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采矿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90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采矿业
分类号: F407.1
页数: 4
页码: 316-319
摘要: 本节记录了1978年-2002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境内矿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介绍了采煤、其他采矿业两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矿业经济 矿业 邵阳县

内容

第一节 采煤
  一、管理机构
  1978年,邵阳县革命委员会设有煤炭工业局,1984年更名邵阳县煤炭工业公司,1985年复名邵阳县煤炭工业局。2002年,县煤炭工业局下辖煤炭专项基金征收办公室、煤炭工业管理站2个二级机构和6家国有煤矿、1家销售公司,是年机关在职人员25人。1978—2002年,易延让、唐仕元、丁德圣、邓东北、黄拥军、张景平、尹卫国、孟再德、蒋晓君、艾海柱先后任县煤炭工业局局长或煤炭工业公司经理。
  二、开采
  县内采煤已有260年历史,是全国200个重点采煤县之一。全县含煤面积19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已探明原煤地质储量8834.8万吨,其中可开采储量6287万吨,均系无烟煤,主要分布于蔡桥、长乐、霞塘云、黄亭市、塘渡口、九公桥、长阳铺等乡镇。所产原煤除供应县内工业、生活用煤外,还外销东安、零陵、祁东、祁阳、广西桂林、广东湛江等地。
  1978年,县内有国有煤矿5家、社队小煤矿35家,年产原煤45.57万吨。是年县内邵阳煤矿获全省“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称号。1979—1982年,县财政先后投资671万元,对邵阳、七里山、大山岭、红石4家国有煤矿及东风、樟木冲、楠木、芳竹山、双清5家乡镇煤矿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1982年,邵阳煤矿再次被评为湖南省煤矿系统先进集体。
  1986年,全县原煤产量54.92万吨,煤炭总产值950万元,居邵阳市第二位。1988年,县内投入资金1272万元,用于新增煤矿生产项目。是年县内煤炭产量65.39万吨。此后原煤销售由畅转滞,县内国有煤炭企业陷入困境。个体私营小煤窑却因其设备简单、投资少而利润可观,蓬勃兴起,但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均十分严重。1989年,县内非法开采的小煤窑达429家。1990年,县内产煤67.73万吨,其中未经批准开办的非法小煤窑产煤34.15万吨,占50.04%。嗣后,县属国有煤矿普遍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1997年,县内煤炭市场再度供过于求,是年,全县产煤117.4万吨,平均售价从1995年的115元/吨跌至53.6元/吨。2001年,县内煤炭售价回升至117.3元/吨。
  2002年,全县有煤矿68家,矿井69对,其中有市属国有煤矿1家、矿井2对,有县属国有煤矿5家、矿井5对,有乡镇煤矿62家、矿井62对。当年全县煤炭产量60.72万吨,平均售价152.3元/吨,实现利润236.3万元,上交税金1200万元。
  三、主要煤矿
  九公桥煤矿 位于九公桥镇高比村和洪元村之间,为县内唯一的市属工业企业。1969年兴建高比井,年设计能力6万吨,1973年投产。1974年,原大木山煤矿的人员、资产并入该矿。1980年,新建枫江矿井,年设计能力3万吨,1984年投产。该煤矿矿区探明地质储量为260万吨,煤层厚度1.3~1.5米。2002年,全矿有职工16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9人。矿区总面积2.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当年产煤8.7万吨。
  邵阳煤矿 原为油菜田煤矿,1952年建成,为县内最早的国有煤矿。1975年迁霞塘云乡双河村麻园里,当年建井一对,1977年投产。1978年形成年产2万吨井型。1986年1月,该矿发生瓦斯爆炸,死11人。2002年有固定资产3201万元,有职工200人,其中下岗职工152人,当年产煤0.8万吨。
  七里山煤矿 1977年前,属邵阳煤矿第三井,位于七里山园艺场新田村。1977年从邵阳煤矿分出。1986年,迁九公桥镇尤家村立山。2002年,有生产斜井一对,年设计能力3万吨,煤矿占地3.04万平方米,有职工181人,其中下岗职工93人,当年产煤2.5万吨。
  大山岭煤矿 原属邵阳煤矿牛轭塘工区,1976年从邵阳煤矿分出,成立牛轭塘煤矿。1982年迁蔡桥乡大山岭,更名大山岭煤矿。1986年投产,年设计能力6万吨。2002年,矿区占地7.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2.5万元,有职工107人,其中下岗职工61人,当年产煤3万吨。同年获邵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黄田坪煤矿 原名红石煤矿,位于塘渡口镇江边村。1988年迁长阳铺镇黄田坪,更名黄田坪煤矿。1991年投产,年设计能力6万吨。2002年,有固定资产281.2万元,职工92人,其中下岗职工64人,当年产煤0.8万吨。
  金华山煤矿 位于岩口铺镇肖家坝村,1967年兴建,占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有生产斜井一对。因煤层自燃现象严重,1987年被迫转产金属砷,因技术和销路无法解决,1989年又恢复煤炭生产。2002年,有固定资产169万元,职工83人,其中下岗职工53人,当年产煤1万吨。
  第二节 其他采矿业
  锰矿开采
  县内锰矿石分布广、含量低、易开采。1978年,县内有19个采矿点,从业人数704人,当年采矿石2万吨,总产值125.42万元。1981年后,社、队、个人竞相开采,矿石由县矿产品公司收购,销往天津、江西、辽宁、吉林等地。1986年,黄亭市、诸甲亭、杉木桥、河边、谷州、霞塘云、塘田市等乡镇均办有锰矿厂,共有从业人员404人,当年开采锰矿石1.51万吨。1995年,县内有开采点8个,年开采锰矿石近2万吨。1999年开采锰矿石2.52万吨。2002年,县内有锰矿开采点9家,集中在黄亭市、小溪市、霞塘云、黄塘、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当年开采锰矿石2.08万吨。
  锑矿开采
  县内锑矿主要分布于河伯、白仓、小溪市、罗城等乡镇。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曾陆续有人零星开采。20世纪80年代中期,私人开采锑矿勃兴,尤以白仓镇观竹村和河伯乡为最。1985年,新建乡李静涛在该乡枫木铺创办冶炼厂,次年炼精锑201吨,后因资源匮乏停产。1985—1986年,全县开采锑矿石881.6吨,其中个人私采835.5吨。1987年,五峰铺竹藤厂转产炼锑,连年亏损,6年后停产。1987年,河伯乡、白仓镇、塘田市镇及东安县、新宁县邻近乡镇的农民群集河伯岭林场福禄冲抢采锑矿石,日均上山千余人,开挖矿洞数百处,毁林数千亩。同年,新建乡团结村李中衡投资12万元,在大田乡扶田村开办锑矿,2年后停产。1995—2002年,境内有锑矿开采企业11家,其中集体8家、个体3家,年均开采锑矿石147吨。1978—2002年,县内累计开采锑矿石3843吨。
  大理石开采加工
  境内大理石可采储量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荆、白仓等乡镇。1982年,白马公社创办大理石矿,年开采大理石80立方米,由县大理石开发公司经销。1984年,九公桥乡农机厂更名大理石厂,转产大理石板材。1985年,九公桥乡大理石厂和长沙矿山研究院、涟源钢铁厂田湖铁矿三家联营,更名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有固定资产115.5万元,职工61人,当年产大理石板材1922平方米。期间,红石、邵阳、七里山、大山岭、金华山5家国有煤矿利用原红石煤矿厂房,联办邵阳县大理石厂。1986年,白仓镇开办大理石矿。至此,县内有大理石厂矿3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大理石料2495立方米,板材6605平方米。1987年,县内大理石开采加工进入全盛期,当年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1家就生产大理石板材9910平方米,产品销往浙江、广东、内蒙古、新疆、深圳等省市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1995年始,大理石板材市场竞争加剧,县大理石厂、白仓大理石矿先后停产。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也因管理不善,效益下降,年产量锐减至3627平方米。1998年,县大理石开发公司职工覃金莲,在原县氮肥厂内创办个体大理石厂。次年,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停产。2002年,仅黄荆乡毛铺村有2个大理石采矿点,从业人员120余人,年产石料2000立方米,年产值120万元。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