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防汛抗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防汛抗旱
分类号: X43
页数: 2
页码: 289-2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防汛抗旱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关键词: 邵阳县 水利 抗旱

内容

防汛 1976年,成立邵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防汛办,设县水利局内)。1978年,县内先后在夫夷河和赧水修建拦河坝,蓄水挡水以调减洪峰,同时对河堤进行护坡、造林、禁垦,组织船队对河道挖砂淘滩,对弯曲的河道溪流裁弯取直以疏浚排洪,在山洪易暴发的冲水处修筑防洪堤、挡水墙,以减少洪水的危害。1994年,县内开征防洪保安
  资金。以后,中央及省、市对防汛工作要求甚严,防洪保安成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均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签订防洪保安责任状。汛期,县防汛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委、县政府派员分赴各乡镇、村及重要水利工程处,督办防洪事宜,落实排险措施,控制塘库蓄水。1995年12月,邵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更名邵阳县防汛办公室。1996年县内遭受特大洪灾,中央防汛指挥部派两架直升飞机送来救援物资。2002年,动工兴建县城防洪大堤。
  抗旱 县内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旱灾是县内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每年,县内均要发生局部旱情(详见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黄荆乡和郦家坪镇的城天堂尤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主要靠塘库、溪坝蓄水引水和水车、抽水机及水轮泵提水抗旱。1978年,全县约有龙骨水车2万架、抽水机3371台,当年农村用于抗旱的经费高达280万元。以后,随着提水机械的增加和蓄水能力的增强,旱灾对农业的威胁减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工程疏于管理,蓄水抗旱能力减弱。但农户个体购买小型排灌机械者增多,抗旱能力加强。1985年,县内投资3万元,购置三七高炮2门,由县人武部管理,县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人工降雨。当年发射降雨弹22次、154发,降雨21次,缓解干旱面积18.99万亩,节省抗旱劳力180万个,节约抗旱资金187万元。1988年秋旱,县内组织27万人抗旱,出动内燃抽水机8460台,动用电灌机埠296处,启动水轮泵51处,出动龙骨水车8400架,修筑临时拦水坝106处,疏通和新开渠道240公里。1988—1991年,县内人工降雨投资10.5万元,发射降雨弹1917发,增加蓄水6100万立方米,节省抗旱劳力424.35万个,节约抗旱资金719.2万元。1995年1—9月干旱,县内动员5400余名干部、3.5万名群众参加抗旱,发射降雨弹574发,投入抗旱资金650多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内植被逐年恢复,保水能力加强,降水量增加且趋于均衡,旱情出现频率降低。1997—1998年,县内人工降雨投资5.5万元,发射降雨弹670发,缓解干旱面积27万亩。2002年,有用于抗旱的提水机械2.12万台。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