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基础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基础设施
分类号: S831
页数: 6
页码: 284-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设施。
关键词: 邵阳县 蓄水工程 基础设施

内容

一、蓄水工程
  县内水利设施以蓄水工程为主。1978年,县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I型水库46座、小Ⅱ型水库216座、山(平)塘4.1万口。塘库蓄水量2.19亿立方米,灌田35.49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的71%。1980年,金称市乡石门村建成石门水库。1983年,九公桥镇七十田村利用山塘扩建的湘和水库,为县内修建的最后一座水库。20世纪80—90年代,县内先后有1700余口山(平)塘被废,30余座水源不足的小Ⅱ型水库被降为山(平)塘。期间县内年均投入水库防洪保安资金超过100万元,先后对165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30座水库进行
  配套改造。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又新增山(平)塘72口,同时对原有山(平)塘进行整修加固,先后修建砼标准防渗塘1250口。2002年,张家冲水库通过配套改造,由小I型水库升为中型水库。是年,县内有中型水库3座、小I型水库45座、小Ⅱ型水库176座、山(平)塘3.84万口,全县塘库蓄水量2.12亿立方米,灌田31.91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65.37%。
  金江水库 县内3座中型水库中最大的一座,原名刘家桥水库,位于金江乡。1960年建成,主坝高29.3米,坝顶宽4米,坝轴长755米。有灌溉干渠3条、长51.2公里,支渠21条、长63公里。灌溉渠道经过渡槽2处、倒虹吸管4处、隧洞1处。设计库容12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00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49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63万亩。该工程处岩溶地形,地质条件差,蓄水后坝基严重漏水,系全省有名的病险水库。水库竣工后的第二年,水利部门即对大坝基础钻孔灌浆。1985—1986年,国家投资393.15万元,投工534.5万个,再次对大坝基础采取高压喷射混凝土灌浆。1998年,对18.45公里高涵渠道实施水泥防渗,对8.55公里田间渠道进行水泥衬砌。2002年,实际灌田2万亩。
  黑冲水库 位于下花桥镇正兴村杉树湾,原为小I型水库,1959年建成。1972年扩建为中型水库,坝高29.6米,坝顶宽4米,坝长113.5米。有灌溉干渠5条长77.23公里,分干渠2条长4.92公里,支渠10条长38公里。渠道经过渡槽1处、倒虹吸管16处、隧洞5处。设计库容11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07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03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1.83万亩,1986年灌溉面积增至3.5万亩。1987—1990年,国家投资300万元,修建渡槽1处长115米,修建砼标准渠道2条长56公里。1992—1995年,国家投资45万元,修建白马石行人桥和交通道路。1995—1998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黑冲项目区投资381.68万元,建混凝土防渗干渠长21.98公里,衬砌田间渠道4.32公里。2000—2002年,县政府利用国债投资600万元,对黑冲水库实施大坝基础灌浆、冲抓回填、内坡护坡、溢洪道改造、大坝整理及渠道配套整修等除险加固工程。2002年4月13日,大坝灌浆时因技术操作失当,致使大坝内坡出现滑坡,省水利厅实地考察后,下文控制蓄水,当年实际灌田1.5万亩。
  张家冲水库 位于郦家坪镇栗树庙村。原为小I型水库,1964年建成,1978年扩修。大坝高33.51米,长121.5米,有副坝2座。灌溉干渠3条长40.72公里,支渠7条长41公里。渠道通过渡槽2处、倒虹吸管14处、隧洞1处。设计库容117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78万立方米。1986—1987年,国家投资25万元,实施渠道配套改造。1994—1997年,国家投资64万元,打通东塘岭隧洞,引地下岩水入库。1999—2000年,国家投资90万元,对大坝内外坡进行改造和新开溢洪道。2001—2002年,国家投资90万元,市、县财政投资15万元,再次实施渠道配套改造。2002年,升型为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实际灌田1万亩。
  二、引水工程
  泉水、岩水 1978年,县内有泉井、岩水2520处,引水量1877万立方米,灌田1.66万亩。后部分泉井在兴修水库、拦河坝工程时被淹没。1983年,县内有用于灌溉的泉井、岩水1492处,引水量1611万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开山凿石寻找地下水,打井装机提水,增加泉井430处。2002年,县内有泉井、岩水1922处,引水量1965万立方米,灌田2.15万亩。
  溪坝 1978年,县内有溪坝1235座,引水量3116万立方米,灌田3.64万亩。20世纪70年代初,部分溪坝因小溪河裁弯取直而废弃。1986年,县内有溪坝1056座,引水量2156万立方米。以后全县又兴建小溪坝15座。2002年,全县有溪坝1071座,引水量2745万立方米,灌田3.74万亩。部分水源充足的溪坝兼顾引水与发电。
  大圳邵阳分干渠 大圳邵阳分干渠长52.3公里,有支渠13条长99公里,倒虹吸管17处长3930米。设计灌溉县内蔡桥、黄亭市、金称市、长乐等乡镇农田7.76万亩。1980年引水试灌,因渠道沿线多石灰岩地层,通水时经常发生穿洞漏水,直接灌溉受益面积不足1万亩。后对渠道加固防渗,架设钢筋水泥渡槽3处,跨过穿洞溶岩区。1982年,最高引水量达450万立方米,1986年为225万立方米,年均灌田2.86万亩。1998年,大圳灌区邵阳县联合管理所拆散,无人管理。2002年,仅灌溉蔡桥乡回龙村600亩农田。
  三、提水工程和设施
  县内提水设施主要有水轮泵、提水机械和电动排灌站、喷灌站等。1978年,县内有水轮泵站215处,提水量3200万立方米,灌田5.44万亩;电动机提水量3058万立方米,灌田7.7万亩,时有活水坑、大埠头、枫江、大院、梅子岭、松山及良山7处100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灌站;内燃机提水量988万立方米,灌田5.1万亩。同年,县内始建喷灌,1980年,建有90个喷灌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大电灌站耗电多,筹资分水难,且田土分散,各农户需水不同等原因,大电灌站和固定机械抽水站相继废弃。期间,全县投资280.85万元,投工99.58万个,安装喷灌设备。1984年,全县有喷灌点113处,喷灌面积2.2万亩。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县内喷灌点逐渐废弃。20世纪90年代后,小型电动机和小型内燃机抽水机因价格便宜、安装移动方便而深得农户喜爱。
  2002年,县内有水轮泵78处,装机159台,其中中型水轮泵2处,装机28台,小型水轮泵76处,装机131台,提水量2450万立方米,灌田3.11万亩。当年全县机械提水量980万立方米,灌田1.85万亩。
  东方红水轮泵站 位于白仓镇水津渡夫夷河段,系提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的中型工程。1969年建成。设计灌田4.52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5万亩。1983年,国家投资37.4万元,进行泵站改造及大坝外坡脚加固。1996年,国家投资30万元,灌区筹资10万元,东方红水轮泵站筹资8万元,对大坝维修加固。2002年,国家投资230万元,对泵站进行节水、防渗改造,建成标准干渠32公里,支渠56公里,当年灌田1.2万亩。
  向阳水轮泵站 位于塘渡口镇向阳村夫夷河段,系提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和提供生活用水的中型工程,1971年建成。坝左岸装80-8型水轮泵2组4台,右岸装100-8型水轮泵4组8台,年提水量1100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43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2万亩。2000年,国家投资281万元,更新机组和对渠道进行水泥防渗改造。2002年,实际灌田1.14万亩。
  活水坑电灌站 位于小溪市乡活水坑村,1976年建成。装机2台、共820千瓦,提水扬程78米,提水量900公升/秒。有干渠1条长20.4公里,支渠3条长10公里,倒虹吸管4处长760米。属县水利局管理的中型电灌工程。设计灌田1.24万亩,实际灌田5000亩。后因渠道线长、淤塞渗漏严重和抽水费用高等原因,1982年后每年灌田仅1000亩,1987年后
  每年灌田不足300亩。20世纪90年代初,该电灌站被废弃,渠道被淤塞。
  说明:兰子塘水库和耗子岩水库灌溉面积分别统计在金江水库和张家冲水库灌区内,石盆水库灌区面积统计在二石盆水库内。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