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机农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80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农机农具
分类号: F323.3
页数: 4
页码: 291-2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农机农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传统农具、农机、农机作业与管理。
关键词: 邵阳县 农机农具 传统农具

内容

第一节 传统农具
  县内传统农具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抗旱农具、加工农具、挑运农具、樵伐农具等。大型农具和部分常用农具由匠工制造,品类和外地相似但风格各异。另有许多常用小型农具,由劳动者就地取材,土法制作,其种类、制作方式和外地亦不尽相同。农村集体生产时期,大型农具如犁、耙、水车、扮桶、风车等由生产队集体置办,小型农具如锄头、耙头、扁担、箩筐、畚箕、斧头、刀具等由农民个人置办。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原集体所有的大型农具分给或卖给农户私人所有。
  犁耙 犁为县内主要水田耕作农具。1978年,县内约有木弓犁6万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木弓犁迅速增加,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作田户基本达到一户一犁。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多使用铁弓犁。耙分铁耙和木耙两种。铁耙用于耙粗坯田。木耙又称伐耙,用于耖田后,将田耙平以便插秧,又称伐田。
  锄头 耙头 锄头为县内旱土主要翻耕农具。有踩锄、土锄、草锄、薅锄4种。踩锄类似古代的耒,昔河伯岭等山区常用。土锄用于挖比较坚硬的旱土,厚重坚实,锄口窄小;草锄用于翻挖土质松软的旱土和刨草皮。薅锄用于旱土中耕,较轻巧。另外,还有一种最小的栽锄,用于移栽庄稼幼苗。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旱土肥力增强,土质松散,踩锄和土锄已很少使用。耙头有挖土用的三齿耙头、两齿耙头和挖泥用的四齿耙头等。
  扁担 扁担为县内主要挑运工具。昔县内近至屋前村后运肥挑水,远至数百里长途贩运,均靠扁担挑运,故县内农民十分重视扁担的制作。扁担须选用茶杯大小,笔直且木质坚硬又富有弹性的小杂树为原料,以小桕树、小檀树、小桑树为最佳。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运输取代人工挑运,扁担只在屋前村后公路运输不及的短程挑运中使用。
  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昔为县内主要提水抗旱工具。农户除极贫穷者外,基本每家都有1架龙骨水车。1978年,县内约有龙骨水车2万架。20世纪80年代后,机械提水基本取代龙骨水车。
  其他传统农具 县内其他常用农具有镰、扮桶(使用人工打谷机后已淘汰)、风车、箩筐、斧头、柴刀、畚箕等。县内农户家家必备,人人会做,今尚在使用的自制小型劳动工具有薅田棍、犁挽档、犁槁子、牛梢子、牛鼻它、禾叉、禾枷、泥橇板、抬杠、扦担、竹扫帚等数十种。另有粮食加工用的砻子、舂碓、石磨等,20世纪80年代后均被淘汰。
  第二节 农机
  1978年,县内有各种动力农业机械4539台、总动力4.19万千瓦。2002年,县内有各种动力农业机械4.13万台、总动力26.03万千瓦。
  耕作机械 1978年,县内使用的耕作机械有轮式拖拉机、链式拖拉机、机滚船等。1980年,引进湖南-5型小型耕田机13台。1984年引进湘耒东-3型水田耕整机。1987—1990年,先后引进韶关丹霞双轮水田耕整机618台。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宁乡、长沙生产的双轮水田耕整机。2001年,引进益阳富强农机总厂生产的真强1ZS-20型单轮水田耕整机、宁乡红日机械厂生产的LZS-22单轮和双轮水田耕整机。2002年,全县拥有单、双轮水田耕整机3078台。是年,县内引进重庆合盛微耕机1Z-105型26台。
  植保机械 1978年,县内植保机械有半背包式喷雾器、压缩喷雾器、手摇喷粉器、背负机动喷雾(粉)机等。1986年,县内有手动压缩喷雾器7.12万部,机动喷雾(粉)器被弃用。同年引进塑料全背包式人力压缩喷雾器。1999年,引进担架式喷雾器。2000年,县内有全背包式人力压缩喷雾器11.89万台。
  收割机械 1978年,县内使用的收割机械主要为737型人力打稻机,部分农村生产队在737型打稻机上安装3马力柴油机代替人力踩踏。1981年,县内有动力打稻机2533部。1986年后,县内推广县农机研究所研制的650型中型动力打稻机。2002年,全县有动力打稻机1.01万部。
  加工机械 1978年,县内用于粮油加工的机械有手摇磨粉机、MF-260型动力磨粉机、N750型黄谷碾米机、6YH-220型动力压面机、S-100型手摇红薯刨丝机、SMJ-100型打浆机、立式手摇液压榨油机、武冈6RZ9-68型螺旋榨油机等。1980年,引进6NF—9型和NF—63型分离式碾米机。1986年,引进隆回、衡南产的200-3型碾米机。是年,县内有各种碾米机2909台、磨粉机325台、卧式榨油机42台、立式手摇式榨油机201台。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通道、宁乡产的立式碾米机和株洲、常德产的榨油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进双峰产的组合碾米机。1999年,引进四川绵阳粮油机械厂生产的10-4#榨油机、YBLL-31×11板框过滤机、650微型薯类磨浆机、2000年引进南县环球机械厂生产的单向家用多功能电动加工机。自此县内电动机成为加工机械的主流。2002年,全县有各种粮油加工机械8773台。
  运输机械 1978年,县内有用于农业运输的大中型拖拉机150台、小型拖拉机348台。1986年大中型拖拉机因配件不齐降至76台,小型拖拉机因适应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散经营的需要,骤增至1185台。1987—1990年,先后引进双峰、红日、飞箭等各种品牌的三轮运输车和华通、遂洲、桔洲、金芙蓉、金马、赣江等各种品牌的四轮运输车。20世纪90年代后,大中型拖拉机全部淘汰。2002年,县内有各种农业运输机械2510台。
  排灌机械 1978年,县内有电动抽水机103台、5037千瓦,内燃机抽水机3268台、303.25万马力。时电动抽水机多用于沿河两岸的固定机埠。内然机械以10~15马力柴油机为主,3~4马力汽油机为辅,用于流动提水和多级提水。1980年,县内装有喷灌机183台、935.5马力。20世纪80年代后,3~5马力柴油抽水机增多,汽油抽水机被淘汰。1986年,县内有电动抽水机1285台、2.49万千瓦,内燃机抽水机7761台、5.94万马力。2002年,全县有电动抽水机1270台、2.2万千瓦,柴油抽水机2.12万台、7.19万马力,农用水泵2.37万台。
  第三节 农机作业与管理
  机构 1978年,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简称县农机局)下辖9个区(镇)农业机械管理站,每个公社配备专职农机员1名。1984年1月,县农机局更名县农业机械化服务公司,同年12月复名县农机局。1995年,各区农机管理站撤销,新成立23个乡镇(场)农机管理站。2002年,县农机局设办公室、人事股和计财股,下辖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县农机监理站、县农机学校和23个乡镇(场)农机站,下属企业有县农机公司。1978—2002年,何汉洲、李新发、罗德礼、张吉庭、周先珍、石石民、廖庆元、王步惠、唐勤俭、黎志明先后任县农机局局长。
  农机作业 1982年前,县内农田耕作、灌溉、农副产品加工等农机代理服务均由集体安排。1982年后,集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多转卖或承包给个体经营,农民独户和联户购买农业机械者增多,农业机械作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体并营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后,农业机械经营转为以个体经营为主。2002年,县内有农机经营户345家,组织机耕服务队20个。当年全县机耕面积30.87万亩,其中由机耕服务队承包机耕的28.43万亩。是年,全县利用动力机械防治病虫害的农作物面积0.38万亩。
  农机维修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机修理、使用、管理三位一体。各区农机站建立农机修配厂,义务承担本辖区的农机维修。1981年,全县有公社农机修配厂23家、修理人员52名,另有维修网点6个、大队修理点33个、个体修理点3个。1982年后,个体农机修理专业户出现。20世纪90年代,集体农机修理点或撤销、或承包、或出售给个体修理户。1995年,全县有农机维修点45家、从业人员139人,有各种修理设备327台(件)。当年修理运输机械9559台次,修理内燃机4800台次,修理其他农机具5085台(件)。2002年底,全县有农机修理点104家、从业人员287人,当年修理农业运输机械1.14万台次、修理内燃机7408台次、修理其他农机具6223台(件)。
  农机监理 1978年,县农机局配备农机安全员2名,配合县交通部门负责全县农机安全监理。当年全县发生农机交通事故33起,死6人,伤10人。1978—1984年,县内发生农机安全事故199起,死70人,伤61人。1984年4月,成立邵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定编8人。是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定农村集体和个人所有的拖拉机,统一由农机部门管理。1985年,县内各区、乡均配有农机安全检查员。20世纪90年代,农用车辆交通事故增多,仅1996—1997年,县内就发生农用车辆交通事故89起,死17人。1998—2002年,县农机安全监理站共纠正各类农机违章作业2300台次,排除安全隐患480台次,印发农机安全法律法规读本800份。期间,县内发生农机交通事故27起,死20人。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