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13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
分类号: TQ46;TQ32
页数: 2
页码: 326-327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各时期化工厂、医药公司、塑料制品车间的生产设备和产值的情况。
关键词: 医药工业 塑料工业 邵阳县

内容

一、化工
  1978年,县内有县氮肥厂、县磷肥厂和金称市化工厂3家化工企业。1979年,县氮肥厂投资295万元,计划将合成氨年生产能力由4500吨提高到1万吨,因设备不配套未果。1981年,县磷肥厂未投产即告倒闭。1984年,县氮肥厂再次投入改造资金143万元,使合成氨年生产能力上升到6500吨。同年始,县氮肥厂实行自负盈亏经营,当年生产合成氨6252吨,比上年增长22%。是年金称市化工厂更名邵阳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131.5吨。1985年,县氮肥厂耗资20万元,安装纯碱生产线,因工艺流程不合理未能投产。1986年,县内有化工企业8家,从业人员663人,年产合成氨3636吨、碳酸钾及其他化学肥料1.42万吨,合计年产值294万元。1990年,县氮肥厂停产,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仅13.2吨,年产值仅14.16万元。1993年,县氮肥厂破产。1997年,县化工厂破产。2002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化工企业3家,从业人员56人,年产值60万元。
  另,1995年,县物资局创办制氧厂,生产医药用氧、工业用氧及乙炔,至2002年,共生产、销售氧气10万瓶、乙炔1万瓶。
  二、医药
  1971年,县药材公司组建邵阳县药材饮片加工厂,职工10人。20世纪80年代,县药材饮片加工厂先后购进药材加工机械10台,加工中药材300余种,年生产能力200吨,产销两旺。1992年,县药材饮片加工厂生产中药饮片180吨,年产值83.2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药材饮片加工厂逐渐衰落,2001年停产。
  1998年,邵阳山秀制药化工有限公司在九公桥镇建成。2001年,试产宋伟国研制的中华烫疮油52万瓶,产值1755万元。2002年,产品获国家新药准字号后正式投产。当年生产60万瓶,产值2760万元,产品主要供给国家援外医疗队。
  2000年,郦家坪镇蔡家田村8户农民集资创办中药材加工厂,至2002年,累计产值102万元,创利税8.5万元。
  三、塑料制品
  1982年,县内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仅塘渡口缝衣社的塑料制品车间。1982年,县木工厂筹资20万元,购进500K注塑机2台,新建日用塑料车间。1983年底,塑料车间从县木工厂分出,成立邵阳县日用塑料厂,职工14人,主要生产塑料提桶、脸盆。1984年,五峰铺镇和郦家坪乡分别创办塑料厂,生产农用薄膜,两厂共有职工30人。1985年,县日用塑料厂年产值由建厂初期的9万元增至50.1万元,产品有塑料提桶、贴花脸盆、糖果盆、贴花茶盆、工业配套用塑料制品等。198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4家,从业人员113人,年产塑料制品240吨。1989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保温饭盒获国家专利。1990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干洗蒸汽熨斗与保温涂料为省内独创。1991年,县日用塑料厂又研制生产出全塑保温杯、瓷胆保温杯、磁疗保温杯、自吸淋浴器等产品。1992年为县日用塑料厂成立后年产值最高的年份,达140万元,但旋即走向衰落,1993年利润为零,以后连年亏损,1996年停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福利工厂转产塑料保温材料。199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10家,除县福利工厂外,均为民营。2002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7家,其中私营6家,从业人员173人,年产值1000万元。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机构

邵阳县氮肥厂
相关机构
邵阳县磷肥厂
相关机构
金称市化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