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水利
分类号: S831
页数: 8
页码: 284-2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水利基础设施、防汛抗旱、水利管理。
关键词: 邵阳县 水利 水利工程

内容

第一节 基础设施
  一、蓄水工程
  县内水利设施以蓄水工程为主。1978年,县内有中型水库2座、小I型水库46座、小Ⅱ型水库216座、山(平)塘4.1万口。塘库蓄水量2.19亿立方米,灌田35.49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的71%。1980年,金称市乡石门村建成石门水库。1983年,九公桥镇七十田村利用山塘扩建的湘和水库,为县内修建的最后一座水库。20世纪80—90年代,县内先后有1700余口山(平)塘被废,30余座水源不足的小Ⅱ型水库被降为山(平)塘。期间县内年均投入水库防洪保安资金超过100万元,先后对165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对30座水库进行
  配套改造。20世纪90年代末,县内又新增山(平)塘72口,同时对原有山(平)塘进行整修加固,先后修建砼标准防渗塘1250口。2002年,张家冲水库通过配套改造,由小I型水库升为中型水库。是年,县内有中型水库3座、小I型水库45座、小Ⅱ型水库176座、山(平)塘3.84万口,全县塘库蓄水量2.12亿立方米,灌田31.91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65.37%。
  金江水库 县内3座中型水库中最大的一座,原名刘家桥水库,位于金江乡。1960年建成,主坝高29.3米,坝顶宽4米,坝轴长755米。有灌溉干渠3条、长51.2公里,支渠21条、长63公里。灌溉渠道经过渡槽2处、倒虹吸管4处、隧洞1处。设计库容129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900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49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63万亩。该工程处岩溶地形,地质条件差,蓄水后坝基严重漏水,系全省有名的病险水库。水库竣工后的第二年,水利部门即对大坝基础钻孔灌浆。1985—1986年,国家投资393.15万元,投工534.5万个,再次对大坝基础采取高压喷射混凝土灌浆。1998年,对18.45公里高涵渠道实施水泥防渗,对8.55公里田间渠道进行水泥衬砌。2002年,实际灌田2万亩。
  黑冲水库 位于下花桥镇正兴村杉树湾,原为小I型水库,1959年建成。1972年扩建为中型水库,坝高29.6米,坝顶宽4米,坝长113.5米。有灌溉干渠5条长77.23公里,分干渠2条长4.92公里,支渠10条长38公里。渠道经过渡槽1处、倒虹吸管16处、隧洞5处。设计库容118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07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03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1.83万亩,1986年灌溉面积增至3.5万亩。1987—1990年,国家投资300万元,修建渡槽1处长115米,修建砼标准渠道2条长56公里。1992—1995年,国家投资45万元,修建白马石行人桥和交通道路。1995—1998年,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黑冲项目区投资381.68万元,建混凝土防渗干渠长21.98公里,衬砌田间渠道4.32公里。2000—2002年,县政府利用国债投资600万元,对黑冲水库实施大坝基础灌浆、冲抓回填、内坡护坡、溢洪道改造、大坝整理及渠道配套整修等除险加固工程。2002年4月13日,大坝灌浆时因技术操作失当,致使大坝内坡出现滑坡,省水利厅实地考察后,下文控制蓄水,当年实际灌田1.5万亩。
  张家冲水库 位于郦家坪镇栗树庙村。原为小I型水库,1964年建成,1978年扩修。大坝高33.51米,长121.5米,有副坝2座。灌溉干渠3条长40.72公里,支渠7条长41公里。渠道通过渡槽2处、倒虹吸管14处、隧洞1处。设计库容117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78万立方米。1986—1987年,国家投资25万元,实施渠道配套改造。1994—1997年,国家投资64万元,打通东塘岭隧洞,引地下岩水入库。1999—2000年,国家投资90万元,对大坝内外坡进行改造和新开溢洪道。2001—2002年,国家投资90万元,市、县财政投资15万元,再次实施渠道配套改造。2002年,升型为中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3.4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实际灌田1万亩。
  二、引水工程
  泉水、岩水 1978年,县内有泉井、岩水2520处,引水量1877万立方米,灌田1.66万亩。后部分泉井在兴修水库、拦河坝工程时被淹没。1983年,县内有用于灌溉的泉井、岩水1492处,引水量1611万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开山凿石寻找地下水,打井装机提水,增加泉井430处。2002年,县内有泉井、岩水1922处,引水量1965万立方米,灌田2.15万亩。
  溪坝 1978年,县内有溪坝1235座,引水量3116万立方米,灌田3.64万亩。20世纪70年代初,部分溪坝因小溪河裁弯取直而废弃。1986年,县内有溪坝1056座,引水量2156万立方米。以后全县又兴建小溪坝15座。2002年,全县有溪坝1071座,引水量2745万立方米,灌田3.74万亩。部分水源充足的溪坝兼顾引水与发电。
  大圳邵阳分干渠 大圳邵阳分干渠长52.3公里,有支渠13条长99公里,倒虹吸管17处长3930米。设计灌溉县内蔡桥、黄亭市、金称市、长乐等乡镇农田7.76万亩。1980年引水试灌,因渠道沿线多石灰岩地层,通水时经常发生穿洞漏水,直接灌溉受益面积不足1万亩。后对渠道加固防渗,架设钢筋水泥渡槽3处,跨过穿洞溶岩区。1982年,最高引水量达450万立方米,1986年为225万立方米,年均灌田2.86万亩。1998年,大圳灌区邵阳县联合管理所拆散,无人管理。2002年,仅灌溉蔡桥乡回龙村600亩农田。
  三、提水工程和设施
  县内提水设施主要有水轮泵、提水机械和电动排灌站、喷灌站等。1978年,县内有水轮泵站215处,提水量3200万立方米,灌田5.44万亩;电动机提水量3058万立方米,灌田7.7万亩,时有活水坑、大埠头、枫江、大院、梅子岭、松山及良山7处100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灌站;内燃机提水量988万立方米,灌田5.1万亩。同年,县内始建喷灌,1980年,建有90个喷灌点。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大电灌站耗电多,筹资分水难,且田土分散,各农户需水不同等原因,大电灌站和固定机械抽水站相继废弃。期间,全县投资280.85万元,投工99.58万个,安装喷灌设备。1984年,全县有喷灌点113处,喷灌面积2.2万亩。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县内喷灌点逐渐废弃。20世纪90年代后,小型电动机和小型内燃机抽水机因价格便宜、安装移动方便而深得农户喜爱。
  2002年,县内有水轮泵78处,装机159台,其中中型水轮泵2处,装机28台,小型水轮泵76处,装机131台,提水量2450万立方米,灌田3.11万亩。当年全县机械提水量980万立方米,灌田1.85万亩。
  东方红水轮泵站 位于白仓镇水津渡夫夷河段,系提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的中型工程。1969年建成。设计灌田4.52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5万亩。1983年,国家投资37.4万元,进行泵站改造及大坝外坡脚加固。1996年,国家投资30万元,灌区筹资10万元,东方红水轮泵站筹资8万元,对大坝维修加固。2002年,国家投资230万元,对泵站进行节水、防渗改造,建成标准干渠32公里,支渠56公里,当年灌田1.2万亩。
  向阳水轮泵站 位于塘渡口镇向阳村夫夷河段,系提水灌溉为主、兼顾发电航运和提供生活用水的中型工程,1971年建成。坝左岸装80-8型水轮泵2组4台,右岸装100-8型水轮泵4组8台,年提水量1100万立方米,设计灌田3.43万亩,1978年实际灌田2.2万亩。2000年,国家投资281万元,更新机组和对渠道进行水泥防渗改造。2002年,实际灌田1.14万亩。
  活水坑电灌站 位于小溪市乡活水坑村,1976年建成。装机2台、共820千瓦,提水扬程78米,提水量900公升/秒。有干渠1条长20.4公里,支渠3条长10公里,倒虹吸管4处长760米。属县水利局管理的中型电灌工程。设计灌田1.24万亩,实际灌田5000亩。后因渠道线长、淤塞渗漏严重和抽水费用高等原因,1982年后每年灌田仅1000亩,1987年后
  每年灌田不足300亩。20世纪90年代初,该电灌站被废弃,渠道被淤塞。
  说明:兰子塘水库和耗子岩水库灌溉面积分别统计在金江水库和张家冲水库灌区内,石盆水库灌区面积统计在二石盆水库内。
  第二节 防汛抗旱
  防汛 1976年,成立邵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简称防汛办,设县水利局内)。1978年,县内先后在夫夷河和赧水修建拦河坝,蓄水挡水以调减洪峰,同时对河堤进行护坡、造林、禁垦,组织船队对河道挖砂淘滩,对弯曲的河道溪流裁弯取直以疏浚排洪,在山洪易暴发的冲水处修筑防洪堤、挡水墙,以减少洪水的危害。1994年,县内开征防洪保安
  资金。以后,中央及省、市对防汛工作要求甚严,防洪保安成为县委、县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均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签订防洪保安责任状。汛期,县防汛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县委、县政府派员分赴各乡镇、村及重要水利工程处,督办防洪事宜,落实排险措施,控制塘库蓄水。1995年12月,邵阳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更名邵阳县防汛办公室。1996年县内遭受特大洪灾,中央防汛指挥部派两架直升飞机送来救援物资。2002年,动工兴建县城防洪大堤。
  抗旱 县内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旱灾是县内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每年,县内均要发生局部旱情(详见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黄荆乡和郦家坪镇的城天堂尤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主要靠塘库、溪坝蓄水引水和水车、抽水机及水轮泵提水抗旱。1978年,全县约有龙骨水车2万架、抽水机3371台,当年农村用于抗旱的经费高达280万元。以后,随着提水机械的增加和蓄水能力的增强,旱灾对农业的威胁减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水利工程疏于管理,蓄水抗旱能力减弱。但农户个体购买小型排灌机械者增多,抗旱能力加强。1985年,县内投资3万元,购置三七高炮2门,由县人武部管理,县气象局具体负责,实施人工降雨。当年发射降雨弹22次、154发,降雨21次,缓解干旱面积18.99万亩,节省抗旱劳力180万个,节约抗旱资金187万元。1988年秋旱,县内组织27万人抗旱,出动内燃抽水机8460台,动用电灌机埠296处,启动水轮泵51处,出动龙骨水车8400架,修筑临时拦水坝106处,疏通和新开渠道240公里。1988—1991年,县内人工降雨投资10.5万元,发射降雨弹1917发,增加蓄水6100万立方米,节省抗旱劳力424.35万个,节约抗旱资金719.2万元。1995年1—9月干旱,县内动员5400余名干部、3.5万名群众参加抗旱,发射降雨弹574发,投入抗旱资金650多万元。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县内植被逐年恢复,保水能力加强,降水量增加且趋于均衡,旱情出现频率降低。1997—1998年,县内人工降雨投资5.5万元,发射降雨弹670发,缓解干旱面积27万亩。2002年,有用于抗旱的提水机械2.12万台。
  第三节 水利管理
  管理 1978年,县水利电力局(简称县水电局)下辖9个区(镇)水利水电管理站,各公社配专职农民水利员1名。小1型水库以上水利工程均设有管理所,实行计划用水,按用水量或灌溉面积征收现金或稻谷,用作维修管理费。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内水利工程区内的违章建筑和私营厂矿增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安全。1983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邵阳县水利管理暂行规定》。1985年,专职农民水利员转为集体所有制工人。同年,全县实行农田水利管理承包责任制,规定水利工程保护区范围。1988年,国家《河道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在县内贯彻执行。1991年,县水电局设水政水资源股和水政执法大队,负责县内河道与水利工程的保护、管理,规划实施河道清障及各类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1995年,各区水电站撤销,新成立21个乡镇水电站(金江乡水电管理业务归属金江水库管理所)。1998—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先后在县内贯彻实施。1991—2002年,县内共查处各种水事违法案件549起,调处各类水事纠纷141起,依法收取水政规费及水事违法罚没款114万元,吊销违章采砂作业船只生产许可证10本,拆除临河临沙碍洪违章建筑12起。2002年,县水利水电局更名县水利局,设办公室、人事股、水利经营股、水政监察与执法股、勘察设计室,下辖邵阳县地方电力公司、
  东方红水轮泵站、向阳水轮泵站、活水坑电管站、金江水库管理所、黑冲水库管理所、张家冲水库管理所和21个乡镇水利站,兼管渣滩电站。1978—2002年,李子钦、刘兴华、蒋玉球、刘敬文、何永祥、苏德兵(回族)、刘牮、邓开新先后任县水电局局长。
  水利体制改革 1978年前,县内水利工程的管理一直以县、公社、大队分级行政管理为主。灌溉用水由管理单位或管理人员统一安排,实行一把锄头放水,维修亦由集体筹工筹费统一组织进行。养护维修和管理经费来源主要靠从灌区征收水费。1978年,县内水费征收仍维持20世纪60年代的标准,每亩征收现金0.5~1.0元或稻谷1~1.5公斤,机电排灌每亩收费3~10元不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小型水利工程开始实行承包经营,大部分水利工程仍沿袭以前的管理模式。因农户分散经营,水费收缴困难,维修难以组织,水利工程长年失修,灌溉效益下降。1990年,小型水库收费标准提高到每亩18元,有维修任务的水利工程,经灌区代表会议通过,加收工程维修费10~20元。期间,黑冲水库等中型水利工程灌区的水费,由县财政部门和粮食部门在征收农业税时代收,其他灌区仍由管理单位收取,或由村干部代收。20世纪90年代后,大部分小型水利工程灌区水费征收不上,致使部分小Ⅱ型水库无人看管。2001年,全县水费收缴率仅40%,年收入不足50万元。2002年9月,县委、县人民政府颁发《邵阳县关于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和《邵阳县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成立水利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县、乡、村三级建立水利体制改革协调仲裁委员会。对县内小型水利工程(包括山塘、电灌站、机灌站、小水轮泵、河坝、小I型水库、小Ⅱ型水库、发电站),在所有权不变和在防汛抗旱期间必须服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指挥的前提下,将经营权以拍卖、租赁、承包或股份制经营等4种方式转让给私营业主,实行谁经营,谁收费。经营权拍卖期限为15~30年,租赁承包期限为10~15年。是年底,县内实行拍卖或股份制经营的小型水库有132座、山塘及其他水利工程0.96万处,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小型水库有72座、山塘及其他水利工程1.85万处。被拍卖、租赁或承包的小型水利工程中,有90%在当年得以不同程度的改造维修和综合利用。当年全县水费收缴率由上年的40%回升到70%。《中国水利报》头版头条刊登文章《水管体制改革看邵阳》,推介邵阳县水利体制改革经验。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