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产
分类号: S9
页数: 2
页码: 280-2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水产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鱼苗繁殖和成鱼养殖。
关键词: 邵阳县 养殖 水产

内容

县内水产以鱼为主,有少量贝和虾类。1978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3.23万亩,水产品
  总量957.9吨,当年捕捞69.6吨,产值56.22万元。1986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5.73万亩,水产品总量4146吨,其中鱼3904.7吨,虾4.86吨。当年捕捞206吨。1994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5.49万亩,水产品总量6576吨,其中鱼5503吨,虾21吨,其他水产品593吨。当年捕捞459吨,产值2584万元。2002年,全县水产品养殖面积4.86万亩,水产品总量7321吨,其中鱼6180吨,虾1111吨,其他水产品15吨。当年捕捞1131吨,产值3202万元。
  一、鱼苗繁殖
  1978年,邵阳县鱼苗场(在县种场内,总面积40亩,其中水面32亩)引进芙蓉鲤养殖成功。1984年,县水产站推广的芙蓉鲤养殖技术获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1985—1986年,塘田市镇向荣村、下花桥镇两路村、白仓镇三门村、黄亭市镇武邵村相继建立小型鱼苗孵化场,县内四大家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鱼苗投入批量生产,结束四大家鱼鱼苗必须从外地购进的历史。1986年引进异育银鲫、革胡子鲶养殖成功。1990年繁殖革胡子鲶80万尾。1991年,县水产站陈国荣推广革胡子鲶养殖技术获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2002年,县内孵化鱼苗1.5亿尾。1992—2002年,县鱼苗场年均出售鱼苗4000万尾。
  二、成鱼养殖
  塘库养鱼 县内水产养殖以塘库养殖为主。1979年,县内山塘养鱼面积2.31万亩,水面利用率65.8%,每亩产鱼46公斤。1986年,县内山塘养鱼2.57万亩,水面利用率73.2%,产鱼3411吨,亩产124.5公斤。当年水库养鱼2.45万亩,水面利用率70.1%,产鱼279.5万公斤,亩产11.4公斤。1998年,县内山塘养鱼2.98万亩,水面利用率84.9%,产鱼5956吨,亩产200公斤。当年水库养鱼2.45万亩,产鱼983吨,亩产40.1公斤。
  稻田养鱼 农业合作化以前,县内农民常在稻田养鱼自食。农业合作化后,稻田很少养鱼。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稻田养鱼又得以恢复。1983年,县内有稻田养鱼面积3.06万亩,亩产鲜鱼7.8公斤。1996年,在岩口铺镇岩田村的221亩稻田中进行凼沟式模式化养鱼,产鱼6.77吨,亩均61.3公斤。1999年,县畜牧水产局刘学德、县水产站唐建文推广模式化稻田养鱼,获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三等奖。2002年,县内有模式化稻田养鱼面积3万亩,产鱼1980吨。
  网箱养鱼 1990年,县水产站首次在赧水渣滩河段投放网箱19口,产鱼4吨。1992年,全县有416家农户进行网箱养鱼,下水网箱535口,年产鲜鱼105.93吨,平均每口网箱产鱼396公斤、产值2376元。是年县水产站推广网箱养鱼技术,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县内有1300家农户进行网箱养鱼,下水网箱1400口,产鲜鱼696吨,平均每口网箱产鱼347公斤。2002年下水网箱降至798口,产鲜鱼250吨。
  河溪围栏养鱼 1981年,县水产站首次在渣滩围栏养鱼。1987年,县内有围栏养鱼水面1151.2亩,产鲜鱼112.66吨,亩产97.8公斤。2002年,仅剩土石结构堤埂围栏537亩,年产鲜鱼44.8吨,亩产83.4公斤。
  特种水产品养殖 1993年,县内塘渡口、九公桥、黄亭市、霞塘云等乡镇有500家农户首次养殖古巴牛蛙、美国青蛙、鳖等特种水产,因销售不畅先后停养。1999—2002年,谷洲镇大塘村谢小雄养殖美国青蛙,年均出售青蛙3000公斤,年获利3万元。2002年,县内有特种水产养殖户483家,养殖面积321亩,养殖品种有鳝鱼、泥鳅、鳖等。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