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制造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0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制造业
分类号: F407.1
页数: 10
页码: 319-328
摘要: 本章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包括建材陶瓷业、金属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粮油加工与食品饲料业、纺织服装业、皮革羽绒业、造纸印刷业、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等几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矿业经济 矿业 邵阳县

内容

第一节 建材陶瓷业
  水泥
  1978年,县内有县水泥厂、永兴水泥厂和向阳水泥厂3家水泥生产企业。1982年,县水泥厂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增至1万吨。1984年,县水泥厂建成2.2万吨立窑式生产线。1986年,县内3家水泥厂共有从业人员343人、固定资产原值246.5万元,合计产水泥2.8万吨,其中县水泥厂1.47万吨、向阳水泥厂7800吨、永兴水泥厂5500吨。同年,县水泥厂蒋余成、杨双龙等4人研制的425#早强型水泥,获邵阳市科技进步奖。1990年,县水泥厂和向阳水泥厂均建成4.4万吨生产线。同年,永兴水泥厂建成2.2万吨生产线,但实际产量最高时的1998年也仅1.12万吨。1993年,向阳水泥厂生产能力开始下降。1995年,县水泥厂建成8.8万吨生产线,同时获湖南省经济活力百强企业称号。1996年,县内3家水泥厂合计年产水泥7.13万吨,其中县水泥厂6.01万吨。同年,向阳水泥厂更名向阳建材厂。1997年,向阳建材厂停产。1999年开始,县水泥厂严重亏损,工厂出现危机。2001年底,县水泥厂改为民营。2002年,县水泥厂被浙江籍个体业主潘旭龙整体购买后,改为湖南省龙华水泥有限公司。永兴水泥厂由个人租赁经营。向阳建材厂引进外资18万元,实行股份合作,但生产一个月后再度停产。是年,县内3家水泥生产企业共有从业人员585人,其中正常生产的2家,年产水泥2.52万吨。
  水泥制品
  1978年,县内水泥制品企业仅县建筑公司预制场1家,有职工54人。1986年,城关镇建筑公司创办预制场。20世纪90年代,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6家、从业人员127人。2000年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46家,从业人员1809人。2002年,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50家,从业人员1926人,年产值3316万元。县内水泥制品企业主要生产房屋建筑中的水泥预制构件、水泥电杆和地下涵管等产品。
  砖瓦 石灰 20世纪70年代,塘渡口公社在桂竹山村贺家垅开办平瓦厂,购置250型制砖机1台,为县内机制砖瓦之始。1980年,九公桥镇开办机制砖瓦厂。1986年,县内有砖瓦生产企业10家,从业人员206人,年产红砖601万块,青瓦7467万皮。有镇办石灰厂10家,年产值110万元。2002年,县内有砖瓦生产企业64家、从业人员1263人,年产红砖10.89亿块、瓦8100万片,年产值1762.7万元。同年,县内有石灰生产企业5家,年产值100万元。
  陶器
  1978年,县内有双江公社陶器厂和黄亭市公社陶器厂两家社办陶器生产企业,1983年合并为邵阳县陶器厂,厂址迁霞塘云乡牛轭塘,后因连年亏损倒闭。20世纪80年代中期,塘田市、下花桥、岩口铺、郦家坪、黄塘等5个乡镇均办有陶器厂,从业人员52人。2002年仅存下花桥镇合兴陶器厂1家,从业人员9人,年产日用陶器10.2万件,产值29万元。
  第二节 金属制品业
  一、钻头
  1978年,县内有县工具厂1家钻头生产企业,年产单翼木工钻14万支,年产值74.1万元。1981年转产建工钻,年产建工钻15.8万支,年产值45.4万元。1986年后,县工具厂先后两次派员赴德、美、法等国考察建工钻市场。1987年,县工具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出口建工钻专业生产厂家。1988年,县工具厂年产建工钻658.8万支,年产值512.5万元。同年,县工具厂产品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锐利牌钻头获轻工部金龙腾飞铜奖。
  1989年,邵阳县工具厂更名湖南省邵阳工具总厂。是年邵阳县农具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一分厂,转产建工钻。1990年,邵阳县标准件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二分厂,转产建工钻。1991年,邵阳工具总厂所产建工钻获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建工钻销售至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约旦、伊朗、日本等5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92年,县织带厂、下花桥农机厂和县修配焊接厂同时转产建工钻,分别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三分厂、邵阳县建筑工具厂、邵阳县钻头厂。是年县内产建工钻3011万支、机用木工钻115.3万支。
  1993年7月,县内组建邵阳工具集团公司,县钢球厂、白仓农机厂、县五金厂、县羽绒厂、县针织厂、县二轻公司、白仓食品厂、湘邵大理石公司、县糖果糕点厂等企业先后加入集团公司,转产建工钻,白仓农机厂更名邵阳县四峰机械厂,县五金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五分厂,县钢球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六分厂,县糖果糕点厂更名邵阳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期间不少个体私营企业亦闻风而动,转产建工钻。时县内钻头生产企业增至17家,从业人员1300人,年产建工钻5200万支、机用木工钻221万支,合计年产值5645万元,利税总额374.1万元。1994年3月,县氮肥厂破产重组后建立县特种工具厂,转产建工钻和电锤钻。是年邵阳工具总厂获自营进出口权,升型为湖南省中二型企业。1995年,邵阳工具总厂第一分厂更名邵阳南方工具制造公司。
  1996年,建工钻产品价格下跌,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邵阳工具总厂第三分厂、第五分厂、第六分厂、县钻头厂、县羽绒厂、县针织厂、县二轻公司、湘邵大理石公司、白仓食品厂等转产钻头的厂家先后停产。同年12月,邵阳工具总厂破产重组,邵阳工具集团公司瓦解。是年,县内共产建工钻2338.8万支、机用木工钻377万支,总产值2488万元。1997年,县特种工具厂、四峰机械厂、邵阳南方工具制造公司、县建筑工具厂、邵阳工具总厂第二分厂先后停产。2002年,除县特种工具厂外,其余14家已停产的钻头生产厂家先后破产。但个体私营建工钻企业则发展较快。是年,县内13家钻头生产企业中,有个体私营企业11家,共有从业人员306人,年共产钻头2367万支,合计年产值2027万元。
  二、其他金属制品
  1978年,县内有县农具厂和县五金厂2家金属制品企业(不含钻头生产企业,下同),生产铁制中小农具。1979年,县造纸厂铁锅犁头犁面车间从县造纸厂分出,成立邵阳县锅厂,生产犁头犁面与铁锅。1981年,县锅厂迁入原县磷肥厂厂址。1982年,县农机修配厂转产钢窗,更名邵阳县钢窗厂,生产的双层密封钢窗,为省内独创。1983年县锅厂转产纸箱。黄亭市农机厂更名邵阳县玛钢件厂,生产玛钢件与水管接头系列产品。原白仓农具机械修配厂更名白仓农机厂,生产737、650型打稻机铸件及铁制小农具。下花桥农机厂转产737型打稻机铸件、轴承座和铁制中小农具。新办九公桥农机厂和县冷作件厂,分别生产铁制中小农具和打稻机护罩。是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8家,其中国有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7家。当年生产铁制中小农具32.47万件、铁鼎0.43万口、钢窗1.85万平方米。期间,又先后新办集体所有制金属制品企业10家、私营金属制品企业10家。1984年,九公桥农机厂转产大理石板材。1986年,县钢窗厂倒闭,县冷作件厂更名邵阳县修配焊接厂,黄亭市修配厂更名邵阳县钢球厂,生产水管接头。是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25家,其中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民营企业10家,共有从业人员514人,固定资产原值232万元,年产铁制中小农具57.61万件、白铁提桶4.47万件、农用排灌水管1.66万米/寸、650型和737型打稻机铸件1440台套、玛钢件150吨,合计年产值408万元。1987年,县玛钢件厂迁塘渡口白牙山。1990年,县第一食品厂(原县锅厂)转产合金刀片,更名邵阳县硬质合金厂。1992年,县玛钢件厂研制生产出口玛钢司令箱。同年县硬质合金厂粉末车间投产。1993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13家,其中国有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1家,共有从业人员463人。1994年,县玛钢件厂产品有3大系列、125个规格,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28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县硬质合金厂停产。2002年,民营兴旺玛钢件厂创办。同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11家(其中民营9家),共有从业人员333人,年产玛钢件635吨、铜锣响器0.2万件、铁制中小农具48万件。
  第三节 机械制造业
  水泵和农用机械
  1978年,县内机械制造和修配企业除国有邵阳县农业机械厂和国有邵阳县农机修配厂外,还有部分社队和街道农机修配厂。1979—1981年,县农业机械厂相继研制出6105型、495Q型、695Q型系列冷却水泵等新产品,其中GSP冷却水泵先后获邵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以后,县内个体机械修理行业增加,社办农机修配厂均先后倒闭。1982年,县农机修配厂转产钢窗,更名邵阳县钢窗厂。1983年,县农业机械厂更名邵阳内燃机水泵厂(简称县水泵厂)。1984年,塘田市农具修制厂建成投产,生产分离式碾米机。1986年,县内2家机械生产企业,有职工310人,当年生产冷却水泵2.04万台、打稻机1440台、分离式碾米机589台。1989年,县水泵厂研制成功6105QA柴油机冷却水泵,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湖南省优秀新产品奖。是年县水泵厂生产冷却水泵4.14万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1992年,县水泵厂的“压配合”技术在全国内燃机行业推广。同年,塘田市农具修制厂更名邵阳县通用机械厂。1994年,白仓镇耐磨设备厂建成投产,生产耐磨耐腐工业泵。是年县内3家机械生产企业,年产水泵5.1万台、耐腐工业泵1000台、分离式碾米机1060台。1995年,县水泵厂生产水泵6.7万台,年产值601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县水泵厂产销剧降,仅产冷却水泵127台。同年,县通用机械厂却产销两旺,当年产值163万元,为建厂以来最高纪录,产品有400型、400型三分离、200型、200型三分离碾米机、轧花机及400型米滚等,但次年即陷入困境,2000年破产。2002年,县内有机械制造企业7家,年产值1900万元。其中县水泵厂有职工324人,占地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各种资产总值620万元。其余6家均系民营,有从业人员326人。
  汽车配件
  1978年,县内从事汽车配件生产的厂家有岩口铺镇汽车配件厂(后更名邵阳市汽车配件厂)和邵阳县汽车修配厂。1986年,长阳铺镇车桥车轮厂建成,生产汽车轮胎钢圈。1989年,县汽车修配厂新建大修车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体私营汽车修理业发展迅速。1994年,国有邵阳县汽车板簧厂成立,生产冷轧带肋钢筋,1997年停产。1998年,县汽修厂停产两年后破产。2002年,邵阳市汽车配件厂被邵阳市个体业主李斌整体购买。同年,县内有汽车修配企业6家(其中民营5家),从业人员441人,年产汽车配件13.8万件,钢圈8.2万个,电瓶5000个,包装箱50万个,年产值1926万元。
  第四节 粮油加工与食品饲料业
  粮油加工
  1978年,县内有大米加工厂1家、油脂加工企业4家,均系国有。1979年,邵阳县大米加工厂更名邵阳县粮油加工厂,新建统糠、面条、白酒、修配4个车间,年产值380.65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私营粮油加工企业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粮食局系统先后办有油脂厂3家,年均产值500万元。1996年11月,县政府利用原807厂房建成邵阳市植物油脂厂,次年5月停产。1997年,县直属粮食公司投资50万元,创办桂芳面条厂,当年加工销售面条2000吨。1998年,县直属粮食公司创办桂芳精米加工厂,当年加工销售大米6000吨。2000年,县粮油加工厂生产普通标准米4万吨、精米2万吨,年产值1500万元。2002年,县内有国有粮油加工企业14家、个体私营粮油加工厂(店)879家,共有从业人员1241人,年产值2638万元。
  糖果糕点
  1978年,县内仅县糖果糕点厂1家副食品加工企业。1984年,双清乡宋某创办县内第一家私营食品加工厂,同时白仓雨具厂更名邵阳县食品厂,转产糖果糕点。同年成立邵阳县食品工业办公室,夏化军、张凤鸣、肖湘国(副)先后任主任。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个体私营糖果糕点厂店迅速增加。1986年初,县纸箱厂更名县第一食品厂,生产姜片糖、白雪条、麦乳精等副食品。1990年,县第一食品厂转产合金刀片。1993年,县糖果糕点厂、县食品厂转产建工钻。自此县内糖果糕点生产均系私营。1995年,县食品工业办公室并入县经济委员会。2002年,县内有各类糖果糕点生产厂店376家,从业人员827人,年产值1758万元。
  酿酒
  1978年,县内仅县酒厂1家国有酿酒企业。1979年,县酒厂投资40万元,改固体手工发酵工艺为半机械化液体发酵工艺,年产量提高到1500吨。1981年始产瓶装酒。1983—1985年,该厂生产的十全大补酒和夷河宝粱酒先后获邵阳地区同类产品质量第一名,夷河小曲被评为湖南省优质酒,当归酒、风湿酒、状酒被评为邵阳地区优质酒。1986年,该厂有职工92人,年产饮料酒3142吨,占全市饮料酒产量的10%。同年,塘渡口镇和河伯乡创办酒厂,两厂共有职工232人,年产普通散装白酒224.5吨。1990年,塘渡口镇和河伯乡又新增酒厂4家,新增从业人员58人。1991年,县酒厂在807筹建新厂,更名邵阳雪峰酒厂,但建厂后未能投产。1992年,县酒厂年产量骤降至110吨,1996年停产。此后县内白酒生产以私营为主。2002年,县内年产白酒2721吨。
  制茶
  1978年,县内塘渡口公社、霞塘云公社、下花桥公社、新建公社夏亮大队、千秋公社、罗城公社、塘田市公社、河伯公社上阳大队与元安岭茶场均办有茶厂,生产红茶,产品出口中东及东欧诸国。1980年,县农业局创办七里山茶厂。1987年,县内茶叶年产量1514吨。1993年,县外贸局创办邵阳县外贸茶厂,产品由邵阳市外贸茶厂精加工后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茶厂先后倒闭。2002年,县内仅剩长阳铺联合茶厂和河伯上阳茶厂,从业人员78人,年产量420吨。
  罐头 百合加工 1980年,七里山园艺场以自产桔子为原料,创办罐头厂。1986年,该厂有职工94人,当年产糖水桔子罐头464吨,产值92.62万元。1989年,七里山罐头厂停产(2003年恢复生产)。2001年,小溪市乡6户农民合资创办龙牙百合食品厂,2002年,销售收入212万元。
  饲料
  1982年,县农机局从江西引进小型饲料粉碎机1台,县内始产混合饲料。同年,五峰铺车木厂更名邵阳县骨粒厂,利用县羽绒厂梗毛废料及各种杂骨转产羽毛粉和骨粒饲料。同年10月,县畜牧兽医站创办饲料加工厂。1983年,县粮食局创办邵阳县饲料厂。1986年,县内共生产混配合饲料2910吨,其中县饲料厂生产2000吨。1990年,县内各地畜牧兽医站共创办小型饲料加工厂(点)92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地饲料大量进入县内市场,县内饲料厂(店)先后停产。2002年,县内仅剩饲料生产企业2家,从业人员16人。
  第五节 纺织服装业
  1978年,县内织染企业有邵阳县织染厂,为湖南省计划内色布专业生产厂家,年产色布3.5万米、白格蚊帐布18.8万米。同年,白仓化工厂转产针织品。1980年,县织染厂生产蚊帐布39.2万米、棉布12.2万米。1982年4月,白仓化工厂迁塘渡口镇,更名邵阳县针织厂,当年生产针织内衣27.8万件。1983年,县织染厂棉布年产量增至54.9万米。1984年,县织带厂建成投产,生产松紧带、成衣和粗白布。1986年,县内3家纺织企业有职工284人,年产棉布74.77万米、化纤布11万米、针织内衣22.4万件、其他织带产品200万米,产品销往贵州、广西、江西、广东等省。同年,县服装厂更名邵阳县羽绒被服厂,生产羽绒服。1987年,县内有私营服装厂4家,从业人员58人,年产值16万元。同年县羽绒被服厂增加布鞋生产线,兼名邵阳县布鞋厂。1989年,面对市场疲软,县针织厂和县织染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县针织厂创产值202万元、利税33.2万元。1990年,五峰铺镇和下花桥镇的私营针织企业异军突起,当年生产棉布52.16万米、棉织内衣8万件。1992年,县织带厂转产建工钻。1996年,县针织厂和县织染厂破产。与此同时,五峰铺镇的私营针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1999年,县内民营服装企业有小溪市文昌服装店、扶田服装厂、小溪市服装厂、谷洲镇居委会制鞋厂、塘田市服装厂、岩口铺服装社6家,从业人员61人。2002年,五峰铺镇30多家民营针织企业组成振文宏运棉织品集团公司,固定资产达1300万元,主要生产系列童装,产品畅销省内和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同年县内有私营针织、纺织企业3家,共有从业人员1175人,年产值4772万元。
  第六节 皮革羽绒业
  皮革制品
  1978年,县内有邵阳县皮件厂1家皮革制品企业。1979年,县皮件厂改手工制作为机械冷压生产,当年生产皮鞋1.2万双、皮箱1200口,同时生产人造革提袋、模压箱、公文包、沙发、手套等产品。1982年,县皮件厂生产的人造革软包箱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质量第二名。1983年,从县皮件厂分出县皮鞋厂。1984年,县皮鞋厂生产的泡沫凉鞋、冷压女式春秋皮鞋及皮件厂生产的皮沙发首销深圳,县皮鞋厂生产的牛皮筋带敲花圆女鞋与县皮件厂生产的常汉箱、模压箱均获邵阳地区轻工产品质量第一名。同年县皮件厂投资3.3万元购进高速洗压机和远红外线烘烤机,工效提高8倍,产品合格率为99%。1986年,县内皮革制品企业有县皮鞋厂、县皮件厂、时新皮鞋厂、白仓镇皮件厂4家,从业人员227人,当年生产手提皮箱1.27万口、皮手套3.64万打、皮鞋15.88万双。1987年,县内产皮鞋10.5万双、皮箱0.39万口、皮手套4.4万打、皮沙发400套。当年县皮鞋厂生产的双洲牌8702男式敲花海棠皮鞋和8709男式边扣舌式凉鞋,获全国首届金鞋奖,县皮鞋厂厂长黄俊儒获金鞋企业家称号。1988年,县皮鞋厂生产的高帮童棉皮鞋和毛里帮童皮鞋,获全国百花杯奖;8702冷压敲花童鞋、8602女式凉鞋、8603男式凉鞋均获邵阳市同行业产品质量第一名。1989年,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始推行供销承包责任制。1990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创办,其生产的羽绒保暖鞋获国家专利,被列入湖南省1991年度科技星火计划。是年县内有皮革制造企业5家,从业人员329人,当年生产皮鞋16.4万双、皮手套33万打。1991年,县皮鞋厂始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同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生产的仿古羽绒保暖鞋先后获湖南省首届专利产品展评会金奖和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2年,县内皮革制品生产开始滑坡。1996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先后破产。2000年,私营皮革厂家从1996年的2家增至15家,从业人员482人,另有个体手工皮鞋作坊数十家。2002年,仅剩下花桥衡宝鞋业厂、县皮箱厂、塘渡口湘南皮箱厂、金称市泰鹰厂、小溪市皮鞋厂、华光皮鞋厂等6家私营皮革厂继续生产,共有从业人员364人,年产皮鞋59.32万双,合计年产值1366万元。
  毛皮鞣制
  1994年,白仓镇开办毛皮制革厂,至1997年,累计产销皮革29.51万张,年均产值345.25万元。1998年,县内有民营毛皮制革厂5家。2001年,仅剩五峰铺镇张晓艳创办的湘中制革有限公司1家。1998—2002年,湘中制革有限公司累计产皮革473万张、产值2980万元、交纳税金78.5万元,有固定资产280万元。
  羽绒加工及制品
  1981年,五峰铺雨具厂更名邵阳县羽绒制品厂,转产羽绒制品,为县内第一家羽绒生产厂家,有职工116人。1982年产羽绒924吨、各类羽绒制品1.1万件。1985年,邵阳县服装厂更名邵阳县羽绒被服厂。同年,五峰铺镇吕敬帮等6户农民合办私营邵阳县羽绒制品厂,生产羽绒和霞峰牌系列羽绒制品,产品畅销全国及欧美和港台地区。1986年,县羽绒制品厂迁塘渡口镇白虎街,1987年产羽绒制品4.5万件、羽绒192.9吨。1991年,县内各地兴起羽绒生产热,羽绒制品鱼龙混杂。同年私营邵阳县羽绒制品厂停办。1993年,县羽绒被服厂停产。1996年,县羽绒制品厂破产。
  第七节 造纸印刷业
  造纸
  厂、河伯公社土纸厂等5家造纸厂。是年产机制纸747吨、土纸4.78吨、纸浆12.48吨。1986年,县造纸厂有职工348人,年产机制纸1795吨。1987年,县造纸厂投资498万元改造1号机和3号机,生产药物卫生纸与静电复印纸。1990年,县造纸厂1880长网纸机生产线投产。1991年,县造纸厂始生产打字纸。1992年,县造纸厂产机制纸3360吨,其打字纸获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1993年始,县造纸厂因原料短缺、成本过高、纸价下跌陷入困境。1995年,县造纸厂破产后重组邵阳县双江造纸厂。1996年,双江造纸厂产机制纸2890吨,产值1738万元,实现利税220万元,上交税金160.8万元,为县内第一纳税大户,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深圳、浙江、海南、上海、陕西、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市。1997年,双江造纸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成立邵阳县造纸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县内有造纸企业7家,其中机制纸厂2家、土纸厂5家,年产机制纸2336吨、土纸500吨。
  印刷 1978年,县内有县印刷厂、五峰铺印刷厂、岩口铺中学印刷厂、塘渡口镇印刷厂、霞塘云公社印刷厂、水田公社印刷厂、杉木桥公社印刷厂等7家印刷企业。1985年,县教育印刷厂建成投产。1986年,县内印刷厂增至11家,从业人员308人,合计年产值176万元,产品为各类单色印刷品。1988年,县粮食局印刷服务部和县供销社先后创办。1989年,私营潇湘印刷厂创办。1992年,五峰铺印刷厂更名邵阳县制本印刷厂。1995—1996年,县印刷厂从县财政贷款26万元,购置单色4开胶印机1台、激光照排设备1套,以图扩大生产能力,终因业务量少而逐渐陷入困境,但县内个体印刷企业迅速发展。1997年,县粮食局印刷服务部更名县粮食局现代印刷厂,购置激光照排、电脑刻绘、静电复印等设备,年创产值120余万元。同年县印刷厂改为印刷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合作,但仍无法起死回生。1998年,邵阳县制本印刷厂、邵阳县印刷有限公司名存实亡。2001年,县教育印刷厂破产。同年,县粮食局现代印刷厂实行私人承包。2002年,县内有正常生产的印刷企业26家,生产能力较强的有潇湘印刷厂和现代印刷厂,均系民营,从业人员362人,年产值355.5万元。
  第八节 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
  一、化工
  1978年,县内有县氮肥厂、县磷肥厂和金称市化工厂3家化工企业。1979年,县氮肥厂投资295万元,计划将合成氨年生产能力由4500吨提高到1万吨,因设备不配套未果。1981年,县磷肥厂未投产即告倒闭。1984年,县氮肥厂再次投入改造资金143万元,使合成氨年生产能力上升到6500吨。同年始,县氮肥厂实行自负盈亏经营,当年生产合成氨6252吨,比上年增长22%。是年金称市化工厂更名邵阳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131.5吨。1985年,县氮肥厂耗资20万元,安装纯碱生产线,因工艺流程不合理未能投产。1986年,县内有化工企业8家,从业人员663人,年产合成氨3636吨、碳酸钾及其他化学肥料1.42万吨,合计年产值294万元。1990年,县氮肥厂停产,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仅13.2吨,年产值仅14.16万元。1993年,县氮肥厂破产。1997年,县化工厂破产。2002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化工企业3家,从业人员56人,年产值60万元。
  另,1995年,县物资局创办制氧厂,生产医药用氧、工业用氧及乙炔,至2002年,共生产、销售氧气10万瓶、乙炔1万瓶。
  二、医药
  1971年,县药材公司组建邵阳县药材饮片加工厂,职工10人。20世纪80年代,县药材饮片加工厂先后购进药材加工机械10台,加工中药材300余种,年生产能力200吨,产销两旺。1992年,县药材饮片加工厂生产中药饮片180吨,年产值83.2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药材饮片加工厂逐渐衰落,2001年停产。
  1998年,邵阳山秀制药化工有限公司在九公桥镇建成。2001年,试产宋伟国研制的中华烫疮油52万瓶,产值1755万元。2002年,产品获国家新药准字号后正式投产。当年生产60万瓶,产值2760万元,产品主要供给国家援外医疗队。
  2000年,郦家坪镇蔡家田村8户农民集资创办中药材加工厂,至2002年,累计产值102万元,创利税8.5万元。
  三、塑料制品
  1982年,县内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仅塘渡口缝衣社的塑料制品车间。1982年,县木工厂筹资20万元,购进500K注塑机2台,新建日用塑料车间。1983年底,塑料车间从县木工厂分出,成立邵阳县日用塑料厂,职工14人,主要生产塑料提桶、脸盆。1984年,五峰铺镇和郦家坪乡分别创办塑料厂,生产农用薄膜,两厂共有职工30人。1985年,县日用塑料厂年产值由建厂初期的9万元增至50.1万元,产品有塑料提桶、贴花脸盆、糖果盆、贴花茶盆、工业配套用塑料制品等。198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4家,从业人员113人,年产塑料制品240吨。1989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保温饭盒获国家专利。1990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干洗蒸汽熨斗与保温涂料为省内独创。1991年,县日用塑料厂又研制生产出全塑保温杯、瓷胆保温杯、磁疗保温杯、自吸淋浴器等产品。1992年为县日用塑料厂成立后年产值最高的年份,达140万元,但旋即走向衰落,1993年利润为零,以后连年亏损,1996年停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福利工厂转产塑料保温材料。199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10家,除县福利工厂外,均为民营。2002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7家,其中私营6家,从业人员173人,年产值1000万元。
  第九节 其他制造业
  木器家具
  1978年,县内有县木材公司、县木工厂、五峰铺车木厂3家木器加工企业。1982年,五峰铺车木厂转产骨粒。1984年,县木工厂迁九公桥镇筹建邵阳高档家具厂。因盲目贪大求洋,一投产即陷入困境,1993年破产。同年县木材公司亦因严重亏损停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个体私营木器厂店勃兴。至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个体私营木器厂有20余家,县城兴隆街形成木器产销一条街。2001年,塘田市镇易延忠、易老二两家生产的木制家具,销广西再转出口,年上缴税金10.4万元。2002年,县内有木器家具企业32家、从业人员342人,均系私营,年产中低档家具29.2万件。
  竹藤棕丝制品
  1978年,县内竹藤棕丝制品企业有县军属加工厂、县竹艺厂、白仓公社斗笠厂、中和公社斗笠厂、新建公社斗笠厂、五峰铺镇竹藤厂等,生产箩、筐、篮、斗笠、竹藤椅、竹璜球盒等竹木藤制产品。其中3家斗笠厂年产斗笠140万顶,产品销往贵州、广西、湖北等省。1979年,县福利工厂始生产竹藤椅。1986年,县竹艺厂与五峰铺火柴厂合并,转产火柴。1987年,中和乡和五峰铺镇均新建棕丝制品厂,年产棕垫2万床,产品销往广西、湖北等省。同年五峰铺竹藤厂转产炼锑。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福利工厂停产竹藤椅。2001年,长阳铺镇石塘村创办竹筷厂。2002年,县内有竹藤制品企业7家,均为民营,从业人员160人,年产棕丝斗笠5万顶、棕垫2.5万床,合计年产值187万元。
  烟花爆竹
  1978年,小溪市公社梅州村农民罗青风创办个体鞭炮厂,容纳村内120名劳动力就业,后因出安全事故破产。1979年,东田乡开办鞭炮厂。1984年,杉木桥乡开办花炮厂,次年因发生爆炸事故停办。1986年,蔡桥乡开办鞭炮厂,次年因烧伤事故关门。1988年,城天堂乡建微型电光鞭炮厂,因销路不畅倒闭。1996年,县内有鞭炮生产企业10家、从业人员107人,年产鞭炮烟花3.36万箱,年产值364万元。2002年,县内有烟花鞭炮生产企业6家、均系民营,从业人员161人,年产鞭炮5.62万箱,年产值608.8万元。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