销港口,其中毛洲潭码头曾设轮渡,渣滩大桥通车后,港口废。
  紫溪港 港口区域上下各1公里,辖紫溪、金潭2处码头,最大停泊能力10吨,昔为黄亭市货物进出重要港口,塘黄公路通车后,失去往日繁忙,仅为短途运输及河沙转运点。
  二、渡口
  民渡 2002年,县内尚存码头58处,其中夫夷水18处、赧水12处、资江干流28处。规模较大的石砌码头有夫夷水的塘渡口码头、三门江码头、水津渡码头、金称市码头,赧水的毛洲潭码头、武邵江码头、紫溪码头、伏溪桥码头,资江干流的双江口码头、小溪市码头、活水坑码头、大埠头码头。农业合作化前,渡口有渡产田收入作为渡工报酬,不足时,由渡工在春节期间向附近村庄化捐。农业合作化后,渡工由集体记工分报酬。1986年前,县内渡口皆为义渡,政府每年补助少量经费。1986年后,渡口概由个人承包收费。2002年,县内有渡工58人。
  轮渡 县内昔有汽车渡口3处,塘渡口大桥和渣滩大桥建成后,塘渡口汽车渡口和毛洲潭汽车渡口废。1978年后仅存大埠头轮渡。大埠头轮渡建于1975年,时属县交通局,初为人工撑渡,后改为钢绳横缆渡运。1979年移交县公路局。1982年由省公路局投资6.36万元,配钢质三车渡船和20马力柴油机拖轮1艘(1991年增至2艘),年渡车约3万辆。
  第三节 航运
  县内航道昔为武冈、隆回、新宁及本县通达邵阳、益阳、汉口的主要交通运输动脉。1964年,邵阳县航运社成立,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68年更名邵阳县航运公司。20世纪70年代后,县内水上运输日渐萎缩,仅沿河村庄部分船户从事短途水运。1978年,县内有机船24艘共350吨位,木船357艘共1689吨位,年客运量195万人,货运量214.3万吨。其中县航运公司有机动客船3艘共320座,机动货船12艘共204吨位,木船77艘共202吨位。1979年,塘渡口至金称市航班中断。1984年,运输市场放开,县内个体私营船舶迅速增加,县航运公司陷入困境,被迫挖运沙石维持生计。1989年,县内有各类船舶1100艘,其中机动船280艘、木帆船200艘,货运量270万吨。20世纪90年代,县内木帆船基本消失,机动船增加,始出现载重20~35吨、动力为20马力柴油机的钢板货船。后钢板船逐渐成为县内主要船舶。2001年,县航运公司破产。2002年,县内有货运钢板船240艘,主要用于运输砂石,年货运量约100万吨。另有短途客运钢板船53艘。
  附一 20世纪50年代前的毛板船运输
  毛板船兴起于清道光年间,唯资江水系独有,主要用于运送煤炭。它因采用不刨光的松木板制成,故名毛板船。县内毛板船的制造、装货、起航主要在梽木山沿河一带。塘渡口、白仓、塘田市、金称市一带为毛板船商人提供造船用的毛板。毛板船船头尖,尾翘,长度一般为24米,宽3米,载重量可达50~90吨。秋冬枯水季节造船装货,春夏大水时启航。载重70吨以下的毛板船航行时需6名水手,载重70吨以上的毛板船需8名水手发桨,顺流而下,经邵阳、新化至益阳,称内河航行。从益阳入洞庭湖过长江至汉口,叫外河航行。外河航行,须另请舵师和水手。船到汉口,卖完煤炭后,将空船卖给拆船厂拆掉出售松木板。民国时,县人罗机在汉口曾建有宝庆码头,为宝庆毛板船商人提供交易场所。毛板船载货多,运输成本低,获利丰厚,每次可获利1500~2000银元。但资江滩多水浅流急,只能在盛水期航行,又因做工粗糙、体积大、吨位重,方向不易掌控,稍不留神则船毁人亡。20世纪50年代后,县内木材渐缺,加之陆运发达,县内的毛板船运输被淘汰。
  附二 20世纪70年代前的排筏运输
  20世纪70年代前,县内盛产木材,外销必经水路。据考,清道光年间,县内竹木排筏运输已有相当规模。时县内沿河两岸都有民间运木队,客商穿梭于塘渡口、金称市、紫溪码头、小溪市、大埠头等地,县内每年竹木外销量约0.5万立方米。1953—1978年,县内收购木材18.9万立方米,大多编成排筏经河道运销外地。赧水上游武冈、洞口、隆回和夫夷水上游新宁、广西资源等县的木材外销,亦须经我县河道。故县内塘渡口和下游小溪市、活水坑、九公桥等港口的排筏运输十分繁忙。民国30年(1941),夫夷水和赧水上游各县通过县内河道运输的木材有2485.7万根,楠竹171万根,约12万两码子(一两码子约1.4立方米)。
  排筏运输主要有洗江、赶羊、挂排等形式。山客(本地木材商)向林主圈购林木,雇请当地民工砍伐(或直接收购木材)后,利用溪水一根根顺水漂运至入河处,称洗江。将木材一根根直接放入大河中顺水漂运称赶羊(多为短途漂运)。山客将木材售于水客(多为外地木材经销商)后,由水客编扎排筏,运至邵阳、益阳、洞庭湖、汉口等地销售称挂排。木排漂运到邵阳市后,若继续下运,挂排需重新编扎成大排。挂排上有棚屋,供排工食宿。放排至益阳后,须再编扎成大排,方能过洞庭湖。过洞庭湖的木排,排上铺设木板,搭盖棚屋,两厢对称,分文武管事用棚、账房物料用棚、生活用品仓棚、排工集体用棚,尤如水上街道。有的还在排上铺土种菜,也有在排上设圈养猪、养鸡的。邵阳排筏运送武汉,约需一年时间。20世纪70年代后,夫夷水、赧水上游各县木材渐缺,加之陆运发达及夫夷水、赧水筑坝三座阻航,排筏运输终止。
  第四节 航道整治和渡口维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航道从未整治,浪急滩凶,走排行船极为危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由国家投资,对夫夷水河道的八架车、狮子滩、麻石滩、四架车、油塘、人字滩、狮子石和赧水河道的渣滩、龙家滩、泓公滩、杨家滩、雷打滩、过风滩、道士滩、中滩、棋盘滩、稠树滩、尹家滩、伏溪滩、仙人滩、涂家滩以及资江干流河道的帽老滩、长义滩、老人滩、瞎婆滩、考子石、田字间、盘石滩、孔雀滩等30余处险滩进行整治,县内河道通航条件改善。1967—1978年,东方红、向阳、渣滩3座大坝先后建成,夫夷水和赧水上游通航更加便利。但东方红和向阳两坝船闸因年久失修报废,夫夷水上下断航。渣滩大坝修成时,船闸人字门即被冲坏,上下船只从此被阻。1984年,用择脊筑坝、就鞍挖漕的办法,对资江干流河道进行治理。以后水路运输日趋萧条,很少再整治河道。
  渡口、码头的维修养护由当地行政村或村民小组负责,县交通主管部门给予少量补助。
  第三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交通行政主管机构
  1978年,县交通局辖8个区交通管理站(简称交管站,时为集体所有制单位,1987年改为负有行政职能的全民事业单位)。1996年,塘渡口镇交管站并入塘渡口区交管站,称塘渡口交管站;郦家坪区交管站并入下花桥区交管站,称下花桥交管站。2002年,县交通局设办公室、人事股、财务统计股、安全运输股和工程股,下辖交通运输管理所、县乡公路管理站、县运输公司、县航运公司、城镇交通管理大队、县民工建勤办公室、交通战备办公室7个二级机构和7个乡镇交通管理站。1978—2002年,陈方元、彭杰、杨志成、厉永根、刘华玉、吕开生先后任县交通局局长。
  公路管理机构
  县内公路管理机构分国家公路管理机构和地方公路管理机构。1978年,县内国家公路管理机构为邵阳县养路段,1984年更名邵阳县公路段,1997年更名邵阳县公路管理局,为湖南省公路局和邵阳县人民政府双重管理的正科级机构。1997—2002年,杨荣生、唐铭爰先后任县公路管理局局长。县内地方公路管理机构为1984年4月成立的邵阳县乡村公路管理站,亦称县乡公路管理站,隶属县交通局。
  交通安全管理机构
  1978年,邵阳县车辆监理站更名邵阳县交通监理站,1984年12月更名邵阳县交通监理所。是年县农机局成立农机监理站,主管全县拖拉机和农机车辆的发牌发证及交通安全管理。1987年8月,县交通监理所改属县公安部门管理,更名邵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队。1992年,县交通警察队升格为正科级行政机构,更名邵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简称县交警大队)。1995年,县交通警察大队下辖塘渡口、长阳铺、白仓3个交通警察中队(简称交警中队)。2001年增设下花桥交警中队。2002年,县交警大队有工作人员44人。1992—2002年,钟胜年、张运祥先后任大队长,刘自智、张运祥、雷新亮先后任教导员。
  第二节 路政和运政管理
  一、路政管理
  1980年前,县内无专门路政管理机构,县内公路管理委托养路工班或由当地政府临时负责。1980年,县公路段配路政员2名,履行保护公路资产、控制公路两侧建筑、维护公路养护作业的正常秩序、制止处理侵占破坏公路设施行为等职能,并在每个养路工班配备兼职路政管理员1名。时公路上违章占道现象突出。1984年,县长李帮能、县委副书记宁芬带领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公安局、县工商局、县农机局等部门人员,在县内国道和省道两旁,拆除厕所、棚架等违章建筑700余处,清除路障1000余起。但不久后县内公路两旁违章建筑和堆放路障行为又死灰复燃。
  1986年11月,在县公路段成立公路公安派出所。1989年5月,县建设委员会、县公安局、县交通局、县公路局、县国土局、县城镇规划局联合下文,严禁在公路两旁规定范围内修建永久性建筑。是年,据县交通局检查结果,县内公路两旁有违章建房户735户,违章建房面积7125平方米,因违章建筑损坏公路设施88处,破损公路52处。
  1991年7月,郦家坪区委书记李维民带领区交通管理站、郦家坪区派出所等部门执法人员,在辖区内5条公路两旁拆除路障88处。
  1992年5月,成立邵阳县人民法院公路法庭。
  1995年2—3月,副县长石舟云牵头,从县政府办公室、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县公路局、县法院、县国土局、县农机管理局等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50余人,在县内进行扫路障行动,共印发通知2000余份,刷写标语1万余条,出动宣传车在县内公路上巡回宣传十天,召开各乡镇群众大会10场次,共清除各种路障1148处,推倒填平公路两旁瓦窑21座,拆除棚架、摊点等违章建筑36处,责令违章房主自拆违章房屋46座,强行拆除违章房屋3座,收取公路违章罚款6万余元。是年7月,邵阳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路政管理的通知》,禁止在国道两旁20米、省道两旁15米、县道两旁10米、乡道两旁5米的规定范围内建房。
  1995年后,县内实施依法治路,对路政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考试合格后配发《执法证》,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同时建立路政档案,凡公路两旁已建或在建的违章建筑,均按法律程序向户主送达违章通知书,劝其停工或自行拆除。1998年5月,县公路局成立路政大队。同年10月,县乡公路管理站成立路政大队。2000年2月,县内贯彻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管理规定》。同年7月,县交通局、县公安局和岩口铺镇人民政府、霞塘云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实施岩霞路全线扫路障行动。
  二、运政管理
  1978年,由县联合运输指挥部办公室(简称联运办)履行运政管理职能。1980年,县联运办更名县四统办,对县内交通运输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票证、统一运价、统一货源的四统一管理。1985年,县四统办更名县交通运输管理总站。1989年,邵阳县运输管理所成立后,与县交通局安全运输股合署办公,负责公路运输市场管理,审批公路运输、搬运装卸、汽车维修和运输服务业的开业申请,核发经营许可证,组织协调重点物资、大宗货物、重点港站集散物资的运输,征收公路车辆运输管理费。1996年,邵阳县运输管理所与县交通局安全运输股分离单设。2000年12月,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县城道路交通管理的若干规定》,对县城内客运车辆实行定线客班管理。
  第三节 交通规费征收
  1978年,县内交通规费有养路费、运输管理费、航道养护费3种,分别由县车辆监理所、县运输管理所和各区镇交通管理站及航管部门征收。养路费征收标准沿袭1953年的规定,营运性汽车按吨位收取运价的7.5%,按月计征;手扶拖拉机每台年征10元,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每台年征60元,企事业单位的大中型拖拉机每台年征120元,从事营运的磨盘拖拉机和小四轮农用车每月征收月吨费26元;非营运性汽车征收月吨费74元。1981年,营运汽车养路费率从7.5%提高至12%,非营运性汽车月吨费由原来的70元提高至85元。
  1985年6月,县公路段成立养路费征收站。同年始对新购车辆按车价的10%征收车辆购置费。1987年始,对客运车辆按每座月征10~30元的标准征收客运附加费。1989年,县交通局成立车辆购置费和客运附加费征收办公室(简称两费办)。1993年,始对货运车辆按每吨位月征30元的标准征收货运附加费。同年,开往邵阳市方向客运车辆的客运附加费提高至每座月征50元,在县内线路营运的客运车辆每座月征30~40元。
  1994年1月,成立邵阳县交通规费征稽所,县公路段养路费征收站和县交通局两费办并入县交通规费征稽所。1995年,非营运车辆月吨费增至每台180元,同时开征新车交通建设费。同年,成立塘渡口港航监督所,负责征收航道养护费。1996年,207国道塘渡口至红石路段铺筑水泥路面后,设立陡水洞收费站,向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还贷。1997年始,农用车、摩托车须安装公路规费牌照方能上路。2000年,停征新车交通建设费。同年4月,县人民政府规定,向营运车辆征收防洪保安资金,征收标准为货运汽车每吨位年征25元,客运汽车每座年征58元,中巴车每台年征80元,出租车每台年征100元。2001年,车辆购置费改为车辆购置税。
  2002年,县内征收的交通规费主要项目和标准有:货运车辆月吨费180元,客运车辆月吨费(折合)200元,货运附加费每吨位月征30元,跨省客运车辆每座月征客运附加费120元,长沙、株洲线路客运车辆每座月征客运附加费110元,邵阳市线路客运车辆每座月征客运附加费90元,县内线路客运车辆每座月征客运附加费60~80元。征收方式或逐月逐季征收,或按吨位、座位包干征收。同年,上级文件规定的水路收费有12大项、91小项,主要项目有航道养护费、航务管理费、水路运输管理费等,但县内征收难度大,征收数额甚微。
  1985—2002年,县内累计征收各类交通规费1.69亿元,其中养路费8198.59万元、车辆购置费415.2万元、客运附加费3724.94万元、货运附加费540万元、交通建设费106万元、通行费2217.08万元、汽车渡运费37.2万元、运输管理费1315.4万元、水上运输管理费89.2万元、民工建勤费283.3万元。征收的各项规费中,由县公路段养路费征收站和交通局两费办征收的有2178.93万元,由县交通规费征稽所征收的有8567万元,由各区镇交通管理站征收的有3908.7万元,由陡水洞收费站征收的有2217.08万元,由大埠头汽车轮渡征收的有37.2万元。
  第四节 车辆和驾驶员管理
  一、机动车辆管理
  1978—1987年,县内所有车辆的落户、申领号牌、办理行驶证、安全技术检验,均由邵阳市交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办理。1987年后,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的登记入户手续以及申领牌证等业务由县交警队办理,其余机动车辆的上户手续仍由邵阳市交警支队车辆监理所办理。同年7月始,根据湖南省公安厅《关于机动车及驾驶员年度检验工作的通知》,对车辆实行年检年审制度。经检验合格的车辆,发给统一印制的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贴于汽车挡风玻璃右上角。无检验合格标志者,一律不准上路行驶。是年,县内有各类机动车844台,其中通过年检的车辆785台,占应检车辆的93%。1988年始,机动车辆的年检时间安排在与车牌号末位数相对应的月份进行。1993年始,机动车辆换发92式牌照,县内机动车牌号由湖南34—××××换成湘E—9××××。1997年,开展清理整顿警车、警灯警报器和汽车标志牌大行动,历时两月,共收缴民用车违规安装的警灯警报器共18台、标志牌21块,收回挪用“湘OE”专用牌照2副,查扣无牌车辆121台,没收假驾驶证132本。2001年始,对县内9座以上客运车辆建立“户籍化”管理档案。2002年4月,对无牌无证车辆和报废车辆上路行驶进行整顿,全县查扣无牌无证和严重违章车辆3000余台,强制报废超过规定使用年限禁止上路行驶的旧车150台,督促补办牌证200台。是年,全县有各类机动车辆1.42万台,其中大型客运汽车189台、大型货运汽车864台、中小型客货运汽车1927台、三轮摩托车862台、二轮摩托车8373台、农用机动车辆2000台。
  二、驾驶员管理
  1978年前,县内规定机动车驾驶员要历史清楚、政治可靠、体检正常、技术合格才能核发证照。1978年始,交通监理部门对驾驶员进行行车安全里程统计。1985年始建立驾驶员档案和检审记载制度。1987年对驾驶员进行年审,换发全省统一的“驾驶证”、“学习证”、“待理证”和“行车执照”。是年全县有各类机动车驾驶员1278人,其中汽车驾驶员1190人、摩托车驾驶员51人、小四轮车驾驶员38人。1989年,驾驶员分别使用全国统一的驾驶证、实习驾驶证、临时驾驶证、教练员证。是年始,县交警大队每年举办一次驾驶员学习班。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亦需先经过交通法规考试,然后进行路考、桩考和体检,合格后发给正式驾驶证。1992年始,县交警大队购买6台教练车,聘请湘运公司的资深驾驶员做教练员,开展驾驶员培训业务,每年举办培训班3~4期,每期三个月,学员学习期满,由邵阳市交警支队派员进行交通法规和机械常识理论考试,同时进行路考、桩考,合格后发给正式驾驶证。1992—1999年,县交警大队共举办B证(大型货运汽车驾驶证)培训班25期,有2100人培训合格,取得驾驶证。2002年,县内共有各类机动车驾驶员1.71万人,其中取得A证(大型客运汽车驾驶证)者256人,B证者8289人,C证(中型客运汽车驾驶证)者253人,D证(小汽车驾驶证)者3594人,E证(摩托车驾驶证)者4743人。
  第五节 交通安全管理
  一、公路交通安全管理
  改革开放后,县内机动车辆增多,交通事故频繁。1978年,县内交通安全管理由县交通监理站(后更名县交通监理所)负责。1984年,农机监理业务从县交通监理所析出,成立县农机监理站。1978—1986年,县内共发生公路交通事故492起,年均54.7起;因交通事故死亡192人,年均死亡21.3人;伤235人,直接经济损失19.15万元。
  1987年,县内交通安全管理职能移交县交警队(农用车辆安全管理仍由县农机监理站负责)。同年,县内开展“红五月”安全宣传月活动,全县共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1.2万本,悬挂横幅标语50条,设固定宣传柜窗2个,出动安全宣传车20台次,在公路沿线竖立交通安全宣传牌20块,召开驾驶员安全会议4次。同时派出交通干警分别到县一中、十一中和塘渡口镇第一完小上安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以后县内每年均开展一次安全联合大检查和不定期的车辆上路检查。1993年,县内开展“畅安工程”活动,县公安局、县交警大队、县交通局、县农机局、县国土局、县工商局、县公路局联合行动,全面整治全县城乡道路交通秩序,搬迁公路墟场2处,拆除违章建筑203处,拆除违章砖瓦窑8座,清除各种路障1800多处。
  1987—1996年,全县累计纠正交通违章23万起,查扣违章车辆2万台次,查扣违章司机证件3.6万本,举办违章司机学习班82期,先后有2700名违章司机参加学习。期间,县交警队共处理交通事故3407起,年均341起。其中特大事故6起,重大事故291起,一般事故1027起,轻微事故2083起。因交通事故死亡279人,年均27.9人;伤3167人,年均317人;直接经济损失556万元,年均55.6万元。其中1994年县内发生交通事故496起,为有史以来县内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一年;1995年县内因交通事故死亡52人,为有史以来县内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1997年,县内因交通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7万元,为有史以来县内因交通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最多的一年。同年,湘运公司68车队客车司机杨超美参加全省行车安全考评,以安全行车100万公里的成绩,获全省红旗车驾驶员称号,其驾驶的车辆被评为全省“红旗车”。
  20世纪90年代末期始,县内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不断加强,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县内交通事故逐年下降。1999年,对320国道长阳铺至岩口铺路段重点开展清除路障、查处违章、打击盗扒抢劫,创建“平安大道”活动。2002年,在县内主要公路干线上15处事故多发地段,增设警示标志和护栏。1997—2002年,县交警大队共处理交通事故600起、年均100起,其中特大事故7起、重大事故202起、一般事故491起。
  1978—2002年,县内损失最严重的特大交通事故有:
  1980年12月11日,湘运68车队一辆45座的大客车从金称市返回塘渡口,行至双清乡石坝路段时,因司机处理措施不当,方向盘失灵导致车辆从10多米高的陡坡翻下,造成3人死亡、20多人重伤的重大交通事故,司机游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1992年7月,驾驶员徐某驾驶的大货车驶至207国道大岭背下坡转弯处,因空挡熄火滑行,制动失灵,翻至60米深的山脚下,造成6人死亡,2人重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同年10月28日,县运输公司一辆东风牌长途客车从塘渡口开往广州,途经广东省连县星子镇地段时突然起火,车子和旅客行李全部烧毁。
  2002年2月20日,长乐乡一辆中巴车载客21人,从长乐乡出发绕道城步开往桂林。凌晨三点途经城步县汀坪乡岩寨村S219线259公里处急弯地段时,翻下60多米的深沟,死6人,伤14人。
  二、水路交通安全管理
  1978年,县内由塘渡口航运管理站(简称航管站)履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能。1981年,县人民政府发布《加强船舶管理,整顿水上交通秩序》的布告,对有水路运输的区、公社、农村大队,层层建立水上交通安全责任制,对全县所有船舶进行普查,实行“两证一牌一线”(船舶证、航运证、船名牌号、规定船舶吃水线)制度,核定船舶装载重量和装载人数,严禁超载,对“三无”(无证、无牌、无线)船只一律禁止运行。
  1986年4月20日早晨,黄亭市镇码头村下山组村民曾某,无证驾驶1艘打渔船,从伏溪桥供销社装载化肥2.4吨,运往南阳经济场,船上载有货主5人,另搭乘客1人,行至尹家滩时,因严重超载翻船,人货全部落水,当场淹死4人,货物全损。
  1987年,县内配备船舶安全管理员8名,负责全县有水路运输的6个区、14个乡镇、54个村的水路交通安全管理。
  1992年7月8日上午10时许,塘渡口乡新华村村民银某无证驾船从双江口下游装载2吨河砂搭载两担西瓜和15名村民,开往塘渡口河砂销售码头,行至塘渡口大桥装卸码头将靠岸时,船上乘客涌向船头挤看一台出事的四轮车,使船头突然加重,导致船头插入水中沉没。船上15人全部落水,3人被淹死。
  1993年4月9日下午4时许,小溪市乡河沿村村民刘某无证驾驶机动客运船,从塘渡口返回小溪市,船上乘坐旅客49人,人货混装,行至小溪市乡梅洲村河段时沉入水底,人货全部落水,死11人,货物全损。
  1995年4月,塘渡口航管站更名塘渡口港航船检所。是年5月,对船舶修造实行定点制度,非定点厂家生产的船舶一律不核发营运证,禁止营运。1995—2002年,县内未发生重大水上交通事故。
  三、民间渡口安全管理
  县内民间渡口安全管理历来薄弱,1968—1988的21年中,县内共发生渡口安全事故31起,死26人。
  1992年9月29日下午6时许,塘田市镇花石村一群妇女从对岸的芙蓉乡捡茶子回家,从青水渡口过河返回花石村。定载17人的渡船挤满30余人,渡工怕出事,不肯开船,一渡客夺过篙杆,强行划船。将靠岸时,渡船沉入河底,船上35人全部落水,死18人(其中妇女13人)。渡工李梦兰被判刑3年。
  1993年2月4日上午9时许,金称市镇金河村村民从盐铺子渡口过河,去对岸生产和砍柴,在定载12人的小渡船上乘坐47人。船开出2米远时,因严重超载沉入河底,船上人全部落水,死4人。
  2002年,县人民政府规定,渡口所在乡镇的乡镇长为渡口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交通局负责渡口安全的行业管理,渡口安全管理逐步规范。
  第四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 邮路
  一、机构
  1978年,邵阳县邮电局辖黄亭市、塘田市、五峰铺、郦家坪、下花桥、九公桥、梽木山7个农村邮电支局和小溪市、蔡桥、金称市、杨田、白仓、807、峦山铺、罗城、谷洲、长阳铺、岩口铺11个邮电所。1986年,梽木山邮电支局迁长阳铺,更名长阳铺邮电支局,梽木山设邮电所(1997年改代办所)。1983年白仓邮电所升为邮电支局。1984年撤销杨田邮电所。1989年,县邮电局自县城石湾迁丁冲街。1998年9月,县邮电局分设为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局。是年,县邮政局下辖8个邮政支局、6个邮政所、1个邮政营业处、394个邮政代办所、1个集邮销售点。2002年,县邮政局有职工211人(含临时工106人),下辖九公桥、长阳铺、黄亭市、塘田市、白仓、五峰铺、下花桥、谷洲、郦家坪、岩口铺10个邮政支局和4个邮政所及398个村邮服务站。
  1978—1998年,刘吉庆、孙新春、谢和平先后任县邮电局局长;1998—2002年,蒋建成、张忠安先后任县邮政局局长。
  二、邮路
  干线邮路 1978年,县内有干线邮路12条,其中委办汽车邮路7条、181公里,委办机帆船邮路1条、20公里,自行车邮路3条长44公里,县城内转趟邮路1条长2公里。1993年,取消转趟邮路和委办汽车邮路,自办汽车邮路4条长352公里。1995年,塘渡口至小溪市的委办机帆船邮路改为自办汽车邮路。1998—2002年,县内有干线邮路6条,其中自办汽车邮路3条长271公里,自行车邮路3条长44公里,九公桥、白仓、塘田市、岩口铺、长阳铺的邮件由邵阳市邮政局邮车直接封发。
  市内投递邮路 1978年,县城有市内邮路2公里,三轮自行车投递。1982年,县城有市内邮路3条。1986年,县城有市内邮路5条,摩托车投递。1998年后,县城有市区邮路8条。2002年,县城设8个邮政服务社区。
  农村投递邮路 1978年,县内有农村投递邮路50条长2108公里,有乡镇邮电支局和邮电所18个,乡邮递员48人。1986年,县内农村邮路增至2560公里。1998年后,县内有农村投递邮路98条,总长2940公里。
  第二节 业务
  20世纪70年代,县内邮政业务分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发行和机要通信。80年代增加集邮、邮政储蓄和邮政快件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先后增办特快专递、邮政礼仪(邮资)信函、回音卡、邮送广告、邮购、音像礼仪、代办保险、代发工资等新型业务。
  函件 1978年,县内邮递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特种挂号信函、国际挂号函件等。1979年,开办台湾邮件业务。1984年始,义务兵从部队发出的平常函件免费收寄。1986年,县内出口函件93万件。1991年11月1日,县内首次销售有奖明信片。1993年5月始,县邮电局开办特快专递业务,配专员收寄、发送,县内与97个省内城市、1338个全国城市建立特快专递往来关系。是年县内收寄特快专递5300件。1995年7月1日始,县邮电局开办邮政礼仪(邮资)信函业务,礼仪信函品种有生日、婚庆、教师、邀请、致哀5种。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信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函件业务量下降。1996年,县内函件年出口量降至40万件。1998年7月1日始,取消邮政快件业务,发展特快专递业务。2002年,县内出口函件30万件,收寄特快专递3万件。
  包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口流动量加大,汇寄衣物及日用小物品包件者增多。1978年,县内恢复开办国际包裹、存局候领和送包业务,是年收寄包件0.8万件。1986年,县内收寄包件数量和1978年持平。1992年,开办直递包件和上门揽收业务,是年,县内收寄商包4000件,其他包裹2.8万件。1998年后,邮政包件业务量逐年下降。2002年,县内收寄国内包裹7832件。
  机要通信 1978—1986年,县邮电局每年出口机要文件在300~450件之间,1986年为370件。1992年10月,县邮电局设机要股。20世纪90年代后,机要文件逐年减少。2002年,县邮政局进口机要文件390件。
  汇兑 县内开办的邮政汇兑业务有普通汇票、电报汇票、航空汇票、代送汇票等。1978年,县内开发汇票1.2万张,后逐年上升。1981年始,每张汇票最高限额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5000元。1986年,县邮电局开发国内汇票2.6万张。1988年5月1日起,在开办邮政快件的地区范围内,增办快件汇款业务。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外出务工人员骤增,进口汇票增多。1990年进口汇票16.9万张,1991年增至21.5万张,1992年增至29.5万张,1993年增至35.7万张。时因房地产开发高潮迭起,贷款集资火爆,银行资金告紧。县内各专业银行每天只能以小部分的限额现金供邮电局汇兑,导致大量的汇票不能及时兑付,农民手执汇票状告县邮电局,称之为绿条子。1993年,县邮电局将原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开设户头供应邮政汇兑资金改为直接到邵阳市人民银行提款。2002年,县邮政局开发国内汇票2.3万张,兑付金额2.9亿元。是年始,县邮政局开办24小时到达、2小时送达电子汇兑业务。
  报刊发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的报刊陆续恢复,新办报刊陆续增加,报刊种类增多。1978年,县内报刊发行量11.2万份,报刊流转额64万元。1986年,全县报纸期发数8.1万份,杂志期发数3.5万份,报刊流转额150万元。1996年,县内报刊流转额380万元,以后逐年下降。1997年,原由邮局发行的《邵阳日报》改由报社自办发行,由邮电局代投。2002年,党报党刊由县委宣传部统一收订,是年全县报纸期发数10.1万份,杂志6.5万份,流转额320万元。
  集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有少量集邮业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集邮活动被取消。1987年,县内恢复集邮业务,是年有订户22户,预订邮票80套。1990年7月,县内成立集邮协会,谢和平任会长。是年5月,在县祁剧团举办县内第一届集邮展览,展出各类邮票、邮资封30余框,吸收会员112人。1996年,县内成立集邮公司。1998年5月,在县委大礼堂举办县内第二届集邮展览,共展出各类邮票、邮资封85框,现场销售邮品20余种,收入11万元,吸收会员247人。1997年庆祝香港回归,预订集邮户2300户,预订邮票5000套,收入385万元。以后,县内集邮市场走入低谷。2002年,县集邮公司并入县邮政局经营服务部。
  其他邮政业务 20世纪80年代始,县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1995年始,县邮电局开办邮购业务和音像出租业务。1998年始,开办种子邮购业务。2001年,开办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收话费等邮政代理业务。2002年,开办福利彩券投注业务。
  第五章 电信
  第一节 机构
  邵阳县电信局
  1978年,县内电信业务由县邮电局管理。1995年在县邮电局设移动通信分公司、服务公司、发达通信实业公司。1998年9月30日,县邮电局分设为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局。时县电信局下辖9个电信支局、45个电信所,局机关设综合办公室、市场经营部、线路维护部、程控机房、市话维护班、电缆杆线班等生产班组,撤销服务公司。2000年12月,成立邵阳县电信实业有限公司,受邵阳电信实业公司领导,总经理由县电信局副局长兼任。公司主要承担线路维护、建设和后勤保障等工作。2002年3月,撤销发达通信实业公司。同年底,县电信局下辖塘渡口分局和九公桥、下花桥、长阳铺、五峰铺、谷洲、郦家坪、白仓、塘田市、黄亭市等9个农村支局及46个代办所,有职工81人。1998—2002年,蒋承柏、罗学武、黄初鸣先后任县电信局局长。
  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邵阳分公司邵阳县营业部
  1995年3月,邵阳县邮电局设移动通信分公司(简称县移动公司),经营县内模拟移动通讯业务。1998年9月,县邮政局和县电信局分设,移动通信分公司属县电信局。1999年7月,移动通信分公司从县电信局分出,成立湖南省移动通信邵阳分公司邵阳县营业处,有职工20人。2000年11月,更名湖南省移动通信公司邵阳县分公司。1996—2002年,县移动公司累计投资2610万元,在全县开通G网基站32个。2002年10月,更名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邵阳分公司邵阳县营业部,有职工18人,当年有移动用户3.2万户。
  中国联通有限公司邵阳县营业部
  1992年,县电信局电信经营部开通无线寻呼业务。1999年7月,成立邵阳县电信寻呼站,负责无线寻呼业务。2000年底,邵阳县电信寻呼站更名中国联通公司邵阳县营业部(简称县联通公司)。承办GSM130移动通信业务、数据通信业务、193国内和国际长途业务、165互联网通信业务。当年有GSM用户1500户。2002年,有11个G网基站和11个C网基站,当年有CDMA手机用户1200户,营业收入280万元。
  第二节 业务
  一、电报
  1978年,县邮电局有双工电传电路1条、专用电报电路3条。电报种类有防空、天气、特种、水情、军政、公益、新闻、公务、普通、邮汇、公电11类,是年去报2万份。1979年,县内用电传打字机取代莫尔斯人工报机。1985年,电报种类调整为天气、水情、公益、政务、新闻、普通、汇款、公电8类。特别业务有特急、加急、邮送3种。是年去报超过3万份。1989年开通自动转报电路1条。1990年始,先后开办礼仪电报及真迹传真新业务。1992年去报9.18万份。是年底,公众电报基础收费由每字0.07元增至0.13元,新闻电报收费由每字0.02元增至0.05元,汇款电报收费由每份1元增至2元,一年性电报挂号费30元增至60元,三个月期限的电报挂号费由10元增至20元。1993年,增开塘渡口至邵阳市二级报路2条,县境报路增至6条。1994年去报12.56万份,为县内去报最多的年份。此后因数字传输、程控电话、传真用户电报及数据通信的发展,电报业务急剧下降。1995年去报5.06万份。同年,光缆或微波数字电路取代载波电报电路和幻线报路,均为电传通报。1996年2月,县邮电局开办鲜花礼仪电报业务,种类有为各种喜庆代送礼金、礼品、礼物和礼仪鲜花。1997年,县内仅余塘渡口至邵阳公众电报专用电路1条。1999年5月,撤销县电信局报房,去报用传真发至邵阳市电信局报房后作报发出。是年,全县去报降至1.39万份。2001年,实行电报业务改革,原8种电报业务减为5种,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2002年,全县去报量仅36份。
  二、固定电话
  农村电话 1986年,县内有农村电话杆路2174公里,中继线路68条,其中县城至各区中继线路7条,杆程116.6公里。交换机总容量2020门,实占1025门,农村电话用户286户。全年通话计费业务量34.42万张,农村电话业务收入25.34万元。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息需求增强,农村电话逐年递增。1994年后,农村开通数字程控电话。1995年,全市农话机线设备纳入本地网,电信发展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是年,县内农话光缆长度137皮长公里。1996年,县邮电局先后对9个支局进行电话改制,县内农话逐步实现程控数字化、传输光缆化、用户终端电缆化。1998年,县内首次创建7个电话村。2002年,县内650个行政村均开通数字程控电话,全县有农话用户4.24万户,县电信局全年农话业务收入1810万元。
  市内(县城)电话 1978年,架设市话电缆4.4皮长公里,蕊线331对公里,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增至300门,实占265门,市内电话机总数262部。1981年,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增至500门,县邮电局升为三等市话局。1986年,有市话杆路32.4公里,明线61对公里,市话电缆9.4皮长公里,蕊线533对公里,出局电缆500对,市内电话用户288户。1992年1月,县邮电局安装HJ09D自动交换机1000门,开通自动电话,电话号码为6位。是年,有市内电话用户852户,全年市内电话通话6.78万次,市话出局电缆扩容至1600对。1993年11月,县内开通ZXJ2000程控交换机1500门,总容量2500门,实占2412门。市话出局电缆扩容至2500对,杆线长度32杆程公里,电缆长度15.5皮长公里。是年,有市话用户2412户,其中住宅电话1729户;市话通话272.65万次,其中计费通话269.37万次,业务收入29.63万元。1994年2月,引进德国西门子EWSD型数字程控交换机5000门,原交换机拆除,市内电话实现程控化。是年有市内电话用户4135户,其中计费用户3895户(住宅电话3389户),市话通话672.55万次,其中计费通话643.28万次,市话业务收入68.36万元。1995年6月25日零时,邵阳市全市电话联网,县内电话号码升至7位。是年,数字程控交换机容量增至1.06万门,有市话用户5550户,其中住宅电话5044户,市话业务收入318.95万元。1999年,县电信局市话程控数字交换机总容量1.28万门,2002年达6.8万门,是年县内有市话用户1.21万户,其中公用电话656部,县电信局当年市话业务收入830万元。
  国内长途电话 1978年,县内有长途电话电路5条,长途电话种类有代号电话、特种电话、首长电话、紧急调度电话、军政电话、新闻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8种。1980年去话4万张。1981年1月开通邵阳市至塘渡口ZM305晶体管12路载波,原三路载波报废,长途交换机增为2部,塘渡口至邵阳市电路增为7条。1984年12月,长途电话种类调整为代号电话、特种电话、紧急调度电话、政务电话、普通电话、公务(业务)电话6种。1985年5月,县邮电局长途台安装半自动拨号机。1986年,县内长途电话线路增至11条,磁石式交换机增至两部、70门,县内长途电话电路实现载波化。是年,县内长途去话量6万张。1990年,县内长话电路增至13条。1991年,县内长话去话量7.65万张。1992年,县内长途共电交换机投产,容量105门,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网,区号0739。年底长途直拨有权用户905户,占计费用户的86%。是年,县内开通自动电话,长途电话去话量增至13.97万张。1993年,县内有线载波电路增至21条,始用光纤通信,开通30路长途电话电路,采用三次光缆通信设备,有光电机1台。1995年县内长途电话去话量176.59万张。1996年7月,撤销县邮电局长途电路人工台,是年县内至邵阳市局的本地电话电路有光缆数字电路60路,另有自动会议电话1路。1998年,邵阳县至邵阳市局的本地电话网数字自动电路达160路。是年县内长途电话去话量203.77万张,国内长途电话业务收入340万元,2002年增至540.8万元。
  国际长途电话 1986年,县内国际、港台电话去话量5张,1990年增至46张,1992年增至132张,1998年增至3276张。
  163上网业务 1998年,邵阳县电信局开通163拨号上网业务,业务功能有信息浏览、电子邮件、文件传输、新闻讨论、网络电话、实时聊天、网上商业应用、网上实时广播、在线游戏9项。入网方式为拨号入网、ISDN接入、数据专线入网3种。当年有用户103户,2002年,用户增至1983户。
  三、移动通信
  模拟蜂窝移动通信 1995年5月,县邮电局在邮电大楼建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1个,信道8个,首开县内移动通信业务。是年县内有模拟移动电话(俗称大哥大)用户260户。1996年6月,建炎山岭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1个,信道8个。2001年12月,先后对邮电大楼、炎山岭2个模拟蜂窝移动通信基站进行扩容,信道增至24个,是年县内有模拟移动电话用户4750户。同年12月31日零时,县移动通信分公司关闭模拟移动通信网,用户转为GSM数字移动电话用户。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 简称GSM数字通信,俗称手机。1996年5月,县邮电局在邮电大楼建成并开通GSM数字通信基站1个、信道12个,同年建成并开通炎山岭GSM数字通信基站,共有载频2个。是年底,县内有GSM手机用户1600户。1999年7月前,县内移动通信由县移动通信营业处独家经营。2000年,县联通营业部始经营GSM数字移动通信业务,是年建成并开通炎山岭、谷洲两个GSM移动通信基站,2001年建成并开通长阳铺、岩口铺、城关镇的沙坪、石湾等8个基站。至2002年底,县移动通信营业部在全县22个乡镇建成并开通GSM数字通信基站28个,共有载频160个,有GSM手机用户2.5万户,其中全球通用户5000户。联通营业部在县内8个镇建成并开通10个基站,有GSM手机用户9000户,其中全球通用户2700户。
  CDMA数字移动通信 简称CDMA数字通信。2002年,县联通营业部新购CDMA设备,于同年5月1日开始放号经营CDMA数字移动通信。年底,在长阳铺、岩口铺、城关镇等7个镇开通CDMA数字移动通信。
  四、无线寻呼
  1992年,县邮电局在炎山岭设立第一个寻呼发射基站,是年,县内有无线寻呼(俗称BP机)用户300户。1993年,县邮电局对寻呼发射基站扩容,新增二频点寻呼发射基站,发射频率为156.275MHZ,年内BP机用户增至800户。1994年,县邮电局在下花桥镇设立第二个寻呼发射基站,基本实现全县寻呼信号无缝覆盖,用户增至3000户。1995年,县邮电局对寻呼发射基站进行第三次扩容,新增三频点寻呼基站,发射频率为150.725MHZ。后县内无线寻呼热开始降温。1998年,县内寻呼发射信号为1、2、3频点,有在网用户6200户。1999年,县内有无线寻呼用户1万户。2000年降至2000户。2002年再降至300户。同年,关闭1频点和3频点寻呼发射信号。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