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93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工业
分类号: F427.64
页数: 30
页码: 302-331
摘要: 本篇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工业企业 邵阳县

内容

邵阳县为工业弱县,工业底子薄,规模小,效益差。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4347万元,仅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1.7%。当年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工业产值占61.4%,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占38.6%,个体私营工业为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相继实行让利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改造、产权制度改革等由浅入深的工业体制改革,逐步完成由高度集中的计划工业体制向市场工业体制的过渡。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4亿元,为1978年的12.4倍。当年工业总产值中,民营工业产值占73%,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占19.3%,国有工业产值仅占7.7%。
  第一章 工业体制改革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县内工业体制,按企业所有制性质分,有国有、集体、个体私营3类。国有工业又分部市属国有工业、县属国有工业、县内各部门国有工业3种。集体所有制工业又分县二轻工业局所属县办大集体工业、县内各部门和街道集体工业、乡村集体工业等。按管理系统分,有工业局(县经济发展局)系统工业企业、二轻工业局系统工业企业、水利局系统工业企业、粮食局系统工业企业、乡镇企业局系统工业企业和煤炭局系统工业企业。1978年,县内工业(含交通邮电)归口邵阳县革命委员会工业交通办公室(简称县工交办)管理。县工交办下辖的工业管理部门有县工业公司、县煤炭局、县二轻工业局、县食品工业办公室、县三电办公室,时称县工交系统。其中县工业公司所属企业有县氮肥厂、县造纸厂、县酒厂、县食品厂、县水泥厂、县机械厂(后更名县内燃机水泵厂)、县农机修配厂(后更名县钢窗厂)、县印刷厂、县汽车修配厂等9家国有工业企业,县煤炭局所属企业有邵阳煤矿、红石煤矿、七里山煤矿、牛轭塘煤矿和金华山煤矿5家国有煤矿,县二轻工业局所属企业有县木工厂、县竹艺厂、县化工厂等14家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除工交系统外,还有县内各部门所属工业企业归属各部门管理,社队工业归属县社队企业管理局管理。时县内国有工业企业管理仍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计划管理体制,物资由国家计划供应,产品由国家包销,盈利由财政统收,亏损由财政统包,工人端“铁饭碗”,领固定工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980年5月,邵阳县工交办公室更名邵阳县经济委员会(简称县经委,下同)。同年,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更名县乡镇企业局。1984年,改企业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职工分派制为合同制。1987年,县内工业企业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1988年,邵阳县二轻工业局更名邵阳县轻纺工业局。同年,成立邵阳县加强企业管理领导小组(临时机构,副县长吕飞虎任组长)和邵阳县企业扭亏增盈领导小组办公室(临时机构)。1988年,成立邵阳县人民政府企业指导委员会(临时机构),指导县内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1989年,成立邵阳县电力局,为邵阳市电业局驻县企业,由县经委代管。同年县乡镇企业局更名县乡镇经济委员会。1990年,县工业公司更名县工业局,县轻纺工业局更名县二轻工业联社,保留轻纺工业局牌子。1995年,撤销邵阳县工业局,人员、职能并入县经委,其所辖工业企业归属县经委管理。县二轻工业联社转为企业性公司。1990—1995年,钟锋、李树荣、简球来先后任县工业局局长。2000年,县内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
  2001年11月,县政府机构改革后,经委战线被取消,县经济委员会更名县经济发展局,设人事股、生产科技股、安全保卫股、企业管理股、食品工业股和办公室。为县人民政府组成局,不再兼管原下属各局。同时,县乡镇经济委员会更名县乡镇民营企业局,为县政府工作机构,设办公室、人事股、生产股、科教股、外经外贸股、财物统计股、审计管理股和纪检监察室,下辖22个乡镇企业管理站。1978—2002年,黄明萱、陆远阶、夏国忠、罗友人、钟峰、邓东北、蒋业龙、唐伯岭、高杰先后任县工交办公室和县经济委员会主任或经济发展局局长;杨家信、朱志祥、赵荣华、张阶弟、杨自祥、毛益顺、刘恪安、谭斌、李清荣、伍至柔、朱志强先后任县乡镇经济委员会主任或县乡镇民营企业局局长。
  2002年,县轻纺工业局更名县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隶属县经济发展局,人员编制纳入公务员范围。1978—2002年,朱兰森、何友生、罗柏雄、马阶生、阳赐良先后任县二轻工业局(县轻纺工业局)局长或县轻纺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第二节 经营体制改革
  调整结构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发展工业不顾客观实际,搞“小而全”,使许多新建的企业不仅未发挥效益,甚至丢光“老本”。1980年,刚竣工的邵阳县磷肥厂和邵阳县铁厂,未投产即宣布停办。20世纪80年代初期,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业改革八字方针,调整县内工业发展思路,适当控制政策性亏损的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的二轻工业。1981年,县内二轻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56.26%,1986年提高到63%。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开始调整县内工业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集体所有制工业和允许私人兴办工业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重点发展民营工业。1999年,对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工业企业,实行转产经营第三产业。2002年,县内民营工业产值4.6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3%。
  让利放权 1981年,县政府开始对政策性亏损的国有煤矿实行“节亏分成,超亏补亏”。1987—1989年,县委、县政府号召企业“内联成群,外联成网,背靠大树,甘当配角”,加强企业之间的横向联合,搞活内部分配,扩大企业内涵生产能力。对乡镇工业企业实行优惠政策,新办企业免征2~3年产品税、增值税和所得税。1988年,在企业内部分配上允许利息、股份分红等非劳动收入的存在。1990年始,县内对工业企业实行经营自主、定价自主、分配自主、用工自主、技术改造自主的“五自主”经营管理制度。1993年,县内贯彻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体制条例》,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决策、投资决策、产品定价、进出口经营、人事、工资奖金分配等14个方面的自主权。县政府对国有工业企业实行“四管四不管”(即管企业外部环境,不管企业内部事务;管承包方案,不管企业经营决策;管工效挂钩,不管企业内部分配;管法人代表,不管企业其他人事安排)。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选择厂长,厂长选择职工”的双向选择机制。同时拉开收入差距,当年县内工业企业中,职工月工资最高的达400元,最低的为26元。
  承包经营 县内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自1983年始。同年4月,县工业局对所属企业实行“定任务、定基本工资、定基本税利”和超利分成责任制。县二轻局对所属企业实行包产值、包销售、包利润、工资与生产利润挂钩制度。1984年,县内对部分国有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实行第一轮经济承包责任制。1988年,县经委系统所属36个国有、集体企业中,有11个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14个实行“三包一挂钩”(即包上交利润、包技术改造、包企业升级,工资与效益挂钩)制度,企业上交利润采取递增包干或基数分成。大山岭煤矿实行横包到边,纵包到底。县汽修厂实行分班承包、定额计酬、超收分成责任制。1990年,县内工业企业进行第二轮承包,改原来的个人承包为集体承包,改一级承包为逐级承包。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县轻纺工业局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和乡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多实行租赁或由私人承包经营。
  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4年,县内进行“国有企业民营化”试点,在国有工业企业中试行股份合作制,实行“一厂两制”或“一厂多制”制度。对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按新《破产法》予以破产。同时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打破所有制界限,组建企业集团。同年,在破产后的县氮肥厂内重组县特种工具厂、县汽车板簧厂、县安装公司3家企业。1993年7月,县内组建邵阳工具集团公司,先后有14家国有、集体企业加入。1995年县造纸厂破产,重组邵阳县双江造纸厂。由于破产重组后,甩掉了银行贷款包袱,加上纸张市场价格上涨,县双江造纸厂经历了两年旺盛期,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为1991年的5倍。职工平均月工资超过1000元,比重组前提高1倍。1997年,县造纸厂再度改革,由职工全部持股,组成全县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刘海林任第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县内共有股份合作制企业2家。
  产权制度改革 1996年始,县内企业改革的重点为改革产权制度。2000年,县内实行“能股则股,能租则租,能卖则卖,能破则破”(股,指企业股份制改造;租,指企业租赁经营;卖,指拍卖企业产权;破,指依法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破产还债或破产重组。)的原则,优化产权结构。通过产权出让、合资合作、破产重组、关闭兼并等多种形式,将国有企业全面改制为民营企业。当年县政府下发《邵阳县国有企业改革实施细则(试行)》,通过“两个置换”(企业置换产权,将其国有资产权益采取拍卖方式整体出售;职工置换身份,解除其“全民职工”身份及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一次性给予现金补偿),实现“两个退出”(企业从纯国有性质中退出,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中退出,实现经营体制的转换)。2002年底,县水泥厂被浙江籍私营业主潘旭龙以660万元的价格收购后,组建湖南龙华水泥有限公司。同年,县内6家国有工业企业产权被拍卖,转为民营企业。后县工具总厂、县水泵厂、渣滩电站相继整体拍卖给民营企业主。
  第二章 工业结构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
  1978年,县内有工业企业210家,职工4320人,总产值4347万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3家,职工2350人,产值2667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87家,职工2670人,产值1680万元;1983年,县内始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1家。2002年,全县有工业企业5524家,从业人数4.88万人,工业总产值6.4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25家,从业人数4172人,产值4909万元;集体工业企业11家,从业人数1681人,产值1.24亿元;个体私营工业企业5488家,从业人数4.3万人,产值4.67亿元。
  一、国有工业
  部、市属国有工业 县内部属工业企业有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于1970年在县内霞塘云公社天子山和永兴公社道光大队修建的807和813工厂。20世纪80年代,807与813合并为湖南省松江电子仪器厂,隶属国务院航空航天工业部。1989年,该厂迁长沙,厂房卖给县人民政府。市属工业企业有九公桥煤矿(见第三章第一节)。
  县经济发展局所属工业 1978年为县工业公司(后更名县工业局)所属工业,时有县农业机械厂、县农业机械修配厂、县水泥厂、县氮肥厂、县造纸厂、县印刷厂、县酒厂、县铁厂、县磷肥厂、县汽车修配厂10家企业(后县磷肥厂和县铁厂未投产即倒闭),当年产值759.6万元(1970年不变价)。1979年,县造纸厂铁锅车间从县造纸厂分出,成立邵阳县锅厂,后又转产食品,更名邵阳县第一食品厂。1986年,县工业公司有国有工业企业8家、从业人员1547人,年产值983万元(1980年不变价)。1993年2月,县工业局撤销,其所属企业归属县经济委员会(后更名县经济发展局)管理。同年,县氮肥厂破产。1994年,县经济委员会在县氮肥厂原址建邵阳县特种工具厂和邵阳县汽车板簧厂。1994年,县经济委员会所属企业10个,从业人员1655人,年产值3077万元。1998年,县汽车修配厂破产。2002年,县水泥厂整体拍卖给浙江个体客商。是年,县经济发展局直属工业企业有县造纸厂、县水泵厂、县印刷有限公司、县汽车板簧厂、县特种工具厂、县酒厂、县硬质合金厂7家,从业人员891人,年产值3795.8万元。
  县煤炭局所属工业 1978年,县煤炭局辖邵阳、金华山、红石、七里山、牛轭塘5家煤矿,从业人员1295人,年产原煤12.1万吨。1982年,牛轭塘煤矿迁蔡桥乡大山岭,更名大山岭煤矿。1988年,县煤炭局在长阳铺镇建黄田坪煤矿。2002年,红石煤矿停产关闭。是年,县煤炭局辖邵阳、七里山、大山岭、黄田坪、金华山5家煤矿,有在册职工673人(不含临时工),其中下岗职工529人,年产原煤7.66万吨。
  县水利局所属工业 1978年,县水利局辖灌滩、东方红、向阳坝、渣滩4家电站。同年新建向阳坝水泥厂。2001年,成立邵阳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2002年,县水利局辖渣滩电站、东方红电站、向阳坝电站、向阳水泥厂、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5家企业,从业人员1172人,年产值966.5万元。
  县粮食局所属工业 1978年,县粮食局辖大米加工厂2家、附属粮油车间和面粉车间各1个,从业人员40人,年产值50万元。1983年,县粮食局在塘渡口镇沙坪新建邵阳县饲料加工厂。1988年创办印刷服务部。1998年,县粮食局辖大米加工厂12家,附属粮油车间4个,面条厂1家,印刷厂1家,从业人员160人,年产值4000万元。2002年,县粮食局辖工业企业14家(含粮油车间),从业人员123人,年产值1000万元。
  其他部门所属工业 1978年,县商业局所属工业企业有邵阳县糖果糕点厂。1980年,县农业局创办七里山茶厂和七里山罐头厂(20世纪90年代末先后倒闭)。1993年,邵阳县糖果糕点厂更名南天商办工业公司,转产建工钻,2002年破产。此外,县内部门国有工业企业还有县民政局所属的邵阳县福利工厂、县药材公司所属的药材饮片加工厂等。
  二、集体所有制工业
  县二轻局所属工业 1978年,县二轻工业局下辖工业企业13家,从业人员865人,年产值386.2万元,主要行业有建工钻、金属、皮革、羽绒、棉织、印刷、木器、服装、化工、竹器、陶器等。1983年,县二轻工业局所属工业企业增至26家,从业人员1459人,年产值930.5万元。1987年,县二轻工业局有所属工业企业25家,从业人员1606人,年产值2515.3万元。1993年,县轻纺工业局有所属工业企业23家,从业人员1928人,年产值7429万元,达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湖南省轻工业厅和省机械进出口公司的重点扶植对象。1996年起,县内二轻工业开始滑坡,企业纷纷倒闭。2002年,县轻纺工业局所属工业企业仅剩县工具总厂、玛钢件厂2家,从业人员668人,年产值305万元。
  乡村集体所有制工业 1978年,县内社队工业主要为支农型或以农为基础的小型加工企业,行业分布有食品加工、采煤、砖瓦、造纸等。当年县内有社队工业企业196家,从业人员9311人,年产值860.2万元。1984年,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是年县内有乡村集体工业企业440家,从业人员7535人,年产值1807万元。20世纪90年代初期始,县内将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各级政府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县内乡村集体工业发展迅速。1994年,县内有乡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620家,从业人员1.19万人,年产值1.05亿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2001年起,县内乡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推行私有化。2002年底,乡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仅余9家,从业人员1013人,年产值7283万元。
  县教育局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 1978年,县文教局有下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5家。1979年,县文教局成立勤工俭学管理站。1985年,县内各类校办工厂增至16家。同年县教育印刷厂建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各类校办工厂因经营不善,或关闭,或承包给私人。2001年,县教育印刷厂破产。2002年底,县教育局所属校办工厂全部私营。
  县供销社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 1986年,县供销社所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有糖果糕点厂9家、冰厂4家,从业人员160人,产值150万元。20世纪80年代末,各区供销社冰厂先后倒闭。20世纪90年代后,各区供销社糖果糕点厂多停产关闭,余者皆转为私营。
  三、个体私营工业
  1983年,县内仅有个体私营食品加工企业1家,年产值不足万元。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扶植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工业。1986年,县内个体私营工业企业骤增至1076家,主要分布于食品加工和采矿两个行业,从业人员3490人,年产值2902万元,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8.1%。
  1989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2518家、从业人员8908人,年产值7032万元。从业人员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36.3%,产值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5.7%。
  1992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2681家、从业人员1.34万人,年产值9538万元。从业人数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51.21%,产值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9.5%。
  1995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2935家,从业人员2.16万人,年产值1.91亿元。从业人数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56.9%,产值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59.8%。行业涉及采矿、食品、棉纺、机械、建材、印刷、造纸等10多个门类。
  2002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5488家,从业人员4.3万人,年产值4.67亿元。从业人员占全县工业总人数的88%,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3%。主要骨干企业有兴旺玛钢厂、邵阳市湘宝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湖南龙华水泥有限公司、九公桥山秀制药厂、九公桥湖南富晟鞋厂、五峰铺宏运棉毛公司等。
  第二节 行业结构
  1978年,县内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48.71%,轻工业产值占51.29%。
  198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43.41%,轻工业产值占56.51%。其中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工业行业有采煤、造纸、化工、机械制造、电力、建材、食品、粮油加工等。采煤业产值最高,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1.58%;造纸业次之,占8.63%;化工行业(主要为县氮肥厂)居第三,占6.54%。以后县内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轻工产业。
  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40.35%,轻工业产值占59.65%。当年全县29个工业门类中,年产值超过700万元的有缝纫业和食品业。其中缝纫业产值最高,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3.33%,食品业产值占12.22%。年产值超过500~600万元的行业有采煤业,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16%。年产值300~400万元的依次为皮革、造纸、金属制造、建材、纺织等5个行业。年产值200~300万元的依次为电力、化工、饮料、有色金属冶炼等4个行业。年产值100~200万元的依次为机械制造、印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饲料、家具制造、塑料制品业等6个行业。年产值50~100万元的有金属矿采选业。年产值50万元以下的依次为医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自来水生产供应等10个行业。
  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县内金属制品工业发展迅速。至1991年,金属制品工业取代缝纫业跃居各行业之首,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03%。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行业依次为食品业(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27%)、缝纫业(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03%)、采煤业(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0.42%)。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皮革、造纸、化工和矿物制品业。年产值300~500万元的依次为电力、机械、纺织和印刷行业。年产值100~300万元的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塑料制品、饮料制造、饲料工业。年产值100万元以下的有家具制造、金属矿采选、建材等10个行业。
  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产值占64.53%,轻工业产值占35.47%。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纺织服装业、皮革羽绒业、采煤业,分别占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8.82%、16.59%、15.09%。年产值2000~3000万元的行业依次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金属制品业。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行业依次为电力、造纸、塑料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年产值1000万元以下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饮料制造、木材加工、通用设备制造、自来水生产和供应等。
  第三节 规模结构
  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小。
  1981年,县内210个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21人,平均年产值20.7万元。其中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的企业有县造纸厂、县氮肥厂和县大米厂3家。年产值100~200万元的企业有县酒厂、九公桥煤矿、渣滩电站、县副食品加工厂3家。年产值50~100万元的企业有县农业机械厂、县印刷厂、邵阳煤矿、七里山煤矿、红石煤矿、向阳水轮泵站6家。年产值20~50万元的企业有金华山煤矿、县水泥厂、七里山罐头厂、县修配厂、县建筑公司水泥预制场、县汽车修配厂、东方红水轮泵站7家。其余企业年产值均在20万元以下。
  1986年,全县1663家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10.5人,平均年产值6.24万元。其中年产值超过200万元的企业有县造纸厂、县氮肥厂、县大米厂和县渣滩电站4家。年产值100~200万元的企业有县水泥厂、县酒厂、县糖果糕点厂、县饲料加工厂4家。年产值50~100万元的企业有九公桥煤矿、七里山罐头厂、县汽车修配厂、县印刷厂等7家。年产值20~50万元的企业有向阳坝水泥厂、药材公司饮片厂、大山岭煤矿、红石煤矿、向阳水轮泵站、东方红水轮泵站、红石煤矿、邵阳煤矿8家。其余均为年产值20万元以下的企业。
  1991年,全县2645家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员9人,平均年产值7.77万元。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有县造纸厂和县大米厂两家。年产值200~500万元的企业有县氮肥厂、渣滩电站、县水泵厂、县硬质合金厂、县水泥厂5家。年产值100~200万元的企业有九公桥煤矿、县印刷厂、向阳坝水泥厂、县饲料加工厂4家。年产值50~100万元的企业有县酒厂、县汽车修配厂、七里山煤矿、红石煤矿、县福利工厂、县预制场6家。其余均为年产值50万元以下的企业。
  2002年,县内5524家工业企业,平均从业人数8.9人,平均年产值11.63万元。其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8家,年产值500~1000万元的企业有12家。
  同年,全县产值超过5000万元企业有五峰铺镇合股私营的五峰铺棉毛公司;产值2000~3000万元的企业有九公桥镇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山秀制药厂和位于九公桥镇的外商合资企业富晟鞋厂;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有国有九公桥煤矿、县造纸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岩口铺镇的邵阳汽配厂、位于黄塘乡的兴旺码钢厂和五峰铺镇的合股私营企业湘中制革公司;产值500~1000万元的企业有私营湖南龙华水泥有限公司、国有邵阳县地方电力公司、塘田市镇的合股私营企业塘田市砂石公司、蔡桥乡的合股私营企业马脑元煤矿、九公桥镇的合股私营企业东风煤矿、长阳铺镇的大埠头煤矿、国有渣滩电站、金称市镇的私营企业九洲木业公司、霞塘云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华泰箱包厂、白仓镇的私营企业彩虹化纤厂、霞塘云乡的仲仁鹅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和塘渡口镇良山村的樟木冲煤矿。
  第四节 区域分布
  一、工业总体区域分布
  197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县城工业产值占65.6%,五峰铺、九公桥、长阳铺、黄亭市、蔡桥、长乐、白仓、霞塘云等8个交通便利或产煤的乡镇(本节内所记乡镇指1995年撤区并乡后的乡镇)占26.3%,其他16个乡镇场占8.1%。
  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总数中,县城占14.1%,上述8个乡镇占49.8%,其他16个乡镇场占16.1%。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中,县城占31.5%,上述8个乡镇占53.5%,其他16个乡镇场占15%。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县城占46.7%,上述8个乡镇占42.1%,其他16个乡镇场占11.2%。
  1997年,全县工业企业总数中,县城占48.3%,五峰铺、九公桥、长阳铺、黄亭市、蔡桥、长乐、白仓、霞塘云、岩口铺9个乡镇占35.2%,其他15个乡镇场占16.5%。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中,县城占52.3%,上述9个乡镇占34.1%,其他16个乡镇场占13.6%。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县城占44.8%,上述9个乡镇占41.2%,其他16个乡镇场占14%。
  2002年,全县民营工业企业总数中,县城占39.8%,上述9个乡镇占42.9%,其他15个乡镇场占17.3%。当年全县工业总人数中,县城占35.6%,上述9个乡镇占45.8%,其他16个乡镇场占18.6%。当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中,县城占35.6%,上述9个乡镇占50.9%,其他16个乡镇场占13.5%。
  二、煤炭、电力工业区域分布
  县内采掘业及电力工业主要分布在赧水、夫夷河及资江沿岸的蔡桥、长乐、黄亭市、塘渡口、霞塘云、小溪市、九公桥、长阳铺和岩口铺等乡镇。
  1978年,县内有年产原煤3000吨以上的煤矿12家,其中塘渡口镇境内6家、九公桥镇境内3家、蔡桥乡境内1家、霞塘云乡境内1家、岩口铺镇境内1家。
  1988年,县内有年产原煤5000吨以上的煤矿23家,其中塘渡口镇境内7家、蔡桥乡境内6家、九公桥镇境内3家、长乐乡境内2家、黄亭市镇境内2家、霞塘云乡境内1家、岩口铺镇境内1家、长阳铺镇境内1家。
  1998年,县内有年产原煤6000吨以上的煤矿26家,其中蔡桥乡境内8家、塘渡口镇境内7家、长乐乡境内3家、九公桥镇境内3家、黄亭市镇境内2家、霞塘云乡境内1家、岩口铺镇境内1家、长阳铺镇境内1家。
  2002年,县内共有煤矿矿井69对,其中蔡桥乡境内33对、长乐乡境内11对、塘渡口镇境内11对、九公桥镇境内6对、霞塘云乡境内4对、长阳铺镇境内2对、岩口铺镇境内1对、小溪市乡境内1对。
  2002年,县内正常运转的小水电站8处,其中霞塘云乡1处、塘渡口镇1处、白仓镇1处、塘田市镇2处、河伯乡1处、河伯岭林场2处。
  三、制造业区域分布
  1978年前,县内制造业以县城为中心,后向国道及省道过境乡镇延伸。1982—1988年,县二轻工业局所属县针织厂、县羽绒制品厂、县玛钢件厂等6家企业陆续从农村集镇迁入县城,同时各乡镇的民营制造业亦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内新增的民营制造企业大都集中在县城。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其他乡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乡镇民营工业进一步发展,县内制造业布局呈散状型分布。
  四、民营工业小区
  1996年始,县内试行民营工业小区建设,在九公桥镇四联村至塘渡口镇城西长达21公里的公路两旁各1公里内(总计42平方公里),筹建“塘渡口—九公桥工业小区”。1999年筹建霞塘云“807”、五峰铺两个工业小区。2002年筹建红石、白仓两个工业小区。但实际进入工业小区的企业不多。
  第三章 采矿业
  第一节 采煤
  一、管理机构
  1978年,邵阳县革命委员会设有煤炭工业局,1984年更名邵阳县煤炭工业公司,1985年复名邵阳县煤炭工业局。2002年,县煤炭工业局下辖煤炭专项基金征收办公室、煤炭工业管理站2个二级机构和6家国有煤矿、1家销售公司,是年机关在职人员25人。1978—2002年,易延让、唐仕元、丁德圣、邓东北、黄拥军、张景平、尹卫国、孟再德、蒋晓君、艾海柱先后任县煤炭工业局局长或煤炭工业公司经理。
  二、开采
  县内采煤已有260年历史,是全国200个重点采煤县之一。全县含煤面积197.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已探明原煤地质储量8834.8万吨,其中可开采储量6287万吨,均系无烟煤,主要分布于蔡桥、长乐、霞塘云、黄亭市、塘渡口、九公桥、长阳铺等乡镇。所产原煤除供应县内工业、生活用煤外,还外销东安、零陵、祁东、祁阳、广西桂林、广东湛江等地。
  1978年,县内有国有煤矿5家、社队小煤矿35家,年产原煤45.57万吨。是年县内邵阳煤矿获全省“学大庆、赶开滦”先进单位称号。1979—1982年,县财政先后投资671万元,对邵阳、七里山、大山岭、红石4家国有煤矿及东风、樟木冲、楠木、芳竹山、双清5家乡镇煤矿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1982年,邵阳煤矿再次被评为湖南省煤矿系统先进集体。
  1986年,全县原煤产量54.92万吨,煤炭总产值950万元,居邵阳市第二位。1988年,县内投入资金1272万元,用于新增煤矿生产项目。是年县内煤炭产量65.39万吨。此后原煤销售由畅转滞,县内国有煤炭企业陷入困境。个体私营小煤窑却因其设备简单、投资少而利润可观,蓬勃兴起,但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均十分严重。1989年,县内非法开采的小煤窑达429家。1990年,县内产煤67.73万吨,其中未经批准开办的非法小煤窑产煤34.15万吨,占50.04%。嗣后,县属国有煤矿普遍实行租赁或承包经营。1997年,县内煤炭市场再度供过于求,是年,全县产煤117.4万吨,平均售价从1995年的115元/吨跌至53.6元/吨。2001年,县内煤炭售价回升至117.3元/吨。
  2002年,全县有煤矿68家,矿井69对,其中有市属国有煤矿1家、矿井2对,有县属国有煤矿5家、矿井5对,有乡镇煤矿62家、矿井62对。当年全县煤炭产量60.72万吨,平均售价152.3元/吨,实现利润236.3万元,上交税金1200万元。
  三、主要煤矿
  九公桥煤矿 位于九公桥镇高比村和洪元村之间,为县内唯一的市属工业企业。1969年兴建高比井,年设计能力6万吨,1973年投产。1974年,原大木山煤矿的人员、资产并入该矿。1980年,新建枫江矿井,年设计能力3万吨,1984年投产。该煤矿矿区探明地质储量为260万吨,煤层厚度1.3~1.5米。2002年,全矿有职工160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9人。矿区总面积2.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当年产煤8.7万吨。
  邵阳煤矿 原为油菜田煤矿,1952年建成,为县内最早的国有煤矿。1975年迁霞塘云乡双河村麻园里,当年建井一对,1977年投产。1978年形成年产2万吨井型。1986年1月,该矿发生瓦斯爆炸,死11人。2002年有固定资产3201万元,有职工200人,其中下岗职工152人,当年产煤0.8万吨。
  七里山煤矿 1977年前,属邵阳煤矿第三井,位于七里山园艺场新田村。1977年从邵阳煤矿分出。1986年,迁九公桥镇尤家村立山。2002年,有生产斜井一对,年设计能力3万吨,煤矿占地3.04万平方米,有职工181人,其中下岗职工93人,当年产煤2.5万吨。
  大山岭煤矿 原属邵阳煤矿牛轭塘工区,1976年从邵阳煤矿分出,成立牛轭塘煤矿。1982年迁蔡桥乡大山岭,更名大山岭煤矿。1986年投产,年设计能力6万吨。2002年,矿区占地7.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2.5万元,有职工107人,其中下岗职工61人,当年产煤3万吨。同年获邵阳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黄田坪煤矿 原名红石煤矿,位于塘渡口镇江边村。1988年迁长阳铺镇黄田坪,更名黄田坪煤矿。1991年投产,年设计能力6万吨。2002年,有固定资产281.2万元,职工92人,其中下岗职工64人,当年产煤0.8万吨。
  金华山煤矿 位于岩口铺镇肖家坝村,1967年兴建,占地面积3.44万平方米,有生产斜井一对。因煤层自燃现象严重,1987年被迫转产金属砷,因技术和销路无法解决,1989年又恢复煤炭生产。2002年,有固定资产169万元,职工83人,其中下岗职工53人,当年产煤1万吨。
  第二节 其他采矿业
  锰矿开采
  县内锰矿石分布广、含量低、易开采。1978年,县内有19个采矿点,从业人数704人,当年采矿石2万吨,总产值125.42万元。1981年后,社、队、个人竞相开采,矿石由县矿产品公司收购,销往天津、江西、辽宁、吉林等地。1986年,黄亭市、诸甲亭、杉木桥、河边、谷州、霞塘云、塘田市等乡镇均办有锰矿厂,共有从业人员404人,当年开采锰矿石1.51万吨。1995年,县内有开采点8个,年开采锰矿石近2万吨。1999年开采锰矿石2.52万吨。2002年,县内有锰矿开采点9家,集中在黄亭市、小溪市、霞塘云、黄塘、诸甲亭、郦家坪等乡镇,当年开采锰矿石2.08万吨。
  锑矿开采
  县内锑矿主要分布于河伯、白仓、小溪市、罗城等乡镇。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曾陆续有人零星开采。20世纪80年代中期,私人开采锑矿勃兴,尤以白仓镇观竹村和河伯乡为最。1985年,新建乡李静涛在该乡枫木铺创办冶炼厂,次年炼精锑201吨,后因资源匮乏停产。1985—1986年,全县开采锑矿石881.6吨,其中个人私采835.5吨。1987年,五峰铺竹藤厂转产炼锑,连年亏损,6年后停产。1987年,河伯乡、白仓镇、塘田市镇及东安县、新宁县邻近乡镇的农民群集河伯岭林场福禄冲抢采锑矿石,日均上山千余人,开挖矿洞数百处,毁林数千亩。同年,新建乡团结村李中衡投资12万元,在大田乡扶田村开办锑矿,2年后停产。1995—2002年,境内有锑矿开采企业11家,其中集体8家、个体3家,年均开采锑矿石147吨。1978—2002年,县内累计开采锑矿石3843吨。
  大理石开采加工
  境内大理石可采储量1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黄荆、白仓等乡镇。1982年,白马公社创办大理石矿,年开采大理石80立方米,由县大理石开发公司经销。1984年,九公桥乡农机厂更名大理石厂,转产大理石板材。1985年,九公桥乡大理石厂和长沙矿山研究院、涟源钢铁厂田湖铁矿三家联营,更名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有固定资产115.5万元,职工61人,当年产大理石板材1922平方米。期间,红石、邵阳、七里山、大山岭、金华山5家国有煤矿利用原红石煤矿厂房,联办邵阳县大理石厂。1986年,白仓镇开办大理石矿。至此,县内有大理石厂矿3家,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大理石料2495立方米,板材6605平方米。1987年,县内大理石开采加工进入全盛期,当年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1家就生产大理石板材9910平方米,产品销往浙江、广东、内蒙古、新疆、深圳等省市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1995年始,大理石板材市场竞争加剧,县大理石厂、白仓大理石矿先后停产。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也因管理不善,效益下降,年产量锐减至3627平方米。1998年,县大理石开发公司职工覃金莲,在原县氮肥厂内创办个体大理石厂。次年,湘邵大理石开发公司停产。2002年,仅黄荆乡毛铺村有2个大理石采矿点,从业人员120余人,年产石料2000立方米,年产值120万元。
  第四章 制造业
  第一节 建材陶瓷业
  水泥
  1978年,县内有县水泥厂、永兴水泥厂和向阳水泥厂3家水泥生产企业。1982年,县水泥厂年生产能力由5000吨增至1万吨。1984年,县水泥厂建成2.2万吨立窑式生产线。1986年,县内3家水泥厂共有从业人员343人、固定资产原值246.5万元,合计产水泥2.8万吨,其中县水泥厂1.47万吨、向阳水泥厂7800吨、永兴水泥厂5500吨。同年,县水泥厂蒋余成、杨双龙等4人研制的425#早强型水泥,获邵阳市科技进步奖。1990年,县水泥厂和向阳水泥厂均建成4.4万吨生产线。同年,永兴水泥厂建成2.2万吨生产线,但实际产量最高时的1998年也仅1.12万吨。1993年,向阳水泥厂生产能力开始下降。1995年,县水泥厂建成8.8万吨生产线,同时获湖南省经济活力百强企业称号。1996年,县内3家水泥厂合计年产水泥7.13万吨,其中县水泥厂6.01万吨。同年,向阳水泥厂更名向阳建材厂。1997年,向阳建材厂停产。1999年开始,县水泥厂严重亏损,工厂出现危机。2001年底,县水泥厂改为民营。2002年,县水泥厂被浙江籍个体业主潘旭龙整体购买后,改为湖南省龙华水泥有限公司。永兴水泥厂由个人租赁经营。向阳建材厂引进外资18万元,实行股份合作,但生产一个月后再度停产。是年,县内3家水泥生产企业共有从业人员585人,其中正常生产的2家,年产水泥2.52万吨。
  水泥制品
  1978年,县内水泥制品企业仅县建筑公司预制场1家,有职工54人。1986年,城关镇建筑公司创办预制场。20世纪90年代,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6家、从业人员127人。2000年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46家,从业人员1809人。2002年,县内有水泥制品企业50家,从业人员1926人,年产值3316万元。县内水泥制品企业主要生产房屋建筑中的水泥预制构件、水泥电杆和地下涵管等产品。
  砖瓦 石灰 20世纪70年代,塘渡口公社在桂竹山村贺家垅开办平瓦厂,购置250型制砖机1台,为县内机制砖瓦之始。1980年,九公桥镇开办机制砖瓦厂。1986年,县内有砖瓦生产企业10家,从业人员206人,年产红砖601万块,青瓦7467万皮。有镇办石灰厂10家,年产值110万元。2002年,县内有砖瓦生产企业64家、从业人员1263人,年产红砖10.89亿块、瓦8100万片,年产值1762.7万元。同年,县内有石灰生产企业5家,年产值100万元。
  陶器
  1978年,县内有双江公社陶器厂和黄亭市公社陶器厂两家社办陶器生产企业,1983年合并为邵阳县陶器厂,厂址迁霞塘云乡牛轭塘,后因连年亏损倒闭。20世纪80年代中期,塘田市、下花桥、岩口铺、郦家坪、黄塘等5个乡镇均办有陶器厂,从业人员52人。2002年仅存下花桥镇合兴陶器厂1家,从业人员9人,年产日用陶器10.2万件,产值29万元。
  第二节 金属制品业
  一、钻头
  1978年,县内有县工具厂1家钻头生产企业,年产单翼木工钻14万支,年产值74.1万元。1981年转产建工钻,年产建工钻15.8万支,年产值45.4万元。1986年后,县工具厂先后两次派员赴德、美、法等国考察建工钻市场。1987年,县工具厂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出口建工钻专业生产厂家。1988年,县工具厂年产建工钻658.8万支,年产值512.5万元。同年,县工具厂产品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锐利牌钻头获轻工部金龙腾飞铜奖。
  1989年,邵阳县工具厂更名湖南省邵阳工具总厂。是年邵阳县农具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一分厂,转产建工钻。1990年,邵阳县标准件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二分厂,转产建工钻。1991年,邵阳工具总厂所产建工钻获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建工钻销售至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约旦、伊朗、日本等5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1992年,县织带厂、下花桥农机厂和县修配焊接厂同时转产建工钻,分别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三分厂、邵阳县建筑工具厂、邵阳县钻头厂。是年县内产建工钻3011万支、机用木工钻115.3万支。
  1993年7月,县内组建邵阳工具集团公司,县钢球厂、白仓农机厂、县五金厂、县羽绒厂、县针织厂、县二轻公司、白仓食品厂、湘邵大理石公司、县糖果糕点厂等企业先后加入集团公司,转产建工钻,白仓农机厂更名邵阳县四峰机械厂,县五金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五分厂,县钢球厂更名邵阳工具总厂第六分厂,县糖果糕点厂更名邵阳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期间不少个体私营企业亦闻风而动,转产建工钻。时县内钻头生产企业增至17家,从业人员1300人,年产建工钻5200万支、机用木工钻221万支,合计年产值5645万元,利税总额374.1万元。1994年3月,县氮肥厂破产重组后建立县特种工具厂,转产建工钻和电锤钻。是年邵阳工具总厂获自营进出口权,升型为湖南省中二型企业。1995年,邵阳工具总厂第一分厂更名邵阳南方工具制造公司。
  1996年,建工钻产品价格下跌,县南天商办工业公司、邵阳工具总厂第三分厂、第五分厂、第六分厂、县钻头厂、县羽绒厂、县针织厂、县二轻公司、湘邵大理石公司、白仓食品厂等转产钻头的厂家先后停产。同年12月,邵阳工具总厂破产重组,邵阳工具集团公司瓦解。是年,县内共产建工钻2338.8万支、机用木工钻377万支,总产值2488万元。1997年,县特种工具厂、四峰机械厂、邵阳南方工具制造公司、县建筑工具厂、邵阳工具总厂第二分厂先后停产。2002年,除县特种工具厂外,其余14家已停产的钻头生产厂家先后破产。但个体私营建工钻企业则发展较快。是年,县内13家钻头生产企业中,有个体私营企业11家,共有从业人员306人,年共产钻头2367万支,合计年产值2027万元。
  二、其他金属制品
  1978年,县内有县农具厂和县五金厂2家金属制品企业(不含钻头生产企业,下同),生产铁制中小农具。1979年,县造纸厂铁锅犁头犁面车间从县造纸厂分出,成立邵阳县锅厂,生产犁头犁面与铁锅。1981年,县锅厂迁入原县磷肥厂厂址。1982年,县农机修配厂转产钢窗,更名邵阳县钢窗厂,生产的双层密封钢窗,为省内独创。1983年县锅厂转产纸箱。黄亭市农机厂更名邵阳县玛钢件厂,生产玛钢件与水管接头系列产品。原白仓农具机械修配厂更名白仓农机厂,生产737、650型打稻机铸件及铁制小农具。下花桥农机厂转产737型打稻机铸件、轴承座和铁制中小农具。新办九公桥农机厂和县冷作件厂,分别生产铁制中小农具和打稻机护罩。是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8家,其中国有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7家。当年生产铁制中小农具32.47万件、铁鼎0.43万口、钢窗1.85万平方米。期间,又先后新办集体所有制金属制品企业10家、私营金属制品企业10家。1984年,九公桥农机厂转产大理石板材。1986年,县钢窗厂倒闭,县冷作件厂更名邵阳县修配焊接厂,黄亭市修配厂更名邵阳县钢球厂,生产水管接头。是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25家,其中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民营企业10家,共有从业人员514人,固定资产原值232万元,年产铁制中小农具57.61万件、白铁提桶4.47万件、农用排灌水管1.66万米/寸、650型和737型打稻机铸件1440台套、玛钢件150吨,合计年产值408万元。1987年,县玛钢件厂迁塘渡口白牙山。1990年,县第一食品厂(原县锅厂)转产合金刀片,更名邵阳县硬质合金厂。1992年,县玛钢件厂研制生产出口玛钢司令箱。同年县硬质合金厂粉末车间投产。1993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13家,其中国有企业1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家、民营企业11家,共有从业人员463人。1994年,县玛钢件厂产品有3大系列、125个规格,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等28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县硬质合金厂停产。2002年,民营兴旺玛钢件厂创办。同年,县内有金属制品企业11家(其中民营9家),共有从业人员333人,年产玛钢件635吨、铜锣响器0.2万件、铁制中小农具48万件。
  第三节 机械制造业
  水泵和农用机械
  1978年,县内机械制造和修配企业除国有邵阳县农业机械厂和国有邵阳县农机修配厂外,还有部分社队和街道农机修配厂。1979—1981年,县农业机械厂相继研制出6105型、495Q型、695Q型系列冷却水泵等新产品,其中GSP冷却水泵先后获邵阳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和湖南省科技成果四等奖。以后,县内个体机械修理行业增加,社办农机修配厂均先后倒闭。1982年,县农机修配厂转产钢窗,更名邵阳县钢窗厂。1983年,县农业机械厂更名邵阳内燃机水泵厂(简称县水泵厂)。1984年,塘田市农具修制厂建成投产,生产分离式碾米机。1986年,县内2家机械生产企业,有职工310人,当年生产冷却水泵2.04万台、打稻机1440台、分离式碾米机589台。1989年,县水泵厂研制成功6105QA柴油机冷却水泵,获邵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湖南省优秀新产品奖。是年县水泵厂生产冷却水泵4.14万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1992年,县水泵厂的“压配合”技术在全国内燃机行业推广。同年,塘田市农具修制厂更名邵阳县通用机械厂。1994年,白仓镇耐磨设备厂建成投产,生产耐磨耐腐工业泵。是年县内3家机械生产企业,年产水泵5.1万台、耐腐工业泵1000台、分离式碾米机1060台。1995年,县水泵厂生产水泵6.7万台,年产值601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97年,县水泵厂产销剧降,仅产冷却水泵127台。同年,县通用机械厂却产销两旺,当年产值163万元,为建厂以来最高纪录,产品有400型、400型三分离、200型、200型三分离碾米机、轧花机及400型米滚等,但次年即陷入困境,2000年破产。2002年,县内有机械制造企业7家,年产值1900万元。其中县水泵厂有职工324人,占地2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各种资产总值620万元。其余6家均系民营,有从业人员326人。
  汽车配件
  1978年,县内从事汽车配件生产的厂家有岩口铺镇汽车配件厂(后更名邵阳市汽车配件厂)和邵阳县汽车修配厂。1986年,长阳铺镇车桥车轮厂建成,生产汽车轮胎钢圈。1989年,县汽车修配厂新建大修车间。20世纪90年代中期,个体私营汽车修理业发展迅速。1994年,国有邵阳县汽车板簧厂成立,生产冷轧带肋钢筋,1997年停产。1998年,县汽修厂停产两年后破产。2002年,邵阳市汽车配件厂被邵阳市个体业主李斌整体购买。同年,县内有汽车修配企业6家(其中民营5家),从业人员441人,年产汽车配件13.8万件,钢圈8.2万个,电瓶5000个,包装箱50万个,年产值1926万元。
  第四节 粮油加工与食品饲料业
  粮油加工
  1978年,县内有大米加工厂1家、油脂加工企业4家,均系国有。1979年,邵阳县大米加工厂更名邵阳县粮油加工厂,新建统糠、面条、白酒、修配4个车间,年产值380.65万元。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私营粮油加工企业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粮食局系统先后办有油脂厂3家,年均产值500万元。1996年11月,县政府利用原807厂房建成邵阳市植物油脂厂,次年5月停产。1997年,县直属粮食公司投资50万元,创办桂芳面条厂,当年加工销售面条2000吨。1998年,县直属粮食公司创办桂芳精米加工厂,当年加工销售大米6000吨。2000年,县粮油加工厂生产普通标准米4万吨、精米2万吨,年产值1500万元。2002年,县内有国有粮油加工企业14家、个体私营粮油加工厂(店)879家,共有从业人员1241人,年产值2638万元。
  糖果糕点
  1978年,县内仅县糖果糕点厂1家副食品加工企业。1984年,双清乡宋某创办县内第一家私营食品加工厂,同时白仓雨具厂更名邵阳县食品厂,转产糖果糕点。同年成立邵阳县食品工业办公室,夏化军、张凤鸣、肖湘国(副)先后任主任。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个体私营糖果糕点厂店迅速增加。1986年初,县纸箱厂更名县第一食品厂,生产姜片糖、白雪条、麦乳精等副食品。1990年,县第一食品厂转产合金刀片。1993年,县糖果糕点厂、县食品厂转产建工钻。自此县内糖果糕点生产均系私营。1995年,县食品工业办公室并入县经济委员会。2002年,县内有各类糖果糕点生产厂店376家,从业人员827人,年产值1758万元。
  酿酒
  1978年,县内仅县酒厂1家国有酿酒企业。1979年,县酒厂投资40万元,改固体手工发酵工艺为半机械化液体发酵工艺,年产量提高到1500吨。1981年始产瓶装酒。1983—1985年,该厂生产的十全大补酒和夷河宝粱酒先后获邵阳地区同类产品质量第一名,夷河小曲被评为湖南省优质酒,当归酒、风湿酒、状酒被评为邵阳地区优质酒。1986年,该厂有职工92人,年产饮料酒3142吨,占全市饮料酒产量的10%。同年,塘渡口镇和河伯乡创办酒厂,两厂共有职工232人,年产普通散装白酒224.5吨。1990年,塘渡口镇和河伯乡又新增酒厂4家,新增从业人员58人。1991年,县酒厂在807筹建新厂,更名邵阳雪峰酒厂,但建厂后未能投产。1992年,县酒厂年产量骤降至110吨,1996年停产。此后县内白酒生产以私营为主。2002年,县内年产白酒2721吨。
  制茶
  1978年,县内塘渡口公社、霞塘云公社、下花桥公社、新建公社夏亮大队、千秋公社、罗城公社、塘田市公社、河伯公社上阳大队与元安岭茶场均办有茶厂,生产红茶,产品出口中东及东欧诸国。1980年,县农业局创办七里山茶厂。1987年,县内茶叶年产量1514吨。1993年,县外贸局创办邵阳县外贸茶厂,产品由邵阳市外贸茶厂精加工后出口。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茶厂先后倒闭。2002年,县内仅剩长阳铺联合茶厂和河伯上阳茶厂,从业人员78人,年产量420吨。
  罐头 百合加工 1980年,七里山园艺场以自产桔子为原料,创办罐头厂。1986年,该厂有职工94人,当年产糖水桔子罐头464吨,产值92.62万元。1989年,七里山罐头厂停产(2003年恢复生产)。2001年,小溪市乡6户农民合资创办龙牙百合食品厂,2002年,销售收入212万元。
  饲料
  1982年,县农机局从江西引进小型饲料粉碎机1台,县内始产混合饲料。同年,五峰铺车木厂更名邵阳县骨粒厂,利用县羽绒厂梗毛废料及各种杂骨转产羽毛粉和骨粒饲料。同年10月,县畜牧兽医站创办饲料加工厂。1983年,县粮食局创办邵阳县饲料厂。1986年,县内共生产混配合饲料2910吨,其中县饲料厂生产2000吨。1990年,县内各地畜牧兽医站共创办小型饲料加工厂(点)92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外地饲料大量进入县内市场,县内饲料厂(店)先后停产。2002年,县内仅剩饲料生产企业2家,从业人员16人。
  第五节 纺织服装业
  1978年,县内织染企业有邵阳县织染厂,为湖南省计划内色布专业生产厂家,年产色布3.5万米、白格蚊帐布18.8万米。同年,白仓化工厂转产针织品。1980年,县织染厂生产蚊帐布39.2万米、棉布12.2万米。1982年4月,白仓化工厂迁塘渡口镇,更名邵阳县针织厂,当年生产针织内衣27.8万件。1983年,县织染厂棉布年产量增至54.9万米。1984年,县织带厂建成投产,生产松紧带、成衣和粗白布。1986年,县内3家纺织企业有职工284人,年产棉布74.77万米、化纤布11万米、针织内衣22.4万件、其他织带产品200万米,产品销往贵州、广西、江西、广东等省。同年,县服装厂更名邵阳县羽绒被服厂,生产羽绒服。1987年,县内有私营服装厂4家,从业人员58人,年产值16万元。同年县羽绒被服厂增加布鞋生产线,兼名邵阳县布鞋厂。1989年,面对市场疲软,县针织厂和县织染厂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当年县针织厂创产值202万元、利税33.2万元。1990年,五峰铺镇和下花桥镇的私营针织企业异军突起,当年生产棉布52.16万米、棉织内衣8万件。1992年,县织带厂转产建工钻。1996年,县针织厂和县织染厂破产。与此同时,五峰铺镇的私营针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1999年,县内民营服装企业有小溪市文昌服装店、扶田服装厂、小溪市服装厂、谷洲镇居委会制鞋厂、塘田市服装厂、岩口铺服装社6家,从业人员61人。2002年,五峰铺镇30多家民营针织企业组成振文宏运棉织品集团公司,固定资产达1300万元,主要生产系列童装,产品畅销省内和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同年县内有私营针织、纺织企业3家,共有从业人员1175人,年产值4772万元。
  第六节 皮革羽绒业
  皮革制品
  1978年,县内有邵阳县皮件厂1家皮革制品企业。1979年,县皮件厂改手工制作为机械冷压生产,当年生产皮鞋1.2万双、皮箱1200口,同时生产人造革提袋、模压箱、公文包、沙发、手套等产品。1982年,县皮件厂生产的人造革软包箱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质量第二名。1983年,从县皮件厂分出县皮鞋厂。1984年,县皮鞋厂生产的泡沫凉鞋、冷压女式春秋皮鞋及皮件厂生产的皮沙发首销深圳,县皮鞋厂生产的牛皮筋带敲花圆女鞋与县皮件厂生产的常汉箱、模压箱均获邵阳地区轻工产品质量第一名。同年县皮件厂投资3.3万元购进高速洗压机和远红外线烘烤机,工效提高8倍,产品合格率为99%。1986年,县内皮革制品企业有县皮鞋厂、县皮件厂、时新皮鞋厂、白仓镇皮件厂4家,从业人员227人,当年生产手提皮箱1.27万口、皮手套3.64万打、皮鞋15.88万双。1987年,县内产皮鞋10.5万双、皮箱0.39万口、皮手套4.4万打、皮沙发400套。当年县皮鞋厂生产的双洲牌8702男式敲花海棠皮鞋和8709男式边扣舌式凉鞋,获全国首届金鞋奖,县皮鞋厂厂长黄俊儒获金鞋企业家称号。1988年,县皮鞋厂生产的高帮童棉皮鞋和毛里帮童皮鞋,获全国百花杯奖;8702冷压敲花童鞋、8602女式凉鞋、8603男式凉鞋均获邵阳市同行业产品质量第一名。1989年,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始推行供销承包责任制。1990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创办,其生产的羽绒保暖鞋获国家专利,被列入湖南省1991年度科技星火计划。是年县内有皮革制造企业5家,从业人员329人,当年生产皮鞋16.4万双、皮手套33万打。1991年,县皮鞋厂始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同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生产的仿古羽绒保暖鞋先后获湖南省首届专利产品展评会金奖和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2年,县内皮革制品生产开始滑坡。1996年,县皮革羽绒制品厂、县皮鞋厂、县皮件厂先后破产。2000年,私营皮革厂家从1996年的2家增至15家,从业人员482人,另有个体手工皮鞋作坊数十家。2002年,仅剩下花桥衡宝鞋业厂、县皮箱厂、塘渡口湘南皮箱厂、金称市泰鹰厂、小溪市皮鞋厂、华光皮鞋厂等6家私营皮革厂继续生产,共有从业人员364人,年产皮鞋59.32万双,合计年产值1366万元。
  毛皮鞣制
  1994年,白仓镇开办毛皮制革厂,至1997年,累计产销皮革29.51万张,年均产值345.25万元。1998年,县内有民营毛皮制革厂5家。2001年,仅剩五峰铺镇张晓艳创办的湘中制革有限公司1家。1998—2002年,湘中制革有限公司累计产皮革473万张、产值2980万元、交纳税金78.5万元,有固定资产280万元。
  羽绒加工及制品
  1981年,五峰铺雨具厂更名邵阳县羽绒制品厂,转产羽绒制品,为县内第一家羽绒生产厂家,有职工116人。1982年产羽绒924吨、各类羽绒制品1.1万件。1985年,邵阳县服装厂更名邵阳县羽绒被服厂。同年,五峰铺镇吕敬帮等6户农民合办私营邵阳县羽绒制品厂,生产羽绒和霞峰牌系列羽绒制品,产品畅销全国及欧美和港台地区。1986年,县羽绒制品厂迁塘渡口镇白虎街,1987年产羽绒制品4.5万件、羽绒192.9吨。1991年,县内各地兴起羽绒生产热,羽绒制品鱼龙混杂。同年私营邵阳县羽绒制品厂停办。1993年,县羽绒被服厂停产。1996年,县羽绒制品厂破产。
  第七节 造纸印刷业
  造纸
  厂、河伯公社土纸厂等5家造纸厂。是年产机制纸747吨、土纸4.78吨、纸浆12.48吨。1986年,县造纸厂有职工348人,年产机制纸1795吨。1987年,县造纸厂投资498万元改造1号机和3号机,生产药物卫生纸与静电复印纸。1990年,县造纸厂1880长网纸机生产线投产。1991年,县造纸厂始生产打字纸。1992年,县造纸厂产机制纸3360吨,其打字纸获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1993年始,县造纸厂因原料短缺、成本过高、纸价下跌陷入困境。1995年,县造纸厂破产后重组邵阳县双江造纸厂。1996年,双江造纸厂产机制纸2890吨,产值1738万元,实现利税220万元,上交税金160.8万元,为县内第一纳税大户,产品远销广东、广西、深圳、浙江、海南、上海、陕西、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市。1997年,双江造纸厂实行股份合作制,成立邵阳县造纸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县内有造纸企业7家,其中机制纸厂2家、土纸厂5家,年产机制纸2336吨、土纸500吨。
  印刷 1978年,县内有县印刷厂、五峰铺印刷厂、岩口铺中学印刷厂、塘渡口镇印刷厂、霞塘云公社印刷厂、水田公社印刷厂、杉木桥公社印刷厂等7家印刷企业。1985年,县教育印刷厂建成投产。1986年,县内印刷厂增至11家,从业人员308人,合计年产值176万元,产品为各类单色印刷品。1988年,县粮食局印刷服务部和县供销社先后创办。1989年,私营潇湘印刷厂创办。1992年,五峰铺印刷厂更名邵阳县制本印刷厂。1995—1996年,县印刷厂从县财政贷款26万元,购置单色4开胶印机1台、激光照排设备1套,以图扩大生产能力,终因业务量少而逐渐陷入困境,但县内个体印刷企业迅速发展。1997年,县粮食局印刷服务部更名县粮食局现代印刷厂,购置激光照排、电脑刻绘、静电复印等设备,年创产值120余万元。同年县印刷厂改为印刷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合作,但仍无法起死回生。1998年,邵阳县制本印刷厂、邵阳县印刷有限公司名存实亡。2001年,县教育印刷厂破产。同年,县粮食局现代印刷厂实行私人承包。2002年,县内有正常生产的印刷企业26家,生产能力较强的有潇湘印刷厂和现代印刷厂,均系民营,从业人员362人,年产值355.5万元。
  第八节 化工医药与塑料制品业
  一、化工
  1978年,县内有县氮肥厂、县磷肥厂和金称市化工厂3家化工企业。1979年,县氮肥厂投资295万元,计划将合成氨年生产能力由4500吨提高到1万吨,因设备不配套未果。1981年,县磷肥厂未投产即告倒闭。1984年,县氮肥厂再次投入改造资金143万元,使合成氨年生产能力上升到6500吨。同年始,县氮肥厂实行自负盈亏经营,当年生产合成氨6252吨,比上年增长22%。是年金称市化工厂更名邵阳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131.5吨。1985年,县氮肥厂耗资20万元,安装纯碱生产线,因工艺流程不合理未能投产。1986年,县内有化工企业8家,从业人员663人,年产合成氨3636吨、碳酸钾及其他化学肥料1.42万吨,合计年产值294万元。1990年,县氮肥厂停产,县化工厂年产碳酸钾仅13.2吨,年产值仅14.16万元。1993年,县氮肥厂破产。1997年,县化工厂破产。2002年,县内有个体私营化工企业3家,从业人员56人,年产值60万元。
  另,1995年,县物资局创办制氧厂,生产医药用氧、工业用氧及乙炔,至2002年,共生产、销售氧气10万瓶、乙炔1万瓶。
  二、医药
  1971年,县药材公司组建邵阳县药材饮片加工厂,职工10人。20世纪80年代,县药材饮片加工厂先后购进药材加工机械10台,加工中药材300余种,年生产能力200吨,产销两旺。1992年,县药材饮片加工厂生产中药饮片180吨,年产值83.2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药材饮片加工厂逐渐衰落,2001年停产。
  1998年,邵阳山秀制药化工有限公司在九公桥镇建成。2001年,试产宋伟国研制的中华烫疮油52万瓶,产值1755万元。2002年,产品获国家新药准字号后正式投产。当年生产60万瓶,产值2760万元,产品主要供给国家援外医疗队。
  2000年,郦家坪镇蔡家田村8户农民集资创办中药材加工厂,至2002年,累计产值102万元,创利税8.5万元。
  三、塑料制品
  1982年,县内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仅塘渡口缝衣社的塑料制品车间。1982年,县木工厂筹资20万元,购进500K注塑机2台,新建日用塑料车间。1983年底,塑料车间从县木工厂分出,成立邵阳县日用塑料厂,职工14人,主要生产塑料提桶、脸盆。1984年,五峰铺镇和郦家坪乡分别创办塑料厂,生产农用薄膜,两厂共有职工30人。1985年,县日用塑料厂年产值由建厂初期的9万元增至50.1万元,产品有塑料提桶、贴花脸盆、糖果盆、贴花茶盆、工业配套用塑料制品等。198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4家,从业人员113人,年产塑料制品240吨。1989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保温饭盒获国家专利。1990年,县日用塑料厂研制生产的全塑干洗蒸汽熨斗与保温涂料为省内独创。1991年,县日用塑料厂又研制生产出全塑保温杯、瓷胆保温杯、磁疗保温杯、自吸淋浴器等产品。1992年为县日用塑料厂成立后年产值最高的年份,达140万元,但旋即走向衰落,1993年利润为零,以后连年亏损,1996年停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福利工厂转产塑料保温材料。1996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10家,除县福利工厂外,均为民营。2002年,县内有塑料制品企业7家,其中私营6家,从业人员173人,年产值1000万元。
  第九节 其他制造业
  木器家具
  1978年,县内有县木材公司、县木工厂、五峰铺车木厂3家木器加工企业。1982年,五峰铺车木厂转产骨粒。1984年,县木工厂迁九公桥镇筹建邵阳高档家具厂。因盲目贪大求洋,一投产即陷入困境,1993年破产。同年县木材公司亦因严重亏损停产。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县内个体私营木器厂店勃兴。至20世纪90年代初,县内个体私营木器厂有20余家,县城兴隆街形成木器产销一条街。2001年,塘田市镇易延忠、易老二两家生产的木制家具,销广西再转出口,年上缴税金10.4万元。2002年,县内有木器家具企业32家、从业人员342人,均系私营,年产中低档家具29.2万件。
  竹藤棕丝制品
  1978年,县内竹藤棕丝制品企业有县军属加工厂、县竹艺厂、白仓公社斗笠厂、中和公社斗笠厂、新建公社斗笠厂、五峰铺镇竹藤厂等,生产箩、筐、篮、斗笠、竹藤椅、竹璜球盒等竹木藤制产品。其中3家斗笠厂年产斗笠140万顶,产品销往贵州、广西、湖北等省。1979年,县福利工厂始生产竹藤椅。1986年,县竹艺厂与五峰铺火柴厂合并,转产火柴。1987年,中和乡和五峰铺镇均新建棕丝制品厂,年产棕垫2万床,产品销往广西、湖北等省。同年五峰铺竹藤厂转产炼锑。20世纪90年代中期,县福利工厂停产竹藤椅。2001年,长阳铺镇石塘村创办竹筷厂。2002年,县内有竹藤制品企业7家,均为民营,从业人员160人,年产棕丝斗笠5万顶、棕垫2.5万床,合计年产值187万元。
  烟花爆竹
  1978年,小溪市公社梅州村农民罗青风创办个体鞭炮厂,容纳村内120名劳动力就业,后因出安全事故破产。1979年,东田乡开办鞭炮厂。1984年,杉木桥乡开办花炮厂,次年因发生爆炸事故停办。1986年,蔡桥乡开办鞭炮厂,次年因烧伤事故关门。1988年,城天堂乡建微型电光鞭炮厂,因销路不畅倒闭。1996年,县内有鞭炮生产企业10家、从业人员107人,年产鞭炮烟花3.36万箱,年产值364万元。2002年,县内有烟花鞭炮生产企业6家、均系民营,从业人员161人,年产鞭炮5.62万箱,年产值608.8万元。
  第五章 电力工业
  第一节 地方电力
  1978年,县内有小型水电站40处,装机50台,总容量2132千瓦,年发电量650万千瓦时。其中,灌滩、东方红、向阳坝3座水电站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并入湘中电网,其余36座由农村大队(村)自建自管,自发自供。1980年,渣滩电站建成发电,同年并入湘中电网。1984年,县内小水电站增至57座,总装机容量1.43万千瓦。1986年,县内小水电站减至47座,实际运行21座,装机74台,实际运行46台,总装机容量1.34万千瓦。是年全县小水电总产值282.7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5%。1987年建下花桥变电站,渣滩至下花桥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成功。1995年,白仓变电站建成投运。期间,渣滩水电站、东方红水电站丰水季节发电除自供外,部分销下花桥、白仓两变电站转供,部分销大电网转供,枯水季节则向华中大电网购电转供。1996年,黄塘至白仓35千伏输电线路架设成功,长11.8公里。2001年,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成立,县内地方小水电形成统一管理格局。2002年,县内正常运行的小水电站仅存渣滩、向阳坝、东方红、马头岭、黑坑、灌滩、源头、罗汉寺8座,共装机36台,总容量1.44万千瓦,年发电量6900万千瓦时。其中:渣滩电站装机9台,容量1.01万千瓦,年发电量4768万千瓦时。东方红电站装机10台,容量1645千瓦,年发电量930万千瓦时。向阳坝电站装机9台,容量1477千瓦,年发电量831万千瓦时。马头岭电站装机2台,容量500千瓦,年发电量175万千瓦时。黑坑电站装机2台,容量400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时。罗汉寺电站装机1台,容量75千瓦,年发电量3.5万千瓦时。源头电站装机1台,容量55千瓦,年发电量2.5万千瓦时。灌滩电站装机2台,总容量160千瓦,年发电量30万千瓦时。共安装各类变压器590台,总容量6.24万千伏安,有35千伏输电线路3条,长度43.48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792公里,0.4千伏输电线路1522.8公里。
  渣滩电站 位于赧水下游霞塘云乡朝阳村渣滩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自建的最大工程,融发电、交通、灌溉于一体。1975年11月动工,工程高峰期日上民工1.6万余人,渣滩临近的双河、朝阳、农科、双江口、石子江等大队均驻满从全县各地抽调来的民工。施工期间,有26位民工因工牺牲,100多名民工工伤致残。1978年5月主体工程竣工,总投资1763万元。1980年3月,第一台机组发电,7月并入湘中电网。至1986年,共装机9台,容量1.01万千瓦。1987年,架设至下花桥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路26.18公里,装升压变压器2台,容量1.43万千伏安。2002年,电站有职工618人。1980—2002年,累计发电9.82亿千瓦时,总收入8935万元。1986年后的连续13年中,渣滩电站分别获得湖南省小水电建设先进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系统优秀电站、全国小水电优秀电站称号。
  邵阳县地方电力有限公司 2001年9月成立,2002年11月划为湖南省地方电力公司的子公司,有职工385人,辖下花桥、白仓2个变电站及下花桥、双江、郦家坪、白仓、五峰铺5个供电所,向12个乡镇场和42个企业供电。
  第二节 华中电网电力
  变电站
  1978年,华中电网在县内有九公桥和塘渡口两个变电站。九公桥变电站于1964年建成,安装主变压器3台,总容量4960千伏安;塘渡口变电站位于香炉冲,1966年建成,安装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2800千伏安。1981年6月,塘渡口新变电站(位于白虎街)竣工投运,安装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7200千伏安(后于20世纪90年代增容为1.19万千伏安)。是年九公桥变电站增容至8200千伏安。1989年1月,邵阳县电力局成立,辖塘渡口和九公桥2个变电站。是年,蔡桥变电站和塘田市鹅冲变电站先后建成运行,蔡桥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800千伏安(1994年增容至2000千伏安),塘田市鹅冲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3150千伏安。2000年,大岭110千伏变电站竣工投运,主变压器容量3.15万千伏安。2001年,云丰35千伏变电站由隆回电力局移交邵阳县电力局管理,主变压器容量6500千伏安。是年9月,谷洲、岩口铺两座35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谷洲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3150千伏安,岩口铺变电站主变压器容量4000千伏安。2002年,九公桥变电站、云丰变电站、塘田市鹅冲变电站改造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同时,九公桥变电站主变压器增容至9000千伏安,云丰变电站主变压器增容至7150千伏安。是年,县电力局辖8个变电站,总装机容量6.63万千伏安,为1989年的5倍。1989—2002年,华中电网邵阳县电力局累计供电10.13亿千瓦时,总收入2.3亿元,向县财政累计上交税费1621万元。
  输电线路 1989年,华中大电网邵阳县电力局管理的35千伏输电线路有大塘线、大九线、塘云线、塘蔡线(塘渡口变电站至蔡桥变电站)、九邵线、塘蔡线(塘渡口变电站至蔡桥各煤矿)6条,总长112.07公里。另有10千伏线路8条,长282.13公里。1993年,原由县水利局架设管理的6条35千伏、总长度223.62公里的输电线路全部移交县电力局。同年,县电力局架设双鹅35千伏输电线路。1998年,湖南省电力公司投资近3000万元,架设自邵阳市宝庆变电站经塘渡口双合大岭变电站至隆回县茶山变电站的110千伏输电线路,长70.05公里。此后,县电力局又陆续架设35千伏输电线路2条、10千伏输电线路11条。2002年,华中大电网邵阳县电力局管理的输电线路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条(长70.05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1条(长171.81公里)、10千伏输电线路31条(长1202.51公里)。
  农村电网改造
  2000年9月始,县内启动农村电网改造工程,2002年底完成。期间,共投资4711万元,在县内新建10千伏输电线路140.64公里,改造10千伏输电线路80.02公里,铺设10千伏电缆0.92公里,新增10千伏配电变压器174台(容量1.25万千伏安),改造10千伏配电变压器400台(容量2.57万千伏安),新立钢管塔10座,新增0.4千伏低压无功补偿6000千伏,改造配电台区544处,新增0.4千伏低压线路664.58公里,改造0.4千伏配电线路1483.31公里,对292个行政村的供电网络和8.46万家农户的室内电表进行改造。农网改造后,县内实现一乡(镇)一屏供电或一乡(镇)多屏供电。改变过去超半径供电现象。并实行城乡同价,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支出777万元。县电力局当年供电量比改造前增加2636万千瓦时。
  管理机构
  1989年1月,成立邵阳县电力局,为邵阳市电业局的驻县企业。2002年,县电力局设办公室、财经股、用电股、生产技术股、稽查股、农电总站、电力实业公司、电网办公室,下辖15个乡镇供电所,职工111人。1989—2002年,陈光耀、陶志强、唐启监、赵一丁、徐正义先后任县电力局局长。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