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统农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8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传统农具
分类号: F323.3
页数: 2
页码: 291-2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内传统农具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抗旱农具、加工农具、挑运农具、樵伐农具等。大型农具和部分常用农具由匠工制造,品类和外地相似但风格各异。
关键词: 邵阳县 收割农具 传统农具

内容

县内传统农具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抗旱农具、加工农具、挑运农具、樵伐农具等。大型农具和部分常用农具由匠工制造,品类和外地相似但风格各异。另有许多常用小型农具,由劳动者就地取材,土法制作,其种类、制作方式和外地亦不尽相同。农村集体生产时期,大型农具如犁、耙、水车、扮桶、风车等由生产队集体置办,小型农具如锄头、耙头、扁担、箩筐、畚箕、斧头、刀具等由农民个人置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原集体所有的大型农具分给或卖给农户私人所有。
  犁耙 犁为县内主要水田耕作农具。1978年,县内约有木弓犁6万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木弓犁迅速增加,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作田户基本达到一户一犁。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多使用铁弓犁。耙分铁耙和木耙两种。铁耙用于耙粗坯田。木耙又称伐耙,用于耖田后,将田耙平以便插秧,又称伐田。
  锄头 耙头 锄头为县内旱土主要翻耕农具。有踩锄、土锄、草锄、薅锄4种。踩锄类似古代的耒,昔河伯岭等山区常用。土锄用于挖比较坚硬的旱土,厚重坚实,锄口窄小;草锄用于翻挖土质松软的旱土和刨草皮。薅锄用于旱土中耕,较轻巧。另外,还有一种最小的栽锄,用于移栽庄稼幼苗。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旱土肥力增强,土质松散,踩锄和土锄已很少使用。耙头有挖土用的三齿耙头、两齿耙头和挖泥用的四齿耙头等。
  扁担 扁担为县内主要挑运工具。昔县内近至屋前村后运肥挑水,远至数百里长途贩运,均靠扁担挑运,故县内农民十分重视扁担的制作。扁担须选用茶杯大小,笔直且木质坚硬又富有弹性的小杂树为原料,以小桕树、小檀树、小桑树为最佳。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运输取代人工挑运,扁担只在屋前村后公路运输不及的短程挑运中使用。
  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昔为县内主要提水抗旱工具。农户除极贫穷者外,基本每家都有1架龙骨水车。1978年,县内约有龙骨水车2万架。20世纪80年代后,机械提水基本取代龙骨水车。
  其他传统农具 县内其他常用农具有镰、扮桶(使用人工打谷机后已淘汰)、风车、箩筐、斧头、柴刀、畚箕等。县内农户家家必备,人人会做,今尚在使用的自制小型劳动工具有薅田棍、犁挽档、犁槁子、牛梢子、牛鼻它、禾叉、禾枷、泥橇板、抬杠、扦担、竹扫帚等数十种。另有粮食加工用的砻子、舂碓、石磨等,20世纪80年代后均被淘汰。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